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臭黃荊

    《全國中草藥匯編》:臭黃荊拼音注音Chòu Huánɡ Jīnɡ別名

    斑鳩站、斑鵲子、短柄腐卑

    來源

    馬鞭草科腐卑屬植物臭黃荊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以、入藥。根四季可采;葉夏秋采收,均曬干。

    性味

    苦,涼。

    功能主治

    根:清熱利濕,解毒。用于痢疾,瘧疾,風(fēng)熱頭痛,腎炎水腫,痔瘡,脫肛。

    葉:解毒消腫。外用治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

    根1~2兩;葉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臭黃荊拼音注音Chòu Huánɡ Jīnɡ別名

    斑鵲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黃荊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熟時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500-1000m的山坡林中或林緣。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四川、貴州。

    原形態(tài)

    臭黃荊,灌木,植株高1-3m。多分枝,細(xì)弱,幼時有短柔毛,老時無毛。單葉對生;有短柄或近無柄;葉片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1.5-8cm,寬1-3cm,基部楔形,全緣或中部有3-5鈍齒,先端急尖至尾狀尖,兩面疏生柔毛,背面有紫紅色腺點。聚傘花序頂生,呈圓錐花序狀,被柔毛,長3.5-6cm,寬2-3cm;花萼杯狀,長約2mm,5淺裂,裂片長約1mm,圓形或三角形;花冠黃色,長3-5mm,兩面均被茸毛和黃色腺點,先端4裂,略呈二唇形,上唇1裂片寬,先端截平或微凹,下唇3裂片稍不相等;雄蕊4,2枚稍長;子房無毛,上部有黃色腺點。核果倒卵球形,長2.5-5mm,寬2.5-4mm?;?、果期5-7月。

    性味

    味辛;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止痛、止癢。主風(fēng)熱頭痛;風(fēng)疹篷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水煎洗。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楮皮間白汁拼音注音Chǔ Pí Jiān Bái Zhī別名谷枝汁(《近效方》),谷樹汁、五金膠漆(《日華子本草》),構(gòu)膠、楮樹汁(《綱目》)。出處《本草經(jīng)集注》來源為??浦参飿?gòu)樹莖皮部的乳汁。性味《本草匯言》:“味甘,氣平......
  • 《中藥大辭典》:楮莖拼音注音Chǔ Jīnɡ出處《別錄》來源為桑種植物構(gòu)樹的樹枝。功能主治治風(fēng)疹,目赤腫痛,小便不利。①《別錄》:“主癌疹癢,單煮洗浴?!阿凇毒V目》:“搗濃汁飲半升,治小便不通。“復(fù)方治暴赤眼痛,磣澀者:嫩楮枝去葉,放地上火......
  • 《中藥大辭典》:樗葉拼音注音Chū Yè別名樗木葉(《唐本草》)出處《綱目》來源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葉。性味①《唐本草》:“味苦,有毒?!阿凇毒V目》:“苦,溫,有小毒。“功能主治《唐本草》:“主洗瘡疥,風(fēng)疽。水煮葉汁用之?!罢洝吨兴幋筠o典》......
  • 拼音注音Chū Yè Huā Jiāo別名食茱萸、木滿天星、海桐皮[浙江誤稱]來源蕓香科花椒屬植物樗葉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 et Zucc.,以根、樹皮、果實和葉入藥。根春秋采挖;樹皮5月采收曬干......
  • 拼音注音Chū Yè Huā Jiāo Pí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蕓香科植物樗葉花椒的樹皮。立夏前后,剝?nèi)淦?,曬干。生境分布產(chǎn)浙江、福建等地。性狀干燥樹皮呈板狀或卷曲,厚1.5~2毫米。外表青灰色或淡灰褐色,多皺縮淺槽紋,布有不規(g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