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保嬰撮要》 不靨悶亂哽氣腹脹之癥

    作者: 薛鎧

    陳文宿先生云∶痘瘡十一日至十二日,當靨不靨,身熱悶亂不寧,臥則哽氣,腹脹泄瀉,寒戰(zhàn)切牙,急用異功散加木香、當歸,以救陰陽表里助其收靨。竊謂∶前癥若手足并冷,屬脾胃虛寒,宜用十二味異功散。手足微冷,屬脾胃虛弱,宜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若手足熱,大便秘,屬脾胃實熱,宜用清涼飲,救其陰,以抑其陽。

    一小兒痘,寒戰(zhàn)切牙,瀉渴腹脹,手足冷,時仲夏,飲沸湯口不知熱,先君謂脾氣虛寒,用十二味異功散,一劑頓安;又用五味異功散,調補而愈;再用參 四圣散而痊。

    一小兒痘不結痂,發(fā)熱飲湯,哽氣腹脹,此脾氣虛弱,用五味異功散、參 四圣散而愈。后噫氣下氣,欲服枳殼之類。余謂∶噫氣屬心火虛,下氣屬脾氣虛。朝用六君子湯加姜、桂,夕用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哽氣喘咳,腹脹下氣,手足不冷不熱,此脾虛不能攝氣而腹脹下氣,肺虛不能攝氣而哽氣喘咳,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而愈。

    一小兒痘將愈,足冷哽氣腹痛,手冷至腎,唇青面白,屬脾胃虛寒也,用五味異功散加附子二劑,足稍溫;又用六君、姜、桂一劑,諸癥漸退,乃去姜、桂,服之而痊。

    一小兒痘不結痂,作渴飲冷,大便秘結,此腸胃有熱也,先用清涼飲末一錢,大便和而頓靨;又用人參麥門冬散、八珍湯而痊。

    一小兒痘不結痂,用補中益氣湯、地黃丸料煎服而愈。次年畢姻后,寒熱作渴,頭暈,脈洪數(shù),按之微細,此脾腎虛火上炎也,以前藥各加肉桂五分,引火歸經(jīng)而愈。

    一小兒痘不靨發(fā)熱,因乳母有肝火,用加味逍遙散、人參白術散,母子俱服而熱止;又用柴胡麥門冬散而痊。

    一小兒十五歲,久而結痂,寒熱往來,脈洪數(shù),按之無力,用十全大補湯而痊。后因勞寒熱復發(fā),用補中益氣湯而安。

    六君子湯治脾氣虛弱,或因克伐之劑,虧損中氣,飲食少思,或痘瘡不起發(fā),灌漿結痂。

    人參 白術(炒) 茯苓 陳皮(炒) 半夏(湯洗) 甘草(炒。各等分)

    上三五錢,姜棗水煎,徐徐服。

    四君子湯(即六君子湯去陳皮、半夏)

    四順清涼飲王海藏先生云∶痘疹膿貫而不焦者,由治失清涼之法,內(nèi)外熱毒,無以收斂。譬如五谷得陽氣而成熟,得陰氣而結實,用清涼飲子下之。(方見大便不通)

    十二味異功散(方見頂陷灰白)

    人參麥門冬散(方見發(fā)熱口渴)

    柴胡麥門冬散(方見作癢搔破)

    加味逍遙散(方見欲靨不靨)

    補中益氣湯

    五味異功散(二方見寒戰(zhàn)切牙)

    參 四圣散

    十全大補湯(二方見腹脹氣促)

    人參白術散(即七味白術散)

    地黃丸(二方見發(fā)熱屬陰屬陽)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