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紅天葵

    《中藥大辭典》:紅天葵拼音注音Hónɡ Tiān Kuí別名

    紫背天葵、紅葉、散血子、龍虎葉(《廣西藥植名錄》),夜渡紅、紅水葵(《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出處

    《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

    為秋海棠科植物紫背天葵球莖全株。春、夏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分布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湖南、江西、福建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無地上莖。地下莖球形?;~1片,膜質(zhì),圓心形或卵狀心形,長2.5~7厘米,寬2~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重鋸齒和緣毛,兩面有伏生粗毛,下面紫色,掌狀脈7~9條;葉柄長2~6厘米,有長粗毛;托葉小,卵狀披針形,流蘇狀撕裂。聚傘花序有2~4朵花,總花梗纖細(xì),長超過葉片;花淡紅色;苞片和托葉相似。雄花萼片2,卵圓形;花瓣2,倒卵狀長圓形,雄蕊極多。雌花較小,萼片與花瓣3,2片大的半圓形,另1片較小的長圓形,凹陷;花柱3,2裂,裂片螺旋狀扭旋。蒴果三角形,有3翅;種子極小,黃褐色?;ㄆ?~8月。

    性味

    甘,涼。

    ①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淡,涼。"

    ②《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甘澀,涼,無毒。"

    ③《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酸澀,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活血解毒。治暑熱高燒,肺熱咳嗽,咯血,跌打扭傷,血瘀疼痛,瘡毒疥癬,水火燙傷。

    ①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潤燥止咳,散瘀消腫。治外感高熱。中暑發(fā)燒,肺熱咳嗽,跌打腫痛。鮮品搗爛,可敷惡瘡疔毒。"

    ②《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治肺炎咳嗽,咯血,慢性支氣管炎。"

    ③《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涼血活血,消炎止痛。主治咯血,血瘀腹痛,扭挫傷,骨折,湯火傷,癬疥。"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外用:搗敷。

    備注

    廣西另有一種紅水葵葉,功用相同。其形態(tài)與本種相似,主要區(qū)別在于紅水葵的地下莖不呈球形,葉較厚,顏色更深,葉面有小瘤狀突起,葉背網(wǎng)脈明顯。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紅天葵拼音注音Hónɡ Tiān Kuí別名

    紅葉、龍虎葉、夜渡紅、紅水葵、散血子、一點血、散血丹、一葉紅、小羚羊。

    英文名Rhizome of Fimbriatestipulate Begonia出處

    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秋海棠科植物紫背天葵的球莖或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gonia fimbristipulata Hance[B.cyclophylla Hook.f.]

    采收和儲藏:塊莖春、夏挖取、洗凈、曬干或鮮用、全株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低山山坡和山谷陰濕石壁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無地上莖。地下莖球形?;~1片;葉柄長2-6cm,其長粗毛;托葉小,卵狀披針形,流蘇產(chǎn)太撕裂;葉片膜質(zhì),圓心形或卵狀心形,長2.5-7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重鋸齒和緣毛,兩面有伏生粗毛,下面紫色;掌狀脈7-9條。聚傘花序有2-4朵花,總花梗纖細(xì),長超過葉片;花淡紅以;苞片和托葉相似;雄花萼片2,卵圓形;花瓣2,倒卵狀長圓形,雄蕊極多;雌花較小,萼片圓形,另一片較小,長圓形,凹陷;花柱3,2裂,裂片螺旋,蒴果三角形,有3翅。種子極小,黃褐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溫暖、陰涼的氣候、夏季要涼爽,忌高溫,以肥沃疏松的腐殖質(zhì)土栽種為宜。

    栽培技術(shù) 用塊莖和種子繁殖,以塊莖繁殖為主。塊莖繁殖:于春季收獲塊芭時,按大、中、小分成3級,大的加工入藥,中、小者作種栽,分別栽種。條栽,中等的種按行株距(5-10)cm×5cm,小的種栽按行株距5cm×3cm,栽后覆土3cm,澆水,保持土壤濕潤。種子繁殖:秋季采收種子后稍晾干,立即播種。種子攔草木灰或細(xì)土,然后均勻撒播到苗床上,覆薄細(xì)土,稍加鎮(zhèn)壓后蓋草澆水,細(xì)苗出時揭去蓋草。約經(jīng)1年的育苗后,即可移栽。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卷縮成不規(guī)則團塊。完整葉呈卵形或闊卵形,長2.5-7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近對稱,邊緣有不規(guī)則重鋸齒和短柔毛,紫紅以至暗紫色,兩面均被疏或密的粗伏毛,脈上被毛較密,掌狀脈7-9條,小脈纖細(xì),時顯。葉柄長2-6cm,被粗毛。薄紙質(zhì)。氣特異,味酸,用手搓之刺鼻,水浸液呈玫瑰紅色。

    化學(xué)成分

    葉含花色甙(anthocyanin)[1],已分離得到矢車菊素氯化物(cyanidin chloride),矢車菊素葡萄糖甙(cyani-din-3-hlucoside),矢車菊素蕓香糖甙(cyanidin-3-rutinoside)[2]。

    性味

    味甘,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止咳化痰;解毒消腫。主外感高熱;中暑;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疔瘡;瘰疬;疥癬;燙火傷;跌打瘀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1.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潤燥止咳,散瘀消腫。治外感高熱,中暑發(fā)燒,肺熱咳嗽,跌打腫痛。鮮品搗爛,可敷惡瘡疔毒。

    2.《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肺炎咳嗽,咯血,慢性支氣管炎。

    3.《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涼血活血,消炎止痛。主治咯血,血瘀腹痛,扭挫傷,骨折,湯火傷,癬疥。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扁豆衣拼音注音Biǎn Dòu Yī別名扁豆皮(《本草便讀》)出處《安徽藥材》來源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種皮。性狀干燥種皮呈不規(guī)則卷縮片狀,大小不一,厚不到1毫米,光滑,乳白色或淡黃白色,種阜半月形,類白色。質(zhì)堅,易碎。氣味皆......
  • 拼音注音Biǎn Zhóu Mù英文名root of Jerusalemthorn出處始載于《海南植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扁軸木的枝樹皮或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rkinsonia aculenta L.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采......
  • 《中藥大辭典》:扁青拼音注音Biǎn Qīnɡ別名白青(《本經(jīng)》),碧青(《唐本草》),石青,大青(《綱目》)。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碳酸鹽類礦物藍(lán)銅礦的礦石。原形態(tài)產(chǎn)于銅礦氧化帶中。單斜晶系。晶體短柱狀或板狀。通常星粒狀、腎狀、散射狀、土狀等......
  • 別名扛棺回來源蘿藦科娃兒藤屬植物扒地蜈蚣Tylophora renchangii Tsiang.,以葉入藥。隨時可采,曬干,一般鮮用。性味微酸、澀,平。功能主治活血散瘀,解毒。用于各種毒蛇咬傷及跌打損傷。用法用量1~2兩,搗爛取汁沖白酒內(nèi)服......
  • 《中藥大辭典》:報春花拼音注音Bào Chūn Huā別名橡只瑪爾布(藏名)出處《西藏常用中草藥》來源為報春花科植物條紋報春的花朵。6~8月采收。生境分布生于水溝旁及潮濕處。分布西南及西藏、內(nèi)蒙古、新疆。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