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鳳仙根

    《中藥大辭典》:鳳仙根拼音注音Fènɡ Xiān Gēn出處

    《綱目》

    來源

    鳳仙花科植物鳳仙。

    性味

    ①《綱目》:"苦甘辛,有小毒。"

    ②《嶺南采藥錄》:"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活血,通經(jīng),軟堅(jiān),消腫。治風(fēng)濕筋骨疼痛,跌撲腫痛,咽喉骨哽。

    ①《綱目》:"治雞、魚骨哽,誤吞鋼鐵,杖撲腫痛。散血通經(jīng),軟堅(jiān)透骨。"

    ②《分類草藥性》:"治一切崩帶,風(fēng)濕癱瘓,筋骨疼痛。"

    ③《嶺南采藥錄》:"去紅腫之毒。浸酒甚佳。"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研末或浸酒。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跌撲傷,紅腫紫瘀,潰爛:鳳仙根、莖搗敷。(《本草正義》)

    ②治跌打損傷:鳳仙花根適量,曬干研末,每次三至五錢。水酒沖服,每日一劑。(《江西草藥》)

    ③治骨鯁喉:金鳳花根,嚼爛噙下,骨自下,便用溫水灌漱,免損齒,雞骨尤效。(《世醫(yī)得效方》)

    ④治水腫:鳳仙鮮根每次四至五個(gè),燉豬肉吃,三、四次效。(《泉州本草》)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鳳仙根拼音注音Fènɡ Xiān Gēn別名

    金鳳花根

    英文名Root of Garden Balsam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鳳仙花科植物鳳仙花的根。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Impatiens balsamina L.

    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采挖根部,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中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鳳仙花 一年生草本,高40-100cm。莖肉質(zhì),直立,粗壯。葉互生;葉柄長約1-3cm,兩側(cè)有數(shù)個(gè)腺體;葉片披針形,長4-12cm,寬1-3cm,先端長漸尖,基部漸狹,邊緣有銳鋸齒,側(cè)脈5-9對(duì)?;ü6?,單生或數(shù)枚簇生葉腋,密生短柔毛;花大,通常粉紅色或雜色,單瓣或重瓣;萼片2,寬卵形,有疏短柔毛;旗瓣圓,先端凹,有小尖頭,背面中肋有龍骨突;翼瓣寬大,有短柄,2裂,基部裂片近圓形,上部裂片寬斧形,先端2淺裂;唇瓣舟形,被疏短柔毛,基部突然延長成細(xì)而內(nèi)彎的距;花藥鈍。蒴果紡錘形,熟時(shí)一觸即裂,密生茸毛。種子多數(shù),球形,黑色。

    化學(xué)成分

    根含矢車菊素甙(Cyanidinmono一glycoside)。

    性味

    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利濕消腫。主跌撲腫痛;風(fēng)濕骨痛;白帶;水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6-15g;或研末,3-6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本草匯言》:鳳仙根,通經(jīng)活血之藥也。李氏方,治杖撲腫痛,血脈瘀凝。此寒滑走散之品,其性快便捷烈,又不宜多服久服,恐損脾胃,泄元?dú)庖病?/p>

    2.《綱目》:治雞、魚骨哽,誤吞銅鐵,杖撲腫痛。散血通經(jīng),軟堅(jiān)透骨。

    3.《分類草藥性》:治一切崩帶,風(fēng)濕癱瘓,筋骨疼痛。

    4.《嶺南采藥錄》:去紅腫之毒。浸酒甚佳。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Huā Jiān Jiá Shù別名堅(jiān)莢樹出處《救荒本草》載有堅(jiān)莢樹,云:“生輝縣太行山谷中,其樹枝干堅(jiān)勁,可以作棒。皮色烏黑,對(duì)分枝叉。葉亦對(duì)生,葉似拐棗葉而大,微薄,其色淡綠;又似土欒葉,極大而光澤。開黃花,結(jié)小紅子。其......
  • 拼音注音Bái Huā Xià Kū Cǎo別名白甜蜜蜜(《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cè)》)。出處《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cè)》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異葉青蘭的全草。于6~7月花開時(shí),采回全草,洗凈泥土,除去殘葉敗枝,以木棒將莖砸扁,晾干。生境分布生于田邊路旁、坡......
  • 《中藥大辭典》:白花射干拼音注音Bái Huā Shè Gān別名冷水丹(《植物名實(shí)圖考》)。出處《植物名實(shí)圖考》來源為駕尾科植物白花射干的根或全草。生境分布生于丘陵坡上。分布于東北、華北和山東、江蘇等地。原形態(tài)白花射干,又名:搜山虎、金盞......
  • 來源唇形科青蘭屬植物白花巖青蘭Dracocephalum rupestre Hance var. albiflorum Schischk.,以全草入藥。7~8月采收,切段曬干。性味辛,涼。功能主治分散風(fēng)熱,涼血降壓。用于感冒發(fā)熱,高血壓病,......
  • 《中藥大辭典》:白花映山紅拼音注音Bái Huā Yìnɡ Shān Hónɡ別名白杜鵑花(《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照山白(《華北經(jīng)濟(jì)植物志要》),白艷山紅(《貴州民間方藥集》)。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白花杜鵑的花、根或莖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