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皮膚潰瘍(ulcer)常見于原因有創(chuàng)傷性、感染性及癌性,要注意潰瘍大小、形狀與部位。
皮膚瘢痕(scar)皮膚外傷、手術(shù)或病變愈合后,新的結(jié)締組織和上皮細(xì)胞增生的斑塊,代替失去的皮膚組織。也常為曾患過某些疾病提供證據(jù),如天花、淋巴結(jié)核、某些手術(sh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