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1.肝臟觸診可用單手或雙手觸診法。腹壁較薄。軟,肝位置較淺者可用單手觸診法,若腹壁較薄,肝臟位置較深者,可用雙手觸診。
(1)單手觸診將可手掌緊貼腹壁,使手指的方向與右肋緣平行,或以食指、中指之尖的聯(lián)線與右肋弓緣平行,從右鎖骨中線的延長線上,自臍水平以下開始,逐步向上移動右手,觸診時囑嘖人作均勻而較深的腹式呼吸,觸診的手法應(yīng)與呼吸運動密切配合,呼氣時,腹壁松弛下陷,右手逐漸向腹部加壓;吸氣時,腹壁隆起,右手隨腹壁緩慢被動抬起,但不要離開腹壁且稍加壓力,此時,由于膈肌下降,而將肝下緣推向下方,恰好右手緩慢抬起且稍向前上方加壓,便與肝下緣相遇,肝自手指下滑過;若未觸及時,則可逐漸向上移動,每次移動不超過1厘米,一直到右肋緣下,并沿右肋緣向外及劍突觸診,以了解全部肝下緣的情況。
(2)雙手觸診法在單手觸診的基礎(chǔ)上,將左手掌與四指平放于病人右腰部后方,相當于第11、12肋骨與其稍下的部位,大拇指張開,置于季助上,右手下壓時,左手向前托起肝臟便于右手觸診(見圖9-2-4)。
若病人有大量腹水時,則用沖擊觸診法。
圖9-2-4 肝臟的觸診
有時肝臟腫大但未能觸及,除少數(shù)由于病人不能滿意配合外,大多由于觸診手法的緣故。常見的有:
(1)由于肝臟過大,開始觸診時右手放到了肝面上,而不是肝下緣;
(2)右手壓得過深,致肋緣下的腹壁繃得過緊,限制了肝臟隨吸氣下移;
(3)在病人深吸氣之初,右手未在繼續(xù)施奪訓(xùn)的原位置迎觸肝臟,而是錯誤地未等到肝下緣碰到觸診手指就隨腹壁抬起,或移向肋緣去觸摸肝臟。
此外,要注意不要將其他臟器誤為肝下緣,易被誤為肝下緣的有:
(1)橫結(jié)腸下緣,它與肝下緣不同,滑動觸診時,呈一索條物在手指下滑動。
(2)右腎下極,其緣園鈍,不向兩側(cè)延伸,可隨呼吸移動,站立時觸診更為明顯。
(3)右腹肌上段的腱劃,兩側(cè)不超出腹直肌外緣和中線,抬頭試驗可顯示且兩側(cè)對稱。
觸及肝臟時,應(yīng)詳細描述其大小、質(zhì)地、表面、邊緣、壓痛及搏動等。
(1)大小正常成人的肝臟一般摸不到,但腹壁松軟或體瘦的人,當深吸氣時在右肋緣下可觸及肝臟約 1cm以內(nèi);劍突下多在3cm以內(nèi),質(zhì)軟,表面光滑,無壓痛。肝下緣超過上述標準,可能是肝腫大,也可能是肝下移,要結(jié)合肝上界的位置,如肝上界正?;蛏?,則提示肝腫大,若肝上界相應(yīng)降低,則為肝下移,例如肺氣腫、右側(cè)胸腔積液及腹壁松弛、內(nèi)臟下垂等所致的肝下移。肝腫大可分為彌漫性或局限性,彌漫性肝腫大常見于肝炎、肝瘀血、血吸蟲病等。局限性肝腫大見于肝膿腫、肝腫瘤、肝囊腫等。肝臟縮小見于急性或亞急性壞死,晚期肝硬化。
肝下緣記錄方法:平靜呼吸時,測量右鎖骨中線與右肋緣交點至肝下緣或劍突至肝下緣的垂直距離,以厘米表示。在右肋緣下觸到的是肝右時,劍突下觸到的肝左葉。
(2)質(zhì)地一般將肝臟質(zhì)地分為三個等級:質(zhì)軟(如觸及嘴唇樣感覺)、質(zhì)地中等硬(如觸鼻尖)和質(zhì)硬(如觸額部)。正常肝臟質(zhì)地柔軟,急性肝炎質(zhì)地較軟;慢性肝炎、肝郁血質(zhì)中等硬;肝硬化質(zhì)硬;肝癌質(zhì)最堅硬;肝膿腫或肝囊腫有液體時呈囊性感,大而表淺者可能觸到波動感(fluctuation)。
(3)表面正常肝臟表現(xiàn)光滑;肝硬化時表面可略不平,有時可觸及小結(jié)節(jié);肝表面高低不平,有結(jié)節(jié)樣隆起、見于腫癌、多囊肝;若肝表面呈大塊狀隆起,見于巨塊型肝癌、肝膿腫、肝包蟲病。
(4)邊緣正常肝臟邊緣稍銳利或稍園鈍;肝硬化時邊緣銳利;充血性肝腫大邊緣園鈍;肝癌時邊緣不規(guī)則。
(5)壓痛正常肝臟無壓痛,當肝包膜有炎癥反應(yīng)或肝腫大使肝包膜張力增加,則肝區(qū)有壓痛。輕度彌漫性壓痛見于急性肝炎、肝瘀血,局限性明顯壓痛見于較表淺的肝膿腫、肝腫瘤。
(6)搏動正常肝臟以及因炎癥、腫瘤等原因?qū)е赂文[大均無搏動。三尖瓣關(guān)閉不全或罕見的肝動脈瘤時,肝臟表面可觸及擴張性搏動,當較大的腹主動脈瘤時,肝臟可有傳導(dǎo)性搏動,前者向四周擴散,后者只向一個方向傳導(dǎo)。
當右心功能不全引起肝瘀血腫大時,用力壓迫肝臟,右使頸靜脈怒張更明顯,稱為肝頸靜脈回流征陽性。
(7)肝震顫檢查時要用沖擊觸診法。當手指壓下時,如感到一種微細的震動感,稱為肝震顫(liver thrill)見于肝包蟲病,由于包囊中的子囊浮動,撞擊囊壁而形成震顫。此征雖不常出現(xiàn),但有其特殊意義。
2.膽囊觸診用單手滑行觸診法,要領(lǐng)同肝臟觸診。正常膽囊不能觸到。膽囊腫大時,在右肋弓與腹直外緣交界處可觸到一梨形或卵園形,張力較高的隨呼吸上下移動的腫塊,質(zhì)地視病變性質(zhì)而定。如膽囊腫大,有囊性感且壓痛明顯者,見于急性膽囊炎;膽囊腫大有囊性感而無壓痛者,見于壺腹周圍癌;如膽囊腫大,有實體感者,見于膽囊結(jié)石或膽囊癌。
膽囊觸痛檢查方法:醫(yī)生將左手掌平放在病人的右肋,拇指放在膽囊點用中等壓力按壓腹壁,然后囑病人緩慢深呼吸,如果深吸氣時病人因疼痛而突然屏氣,則稱膽囊觸痛征(Murphy征)陽性(見圖9-2-5)。急性膽囊炎,由于發(fā)炎的膽囊隨深吸氣時膈肌下降,但囊下移,碰到正在加壓的手指引起疼痛所致。
3.脾臟觸診對脾臟明顯腫大而位置又較表淺,用淺部觸診法就可以觸到。若脾臟位置較深或腹壁較厚,則用雙手觸診法,病人仰臥醫(yī)生左手掌平放于病人左腰部第七至第十肋處,試將脾臟從后向前托起。右手掌平放于左側(cè)腹部,與肋弓成垂直方向,自下而上隨病人的腹式呼吸進行觸診檢查(見圖9-2-6)。脾臟輕度腫大而仰臥位不易觸到時可囑病人改用右側(cè)臥位檢查。大量腹水時用沖擊法檢查。觸診內(nèi)容與要領(lǐng)與肝臟觸診相同。
圖9-2-5 膽囊觸痛檢查示意圖
圖9-2-6 脾臟的觸診
(1)大小正常脾臟不能觸及,內(nèi)臟下垂、左側(cè)胸腔大量積液或氣胸時膈下降,可使脾向下移位而被觸及,除此之外,若能觸及脾臟則提示脾腫大。測量方法:脾臟腫大不超過臍水平時,可沿左鎖骨中線測量肋下緣至脾下緣的距離(以厘米表示);脾大超過臍水平時,可用三線記錄法(圖9-2-7)。
圖9-2-7 脾及腫大的測量
1線又稱甲乙線,測量左鎖骨中線與左肋弓交叉點至脾下緣的距離。
2線又稱甲丙線。測量交叉點至脾尖的最遠距離。
3線又稱丁戊線,表示脾右緣到正中線的垂直的距離,超過正中線以+號表示,未超過則以-號表示。
臨床上常將腫大的脾臟分為輕度、中度、高度腫大。深吸氣時,脾臟在肋下不超過3cm者為輕度腫大。
中度腫大脾臟腫大超過3cm至臍水平線。
高度腫大超過臍水平以下者。
(2)質(zhì)地急性傳染?。ㄈ鐐⊙Y,脾腫大質(zhì)地柔軟;慢性傳染?。ㄈ绡懠玻└斡不奥园籽?、質(zhì)較硬。
(3)表面肝硬化、白血病、脾表面光滑;脾腫瘤、囊腫、結(jié)核、淋巴肉瘤均可使脾表面不平滑,結(jié)節(jié)或凹凸不平,并可引起脾臟的變形。
(4)邊緣脾臟中等程度以上腫大者,常可在內(nèi)側(cè)緣摸到1~2個切跡,此特點可與左上腹部其他腫塊相鑒別。
(5)壓痛一般性脾腫大不引起壓痛。因與脾包膜松弛有關(guān)。當脾周圍炎或脾膿腫、脾梗塞時,炎癥累及脾包膜及壁層腹膜,則可出現(xiàn)脾區(qū)壓痛。
易被誤為腫大脾臟的有:
(1)腫大的肝左中腫物邊緣向右觸,如發(fā)現(xiàn)其隱沒于右季肋助后或與肝右葉相連,則為肝左葉;肝左葉腫大不引起脾濁音區(qū)擴大,且無脾切跡。
(2)增大的左腎邊緣鈍園無切跡,即使高度腫大,也不會超過正中線。
(3)胰尾部囊腫無切跡,邊緣不銳利,不隨呼吸移動。
脾臟腫大原因
(1)傳染病或嚴重感染如病毒性肝炎、傷寒、粟粒必結(jié)核、亞急性細菌性心內(nèi)膜炎、敗血癥、急性瘧疾等可致輕度腫大,質(zhì)軟、治愈后,多可短內(nèi)脾回縮至正常大?。辉诼愿腥净蚨唐趦?nèi)重復(fù)感染者,如慢性瘧疾、黑熱病、血吸蟲病等,可使脾臟中度或高度腫大,質(zhì)地較硬、感染控制后,腫大的脾臟仍能恢復(fù)正常大小。
(2)充血肝內(nèi)性或肝外性門靜脈梗阻,引起門靜脈高壓,均可致充血性脾腫大,呈中度或高度腫大,質(zhì)地堅韌,見于肝硬化,門脈高壓癥。
(3)造血系統(tǒng)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慢性溶血性黃疸、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病等,可致脾中等度腫大,質(zhì)地較硬;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可致脾高度腫大。
(4)循環(huán)障礙如心力衰竭。
(5)囊腫和腫瘤脾腫瘤很少見。惡性腫瘤以肉瘤為多,脾內(nèi)轉(zhuǎn)移癌較罕見。
4.腎臟觸診觸診腎臟用雙手觸法。觸診右腎時。醫(yī)生將左手托住病人的右腰部,右手掌放在同側(cè)且緣下,將微彎的手指末端置于肋弓下方,囑病人作腹式呼吸,當呼氣末,右手逐漸壓向腹腔深部,同時用左手將后腹壁推向前方,兩手互相配合,即可觸及腎臟或腎下極(圖9-2-8)。觸診左腎時,醫(yī)生的左手自病人前方繞過,左手掌托住病人左側(cè)后腰部,右手同上觸診,如呼氣末未觸及腎及,可讓病人作深吸氣,使腎臟下降,有時腎臟可從觸診的雙手中滑過。若臥位未觸到腎臟,可讓病人坐位或立位檢查,因立位時由于重力和膈肌下降,使腎臟位置較低,易于觸及。
觸診腎臟時要注意其大小、硬度、形狀、表面狀態(tài)、有無壓痛及活動度。正常人的腎臟一般不能觸及,在腹壁松弛、內(nèi)臟下垂和瘦長的人,深吸氣后可能觸到右腎下極。正常腎臟表面光滑,邊緣園鈍、質(zhì)實而有彈性,隨呼吸上下移動,無壓痛而有不適感。如在深吸氣時能觸到移動度較大的腎臟即為腎下垂。
圖9-2-8 腎臟的觸診
腎臟腫大的原因見于腎盂積水或積膿、腎腫瘤、多囊腎等。腎盂積水時腎實質(zhì)柔軟有彈性,有時可有波動感;腎腫瘤時表面不平,質(zhì)地堅硬。
腎和尿路有炎癥疾患時,常在一些部位出現(xiàn)壓痛點:(1)季肋點:在第10肋骨前端;(2)上輸尿管點:在臍水平線上腹直肌外緣;(3)中輸尿管點:兩側(cè)髂前上棘連線與通過恥骨結(jié)節(jié)點所垂直線的相交點;(4)肋脊點:肋脊與第十二肋骨的交界點,又稱肋脊角;(5)肋腰點:腰肌外緣與第十二肋骨的交界點,又稱肋腰角。腎周圍膿腫或腎盂炎時,肋脊點和肋腰點有壓痛,輸尿管結(jié)石、結(jié)核或化膿性炎癥時,可于上、中輸尿管點出現(xiàn)壓痛。(圖9-2-9)。
圖9-2-9 腎、輸尿管疾病壓痛點示意圖
5.胰腺觸診位于腹膜后,正常胰腺不能觸及。當胰腺腫瘤或胰腺囊腫發(fā)展到相當大時,在上腹部和左季肋部用深部觸診法才能觸到,當胰頭癌壓迫膽總管導(dǎo)致阻塞,使黃疸明顯加深,膽囊顯著腫大,但無壓痛,稱Courvoisier征。左季肋部或上腹部觸到囊性腫物,位置固定,表面光滑,無壓痛,多為假性胰腺囊腫。當急性胰腺炎時,上腹及左上腹部有明顯壓痛,而局部肌緊張較輕。
6.膀胱觸診用單手滑行觸診法。正常膀胱空虛時不能查到。當膀胱積尿而充盈時,在下腹正中部可觸到園形、表面光滑的囊狀物、排尿后包塊消失,此點可與腹部其他包塊相鑒別。尿潴留常見于尿道梗阻、脊髓病、昏迷、腰椎或骶椎麻醉、及手術(shù)后病人。導(dǎo)尿后腫塊消失即可確診膀胱潴留。膀胱內(nèi)有結(jié)石或癌腫時,在腹壁柔軟且菲薄條件下,有時行雙手觸診法能在腹腔的深處恥骨聯(lián)合的后方觸到。其方法:醫(yī)生戴手套,涂上潤滑油后,先將左手或右手食指插入直腸內(nèi),輕輕擴張肛門括約肌、再將中指一并伸入直腸內(nèi),另一手放在下腹部,兩手對壓,即可觸及膀胱(圖9-2-10)。
圖9-2-10 恥骨上和直腸雙手合診檢查法示意圖
《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nèi)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1.肝臟觸診可用單手或雙手觸診法。腹壁較薄。軟,肝位置較淺者可用單手觸診法,若腹壁較薄,肝臟位置較深者,可用雙手觸診。
(1)單手觸診將可手掌緊貼腹壁,使手指的方向與右肋緣平行,或以食指、中指之尖的聯(lián)線與右肋弓緣平行,從右鎖骨中線的延長線上,自臍水平以下開始,逐步向上移動右手,觸診時囑嘖人作均勻而較深的腹式呼吸,觸診的手法應(yīng)與呼吸運動密切配合,呼氣時,腹壁松弛下陷,右手逐漸向腹部加壓;吸氣時,腹壁隆起,右手隨腹壁緩慢被動抬起,但不要離開腹壁且稍加壓力,此時,由于膈肌下降,而將肝下緣推向下方,恰好右手緩慢抬起且稍向前上方加壓,便與肝下緣相遇,肝自手指下滑過;若未觸及時,則可逐漸向上移動,每次移動不超過1厘米,一直到右肋緣下,并沿右肋緣向外及劍突觸診,以了解全部肝下緣的情況。
(2)雙手觸診法在單手觸診的基礎(chǔ)上,將左手掌與四指平放于病人右腰部后方,相當于第11、12肋骨與其稍下的部位,大拇指張開,置于季助上,右手下壓時,左手向前托起肝臟便于右手觸診(見圖9-2-4)。
若病人有大量腹水時,則用沖擊觸診法。
圖9-2-4 肝臟的觸診
有時肝臟腫大但未能觸及,除少數(shù)由于病人不能滿意配合外,大多由于觸診手法的緣故。常見的有:
(1)由于肝臟過大,開始觸診時右手放到了肝面上,而不是肝下緣;
(2)右手壓得過深,致肋緣下的腹壁繃得過緊,限制了肝臟隨吸氣下移;
(3)在病人深吸氣之初,右手未在繼續(xù)施奪訓(xùn)的原位置迎觸肝臟,而是錯誤地未等到肝下緣碰到觸診手指就隨腹壁抬起,或移向肋緣去觸摸肝臟。
此外,要注意不要將其他臟器誤為肝下緣,易被誤為肝下緣的有:
(1)橫結(jié)腸下緣,它與肝下緣不同,滑動觸診時,呈一索條物在手指下滑動。
(2)右腎下極,其緣園鈍,不向兩側(cè)延伸,可隨呼吸移動,站立時觸診更為明顯。
(3)右腹肌上段的腱劃,兩側(cè)不超出腹直肌外緣和中線,抬頭試驗可顯示且兩側(cè)對稱。
觸及肝臟時,應(yīng)詳細描述其大小、質(zhì)地、表面、邊緣、壓痛及搏動等。
(1)大小正常成人的肝臟一般摸不到,但腹壁松軟或體瘦的人,當深吸氣時在右肋緣下可觸及肝臟約 1cm以內(nèi);劍突下多在3cm以內(nèi),質(zhì)軟,表面光滑,無壓痛。肝下緣超過上述標準,可能是肝腫大,也可能是肝下移,要結(jié)合肝上界的位置,如肝上界正?;蛏?,則提示肝腫大,若肝上界相應(yīng)降低,則為肝下移,例如肺氣腫、右側(cè)胸腔積液及腹壁松弛、內(nèi)臟下垂等所致的肝下移。肝腫大可分為彌漫性或局限性,彌漫性肝腫大常見于肝炎、肝瘀血、血吸蟲病等。局限性肝腫大見于肝膿腫、肝腫瘤、肝囊腫等。肝臟縮小見于急性或亞急性壞死,晚期肝硬化。
肝下緣記錄方法:平靜呼吸時,測量右鎖骨中線與右肋緣交點至肝下緣或劍突至肝下緣的垂直距離,以厘米表示。在右肋緣下觸到的是肝右時,劍突下觸到的肝左葉。
(2)質(zhì)地一般將肝臟質(zhì)地分為三個等級:質(zhì)軟(如觸及嘴唇樣感覺)、質(zhì)地中等硬(如觸鼻尖)和質(zhì)硬(如觸額部)。正常肝臟質(zhì)地柔軟,急性肝炎質(zhì)地較軟;慢性肝炎、肝郁血質(zhì)中等硬;肝硬化質(zhì)硬;肝癌質(zhì)最堅硬;肝膿腫或肝囊腫有液體時呈囊性感,大而表淺者可能觸到波動感(fluctuation)。
(3)表面正常肝臟表現(xiàn)光滑;肝硬化時表面可略不平,有時可觸及小結(jié)節(jié);肝表面高低不平,有結(jié)節(jié)樣隆起、見于腫癌、多囊肝;若肝表面呈大塊狀隆起,見于巨塊型肝癌、肝膿腫、肝包蟲病。
(4)邊緣正常肝臟邊緣稍銳利或稍園鈍;肝硬化時邊緣銳利;充血性肝腫大邊緣園鈍;肝癌時邊緣不規(guī)則。
(5)壓痛正常肝臟無壓痛,當肝包膜有炎癥反應(yīng)或肝腫大使肝包膜張力增加,則肝區(qū)有壓痛。輕度彌漫性壓痛見于急性肝炎、肝瘀血,局限性明顯壓痛見于較表淺的肝膿腫、肝腫瘤。
(6)搏動正常肝臟以及因炎癥、腫瘤等原因?qū)е赂文[大均無搏動。三尖瓣關(guān)閉不全或罕見的肝動脈瘤時,肝臟表面可觸及擴張性搏動,當較大的腹主動脈瘤時,肝臟可有傳導(dǎo)性搏動,前者向四周擴散,后者只向一個方向傳導(dǎo)。
當右心功能不全引起肝瘀血腫大時,用力壓迫肝臟,右使頸靜脈怒張更明顯,稱為肝頸靜脈回流征陽性。
(7)肝震顫檢查時要用沖擊觸診法。當手指壓下時,如感到一種微細的震動感,稱為肝震顫(liver thrill)見于肝包蟲病,由于包囊中的子囊浮動,撞擊囊壁而形成震顫。此征雖不常出現(xiàn),但有其特殊意義。
2.膽囊觸診用單手滑行觸診法,要領(lǐng)同肝臟觸診。正常膽囊不能觸到。膽囊腫大時,在右肋弓與腹直外緣交界處可觸到一梨形或卵園形,張力較高的隨呼吸上下移動的腫塊,質(zhì)地視病變性質(zhì)而定。如膽囊腫大,有囊性感且壓痛明顯者,見于急性膽囊炎;膽囊腫大有囊性感而無壓痛者,見于壺腹周圍癌;如膽囊腫大,有實體感者,見于膽囊結(jié)石或膽囊癌。
膽囊觸痛檢查方法:醫(yī)生將左手掌平放在病人的右肋,拇指放在膽囊點用中等壓力按壓腹壁,然后囑病人緩慢深呼吸,如果深吸氣時病人因疼痛而突然屏氣,則稱膽囊觸痛征(Murphy征)陽性(見圖9-2-5)。急性膽囊炎,由于發(fā)炎的膽囊隨深吸氣時膈肌下降,但囊下移,碰到正在加壓的手指引起疼痛所致。
3.脾臟觸診對脾臟明顯腫大而位置又較表淺,用淺部觸診法就可以觸到。若脾臟位置較深或腹壁較厚,則用雙手觸診法,病人仰臥醫(yī)生左手掌平放于病人左腰部第七至第十肋處,試將脾臟從后向前托起。右手掌平放于左側(cè)腹部,與肋弓成垂直方向,自下而上隨病人的腹式呼吸進行觸診檢查(見圖9-2-6)。脾臟輕度腫大而仰臥位不易觸到時可囑病人改用右側(cè)臥位檢查。大量腹水時用沖擊法檢查。觸診內(nèi)容與要領(lǐng)與肝臟觸診相同。
圖9-2-5 膽囊觸痛檢查示意圖
圖9-2-6 脾臟的觸診
(1)大小正常脾臟不能觸及,內(nèi)臟下垂、左側(cè)胸腔大量積液或氣胸時膈下降,可使脾向下移位而被觸及,除此之外,若能觸及脾臟則提示脾腫大。測量方法:脾臟腫大不超過臍水平時,可沿左鎖骨中線測量肋下緣至脾下緣的距離(以厘米表示);脾大超過臍水平時,可用三線記錄法(圖9-2-7)。
圖9-2-7 脾及腫大的測量
1線又稱甲乙線,測量左鎖骨中線與左肋弓交叉點至脾下緣的距離。
2線又稱甲丙線。測量交叉點至脾尖的最遠距離。
3線又稱丁戊線,表示脾右緣到正中線的垂直的距離,超過正中線以+號表示,未超過則以-號表示。
臨床上常將腫大的脾臟分為輕度、中度、高度腫大。深吸氣時,脾臟在肋下不超過3cm者為輕度腫大。
中度腫大脾臟腫大超過3cm至臍水平線。
高度腫大超過臍水平以下者。
(2)質(zhì)地急性傳染?。ㄈ鐐⊙Y,脾腫大質(zhì)地柔軟;慢性傳染?。ㄈ绡懠玻└斡不奥园籽?、質(zhì)較硬。
(3)表面肝硬化、白血病、脾表面光滑;脾腫瘤、囊腫、結(jié)核、淋巴肉瘤均可使脾表面不平滑,結(jié)節(jié)或凹凸不平,并可引起脾臟的變形。
(4)邊緣脾臟中等程度以上腫大者,常可在內(nèi)側(cè)緣摸到1~2個切跡,此特點可與左上腹部其他腫塊相鑒別。
(5)壓痛一般性脾腫大不引起壓痛。因與脾包膜松弛有關(guān)。當脾周圍炎或脾膿腫、脾梗塞時,炎癥累及脾包膜及壁層腹膜,則可出現(xiàn)脾區(qū)壓痛。
易被誤為腫大脾臟的有:
(1)腫大的肝左中腫物邊緣向右觸,如發(fā)現(xiàn)其隱沒于右季肋助后或與肝右葉相連,則為肝左葉;肝左葉腫大不引起脾濁音區(qū)擴大,且無脾切跡。
(2)增大的左腎邊緣鈍園無切跡,即使高度腫大,也不會超過正中線。
(3)胰尾部囊腫無切跡,邊緣不銳利,不隨呼吸移動。
脾臟腫大原因
(1)傳染病或嚴重感染如病毒性肝炎、傷寒、粟粒必結(jié)核、亞急性細菌性心內(nèi)膜炎、敗血癥、急性瘧疾等可致輕度腫大,質(zhì)軟、治愈后,多可短內(nèi)脾回縮至正常大?。辉诼愿腥净蚨唐趦?nèi)重復(fù)感染者,如慢性瘧疾、黑熱病、血吸蟲病等,可使脾臟中度或高度腫大,質(zhì)地較硬、感染控制后,腫大的脾臟仍能恢復(fù)正常大小。
(2)充血肝內(nèi)性或肝外性門靜脈梗阻,引起門靜脈高壓,均可致充血性脾腫大,呈中度或高度腫大,質(zhì)地堅韌,見于肝硬化,門脈高壓癥。
(3)造血系統(tǒng)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慢性溶血性黃疸、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病等,可致脾中等度腫大,質(zhì)地較硬;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可致脾高度腫大。
(4)循環(huán)障礙如心力衰竭。
(5)囊腫和腫瘤脾腫瘤很少見。惡性腫瘤以肉瘤為多,脾內(nèi)轉(zhuǎn)移癌較罕見。
4.腎臟觸診觸診腎臟用雙手觸法。觸診右腎時。醫(yī)生將左手托住病人的右腰部,右手掌放在同側(cè)且緣下,將微彎的手指末端置于肋弓下方,囑病人作腹式呼吸,當呼氣末,右手逐漸壓向腹腔深部,同時用左手將后腹壁推向前方,兩手互相配合,即可觸及腎臟或腎下極(圖9-2-8)。觸診左腎時,醫(yī)生的左手自病人前方繞過,左手掌托住病人左側(cè)后腰部,右手同上觸診,如呼氣末未觸及腎及,可讓病人作深吸氣,使腎臟下降,有時腎臟可從觸診的雙手中滑過。若臥位未觸到腎臟,可讓病人坐位或立位檢查,因立位時由于重力和膈肌下降,使腎臟位置較低,易于觸及。
觸診腎臟時要注意其大小、硬度、形狀、表面狀態(tài)、有無壓痛及活動度。正常人的腎臟一般不能觸及,在腹壁松弛、內(nèi)臟下垂和瘦長的人,深吸氣后可能觸到右腎下極。正常腎臟表面光滑,邊緣園鈍、質(zhì)實而有彈性,隨呼吸上下移動,無壓痛而有不適感。如在深吸氣時能觸到移動度較大的腎臟即為腎下垂。
圖9-2-8 腎臟的觸診
腎臟腫大的原因見于腎盂積水或積膿、腎腫瘤、多囊腎等。腎盂積水時腎實質(zhì)柔軟有彈性,有時可有波動感;腎腫瘤時表面不平,質(zhì)地堅硬。
腎和尿路有炎癥疾患時,常在一些部位出現(xiàn)壓痛點:(1)季肋點:在第10肋骨前端;(2)上輸尿管點:在臍水平線上腹直肌外緣;(3)中輸尿管點:兩側(cè)髂前上棘連線與通過恥骨結(jié)節(jié)點所垂直線的相交點;(4)肋脊點:肋脊與第十二肋骨的交界點,又稱肋脊角;(5)肋腰點:腰肌外緣與第十二肋骨的交界點,又稱肋腰角。腎周圍膿腫或腎盂炎時,肋脊點和肋腰點有壓痛,輸尿管結(jié)石、結(jié)核或化膿性炎癥時,可于上、中輸尿管點出現(xiàn)壓痛。(圖9-2-9)。
圖9-2-9 腎、輸尿管疾病壓痛點示意圖
5.胰腺觸診位于腹膜后,正常胰腺不能觸及。當胰腺腫瘤或胰腺囊腫發(fā)展到相當大時,在上腹部和左季肋部用深部觸診法才能觸到,當胰頭癌壓迫膽總管導(dǎo)致阻塞,使黃疸明顯加深,膽囊顯著腫大,但無壓痛,稱Courvoisier征。左季肋部或上腹部觸到囊性腫物,位置固定,表面光滑,無壓痛,多為假性胰腺囊腫。當急性胰腺炎時,上腹及左上腹部有明顯壓痛,而局部肌緊張較輕。
6.膀胱觸診用單手滑行觸診法。正常膀胱空虛時不能查到。當膀胱積尿而充盈時,在下腹正中部可觸到園形、表面光滑的囊狀物、排尿后包塊消失,此點可與腹部其他包塊相鑒別。尿潴留常見于尿道梗阻、脊髓病、昏迷、腰椎或骶椎麻醉、及手術(shù)后病人。導(dǎo)尿后腫塊消失即可確診膀胱潴留。膀胱內(nèi)有結(jié)石或癌腫時,在腹壁柔軟且菲薄條件下,有時行雙手觸診法能在腹腔的深處恥骨聯(lián)合的后方觸到。其方法:醫(yī)生戴手套,涂上潤滑油后,先將左手或右手食指插入直腸內(nèi),輕輕擴張肛門括約肌、再將中指一并伸入直腸內(nèi),另一手放在下腹部,兩手對壓,即可觸及膀胱(圖9-2-10)。
圖9-2-10 恥骨上和直腸雙手合診檢查法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