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慎疾芻言》 煎藥服藥法

    作者: 徐大椿

    煎藥之法各殊∶有先煎主藥一味,后入余藥者,有先煎眾味,后煎一味者,有用一味煎湯以煎藥者;有先分煎,后并煎者;有宜多煎者(補藥皆然);有宜少煎者(散藥皆然);有宜水少者;有不煎而泡漬者;有煎而露一宿者;有宜用猛火者;有宜用緩火者;各有妙義,不可移易。今則不論何藥,惟用猛火多煎,將芳香之氣散盡,僅存濃濃之質。如煎燒酒者,將糟久煮,則酒氣全無矣,豈能和營達衛(wèi)乎?須將古人所定煎法,細細推究,而各當其宜,則取效尤捷。其服藥亦有法。古方一劑,必分三服,一日服三次;并有日服三次,夜服三次者。蓋藥味入口,即行于經絡,驅邪養(yǎng)正,性過即已,豈容間斷?今人則每日服一次,病久藥暫,此一暴十寒之道也。又有寒熱不得其宜,早暮不合其時,或與飲食相雜,或服藥時即勞動冒風,不惟無益,反能有害。至于傷寒及外癥痘癥,病勢一日屢變,今早用一劑,明晚更用一劑,中間間隔兩晝一夜,經絡已傳,病勢益增矣。又發(fā)散之劑,必暖覆令汗出,使邪從汗散;若不使出汗,則外邪豈能內消?此皆淺易之理,醫(yī)家病家,皆所宜知也。又惡毒之藥,不宜輕用。昔神農遍嘗諸藥而成本草,故能深知其性。今之醫(yī)者,于不常用之藥,亦宜細辨其氣味,方不至于誤用。若耳聞有此藥,并未一嘗,又不細審古人用法,而輒以大劑灌之,病者服之苦楚萬狀,并有因此而死者,而已亦茫然不知其何故;若能每味親嘗,斷不敢冒昧試人矣。此亦不可不知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吳師機
  • 作者:
  • 作者:
    汪綺石
  • 作者:
    薛己
  • 作者:
    薛己
  • (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作者:
    張介賓
  • 作者:
    張介賓
  •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于溫病、報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作者:
    林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