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夫傷寒自利何以明之。自利者。有不經(jīng)攻下。自然溏瀉者是也。自利多種。須知冷熱虛實。消息投湯。無致失差。雜病自利。多責(zé)為寒。傷寒下利。多由協(xié)熱。其與雜病有以異也。
表邪傳里。里虛協(xié)熱則利。不應(yīng)下而便攻之。內(nèi)虛協(xié)熱遂利。是皆協(xié)熱也。又合病家。皆作自利。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陽與少陽合病。必自下利。黃芩湯主之。
陽明與少陽合病。必自下利。大承氣湯主之。三者皆合病下利。一者攻里。一者和解。所以不同者。蓋六經(jīng)以太陽、陽明為表。少陽、太陰為在半表半里。少陰、厥陰為在里。太陽、陽明合病。為在表者也。雖曰下利。必發(fā)散經(jīng)中邪氣而后已。故與葛根湯以汗之。太陽與少陽合病。為在半表半里者也。雖曰下利。必和解表里之邪而后已。故與黃芩湯以散之。陽明與少陽合病。為少陽邪氣入腑者也。雖曰下利。必逐去胃中之實而后已。故與承氣湯以下之。
是三者異也。下利家。何以明其寒熱耶。且自利不渴。屬太陰。以其臟寒故也。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也。故大便溏。小便自可者。此為有熱自利。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此為有寒。惡寒脈微。自利清谷。此為有寒發(fā)熱。后重。泄色黃赤。此為有熱。皆可理其寒熱也。
凡腹中痛。轉(zhuǎn)氣。下趣小腹者。此欲自利也。自利家。身涼脈小為順。身熱脈大為逆。少陰病。脈緊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此為欲解。下利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shù)者。為欲自止。雖發(fā)熱不死。是知下利脈大為逆。而脈小為順也。自利宜若可溫。理中白通諸四逆輩。皆溫臟止利之劑。又有腸胃有積結(jié)。與下焦客邪。皆溫劑不能止之。必也或攻泄之?;蚍掷笠?。經(jīng)曰。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宜赤石脂禹余糧湯。復(fù)不止。
當(dāng)利其小便。是泄在下焦。滲泄而聚利者也。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诟稍锱c下利。三部皆平。按之心下硬?;蛎}沉而滑。或不欲食而譫語?;蝠笾聊暝氯諒?fù)發(fā)。
此數(shù)者。皆腸胃有積結(jié)。而必須攻泄者也。內(nèi)經(jīng)有曰。大熱內(nèi)結(jié)。注泄不止。熱宜寒療。
結(jié)伏須除。以寒下之。結(jié)散利之。大寒凝內(nèi)。久利泄溏。愈而復(fù)發(fā)。綿歷歲年。以熱下之。
寒去利自止。通因通用。下利雖有表證。又不可發(fā)汗。以下利為邪氣內(nèi)攻。走津液而胃虛也。故經(jīng)曰。下利不可攻表。其汗出必脹滿者是矣。大抵下利。脫氣至急。五奪之中。此為甚者。其或邪盛正虛。邪擁正氣下脫。多下利而死。何以言之。經(jīng)曰。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發(fā)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直視譫語。下利者死。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脈不還死。少陰病自利。復(fù)煩躁。不得臥寐者死。此數(shù)者。皆邪擁正氣下脫而死者也。
金匱要略曰。六腑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于內(nèi)者。利下不禁。嗚呼。疾成而后藥。
雖神醫(yī)不可為已。氣既脫矣。孰能治之。
方
白術(shù)丸趺陽脈沉而緩。沉則胃氣強。緩則大便頻。沉緩相搏。小便難。其胃為
約。
白術(shù)干姜茯苓(各二兩)上蜜丸如桐子大。白飲服二十丸。以效為度。
訶黎勒飲治傷寒后氣不和。自利無度。
訶黎勒皮(四枚二生二煨)草豆蔻(四棵二生二煨去皮)上粗搗篩。每服二錢。以漿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招臏胤?。
燥腸丸
(出濟生拔萃方)
治傷寒汗下后。大小便自利。腸中痛者。
附子(一個炮)龍骨(半兩)干姜(一兩)吳茱萸(半兩)米谷(半兩)訶黎勒皮(半兩)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利止勿服。
參附湯
(出如宜方)
治自利。上炎煩躁。坐臥不安。脈遲。
人參(半兩)附子(制一兩)上咀。分作三服。姜十片。煎。食前溫服。又宜既濟方。
四逆湯
(出易簡方)
治陰證傷寒自利不渴。嘔噦不止?;蛲吕阕鳌P”慊驖?/p>
或利。脈微欲絕。腹痛脹滿。手足厥冷?;蚩然蚣?。內(nèi)寒外熱。下利清谷。四肢沉重。
或汗出厥逆者?;蚝钩鰺岵蝗フ?。并宜服之。及治一切虛冷厥。理中湯方中。亦互言
之?;騻≡诒怼at(yī)誤下之。致下利不止。雖覺頭疼體痛。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表
證悉俱。未可攻表。宜先服此藥。以助陽救里。次服桂枝湯。以解表證。
甘草(一兩)干姜(一兩半)熟附子(三分)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六分服。服此藥利止而亡血者。加人參半兩。面赤者。每服加蔥白一莖。腹痛者。加芍藥一兩。
嘔者。加生姜一兩。咽痛者。加桔梗半兩。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一兩?;魜y吐瀉之后。最宜服之。陰證傷寒?;驘o汗。唇青面黑。身背強痛。四肢厥冷?;璨恢?。未嘗服四逆湯者。
先與附子散三分。用附子、官桂、當(dāng)歸、白術(shù)各半兩。半夏、干姜各一分。加蔥白煎服。被覆取汗。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夫傷寒自利何以明之。自利者。有不經(jīng)攻下。自然溏瀉者是也。自利多種。須知冷熱虛實。消息投湯。無致失差。雜病自利。多責(zé)為寒。傷寒下利。多由協(xié)熱。其與雜病有以異也。
表邪傳里。里虛協(xié)熱則利。不應(yīng)下而便攻之。內(nèi)虛協(xié)熱遂利。是皆協(xié)熱也。又合病家。皆作自利。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陽與少陽合病。必自下利。黃芩湯主之。
陽明與少陽合病。必自下利。大承氣湯主之。三者皆合病下利。一者攻里。一者和解。所以不同者。蓋六經(jīng)以太陽、陽明為表。少陽、太陰為在半表半里。少陰、厥陰為在里。太陽、陽明合病。為在表者也。雖曰下利。必發(fā)散經(jīng)中邪氣而后已。故與葛根湯以汗之。太陽與少陽合病。為在半表半里者也。雖曰下利。必和解表里之邪而后已。故與黃芩湯以散之。陽明與少陽合病。為少陽邪氣入腑者也。雖曰下利。必逐去胃中之實而后已。故與承氣湯以下之。
是三者異也。下利家。何以明其寒熱耶。且自利不渴。屬太陰。以其臟寒故也。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也。故大便溏。小便自可者。此為有熱自利。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此為有寒。惡寒脈微。自利清谷。此為有寒發(fā)熱。后重。泄色黃赤。此為有熱。皆可理其寒熱也。
凡腹中痛。轉(zhuǎn)氣。下趣小腹者。此欲自利也。自利家。身涼脈小為順。身熱脈大為逆。少陰病。脈緊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此為欲解。下利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shù)者。為欲自止。雖發(fā)熱不死。是知下利脈大為逆。而脈小為順也。自利宜若可溫。理中白通諸四逆輩。皆溫臟止利之劑。又有腸胃有積結(jié)。與下焦客邪。皆溫劑不能止之。必也或攻泄之?;蚍掷笠?。經(jīng)曰。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宜赤石脂禹余糧湯。復(fù)不止。
當(dāng)利其小便。是泄在下焦。滲泄而聚利者也。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诟稍锱c下利。三部皆平。按之心下硬?;蛎}沉而滑。或不欲食而譫語?;蝠笾聊暝氯諒?fù)發(fā)。
此數(shù)者。皆腸胃有積結(jié)。而必須攻泄者也。內(nèi)經(jīng)有曰。大熱內(nèi)結(jié)。注泄不止。熱宜寒療。
結(jié)伏須除。以寒下之。結(jié)散利之。大寒凝內(nèi)。久利泄溏。愈而復(fù)發(fā)。綿歷歲年。以熱下之。
寒去利自止。通因通用。下利雖有表證。又不可發(fā)汗。以下利為邪氣內(nèi)攻。走津液而胃虛也。故經(jīng)曰。下利不可攻表。其汗出必脹滿者是矣。大抵下利。脫氣至急。五奪之中。此為甚者。其或邪盛正虛。邪擁正氣下脫。多下利而死。何以言之。經(jīng)曰。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發(fā)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直視譫語。下利者死。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脈不還死。少陰病自利。復(fù)煩躁。不得臥寐者死。此數(shù)者。皆邪擁正氣下脫而死者也。
金匱要略曰。六腑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于內(nèi)者。利下不禁。嗚呼。疾成而后藥。
雖神醫(yī)不可為已。氣既脫矣。孰能治之。
方
白術(shù)丸趺陽脈沉而緩。沉則胃氣強。緩則大便頻。沉緩相搏。小便難。其胃為
約。
白術(shù)干姜茯苓(各二兩)上蜜丸如桐子大。白飲服二十丸。以效為度。
訶黎勒飲治傷寒后氣不和。自利無度。
訶黎勒皮(四枚二生二煨)草豆蔻(四棵二生二煨去皮)上粗搗篩。每服二錢。以漿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招臏胤?。
燥腸丸
(出濟生拔萃方)
治傷寒汗下后。大小便自利。腸中痛者。
附子(一個炮)龍骨(半兩)干姜(一兩)吳茱萸(半兩)米谷(半兩)訶黎勒皮(半兩)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利止勿服。
參附湯
(出如宜方)
治自利。上炎煩躁。坐臥不安。脈遲。
人參(半兩)附子(制一兩)上咀。分作三服。姜十片。煎。食前溫服。又宜既濟方。
四逆湯
(出易簡方)
治陰證傷寒自利不渴。嘔噦不止?;蛲吕阕鳌P”慊驖?/p>
或利。脈微欲絕。腹痛脹滿。手足厥冷?;蚩然蚣?。內(nèi)寒外熱。下利清谷。四肢沉重。
或汗出厥逆者?;蚝钩鰺岵蝗フ?。并宜服之。及治一切虛冷厥。理中湯方中。亦互言
之?;騻≡诒怼at(yī)誤下之。致下利不止。雖覺頭疼體痛。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表
證悉俱。未可攻表。宜先服此藥。以助陽救里。次服桂枝湯。以解表證。
甘草(一兩)干姜(一兩半)熟附子(三分)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六分服。服此藥利止而亡血者。加人參半兩。面赤者。每服加蔥白一莖。腹痛者。加芍藥一兩。
嘔者。加生姜一兩。咽痛者。加桔梗半兩。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一兩?;魜y吐瀉之后。最宜服之。陰證傷寒?;驘o汗。唇青面黑。身背強痛。四肢厥冷?;璨恢?。未嘗服四逆湯者。
先與附子散三分。用附子、官桂、當(dāng)歸、白術(shù)各半兩。半夏、干姜各一分。加蔥白煎服。被覆取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