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中醫(yī)文化
詩人
袁正淑
袁正真
袁正規(guī)
袁轂
袁毓卿
袁毓麟
袁永伸
袁求賢
袁泮
袁泰
袁潔
袁浮丘
袁淑
袁灼
袁煒
袁點
袁燮
袁玉堂
袁玧
袁珽
袁瑨
袁瓘
袁用雨
袁甫
袁登道
袁百之
袁皓
袁祹
袁立儒
袁第銳
精選古詩
漫成其七
漫成其九
老病嘆
漫成
有感其一
有感其二
有感其三
有感其四
古詩名句
風滿庭,月滿庭,花影人愁看不清
階前寒漸生
高下桑林行客路,車過灣兒,便似天涯阻
只有離情遮不住,山山水水和他去
回首碧云斜日暮,獨自歸來,此恨知何數(shù)
融雪檐頭聲似雨,斷腸都在無人處
蘆灘風過,系定舟猶簸
水上寒星搖幾個,露下長天似涴
查古詩
搜索
金陵八景
作者:
史謹
朝代:
明
一汀紅蓼綴殘霞,兩兩漁舟泊淺沙
。
橫笛共吹無調(diào)曲,隔林驚散并棲鴉。
聲回野岸沈蛟室,響拂江風起浪花。
多少天涯未歸客,夜深聽罷卻思家。
詩句欣賞
MORE+
賜筵初及試燈時,一日風云會殿墀
出處:
慶成宴與明中舜咨聯(lián)句和韻
作者:
程敏政
朝代:
明
天靜漏傳金箭迥,曉寒春上玉顏遲
出處:
慶成宴與明中舜咨聯(lián)句和韻
作者:
程敏政
朝代:
明
羽林扈蹕環(huán)千騎,宗伯垂紳正九儀
出處:
慶成宴與明中舜咨聯(lián)句和韻
作者:
程敏政
朝代:
明
胡越一家同獻壽,八方誰道路多岐
出處:
慶成宴與明中舜咨聯(lián)句和韻
作者:
程敏政
朝代:
明
旗亭柳樹拂頹墻,祖席朝來掃半堂
出處:
送刑部郎中陳德修還南京用張汝弼駕部韻
作者:
程敏政
朝代:
明
廿載不知游宦久,一春偏覺送人忙
出處:
送刑部郎中陳德修還南京用張汝弼駕部韻
作者:
程敏政
朝代:
明
東風似與歸途便,流水何如別意長
出處:
送刑部郎中陳德修還南京用張汝弼駕部韻
作者:
程敏政
朝代:
明
執(zhí)手難留陳仲子,錦帆回首正高張
出處:
送刑部郎中陳德修還南京用張汝弼駕部韻
作者:
程敏政
朝代:
明
圣主臨朝重拊循,襄樊行幕繡衣新
出處:
送薛志淵御史隨都憲袁公處置荊襄志淵舊嘗巡按其地
作者:
程敏政
朝代:
明
一方喜入皇圖遠,十載愁聽捷奏頻
出處:
送薛志淵御史隨都憲袁公處置荊襄志淵舊嘗巡按其地
作者:
程敏政
朝代:
明
好計公田收菽粟,旋分官府辟荊榛
出處:
送薛志淵御史隨都憲袁公處置荊襄志淵舊嘗巡按其地
作者:
程敏政
朝代:
明
土人半識招安使,馬首山川屬舊巡
出處:
送薛志淵御史隨都憲袁公處置荊襄志淵舊嘗巡按其地
作者:
程敏政
朝代:
明
細草雙墳隔幾春,天涯回首淚沾巾
出處:
廣人黃昊久客于外夜夢二親自寫其像號其堂永思其父嘗為主簿
作者:
程敏政
朝代:
明
凄涼死別空成夢,想象生容自寫真
出處:
廣人黃昊久客于外夜夢二親自寫其像號其堂永思其父嘗為主簿
作者:
程敏政
朝代:
明
嶺嶠飛云時出岫,滄溟流水任揚塵
出處:
廣人黃昊久客于外夜夢二親自寫其像號其堂永思其父嘗為主簿
作者:
程敏政
朝代:
明
傷心莫遣成衰落,不負庭闈在立身
出處:
廣人黃昊久客于外夜夢二親自寫其像號其堂永思其父嘗為主簿
作者:
程敏政
朝代:
明
曾從川廣著征袍,又辟江淮督餫艘
出處:
錢塘沈德自成化丁亥以來從家君征川貴山都掌之夷又從平江伯出鎮(zhèn)兩廣總督漕運清謹之操三度如一家君薦之始自從事為選人平江凡七薦之乃自江淮衛(wèi)知事改隸通政司于是薦紳君子無不嘉君之能獲乎二公也拜命言旋賦詩以贈
作者:
程敏政
朝代:
明
舊業(yè)恥緣行橐富,新名多逐薦書高
出處:
錢塘沈德自成化丁亥以來從家君征川貴山都掌之夷又從平江伯出鎮(zhèn)兩廣總督漕運清謹之操三度如一家君薦之始自從事為選人平江凡七薦之乃自江淮衛(wèi)知事改隸通政司于是薦紳君子無不嘉君之能獲乎二公也拜命言旋賦詩以贈
作者:
程敏政
朝代:
明
銀臺已換簪紳貴,玉帳應(yīng)酬案牘勞
出處:
錢塘沈德自成化丁亥以來從家君征川貴山都掌之夷又從平江伯出鎮(zhèn)兩廣總督漕運清謹之操三度如一家君薦之始自從事為選人平江凡七薦之乃自江淮衛(wèi)知事改隸通政司于是薦紳君子無不嘉君之能獲乎二公也拜命言旋賦詩以贈
作者:
程敏政
朝代:
明
莫為官成心便得,十年恩澤慶難遭
出處:
錢塘沈德自成化丁亥以來從家君征川貴山都掌之夷又從平江伯出鎮(zhèn)兩廣總督漕運清謹之操三度如一家君薦之始自從事為選人平江凡七薦之乃自江淮衛(wèi)知事改隸通政司于是薦紳君子無不嘉君之能獲乎二公也拜命言旋賦詩以贈
作者:
程敏政
朝代:
明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橫笛共吹無調(diào)曲,隔林驚散并棲鴉。
聲回野岸沈蛟室,響拂江風起浪花。
多少天涯未歸客,夜深聽罷卻思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