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綱目》 頭痛項強

    作者: 沈金鰲

    【綱】仲景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目】朱肱曰。頭疼者。陽癥也。太陽癥頭痛。必發(fā)熱惡寒。無汗麻黃。有汗桂枝。若已發(fā)汗。

    或未發(fā)汗。頭疼如破者。連須蔥白湯。服湯不止者。葛根蔥白湯。

    成無己曰。頭痛。邪氣外在經(jīng)絡(luò)。上攻于頭也。傷寒頭痛者。太陽專主也。故陽明少陽亦有頭痛。不若太陽專主也。蓋太陽為病屬表。而頭痛專為主表癥。雖有風寒之不同。必待發(fā)散而后已。

    李杲曰。太陽膀胱脈浮緊。直至寸口。所以頭痛者。頭與寸口。俱高之分也。蓋厥陰與督脈會于巔。逆太陽之經(jīng)。上而不得下。故壅滯為頭痛于上也。左手浮弦。胸中痛也。沉弦。背痛也。右手浮弦亦然。頭痛者。木也。最高之分。惟風可到。風則溫也。治以辛涼。秋克春之意。故頭痛皆以風藥治之??偲潴w之常也。然有三陰三陽之異焉。故太陽宜川芎。陽明宜白芷。少陽宜柴胡。太陰宜蒼術(shù)。少陰宜細辛。厥陰宜吳茱萸。

    王肯堂曰。傷寒頭痛。雖屬三陽。惟太陽經(jīng)獨多。蓋太陽為病屬表。而頭痛專主表。雖有傷寒六七日。頭痛不大便。有熱而與承氣湯下之者。卻云。若小便清者。知熱不在里仍在表。是知頭痛屬表明矣。太陰少陰之脈。從足至胸而還。不上循頭。故無頭痛。惟厥陰脈循喉嚨之后。上連目系。

    與督脈會于巔。亦有頭痛干嘔吐涎沫吳茱萸湯一癥。卻無身熱。亦與陽癥不同也。然風溫病在少陰。濕溫病在太陰。而頭反痛。至于陰毒亦然。是又不可拘者。內(nèi)因頭痛。作止有時。外因頭痛。常常有之。直須傳入里方罷。

    鰲按。太陽經(jīng)脈營于頭。會于項。故頭連項而強痛者。為太陽也。

    【綱】仲景曰。濕家病。身上疼痛。發(fā)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nèi)藥鼻中則愈。

    【目】朱肱曰。內(nèi)瓜蒂散鼻中也。

    柯琴曰。種種皆是表癥。鼻塞而不鳴。脈大而不浮。不關(guān)風矣。脈不沉細。非濕痹矣。腹初不滿。非瘀熱在里矣。重于頭痛。是頭中寒濕可知。寒濕從鼻而入。故鼻塞。亦當從鼻而出。故內(nèi)藥鼻中。塞因塞用也。

    【綱】仲景曰。太陽病。發(fā)汗太多。因致痙。脈沉而細。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時頭熱。

    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目】王肯堂曰。太陽傷寒項背強。其或太陽中風。加之寒濕而成痙者。亦項強。金匱云。太陽病。項背強KTKT。然脈反沉遲者。此為痙。桂枝加栝蔞湯主之。

    陶華曰。項背強者。太陽表邪也。發(fā)散則解。結(jié)胸項強。大陷胸湯下之。太陰結(jié)胸項強。大陷胸丸?;蝾l與理中丸。損甚者。兼與四逆湯。項強脅下滿。身熱惡風。手足溫而渴。小柴胡湯。陰毒初得病。項背強。咽痛。心腹痛。短氣。厥逆吐利。身如被杖。附子湯。陰毒甘草湯、正陽散。天行復作熱。至晚則腰痛。頭項強。身重。葛根生姜豉湯。

    鰲按。痙病由來不一。而傷寒發(fā)汗不如法者。亦能致之。本癥頭痛雖止。而頭項強急。尚屬傷寒。頭面搖以下。乃言痙病也。此汗多亡液。不轉(zhuǎn)屬陽明而成痙者。

    【綱】仲景曰。太陽病。項背強KTKT。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太陽病。項背強KTKT。而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目】成無己曰。太陽別脈。下項挾脊。故太陽感風寒。則經(jīng)脈不利。而項為之急。頸為之強。

    是太陽表癥也。必發(fā)散而解之。此二條。均是項背強。而發(fā)散有輕重者。蓋發(fā)熱汗出惡風者。為表虛??山饧?。無汗惡風者。為表實??砂l(fā)汗也。

    王肯堂曰。此二方。皆發(fā)散之劑也。而有輕重。以表虛表實之不同也。

    鰲按。太陽脈。自絡(luò)腦而還出下項挾脊背。此從風池而入。不上干于腦而下行于背。故頭不痛。

    而項背強也KTKT。項背牽動之象。動中見有強意。

    【綱】仲景曰。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目】張兼善曰。或謂十棗湯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二者皆屬飲家。俱有頭項強痛之病。

    何也。此經(jīng)絡(luò)所系。非偶然也。針經(jīng)曰。太陽膀胱之脈。起于目內(nèi)。皆上額交巔上。其支者。

    從巔上至耳上角。直者。從巔入絡(luò)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nèi)。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luò)腎。屬膀胱。絡(luò)腎者。即三焦也。夫三焦者。為陽氣之父。決瀆之官。引導陰陽。開通閉塞。水導得出。

    以氣化而言也。緣太陽經(jīng)多血少氣。既病。則氣愈弱。其時表病而里熱未甚。微渴而恣飲水漿。為水多氣弱。不能施化。遂停伏于內(nèi)。則本經(jīng)血氣。因而凝滯。致有頭痛項強之病。若伏飲流行。經(jīng)絡(luò)疏利。而頭痛自愈。方中行曰。頭痛本表癥。此因心下水氣泛溢。上攻于腦也。與傷寒不大便六七日而頭痛。與承氣湯同。

    【綱】仲景曰。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jīng)盡故也。若欲再傳經(jīng)者。針足陽明。使經(jīng)不傳則愈。陽明病。表里大熱。煩渴引飲。頭痛如破者。宜竹葉石膏湯。陽明病。頭痛。不惡寒。反惡熱。

    大便實。調(diào)胃承氣湯。

    【目】吳綬曰。陽明病。頭痛額前。目疼鼻干。脈長也。無汗者。葛根湯加蔥白、白芷汗之。

    有汗。曾經(jīng)發(fā)汗。頭痛不解者。葛根蔥白湯。不惡風。反惡熱。自汗煩渴。脈洪數(shù)。飲水頭疼者。

    白虎加白芷湯。內(nèi)有燥屎。蒸蒸發(fā)熱頭痛者。調(diào)胃承氣湯。凡陽明頭痛無汗者。葛根、麻黃、蔥白、白芷、石膏之屬。有汗。則白芷、石膏、葛根、川芎。少陽經(jīng)頭痛。頭角或耳中痛。脈弦數(shù)??诳喟l(fā)熱。往來寒熱者。并用小柴胡湯和之。加川芎尤妙。蓋川芎亦膽經(jīng)藥也。凡少陽頭痛。不分有汗無汗。皆以柴胡湯主之。非次頭痛。及發(fā)寒熱。脈緊不大。即是上膈有痰。瓜蒂散吐之。

    王好古曰。太陽頭痛。有汗桂枝湯。無汗麻黃湯。陽明頭痛。白虎湯。少陽頭痛。小柴胡湯。

    太陰頭痛。脈浮桂枝湯。脈沉理中湯。俱加川芎、細辛。少陰頭痛。小柴胡湯、麻黃附子細辛湯。

    厥陰頭痛。外傳本經(jīng)。桂枝麻黃合半湯。嘔而微吐苦水者。吳茱萸湯。

    李杲曰。太陰頭痛者。必有痰也。少陰頭痛者。足寒而氣逆也。蓋此二經(jīng)。雖不至頭。然痰與氣逆壅于膈中。則頭上氣不得暢降而為痛也。

    張云岐曰。如脈浮而頭痛。過在手足太陽。刺完骨、京骨。脈浮而長。過在手足陽明。刺合谷、沖陽。脈浮而弦。過在手足少陽。刺陽池、丘墟、風府、風池。此刺頭痛之法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