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魚肚毒,生于小腿肚上,屬足少陰與足太陽二經(jīng)。初起憎寒壯熱,煩躁,結(jié)腫 痛。皆由腎經(jīng)素虧、膀胱濕熱下注而成。宜服清利濕熱、涼血和營之劑;成膿后,即宜刺破,勿使毒瓦斯蔓延,致久難收口;虛,則以補劑托之。
如小腿肚漫腫堅硬下塌,紫暗 痛者,即名腓 疽。穿潰后,出稠膿兼血者為順,出清水者為兇。初服仙方活命飲,或萆 化毒湯;潰后,宜八珍湯、十全大補之屬,補其氣血。
黃鰍癰,生于小腿肚里側(cè),又名脛陰疽,由肝脾二經(jīng)濕熱凝結(jié)而成。微紅微腫,堅硬如石,三、四寸許,痛楚難禁。如期潰出稠膿者,吉;如潰流污水?dāng)♂u者,兇。治同癰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