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紅扁藤

    《全國中草藥匯編》:紅扁藤別名

    背帶藤

    來源

    葡萄科紅扁藤Vitis chungii Metc.,以全株入藥。

    生境分布

    江西、福建、廣東。

    性味

    甘、澀,平。

    功能主治

    消腫拔毒。治瘡癰癤腫。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紅扁藤拼音注音Hónɡ Biǎn Ténɡ別名

    背帶藤。

    英文名root of Chung Grape出處

    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閩贛葡萄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tis chungii Metcalf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根及莖均切段或片,葉切碎,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叢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原形態(tài)

    閩贛葡萄 木質(zhì)藤本。小枝無毛或被銹色短毛,后變無毛;卷須長5-10cm。單葉互生;葉柄粗壯,長1.5-4cm,無毛;葉片紙質(zhì)或薄革質(zhì),形狀變化較大,三角狀卵形、寬卵形或披針形,長3.4-11.5cm,寬2.6-6.8cm,先端短漸尖或漸尖,基部通常截形,有時為截狀淺心形,稀為淺心形,邊緣有小牙齒,兩面無毛或很快變無毛,常被白粉;側(cè)脈3-4對,細(xì)脈隆起,形成明顯的脈網(wǎng)。圓錐花序與葉對生,長4-9cm,初被銹色蛛絲狀毛,后變無毛;花萼盤狀;花瓣5,先端粘合,基部分離,開花后整個呈帽狀脫落;雄蕊5;子房基部與花盤合生。漿果球形,直徑約6mm。

    化學(xué)成分

    其化學(xué)成分有阻止凝血酶對纖維蛋白原的作用,阻礙血凝。

    歸經(jīng)

    肝經(jīng)

    性味

    甘;澀;平

    功能主治

    消腫拔毒。主瘡癰癤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株:味甘、澀、性平。有消腫拔毒的功能。用于瘡癰癤腫。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艾葉拼音注音ài Yè別名艾、艾蒿、家艾英文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干燥葉。夏季花未開時采摘,除去雜質(zhì),曬干。性......
  • 《中藥大辭典》:艾實(shí)拼音注音ài Shí別名艾子(《食療本草》)。出處《藥性論》來源為菊科植物艾的果實(shí)。9~10月,果實(shí)成熟后采收。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艾葉“條。性味①《日華子本草):“暖,無毒?!阿凇毒V目》:“苦辛,熱,無毒?!肮δ苤髦微佟?.....
  • 拼音注音ài Piàn別名艾腦香(《現(xiàn)代實(shí)用中藥》),艾粉、結(jié)片(《藥材資料匯編》)。出處《增訂偽藥條辨》來源為菊科植物艾納香葉片的加工品。植物形態(tài)參見“艾納香“條。生境分布主產(chǎn)廣東,廣西、貴州等地。性狀為半透明的結(jié)晶,直徑5~15毫米,厚......
  • 《中藥大辭典》:艾納香拼音注音ài Nà Xiānɡ別名大風(fēng)艾、牛耳艾、大風(fēng)葉、紫再楓(《生草藥性備要》),再風(fēng)艾(《嶺南采藥錄》),大艾、大楓草(《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大骨風(fēng)(《南寧市藥物志》),大黃草(《中藥志》),大毛藥(《貴州植藥調(diào)......
  • 《中藥大辭典》:艾納香根拼音注音ài Nà Xiānɡ Gēn出處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菊科植物艾納香的根,植物形態(tài)詳“艾納香“條。性味辛,溫。功能主治祛風(fēng)消腫,活血散瘀。治風(fēng)濕痛,跌打瘀痛,產(chǎn)后骨痛,受涼腹痛,腹瀉。用法用量內(nèi)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