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附論)夫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蓋心肺二臟。皆居膈上。心火既熾。易于鑠金。二臟俱熱。
熏蒸
方
麥門冬飲
(出濟(jì)生拔萃)
治膈消胸中煩渴。津液燥少。短氣多渴。
麥門冬(去心焙)栝蔞根(一作實(shí))知母甘草(炙)五味子生干地黃(焙)人參葛根去滓
竹葉湯治膈消煩渴。津液燥少。
竹葉(一握)麥門冬(去心焙)白茯苓(去黑皮)栝蔞根(炒)地骨皮生姜(各二兩)甘至一盞。去滓食后溫服。
知母湯治膈消胸中煩渴。
知母(焙)澤瀉白茯苓(去黑皮)黃芩(去黑皮)生姜(切各二兩)小麥(洗凈八合)大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后溫服。
栝蔞湯治膈消多渴。
栝蔞根(五兩)麥門冬(去心焙)茅根(各一兩)小麥(半升)石膏(研九兩)上咀如
黃飲
(一名黃湯)
治膈消。胸中煩渴。
黃茯神(去木)栝蔞根麥門冬(去心焙)甘草(炙各三兩)生干地黃(切焙四兩)上
人參石膏湯
治膈消上焦燥渴。不欲多食。
人參(半兩)石膏(一兩二錢)知母(七錢)甘草(四錢)上為粗末。每服五七錢。水煎食
雞內(nèi)金丸
(一名雞丸)
治膈消。
雞內(nèi)金(洗曝干)栝蔞根(炒各五兩)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溫水下
地黃煎
(一名地黃丸)
治膈消除熱。
栝蔞散
(一名香墨散)
生津甘露飲
(出衛(wèi)生寶鑒)
治膈消大渴。飲水無(wú)度。舌上赤澀。上下齒皆
麻。
舌根強(qiáng)硬腫痛
色。脅下急痛。善
。舌上赤裂。飲水無(wú)
瘍。以成不救之疾。撫效石膏(一兩一錢)人參(二錢)生甘草(一錢)炙甘草(二錢)山梔子(二錢)蓽澄茄(一翹(一錢)杏仁麻(二錢)姜分)蘭香(后成中
消渴之病。燥熱之氣勝也。內(nèi)經(jīng)曰。熱淫所勝。佐以甘苦。以甘瀉之。熱則傷氣。
氣傷則
之源。以制陽(yáng)
門冬、全蝎、連翹
、行陽(yáng)明少陽(yáng)二經(jīng)。白豆
而不下也。
東垣先生嘗謂余曰。潔古老人有云。能食而渴者。白虎倍加人參湯主之。大作湯劑多服。
不
《婦人大全良方》(公元 1237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二十四卷。分調(diào)經(jīng)、眾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產(chǎn)難、產(chǎn)后、總共 260 余論。論后有附方及醫(yī)案。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附論)夫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蓋心肺二臟。皆居膈上。心火既熾。易于鑠金。二臟俱熱。
熏蒸
方
麥門冬飲
(出濟(jì)生拔萃)
治膈消胸中煩渴。津液燥少。短氣多渴。
麥門冬(去心焙)栝蔞根(一作實(shí))知母甘草(炙)五味子生干地黃(焙)人參葛根去滓
竹葉湯治膈消煩渴。津液燥少。
竹葉(一握)麥門冬(去心焙)白茯苓(去黑皮)栝蔞根(炒)地骨皮生姜(各二兩)甘至一盞。去滓食后溫服。
知母湯治膈消胸中煩渴。
知母(焙)澤瀉白茯苓(去黑皮)黃芩(去黑皮)生姜(切各二兩)小麥(洗凈八合)大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后溫服。
栝蔞湯治膈消多渴。
栝蔞根(五兩)麥門冬(去心焙)茅根(各一兩)小麥(半升)石膏(研九兩)上咀如
黃飲
(一名黃湯)
治膈消。胸中煩渴。
黃茯神(去木)栝蔞根麥門冬(去心焙)甘草(炙各三兩)生干地黃(切焙四兩)上
人參石膏湯
(出濟(jì)生拔萃)
治膈消上焦燥渴。不欲多食。
人參(半兩)石膏(一兩二錢)知母(七錢)甘草(四錢)上為粗末。每服五七錢。水煎食
雞內(nèi)金丸
(一名雞丸)
治膈消。
雞內(nèi)金(洗曝干)栝蔞根(炒各五兩)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溫水下
地黃煎
(一名地黃丸)
治膈消除熱。
栝蔞散
(一名香墨散)
治膈消。
生津甘露飲
(出衛(wèi)生寶鑒)
治膈消大渴。飲水無(wú)度。舌上赤澀。上下齒皆
麻。
舌根強(qiáng)硬腫痛
色。脅下急痛。善
。舌上赤裂。飲水無(wú)
瘍。以成不救之疾。撫效石膏(一兩一錢)人參(二錢)生甘草(一錢)炙甘草(二錢)山梔子(二錢)蓽澄茄(一翹(一錢)杏仁麻(二錢)姜分)蘭香(后成中
消渴之病。燥熱之氣勝也。內(nèi)經(jīng)曰。熱淫所勝。佐以甘苦。以甘瀉之。熱則傷氣。
氣傷則
之源。以制陽(yáng)
門冬、全蝎、連翹
、行陽(yáng)明少陽(yáng)二經(jīng)。白豆
而不下也。
東垣先生嘗謂余曰。潔古老人有云。能食而渴者。白虎倍加人參湯主之。大作湯劑多服。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