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大火草根

    《中藥大辭典》:大火草根拼音注音Dà Huǒ Cǎo Gēn別名

    野棉花根、土白頭翁(《重慶草藥》),大頭翁(《陜西植藥調(diào)查》)。

    出處

    《重慶草藥》

    來源

    為毛茛科植物大火草。春季或秋季挖取根,去凈莖葉,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坡地、山溝、路旁。分布山西、河北、陜西、河南、甘肅、四川、云南等地。產(chǎn)于四川、甘肅、陜西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40~150厘米,全株被白色茸毛。3出復(fù)葉;基生葉具長柄,中央小葉卵圓形或?yàn)椴灰?guī)則卵圓形,長10~16厘米,寬7.5~14匣米,2裂,各裂片又具淺裂,先端鈍,基部楔形,邊緣有鋸齒,上面疏生硬白毛,下面密生白色茸毛,小葉柄長2~6厘米;兩側(cè)小葉較小,基部斜,小葉柄長1~3厘米;莖生葉每節(jié)2~3,對生或輪生,似基生葉?;ü<?xì)長,被白色茸毛;花被片5,倒卵形,先端圓、凹或凸,白色或帶粉紅色,表面無毛,背面被白色茸毛;雄蕊多數(shù),無毛;雌蕊多數(shù),頭狀,柱頭傾斜,有毛。瘦果長約3毫米,密生長綿毛,花期7~10月。

    性狀

    干燥根圓柱形,彎曲,多數(shù)碎斷。外表灰棕色至紅棕色,粗糙,有溝紋,外皮呈剝落狀;根頭部較租,常連著數(shù)個(gè)莖基及黃棕色葉柄,密生白色綿毛。質(zhì)較輕松,堅(jiān)韌性,折斷面不平坦,呈裂片狀;平整的橫斷面皮部紅棕色,木質(zhì)部發(fā)達(dá),射線紅棕色,通常將木質(zhì)部的導(dǎo)管部分隔成2個(gè)扇形的群束。有煙葉氣,味澀而苦。

    性味

    苦,溫,有小毒。

    注意

    《陜西中草藥》:"孕婦禁用。"

    功能主治

    化痰,散瘀,截瘧,殺蟲。治瘡癤癰腫,頑癬,禿瘡,瘧疾,痢疾,勞傷咳喘,小兒疳疾,跌打損傷。

    ①《重慶草藥》:"化痰,止咳,除毒。治痰飲咳嗽,氣喘,癢子。"

    ②《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排膿生肌,消腫散瘀,消食化積,截瘧,殺蟲。治各種頑癬,禿瘡,瘡癤癰腫,無名腫毒,瘧疾,痢疾,小兒疳積,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或研末。外用:搗爛敷。

    復(fù)方

    ①治勞傷咳嗽:大火草根、紅豬毛七各一兩。燉五花肉半斤服。(《重慶草藥》)

    ②治毒瘡癢子:大火草根、土茯苓、夏枯草、銀花、蒲公英。煎湯服。(《重慶草藥》)

    備注

    本品在四川、甘肅等地作白頭翁使用。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大火草根拼音注音Dà Huǒ Cǎo Gēn別名

    野棉花根、土白頭翁

    英文名Root of Hairy Anemone, Root of Tomentose出處

    出自《重慶草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大火草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emone tomentosa(Maxim.) Péi[A.japonica(Thunb.)Sieb.et Zucc.var.tomentosa Maxim.;A.vitifolia Buch.-Ham.ex DC.var.tomentosa(Maxim.)Finet et Gagnep.]

    采收和儲藏:春季或秋季挖取根,去凈莖葉,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700-3400m的山地草坡或路邊陽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河北西部、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東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四川西部和東北部。

    原形態(tài)

    大火草,多年生草木,高40-150cm。根莖粗0.5-2cm?;~3-4;葉柄長16-48cm,密被白色短絨毛;三出復(fù)葉,間或有1-2葉為單葉;小葉卵形,長9-16cm,寬7-12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或圓形,3裂,邊緣有不規(guī)則小裂片和鋸齒,上面有糙伏毛,下面密被白色絨毛,中央小葉柄長5.2-7.5cm;側(cè)生小葉稍斜,形狀似中央小葉,但葉柄較短。聚傘花序二至三回分枝,密被白色短絨毛;苞片3,輪生,葉狀,不等大,有時(shí)為1,3深裂;花梗長3.5-6.8cm,有短絨毛;花兩性,萼片5,花瓣?duì)?,粉紅色或白色,倒卵形或?qū)挼孤研?,長1.5-2.2cm,寬1-2cm,下面被短絨毛;花瓣無;雄蕊多數(shù),長約為萼片長的1/4;心皮400-500,長約1mm,密被絨毛?;ㄆ?-10月,果期8-11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根莖較粗短,直徑達(dá)2cm;上端可見莖基、干枯的葉基或棕褐色毛狀物。根呈不規(guī)則錐形或條形,稍彎曲,長10-20cm,直徑0.8-1.2cm;表面棕褐色,粗糙,可見不規(guī)則的縱直皺紋及少數(shù)須根痕;根端常分為數(shù)股。質(zhì)堅(jiān)脆,易折斷,斷面棕色。氣微,味苦、辛。有毒。

    歸經(jīng)

    肺;大腸經(jīng)

    性味

    苦;溫;有小毒

    注意

    孕婦慎服。

    功能主治

    化痰;散瘀;消食化積;截瘧;解毒;殺蟲。主勞傷咳喘;跌打損傷;小兒疳積;瘧疾;瘡癤癰癤;頑癬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或研粉服。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重慶草藥》:化痰,止咳,除毒。治痰飲咳嗽,氣喘,癢子。2.《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排膿生肌,消腫散瘀,消食化積,截瘧,殺蟲。治各種頑癬,禿瘡,瘡癤癰腫,無名腫毒,瘧疾,痢疾,小兒疳積,跌打損傷。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Bèi Qīnɡ Jiá Yè英文名Helwingia japonica (Thunb.)Dietr var.hypoleuca Hemsl.ex Rehd.來源藥材基源:為山茱萸科植物白粉青莢葉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
  • 拼音注音Bái Jiāo Xiānɡ別名楓香脂(《唐本草》),楓脂(《通典》),白膠(《儒門事親》),蕓香(《本草原始》),膠香(《國藥的藥理學(xué)》)。出處《唐本草》來源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的樹脂。選擇生長20年以上的粗壯大樹,于7~8月間鑿開......
  • 拼音注音Bái Zhī Má別名白油麻(《近效方》),白胡麻(《綱目》)。出處《本草衍義》來源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白色種子?;瘜W(xué)成分種子含水分5.42%、油量52.75%、蛋白質(zhì)22.69%、粗纖維7.57%、糖類6.30%、灰分5.25%。......
  • 別名紫威靈來源菊科白腳威靈Vernonia squarrosa (D. Don) Less. var. orientalis Kitam.[V. teres auct. non DC.],以根入藥。生境分布云南、貴州。性味苦、辛,微寒。功能......
  • 拼音注音Bái Fù Jǐn Jī別名箐雞肉英文名Lady Amherst pheasant出處始載于《中國藥用動物志》。來源藥材基源:為雉科動物白腹錦雞的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rvsolophus amherstiae (Lea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