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絳頭、赤地膽、血地膽、大紅藥
蓼科蓼屬植物醬頭Polygonum aubertii Henry [Bilderdykia aubertii (Louis Henry)Moldeuke],以塊根入藥。秋季采挖,洗凈切片,曬干。
苦、澀,涼。
清熱解毒,調(diào)經(jīng)止血。用于痢疾,消化不良,胃痛,崩漏,月經(jīng)不調(diào);外用治疔瘡初起,外傷出血。
2~3錢,研粉吞服0.5~1錢,用酒送服。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
赤地膽
《云南中草藥選》
為蓼科植物醬頭的塊根。秋季采挖。切片曬干。
生于山坡、山溝、向陽的灌木叢中。分布云南等地。亦有栽培。
多年生纏繞草本,長3~8米。塊根肥大,直徑可達(dá)10~20厘米,橫切面醬紅色。莖綠色至淡紫綠色,光滑無毛,有紫色斑點(diǎn)。葉互生,寬卵形成卵圓狀三角形,長4~10厘米,寬3~6厘米,先端尖,基部截形至淺心形,兩面近于無毛,上面有紫斑紋或無;葉鞘干虞質(zhì),葉柄長2~4厘米。花小,白色;總狀花序腋生咸頂生。瘦果卵形,包被于宿存花被內(nèi),具3棱。
澀,涼。
收斂,止痢,消炎。治痢疾,消化不良,內(nèi)出血,疔瘡初起。
內(nèi)服:煎湯,2~3錢;或研末。外用:搗敷。
赤地膽、絳頭、血地膽、大紅藥、朱砂蓮、九節(jié)節(jié)
出自《云南中草藥》選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齒葉蓼的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denticulatum Huang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塊根,切片,鮮用或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山溝、向陽的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貴州和云南等地。
多年生纏繞草本。塊根肥大,近球形,表面棕褐色,直徑達(dá)10cm,常有瘤狀結(jié)節(jié)并生出多數(shù)具分枝、彎曲、線狀而長的小根。莖中空,長達(dá)1m或更長,基部稍木質(zhì),散生棕色、甚小而明顯的斑點(diǎn),分枝多,枝梢纖細(xì),小枝灰黃色,有細(xì)槽紋,一側(cè)被極短的微柔毛,其余無毛,莖中部的節(jié)間長5-9cm,最下及頂部的較短;托葉鞘干膜質(zhì),棕色,長4-6mm,先端斜而漸尖,無毛。葉互生;葉柄長2-6cm,莖頂部的葉柄較短;葉片柔嫩,長卵狀三角形,先端漸尖,長2-11cm,寬1.5-6cm,莖中部的葉基部心形,頂部的葉基截平,鮮葉片的中央有深色色暈,兩面無毛,但密生細(xì)小的乳頭狀突體,葉緣有甚小的裂齒??偁罨ㄐ?,2-7個(稀單個)總狀花序組成腋生及頂生的圓錐花序,總花梗長1-4cm,無毛;花梗約與苞片等長或稍長;苞片闊卵形,干后玫瑰紅色,長約2mm;花被白色,裂瓣5,基部合生,花蕾期為闊卵形,盛花時伸長,長達(dá)4mm,寬約2mm;雄蕊8枚,花藥球形;子房長約1mm,花柱3枚,合生至中部,長約1mm,柱頭頭狀。瘦果卵形,具3棱,包干宿存的花被內(nèi)?;ㄆ?月。
性狀鑒別 塊根肥大,圓球形,或略呈葫蘆形,長10-20cm,直徑8-18cm。表面棕褐色或紅棕色,凹凸不平,有明顯的不規(guī)則皺紋,頂部有殘余莖基。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
橫斷面繹紅色,具粉性,可見同心環(huán)。氣微,味苦、澀。
心;脾;胃經(jīng)
苦;澀;性涼
健脾和中;清熱解毒;調(diào)經(jīng)止血。主不良;胃痛;痢疾;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疔瘡初起;外傷出血消化不良;胃痛;崩漏;月經(jīng)不調(diào);外用治疔瘡初起,外傷出血
內(nèi)服:煎湯,6~9g;研粉,2~3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絳頭、赤地膽、血地膽、大紅藥
來源蓼科蓼屬植物醬頭Polygonum aubertii Henry [Bilderdykia aubertii (Louis Henry)Moldeuke],以塊根入藥。秋季采挖,洗凈切片,曬干。
性味苦、澀,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調(diào)經(jīng)止血。用于痢疾,消化不良,胃痛,崩漏,月經(jīng)不調(diào);外用治疔瘡初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2~3錢,研粉吞服0.5~1錢,用酒送服。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醬頭拼音注音Jiànɡ Tóu別名赤地膽
出處《云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蓼科植物醬頭的塊根。秋季采挖。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溝、向陽的灌木叢中。分布云南等地。亦有栽培。
原形態(tài)多年生纏繞草本,長3~8米。塊根肥大,直徑可達(dá)10~20厘米,橫切面醬紅色。莖綠色至淡紫綠色,光滑無毛,有紫色斑點(diǎn)。葉互生,寬卵形成卵圓狀三角形,長4~10厘米,寬3~6厘米,先端尖,基部截形至淺心形,兩面近于無毛,上面有紫斑紋或無;葉鞘干虞質(zhì),葉柄長2~4厘米。花小,白色;總狀花序腋生咸頂生。瘦果卵形,包被于宿存花被內(nèi),具3棱。
性味澀,涼。
功能主治收斂,止痢,消炎。治痢疾,消化不良,內(nèi)出血,疔瘡初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或研末。外用:搗敷。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醬頭拼音注音Jiànɡ Tóu別名赤地膽、絳頭、血地膽、大紅藥、朱砂蓮、九節(jié)節(jié)
出處出自《云南中草藥》選
來源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齒葉蓼的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denticulatum Huang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塊根,切片,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山溝、向陽的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貴州和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纏繞草本。塊根肥大,近球形,表面棕褐色,直徑達(dá)10cm,常有瘤狀結(jié)節(jié)并生出多數(shù)具分枝、彎曲、線狀而長的小根。莖中空,長達(dá)1m或更長,基部稍木質(zhì),散生棕色、甚小而明顯的斑點(diǎn),分枝多,枝梢纖細(xì),小枝灰黃色,有細(xì)槽紋,一側(cè)被極短的微柔毛,其余無毛,莖中部的節(jié)間長5-9cm,最下及頂部的較短;托葉鞘干膜質(zhì),棕色,長4-6mm,先端斜而漸尖,無毛。葉互生;葉柄長2-6cm,莖頂部的葉柄較短;葉片柔嫩,長卵狀三角形,先端漸尖,長2-11cm,寬1.5-6cm,莖中部的葉基部心形,頂部的葉基截平,鮮葉片的中央有深色色暈,兩面無毛,但密生細(xì)小的乳頭狀突體,葉緣有甚小的裂齒??偁罨ㄐ?,2-7個(稀單個)總狀花序組成腋生及頂生的圓錐花序,總花梗長1-4cm,無毛;花梗約與苞片等長或稍長;苞片闊卵形,干后玫瑰紅色,長約2mm;花被白色,裂瓣5,基部合生,花蕾期為闊卵形,盛花時伸長,長達(dá)4mm,寬約2mm;雄蕊8枚,花藥球形;子房長約1mm,花柱3枚,合生至中部,長約1mm,柱頭頭狀。瘦果卵形,具3棱,包干宿存的花被內(nèi)?;ㄆ?月。
性狀性狀鑒別 塊根肥大,圓球形,或略呈葫蘆形,長10-20cm,直徑8-18cm。表面棕褐色或紅棕色,凹凸不平,有明顯的不規(guī)則皺紋,頂部有殘余莖基。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
橫斷面繹紅色,具粉性,可見同心環(huán)。氣微,味苦、澀。
歸經(jīng)心;脾;胃經(jīng)
性味苦;澀;性涼
功能主治健脾和中;清熱解毒;調(diào)經(jīng)止血。主不良;胃痛;痢疾;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疔瘡初起;外傷出血消化不良;胃痛;崩漏;月經(jīng)不調(diào);外用治疔瘡初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9g;研粉,2~3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