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治口干煩躁生津液,不思食。
黃 (蜜炙) 熟干地黃(酒灑九蒸九曝,焙干,秤) 白芍藥 五味子(揀) 麥門冬(各三分,水 去心) 白茯苓(一分,去皮) 甘草(炙,半兩)
上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姜棗烏梅同煎,去滓。
萬病散,一名無憂散。此藥凡病皆治,若諸風疾,生瘡腫,疥癬,宣轉(zhuǎn)三五行自愈。臟腑積攻
中風
服永
肛者
服,
藥,
輕目
人久
食。
黃 (蜜炙) 木通(去粗皮,銼) 桑白皮(凈洗,蜜炙黃) 陳橘皮(凈洗) 吳白術(shù)(五物,各一兩
牽牛子(五兩
上每服用黃 散二錢,牽牛子末二錢,拌合令勻。候天色晴明,三更初,以生姜一塊拍碎,水一盞煎湯,先用小盞子調(diào)藥頓服,后更以生姜湯送下。至平明時快宣轉(zhuǎn)三兩行,若有蠱膿下多,不妨。應(yīng)臟腑百病諸風冷滯,悉皆出盡。宜后一日內(nèi)吃白粥且補。
解毒雄黃丸,解毒。治纏喉風及急喉痹,或然倒仆,失音不語,或牙關(guān)緊急,不省人事雄黃(水飛,一分) 郁金(一分) 巴豆(去皮、膜、心、油,二七粒)
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用熱茶清下七丸,吐出頑涎,立便蘇醒,未吐再服。
如至死者心頭猶熱,灌藥不下,即以刀尺鐵匙斡開口灌之,但藥下喉嚨,無有不活。吐瀉些小無妨。又治上膈壅熱,痰涎不利,咽喉腫痛,赤眼癰腫。一切毒熱,并宜服之。如小兒患喉咽赤腫,及驚熱痰涎壅塞,服二丸或三丸,量兒大小加減。
(公元 1695 年)清.張溫(路玉、石頑)著。十六卷。采集歷代名家方論,編次成書。門類依據(jù)王肯堂《證治準繩》,方藥主治多依撩《薛己醫(yī)案》、張介實《景岳全書》,并結(jié)合自己的體會予以參訂。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治口干煩躁生津液,不思食。
黃 (蜜炙) 熟干地黃(酒灑九蒸九曝,焙干,秤) 白芍藥 五味子(揀) 麥門冬(各三分,水 去心) 白茯苓(一分,去皮) 甘草(炙,半兩)
上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姜棗烏梅同煎,去滓。
萬病散,一名無憂散。此藥凡病皆治,若諸風疾,生瘡腫,疥癬,宣轉(zhuǎn)三五行自愈。臟腑積攻
中風
服永
肛者
服,
藥,
輕目
人久
食。
黃 (蜜炙) 木通(去粗皮,銼) 桑白皮(凈洗,蜜炙黃) 陳橘皮(凈洗) 吳白術(shù)(五物,各一兩
牽牛子(五兩
上每服用黃 散二錢,牽牛子末二錢,拌合令勻。候天色晴明,三更初,以生姜一塊拍碎,水一盞煎湯,先用小盞子調(diào)藥頓服,后更以生姜湯送下。至平明時快宣轉(zhuǎn)三兩行,若有蠱膿下多,不妨。應(yīng)臟腑百病諸風冷滯,悉皆出盡。宜后一日內(nèi)吃白粥且補。
解毒雄黃丸,解毒。治纏喉風及急喉痹,或然倒仆,失音不語,或牙關(guān)緊急,不省人事雄黃(水飛,一分) 郁金(一分) 巴豆(去皮、膜、心、油,二七粒)
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用熱茶清下七丸,吐出頑涎,立便蘇醒,未吐再服。
如至死者心頭猶熱,灌藥不下,即以刀尺鐵匙斡開口灌之,但藥下喉嚨,無有不活。吐瀉些小無妨。又治上膈壅熱,痰涎不利,咽喉腫痛,赤眼癰腫。一切毒熱,并宜服之。如小兒患喉咽赤腫,及驚熱痰涎壅塞,服二丸或三丸,量兒大小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