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赤白無分寒熱議,多因食積宜通利,
育嬰家寶只三分,傳自河間真秘密。
按《內經》曰: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陰受之則入五臟,陽受之則入六腑,填滿閉塞,不為飧瀉,久為腸癖。飧瀉者,為米谷不化也。腸癖者,不痢是也。又按五十七難曰:胃瀉者,飲食不化。色黃;脾瀉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小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數(shù)至圊而不能使,莖痛。大瘕泄者,痢也。由《素》《難》之文觀之,則痢起于食積也。況小兒之病傷食者多,惟有宿食為積。故因四時之感,而成痢也。赤白皆屬熱說見《原病式》中,或謂赤者屬熱,白者屬寒,未敢聽之。但調痢久不止,則為虛寒,或服冷藥過多,熱變?yōu)楹邉t有之矣。此當以脈證別之。身熱而渴,脈數(shù)大有力而能食者為熱;身涼不渴,脈沉無力而不食者為寒明矣。治痢之法,初起腹中若痛,里急后重者,其痛為實,宜急下之,三黃承氣丸.不可用巳豆、牽牛之劑。已豆損血,牽牛損氣也。如有外癥不可遽下,宜發(fā)散之,倉稟湯主之。初治不止,各隨其證施治也。
三黃承氣丸:治痢疾初起,兩眉皺而啼哭者,腹痛也。里急后重,煩躁不安者,以此下之。
大黃、酒蒸,一兩。枳實(炒),厚樸(炒),檳榔,各五錢。黃連(酒炒),黃芩(酒炒),黃柏(酒炒),當歸,各三錢。木香,二錢。
共細末,神曲糊丸,黍米大,兒小者十五丸,兒大者三十丸,滾白水下。
倉癝湯:治傷風痢疾及時行疫痢,大小相似者,宜先服此方。即:
人參敗毒散(方見前),加陳倉米,煎服。
一方:加陳皮。
因傷風得之者,則純下清血,宜胃風湯主之。如不純血。宜黃連四物湯、家秘剪紅丸;不止者,阿膠梅連丸,大效。
胃風湯:治風冷客于腸胃,泄下鮮血,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人參,白茯苓,川芎,當歸,白術,白芍,辣桂,各等分。
上[口父]咀,量地加減,入粟米數(shù)十粒同煎,食前熱服。
黃連四物湯:治下痢純血。
黃連,當歸,川芎,白芍,生地,槐花(炒),荊芥穗,等分。加犀角
[口父]咀,量兒大小,水煎服。
家傳剪紅丸:治痢下純血,及大人腸風了血,神效。
枳殼(炒),槐子(炒),側枯葉(炒),荊芥穗,等分。
共細末,酒糊丸,黍子大,量兒加減,米飲下
阿膠梅連丸:治下痢無問新舊,赤白黑、疼痛諸癥。
真阿膠(銼碎,用蛤粉炒成珠),赤茯苓()去皮,烏海(洗凈去核,焙干),赤芍,黃柏,黃連,干姜(炮),當歸(酒洗,日干),等分。
共細末,水丸,黍米大,米飲下。忌雞魚油膩諸物。
以上皆初治之法也。
赤白痢者,心生血,因傷熱得之,則心移熱于小腸,是為赤痢。故赤者從小腸而來也。肺主氣,因傷熱得之,則肺移熱于大腸,是為白痢。故白者從大腸而來也。劉河間據(jù)《內經》云: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以芍藥湯主之。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后重除。此治痢之要法也。吾之先祖,以此立法,用黃連阿膠丸加當歸、木香治血痢,于血中行氣;胃苓丸加當歸、芍藥治白痢,于氣中養(yǎng)血。赤白相兼者,香連丸;有積者,家秘治痢保和丸相兼服之,無不效者。
河間芍藥湯: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后重除。
芍藥,一錢。當歸,黃連,黃苓,各五分。炙甘草,二分。大黃,三分。檳榔,木香,各二分。桂,二分半。
[口父]咀,吹兒小分三劑,大則一劑,水煎食前溫服。
黃連阿膠湯:治赤痢。
黃連,三錢,阿膠(炒),二錢。白茯苓,當歸,木香,各一錢。
細末,水丸,米飲下。
胃苓丸:治白痢。
加當歸,白芍,白術。
研末,水糊丸,米飲下。
番連丸:治赤白痢。此吾家傳秘方也。
黃連(大如雞爪者,去枝梗,切),吳茱萸,木香,石蓮子肉,各三錢。
共末,酒糊丸,黍米大。量兒加減,陳米炒,煎湯下。
家傳治痢保和丸:其積有未盡、有久痢原未得下、脾虛不可下者,俱宜服下之。
陳皮,半夏,白茯苓,枳殼(炒),厚樸(炒),黃連(炒),山楂肉,蘿卜子(炒),神曲,麥芽(炒),各五分。木香,檳榔,炙甘草,各減半。
上細末,別取種曲糊丸,米飲下。
此以上中治之法也。
痢久不止名休息痢,不可驟用肉豆蔻、訶子肉、罌粟殼止之,恐有滯積未盡,反成重病也。必腹中不痛。雖有虛痛,切不可止之。吾有家秘和中丸,不犯此禁。如有可止者,幼科中秘傳香連丸。萬金散,擇而用之。
家傳和中丸:專治休息痢及疳痢,屢驗。
人參,炙甘草,當歸,川芎,車前子,豬苓,澤瀉,神曲,麥芽,俱炒。訶子肉(面裹煨),五蓮肉,各二錢。白術,白茯苓,陳皮,白芍,黃連(炒),各三錢。木香,干姜(炒),豆肉蔻(面裹煨),各二錢。
共細末,酒煮面糊丸,黍米大,米飲下。
秘傳香連丸:治男女小兒諸般痢疾作痛,并久痢虛脫,膿血不止者,服之神效。如初痢一二日間,不可服,恐攔住積滯熱毒,變生他癥,又反為害也。
黃連(酒潤炒),一兩。木香肉,豆蔻(煨),各三錢。乳香,沒藥,各一錢。
上末面糊丸,芡實大,服一丸,赤痢甘草湯、白痢姜湯下。
萬金散:治水瀉,下痢久不瘥者。
粟殼:去蒂,二兩,銼細,醋炒,一兩,生用一兩。甘草:四節(jié),生。一民炙,一兩。陳皮(去白),二兩。烏梅(和核),一兩。
銼碎合成劑,量兒大小,熱渴略煎二沸,和渣傾出碗內,蓋定澄清去渣,空心溫服。
以上末治之法也。
瀉痢從來更變多,久而休息轉沉疴,
脫肛不禁堪惆悵,膝腫其如鶴膝何。
有泄瀉變痢疾,有痢疾變泄瀉者。先正有言曰:先瀉后痢者,此脾傳腎也,為陰邪,難治。先痢后瀉者,此胃傳脾也,為微邪,易治。斯言也,謂瀉痢久而傳變者,愚亦有說焉;瀉久不止復變痢者,其后重者,胃氣之下陷也。其膿血者,腸垢之下濁也。水谷竭而胃敗,加之何不死。痢久不止而變?yōu)a者,其后重除者,乃濕熱之毒盡矣。其膿血止者,乃陳莝之物去也。腸胃通而水谷行,故可治也。若初瀉便變痢者,此氣病傳入血中,宜養(yǎng)血為主,加調氣之藥,不可復下傷胃氣也。初痢即變?yōu)a者,此止病傳入氣中,以調氣為主,加養(yǎng)血之藥,不可遽澀,使毒留而不去,復成痢也。瀉變痢者,宜四物湯加黃連、木香、白茯苓。痢變?yōu)a者,宜四君子湯加當歸、白芍主之。
痢久不止,無津液欲成疳病者,宜參苓白術散大補胃氣可也。有素病疳,又新病痢者,此重傷食,感冒四氣之所致也。宜錢氏異功散加當歸、白芍、木香、訶子肉、神曲(炒)各等分為丸服,不可作痢治之。
痢久不止,謂之休息痢。脾胃受傷,其氣之下陷也,則為脫肛,其上逆也,則為食入即吐,不思乳食,謂之噤口。腎開竅于二陰,痢久則腎敗矣。兩膝紅腫,謂之鶴膝,更有不治之癥,俱宜辨之。
脫肛者,胃氣之下陷也,后重不除,努責太過,故腸頭脫肛出也。肛門名魄門,肺是主之。腸頭脫出,又肺氣不行收令也。宜用養(yǎng)血調氣升提之劑,使痢止則肛自不出矣。升麻湯主之,外用洗法、托法、灸法。
升麻湯
升麻,一錢。人參,白術,白茯苓,陳皮,當歸,白芍,麻子仁,各五分。甘草,防風,各三分。荊芥穗,二分。烏梅(去核),一個。
上[口父]咀,分二劑,食前服。
洗法獨澆散:治脫肛不收。
五倍子,半兩,研末。井花水,三碗,入瓷罐內,慢火煎半,入樸硝,荊芥穗,各一錢。
乘熱熏洗,仍以五倍子末付之。一方用綠桑螺,燒存性,研末,以豬膏和涂腸頭上。
托法用:
木賊,燒存性,為末,摻之以軟帛按入。
又方用:
赤石脂,伏龍肝,等分。
末,敷之。
龍骨末,木賊,燒存性,等分。
為末敷之。
炙法脫肛不收,灸尾翠骨穴神效,又能治痢。
噤口者,乃胃虛逆氣上沖而吐也;有不思食者,皆虛損也,宜用參苓白術散,米飲調服。大抵此病難治。凡瀉痢者,能食則吉,不能食則兇。
鶴膝者,兩膝紅腫,如鶴之膝也。小兒痢后多此疾,乃腎虛之癥也,宜補腎地黃丸,加虎脛骨、個膝主之。
有五色痢者,此五臟之真色見也,不可治。
痢疾腹脹者,屬中氣不足也,宜胃苓丸調之,慎勿下之,下之則死。亦有余套之未盡,誤服澀藥太早,腹脹著,此為實也,腹中必痛,宜下之,三黃枳術丸主之。
痢疾不治癥:小兒下痢如塵腐色者死,如屋漏水者死。下痢日久,大吼如竹筒者死,如血腥者死。
凡赤白同下,久而不禁。小便赤澀,腹痛發(fā)熱,唇紅舌苔,氣促心煩,坐臥不安,大渴飲水,各道傾陷,面容似妝,噤口不食,眼胞腫,足背腫者,皆不可治?!秲冉洝吩唬耗c癖身熱,脈躁疾者死;身涼脈遲者生。又脈大而有力者死;脈微而無力者生。
《小兒藥證直訣》(公元 1114年)宋.錢乙(仲陽)著。三卷,上卷論證、中卷述醫(yī)案、下卷記載藥方,在兒科方面有不少創(chuàng)見 。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赤白無分寒熱議,多因食積宜通利,
育嬰家寶只三分,傳自河間真秘密。
按《內經》曰: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陰受之則入五臟,陽受之則入六腑,填滿閉塞,不為飧瀉,久為腸癖。飧瀉者,為米谷不化也。腸癖者,不痢是也。又按五十七難曰:胃瀉者,飲食不化。色黃;脾瀉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小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數(shù)至圊而不能使,莖痛。大瘕泄者,痢也。由《素》《難》之文觀之,則痢起于食積也。況小兒之病傷食者多,惟有宿食為積。故因四時之感,而成痢也。赤白皆屬熱說見《原病式》中,或謂赤者屬熱,白者屬寒,未敢聽之。但調痢久不止,則為虛寒,或服冷藥過多,熱變?yōu)楹邉t有之矣。此當以脈證別之。身熱而渴,脈數(shù)大有力而能食者為熱;身涼不渴,脈沉無力而不食者為寒明矣。治痢之法,初起腹中若痛,里急后重者,其痛為實,宜急下之,三黃承氣丸.不可用巳豆、牽牛之劑。已豆損血,牽牛損氣也。如有外癥不可遽下,宜發(fā)散之,倉稟湯主之。初治不止,各隨其證施治也。
三黃承氣丸:治痢疾初起,兩眉皺而啼哭者,腹痛也。里急后重,煩躁不安者,以此下之。
大黃、酒蒸,一兩。枳實(炒),厚樸(炒),檳榔,各五錢。黃連(酒炒),黃芩(酒炒),黃柏(酒炒),當歸,各三錢。木香,二錢。
共細末,神曲糊丸,黍米大,兒小者十五丸,兒大者三十丸,滾白水下。
倉癝湯:治傷風痢疾及時行疫痢,大小相似者,宜先服此方。即:
人參敗毒散(方見前),加陳倉米,煎服。
一方:加陳皮。
因傷風得之者,則純下清血,宜胃風湯主之。如不純血。宜黃連四物湯、家秘剪紅丸;不止者,阿膠梅連丸,大效。
胃風湯:治風冷客于腸胃,泄下鮮血,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人參,白茯苓,川芎,當歸,白術,白芍,辣桂,各等分。
上[口父]咀,量地加減,入粟米數(shù)十粒同煎,食前熱服。
黃連四物湯:治下痢純血。
黃連,當歸,川芎,白芍,生地,槐花(炒),荊芥穗,等分。加犀角
[口父]咀,量兒大小,水煎服。
家傳剪紅丸:治痢下純血,及大人腸風了血,神效。
枳殼(炒),槐子(炒),側枯葉(炒),荊芥穗,等分。
共細末,酒糊丸,黍子大,量兒加減,米飲下
阿膠梅連丸:治下痢無問新舊,赤白黑、疼痛諸癥。
真阿膠(銼碎,用蛤粉炒成珠),赤茯苓()去皮,烏海(洗凈去核,焙干),赤芍,黃柏,黃連,干姜(炮),當歸(酒洗,日干),等分。
共細末,水丸,黍米大,米飲下。忌雞魚油膩諸物。
以上皆初治之法也。
赤白痢者,心生血,因傷熱得之,則心移熱于小腸,是為赤痢。故赤者從小腸而來也。肺主氣,因傷熱得之,則肺移熱于大腸,是為白痢。故白者從大腸而來也。劉河間據(jù)《內經》云: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以芍藥湯主之。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后重除。此治痢之要法也。吾之先祖,以此立法,用黃連阿膠丸加當歸、木香治血痢,于血中行氣;胃苓丸加當歸、芍藥治白痢,于氣中養(yǎng)血。赤白相兼者,香連丸;有積者,家秘治痢保和丸相兼服之,無不效者。
河間芍藥湯: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后重除。
芍藥,一錢。當歸,黃連,黃苓,各五分。炙甘草,二分。大黃,三分。檳榔,木香,各二分。桂,二分半。
[口父]咀,吹兒小分三劑,大則一劑,水煎食前溫服。
黃連阿膠湯:治赤痢。
黃連,三錢,阿膠(炒),二錢。白茯苓,當歸,木香,各一錢。
細末,水丸,米飲下。
胃苓丸:治白痢。
加當歸,白芍,白術。
研末,水糊丸,米飲下。
番連丸:治赤白痢。此吾家傳秘方也。
黃連(大如雞爪者,去枝梗,切),吳茱萸,木香,石蓮子肉,各三錢。
共末,酒糊丸,黍米大。量兒加減,陳米炒,煎湯下。
家傳治痢保和丸:其積有未盡、有久痢原未得下、脾虛不可下者,俱宜服下之。
陳皮,半夏,白茯苓,枳殼(炒),厚樸(炒),黃連(炒),山楂肉,蘿卜子(炒),神曲,麥芽(炒),各五分。木香,檳榔,炙甘草,各減半。
上細末,別取種曲糊丸,米飲下。
此以上中治之法也。
痢久不止名休息痢,不可驟用肉豆蔻、訶子肉、罌粟殼止之,恐有滯積未盡,反成重病也。必腹中不痛。雖有虛痛,切不可止之。吾有家秘和中丸,不犯此禁。如有可止者,幼科中秘傳香連丸。萬金散,擇而用之。
家傳和中丸:專治休息痢及疳痢,屢驗。
人參,炙甘草,當歸,川芎,車前子,豬苓,澤瀉,神曲,麥芽,俱炒。訶子肉(面裹煨),五蓮肉,各二錢。白術,白茯苓,陳皮,白芍,黃連(炒),各三錢。木香,干姜(炒),豆肉蔻(面裹煨),各二錢。
共細末,酒煮面糊丸,黍米大,米飲下。
秘傳香連丸:治男女小兒諸般痢疾作痛,并久痢虛脫,膿血不止者,服之神效。如初痢一二日間,不可服,恐攔住積滯熱毒,變生他癥,又反為害也。
黃連(酒潤炒),一兩。木香肉,豆蔻(煨),各三錢。乳香,沒藥,各一錢。
上末面糊丸,芡實大,服一丸,赤痢甘草湯、白痢姜湯下。
萬金散:治水瀉,下痢久不瘥者。
粟殼:去蒂,二兩,銼細,醋炒,一兩,生用一兩。甘草:四節(jié),生。一民炙,一兩。陳皮(去白),二兩。烏梅(和核),一兩。
銼碎合成劑,量兒大小,熱渴略煎二沸,和渣傾出碗內,蓋定澄清去渣,空心溫服。
以上末治之法也。
瀉痢從來更變多,久而休息轉沉疴,
脫肛不禁堪惆悵,膝腫其如鶴膝何。
有泄瀉變痢疾,有痢疾變泄瀉者。先正有言曰:先瀉后痢者,此脾傳腎也,為陰邪,難治。先痢后瀉者,此胃傳脾也,為微邪,易治。斯言也,謂瀉痢久而傳變者,愚亦有說焉;瀉久不止復變痢者,其后重者,胃氣之下陷也。其膿血者,腸垢之下濁也。水谷竭而胃敗,加之何不死。痢久不止而變?yōu)a者,其后重除者,乃濕熱之毒盡矣。其膿血止者,乃陳莝之物去也。腸胃通而水谷行,故可治也。若初瀉便變痢者,此氣病傳入血中,宜養(yǎng)血為主,加調氣之藥,不可復下傷胃氣也。初痢即變?yōu)a者,此止病傳入氣中,以調氣為主,加養(yǎng)血之藥,不可遽澀,使毒留而不去,復成痢也。瀉變痢者,宜四物湯加黃連、木香、白茯苓。痢變?yōu)a者,宜四君子湯加當歸、白芍主之。
痢久不止,無津液欲成疳病者,宜參苓白術散大補胃氣可也。有素病疳,又新病痢者,此重傷食,感冒四氣之所致也。宜錢氏異功散加當歸、白芍、木香、訶子肉、神曲(炒)各等分為丸服,不可作痢治之。
痢久不止,謂之休息痢。脾胃受傷,其氣之下陷也,則為脫肛,其上逆也,則為食入即吐,不思乳食,謂之噤口。腎開竅于二陰,痢久則腎敗矣。兩膝紅腫,謂之鶴膝,更有不治之癥,俱宜辨之。
脫肛者,胃氣之下陷也,后重不除,努責太過,故腸頭脫肛出也。肛門名魄門,肺是主之。腸頭脫出,又肺氣不行收令也。宜用養(yǎng)血調氣升提之劑,使痢止則肛自不出矣。升麻湯主之,外用洗法、托法、灸法。
升麻湯
升麻,一錢。人參,白術,白茯苓,陳皮,當歸,白芍,麻子仁,各五分。甘草,防風,各三分。荊芥穗,二分。烏梅(去核),一個。
上[口父]咀,分二劑,食前服。
洗法獨澆散:治脫肛不收。
五倍子,半兩,研末。井花水,三碗,入瓷罐內,慢火煎半,入樸硝,荊芥穗,各一錢。
乘熱熏洗,仍以五倍子末付之。一方用綠桑螺,燒存性,研末,以豬膏和涂腸頭上。
托法用:
木賊,燒存性,為末,摻之以軟帛按入。
又方用:
赤石脂,伏龍肝,等分。
末,敷之。
又方用:
龍骨末,木賊,燒存性,等分。
為末敷之。
炙法脫肛不收,灸尾翠骨穴神效,又能治痢。
噤口者,乃胃虛逆氣上沖而吐也;有不思食者,皆虛損也,宜用參苓白術散,米飲調服。大抵此病難治。凡瀉痢者,能食則吉,不能食則兇。
鶴膝者,兩膝紅腫,如鶴之膝也。小兒痢后多此疾,乃腎虛之癥也,宜補腎地黃丸,加虎脛骨、個膝主之。
有五色痢者,此五臟之真色見也,不可治。
痢疾腹脹者,屬中氣不足也,宜胃苓丸調之,慎勿下之,下之則死。亦有余套之未盡,誤服澀藥太早,腹脹著,此為實也,腹中必痛,宜下之,三黃枳術丸主之。
痢疾不治癥:小兒下痢如塵腐色者死,如屋漏水者死。下痢日久,大吼如竹筒者死,如血腥者死。
凡赤白同下,久而不禁。小便赤澀,腹痛發(fā)熱,唇紅舌苔,氣促心煩,坐臥不安,大渴飲水,各道傾陷,面容似妝,噤口不食,眼胞腫,足背腫者,皆不可治?!秲冉洝吩唬耗c癖身熱,脈躁疾者死;身涼脈遲者生。又脈大而有力者死;脈微而無力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