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氣分發(fā)熱之癥】夜則安靜,晝則煩熱,唇焦口渴,飲水多汗,此氣分發(fā)熱之癥也。
,此內(nèi)傷實熱之因也。若本元不足,氣怯神離,夜涼日熱,此內(nèi)傷虛熱之因也。
【氣分發(fā)熱之脈】左寸脈數(shù),心氣之熱。左關脈數(shù),肝膽之熱。右寸脈數(shù),大腸肺熱
【氣分發(fā)熱之治】左脈洪數(shù),肝膽氣分發(fā)熱,羌活柴胡湯、地骨皮散。右脈洪數(shù),腸胃氣熱,干葛石膏湯、桔梗湯。
羌活柴胡湯
羌活 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
地骨皮散
地骨皮 柴胡 黃芩 廣皮 甘草
干葛石膏湯見傷寒。
桔梗湯見中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