中醫(yī)古籍
  • 蘆莖

    《中藥大辭典》:蘆莖拼音注音Lú Jīnɡ別名

    葦莖(《千金方》),嫩蘆梗(《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

    出處

    《唐本草》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蘆葦嫩莖。夏、秋采取。

    化學(xué)成分

    含纖維素38.64~40.98%,戊聚糖17.27~19.66%,木質(zhì)素32.42~30.36%,灰分2.20~2.00%,水分9.47~7.00%。

    歸經(jīng)

    入心、肺。

    性味

    甘,寒,無毒。

    功能主治

    治肺癰煩熱。(性味以下出《綱目》)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鮮者2~4兩)。

    復(fù)方

    治咳有微熱,煩滿,胸心甲錯(cuò),是為肺癰:葦莖二升(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薏苡仁半升,槐仁三十枚,瓜瓣半升。細(xì)切,納葦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當(dāng)有所見吐膿血。(《千金方》葦莖湯)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蘆莖拼音注音Lú Jīnɡ別名

    葦莖、嫩蘆梗

    英文名Reed Stem出處

    出自《唐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蘆葦?shù)哪矍o。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hragmites communis Trin.[P.australis(Cav.)Trin.]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河流、池沼岸邊淺水中。

    資源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有分布。

    原形態(tài)

    蘆葦,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m。地下莖粗壯,橫走,節(jié)間中空,節(jié)上有芽。莖直立,中空。葉2列,互生;葉鞘圓筒狀,葉舌有毛;葉片扁平,長15-45cm,寬1-3.5cm,邊緣粗糙。穗狀花序排列成大型圓錐花序,頂生,長20-40cm,微下垂,下部梗腋間具白色柔毛;小穗通常有4-7花,長10-16cm;第1花通常為雄花,穎片披針形,不等長,第1穎片長為第2穎片之半之半或更短;外稃長于內(nèi)稃,光滑開展;兩性花,雄蕊3,雌蕊1,花柱2,柱頭羽狀。穎果橢圓形,與內(nèi)稃分離。花、果期7-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呈長圓柱形,長30cm,直徑0.4-0.6cm。表面黃白色,光滑,具光澤。有的一側(cè)顯縱皺紋,節(jié)間長10-17cm,節(jié)部稍膨大,有的具殘存的葉鞘,葉鞘外表面具棕褐色環(huán)節(jié)紋,其下有的具3-5mm寬的粉帶,內(nèi)表面淡白色,有的具殘存的絨毛狀髓質(zhì)橫膜。質(zhì)硬,較難折斷,斷面粗糙,中空;氣微,味淡

    化學(xué)成分

    含纖維素(cellulose)戊聚糖(pentosan),木質(zhì)素(lignin)和小麥黃素(tricin)。

    歸經(jīng)

    心;肺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清肺解毒;止咳排膿。主肺癰吐膿;肺熱咳嗽;癰疽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可用至60-120g。外用:適量,燒灰淋汁;熬膏敷。

    各家論述

    1.《本經(jīng)逢原》:葦莖中空,專于利竅,善治肺癰,吐膿血臭痰。

    2.《千金》葦莖湯以之為君,服之熱毒從小便泄去最佳。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Tàn別名火炭(《千金方》),無紋炭(《圣濟(jì)總錄》),木炭(《普濟(jì)方》),焊炭(《經(jīng)驗(yàn)方》)。出處《綱目》來源為木炭之堅(jiān)緊無紋、燒時(shí)焰發(fā)白色者。功能主治治腸風(fēng)下血,陰囊濕疹,燙傷?!毒V目》:“誤吞金銀銅鐵在腹,白炭燒紅,急為......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牛尾七別名牛尾七、大巖七來源蓼科白牛尾七Rheum emodi Wall.,以根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注意3~5錢,水煎服或生吃及泡酒服,亦可搗爛外包患處。功能主治苦、甘,寒。用法用量清熱解毒,止血,生肌。主治肺熱咳嗽,......
  • 《中藥大辭典》:白牛膽拼音注音Bái Niú Dǎn別名毛老虎(《生草藥性備要》),豬耳風(fēng)、大力黃(《廣西野生資源植物》),白葉菊(《廣西中獸醫(yī)藥植》),大麻香、毛柴胡、白面風(fēng)、土蒙花(《湖南藥物志》),大刀藥、白背風(fēng)、白羊耳、華耳木、金邊......
  • 拼音注音Bái Niú Dǎn Gēn別名山白芷、土白芷、小茅香、黑骨風(fēng)、尋骨風(fēng)、鐵桿香、白面風(fēng)根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羊耳菊的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Inula cappa (Buch.-Hma.)采收和儲(chǔ)藏:立夏后采挖,洗凈,鮮用或曬......
  • 《中藥大辭典》:白牛膝拼音注音Bái Niú Xī別名小九占牛(《滇南本草》),九股牛膝、長深根(《云南中草藥》)。出處《滇南本草》來源為石竹科植物狗筋蔓的根。夏末秋初采挖,除去莖葉,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產(chǎn)于云南。性狀干燥根細(xì)長圓柱形,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