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本草拾遺》
為殼斗科植物柯樹樹皮的韌皮部。
生長于山坡叢林間。分布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柯樹,又名:木奴樹(《臨海異物志》),石櫟、青錫,栲樹、稠樹。
常綠喬木。樹皮青灰色,光滑:嫩枝被黃褐色柔毛,后漸光滑。葉互生,革質(zhì),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7~12厘米,寬2.5~4厘米,先端短尾狀鈍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光亮,下面灰白色,密被鱗毛,中脈在上面陷下,在下面顯現(xiàn),側(cè)脈8對,在上畫不明顯,近邊緣處消失;葉柄長1~1.5厘米。花雌雄同株;花序頂生,被極密綿毛,雄花序?yàn)樗霠?,長5~10厘米?;O密,花被6裂,外被毛,雄蕊10~12;雌花序長10~13厘米,花軸粗壯,花每3~5朵聚生,花柱3。殼斗近無柄,呈平底的淺盤狀,高5~6毫米,直徑達(dá)10毫米,被覆瓦狀鱗片,鱗片細(xì)小,尖三角形,灰白色,相連成環(huán),在殼斗邊緣處更密。堅(jiān)果外露,卵形。凸尖不顯著,底平,高1.5~2厘米,表面暗亦色,有光澤?;ㄆ?~10月。果期次年10月。
《本草拾遺》:"味辛,平,有小毒。"
《本草拾遺》:"主大腹水病,取白皮作煎,爭可丸,如梧桐子大,平旦(服)三丸,須臾又一丸。"
木奴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逗K幈静荨罚骸杜R海志》云,(柯樹)是木奴樹。主乳(浮)氣,采皮以水煮,去滓復(fù)煉,候凝結(jié),丸得為度。每朝空心飲下三丸,浮氣水腫并從小便出。
藥材基源:為殼斗科植物柯樹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thocarpus glaber (Thunb.) Nakai[Quercus glabra Thunb.]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刮去栓皮,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1000m的山地闊葉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長江以南各地。
常綠喬木,高7-15m。樹皮暗褐色,內(nèi)皮紅褐色,具脊棱。一年生枝密被灰色短絨毛,二年生枝疏被暗黑色毛。葉互生;葉柄長1-2cm,嫩時(shí)被毛;葉片革質(zhì),長橢圓形、倒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6-14cm,寬2.5-4cm,先端突尖、短尾狀或長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近頂部有2-4個(gè)淺齒,上面深綠色,光亮,下面灰白色,嫩時(shí)密被鱗毛,老時(shí)無毛,側(cè)脈6-8對?;ㄐ騿紊蚨鄠€(gè)排成圓錐狀,常雌雄同序,雌花位于雄花之下;雄花序長5-10cm,花極密,花被6裂,外被毛,雄蕊10-12;雌花序長10-13cm,花軸粗壯,花每3-5朵聚生,花柱3。殼斗杯形,近無柄,包圍堅(jiān)果基部,直徑0.8-1cm,高5-6mm,鱗片小,至三角形,緊貼,略連成環(huán)狀,有灰白色細(xì)柔毛;堅(jiān)果長橢圓形,先端尖,被白粉,直徑0.8-1.5cm,高1.5-2.5cm,果臍凹下,深達(dá)2mm,表面暗赤色,有光澤。花期9-10月,果期翌年9-10月。
辛;隆平;小毒
行氣;利水。主腹水腫脹
內(nèi)服:煎湯,15-30g.
《本草拾遺》:主大腹水病,取白皮作煎,令可丸,如梧桐子大,平旦(服)三丸,須臾又一丸。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本草拾遺》
來源為殼斗科植物柯樹樹皮的韌皮部。
生境分布生長于山坡叢林間。分布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柯樹,又名:木奴樹(《臨海異物志》),石櫟、青錫,栲樹、稠樹。
常綠喬木。樹皮青灰色,光滑:嫩枝被黃褐色柔毛,后漸光滑。葉互生,革質(zhì),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7~12厘米,寬2.5~4厘米,先端短尾狀鈍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光亮,下面灰白色,密被鱗毛,中脈在上面陷下,在下面顯現(xiàn),側(cè)脈8對,在上畫不明顯,近邊緣處消失;葉柄長1~1.5厘米。花雌雄同株;花序頂生,被極密綿毛,雄花序?yàn)樗霠?,長5~10厘米?;O密,花被6裂,外被毛,雄蕊10~12;雌花序長10~13厘米,花軸粗壯,花每3~5朵聚生,花柱3。殼斗近無柄,呈平底的淺盤狀,高5~6毫米,直徑達(dá)10毫米,被覆瓦狀鱗片,鱗片細(xì)小,尖三角形,灰白色,相連成環(huán),在殼斗邊緣處更密。堅(jiān)果外露,卵形。凸尖不顯著,底平,高1.5~2厘米,表面暗亦色,有光澤?;ㄆ?~10月。果期次年10月。
性味《本草拾遺》:"味辛,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本草拾遺》:"主大腹水病,取白皮作煎,爭可丸,如梧桐子大,平旦(服)三丸,須臾又一丸。"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柯樹皮拼音注音Kē Shù Pí別名木奴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逗K幈静荨罚骸杜R海志》云,(柯樹)是木奴樹。主乳(浮)氣,采皮以水煮,去滓復(fù)煉,候凝結(jié),丸得為度。每朝空心飲下三丸,浮氣水腫并從小便出。
來源藥材基源:為殼斗科植物柯樹的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thocarpus glaber (Thunb.) Nakai[Quercus glabra Thunb.]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刮去栓皮,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1000m的山地闊葉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長江以南各地。
原形態(tài)常綠喬木,高7-15m。樹皮暗褐色,內(nèi)皮紅褐色,具脊棱。一年生枝密被灰色短絨毛,二年生枝疏被暗黑色毛。葉互生;葉柄長1-2cm,嫩時(shí)被毛;葉片革質(zhì),長橢圓形、倒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長6-14cm,寬2.5-4cm,先端突尖、短尾狀或長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近頂部有2-4個(gè)淺齒,上面深綠色,光亮,下面灰白色,嫩時(shí)密被鱗毛,老時(shí)無毛,側(cè)脈6-8對?;ㄐ騿紊蚨鄠€(gè)排成圓錐狀,常雌雄同序,雌花位于雄花之下;雄花序長5-10cm,花極密,花被6裂,外被毛,雄蕊10-12;雌花序長10-13cm,花軸粗壯,花每3-5朵聚生,花柱3。殼斗杯形,近無柄,包圍堅(jiān)果基部,直徑0.8-1cm,高5-6mm,鱗片小,至三角形,緊貼,略連成環(huán)狀,有灰白色細(xì)柔毛;堅(jiān)果長橢圓形,先端尖,被白粉,直徑0.8-1.5cm,高1.5-2.5cm,果臍凹下,深達(dá)2mm,表面暗赤色,有光澤。花期9-10月,果期翌年9-10月。
性味辛;隆平;小毒
功能主治行氣;利水。主腹水腫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本草拾遺》:主大腹水病,取白皮作煎,令可丸,如梧桐子大,平旦(服)三丸,須臾又一丸。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