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栲栗葉

    拼音注音Kǎo Lì Yè來源

    藥材基源:為殼斗科植物桂林栲的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Castanopsis chinensis Hance

    采收和儲(chǔ)藏:春、夏、秋季均可采摘,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喜溫暖濕潤,常生于海拔200-1500m的山地或谷地,與常綠闊葉林混交,有時(shí)與馬尾松混交形成混交林。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廣西、貴州西南部及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喬木,高達(dá)20m,胸徑60cm。樹皮暗灰色,老時(shí)縱裂。小枝有橢圓形皮孔,無毛。葉互生;葉柄長1-2.5cm;葉片披針形或卵圓披針形,長7-18cm,寬2-5cm,先端漸尖,基部常圓形或?qū)捫ㄐ?,中部以上有鋸齒,網(wǎng)絡(luò)較明顯,葉兩面近同色,中脈在上面有突起,無毛,羽狀側(cè)脈10-12對。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圓錐狀或穗狀,花序軸幾無毛,雄花綠白色,細(xì)小,排成直立,分枝的圓錐狀或穗狀花序,簇生于小枝頂端;雌花每朵藏于一總苞內(nèi),排成一短的穗狀花序??偘鷱郊s2.5cm,外被密生鹿角狀銳刺,成熟時(shí)開裂,3-4裂瓣,殼斗壁厚1-1.5mm,刺長0.7-1.4cm,基部或中部以下匯合生成刺束,較密生,殼斗內(nèi)壁密被棕色長絨毛,外壁及刺幼時(shí)被灰色細(xì)毛,殼斗成熟時(shí)近無毛,每殼斗具1堅(jiān)果;堅(jiān)果近卵形,直徑1-1.3cm,高1.2-1.6cm,無毛,臍部與果底部幾同大。花期5-7月,果期翌年9-11月。

    性味

    苦;澀;性平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澀腸止瀉。主濕熱泄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òu Yóu Guǒ別名大香果、香桂子、野香油果來源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三股筋香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Lindera thomsonii Allen采收和儲(chǔ)藏:秋、冬季果熟時(shí)采,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100-2......
  • 《全國中草藥匯編》:臭靈丹拼音注音Chòu Línɡ Dān別名鹿耳林、大黑藥來源菊科臭靈丹屬植物臭靈丹Laggera pterodonta (DC.) Benth.,以根或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苦、辛,寒。功能主治清熱......
  • 別名獅子草、臭葉子、山林丹。英文名Herba Laggerae。藥用部位菊科植物翼齒六棱菊Laggera pterodonta (Candolle) Bentham 的干燥地上部分。植物形態(tài)草本。莖直立,粗壯或細(xì)弱,高達(dá)1米,莖翅連續(xù)或有時(shí)......
  • 《全國中草藥匯編》:臭牡丹拼音注音Chòu Mǔ Dān別名矮桐子、大紅花、臭楓根、臭八寶、臭芙蓉、矮腳桐來源馬鞭草科赪桐屬植物臭牡丹Clerodendrom bungei Steud.,以根及葉入藥。夏季采葉、秋季采根,鮮用或曬干備用。性......
  • 《中藥大辭典》:臭牡丹根拼音注音Chòu Mǔ Dān Gēn別名臭楓根(《植物名實(shí)圖考》)出處《植物名實(shí)圖考》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的根,9~10月間采收,曬干。性味辛苦,溫。①《分類草藥性》:“味淡苦。“②《福建民間草藥》:“辛,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