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中醫(yī)文化
詩人
黎承忠
黎括
黎持正
黎新
黎新之
黎景義
黎暹
黎本安
黎梁慎
黎民懷
黎民瑞
黎民表
黎民衷
黎民袖
黎民鐸
黎求
黎汝謙
黎淳先
黎獻
黎玉書
黎瓊
黎瑜娘
黎璿
黎瓘
黎登
黎盤云
黎瞻
黎簡
黎粵俊
黎紹詵
精選古詩
秋日游石堂奉呈盧僉憲
秋夕懷張山人
雨中同孟原僉憲登嘉魚亭
時事其三
宿嚴灘作
徐雪舟為畫藍澗草堂圖
經(jīng)石堂追懷盧使君
兵后歸西山
古詩名句
阡陌遞回亙,川原洞相屬
曠野黃塵飛,白日淡無旭
閉關(guān)伏空案,生事常碌碌
憑高一瞻眺,始覺羈意足
寒云何層層,中有南飛鵠
安得附書去,道我心中曲
顧影忽不見,觀望空躑躅
北方苦旱南苦雨,天傾地缺誰能補
查古詩
搜索
柴扉雜詠九首
作者:
杜關(guān)
朝代:
近現(xiàn)代
夜讀游俠傳,慨然思京津。
京津同盟者,男女逾千人。
情切弟兄好,誼合姊妹親。
當時矜氣節(jié),志在摧暴秦。
仗劍入都門,誰不見性真。
中有一烈士,吾友彭家珍。
一彈驚帝座,賢于十萬軍。
論功膺首賞,開國第一勛。
張楊黃吳白,蔡薛孫薩文。
其他義勇士,芳徽難具陳。
從容以授命,蹈義而依仁。
死者長巳矣,生者靦然存。
自從民國來,同盟烏足論。
汪李浮海去,朋黨各區(qū)分。
或為降北虜,或為洪憲臣。
或則汩其志,或則辱其身。
背信如陳馀,趨勢如華歆。
賣友以希榮,叛主以孤恩。
昔也何同氣,今也何害群。
縱知權(quán)利途,最能擾天君。
士窮見節(jié)義,水亂識清渾。
貞松有本性,浮萍無定根。
寧為原憲貧,不羨蘇季尊。
寧為陶靖節(jié),不作周彥倫。
道德日以養(yǎng),爭攘徒紛紛
。
感此傷今昔,安得不沾巾。
詩句欣賞
MORE+
林壑豈無投老地,煙霞常護讀書臺
出處:
還家志喜
作者:
文徵明
朝代:
明
石湖東畔橫塘路,多少山花待我開
出處:
還家志喜
作者:
文徵明
朝代:
明
冠蓋雍容總臥龍,清時吏隱大江東
出處:
李少宰杭中丞劉柴二光祿置酒
作者:
文徵明
朝代:
明
黃花初過重陽節(jié),白發(fā)來邀栗里翁
出處:
李少宰杭中丞劉柴二光祿置酒
作者:
文徵明
朝代:
明
豈有聲名驚四海,解忘形跡荷諸公
出處:
李少宰杭中丞劉柴二光祿置酒
作者:
文徵明
朝代:
明
浮塵不到清樽畔,舉扇無勞障北風
出處:
李少宰杭中丞劉柴二光祿置酒
作者:
文徵明
朝代:
明
落水蕭蕭帶遠空,冶城高處見秋風
出處:
趙麗卿侍御邀游冶城
作者:
文徵明
朝代:
明
重將白發(fā)游江左,依舊青山似洛中
出處:
趙麗卿侍御邀游冶城
作者:
文徵明
朝代:
明
有客樽前談夢鹿,何人天際慕飛鴻
出處:
趙麗卿侍御邀游冶城
作者:
文徵明
朝代:
明
荒墩寂寞埋秋草,猶自風流憶謝公
出處:
趙麗卿侍御邀游冶城
作者:
文徵明
朝代:
明
布襪青鞋短褐衣,酒樽詩卷一僮隨
出處:
徒步至寶光寺
作者:
文徵明
朝代:
明
白頭自笑曾供奉,徒步誰憐老拾遺
出處:
徒步至寶光寺
作者:
文徵明
朝代:
明
五畝喜聞粳稻熟,重陽還恨菊花遲
出處:
徒步至寶光寺
作者:
文徵明
朝代:
明
松寮竹谷逍遙地,時有山僧乞小詩
出處:
徒步至寶光寺
作者:
文徵明
朝代:
明
雨花臺上雨初乾,野色江光落坐間
出處:
九日與彥明登雨花臺
作者:
文徵明
朝代:
明
豈謂旅游逢九日,共來把酒看三山
出處:
九日與彥明登雨花臺
作者:
文徵明
朝代:
明
老年節(jié)物偏生感,到處云林不負閒
出處:
九日與彥明登雨花臺
作者:
文徵明
朝代:
明
落木滿空秋萬里,暝禽遙帶夕陽還
出處:
九日與彥明登雨花臺
作者:
文徵明
朝代:
明
炎夏悠悠白晝長,空齋睡起拂匡床
出處:
題蘭
作者:
文徵明
朝代:
明
不須甲煎添金鴨,氣泛崇蘭滿幾香
出處:
題蘭
作者:
文徵明
朝代:
明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京津同盟者,男女逾千人。
情切弟兄好,誼合姊妹親。
當時矜氣節(jié),志在摧暴秦。
仗劍入都門,誰不見性真。
中有一烈士,吾友彭家珍。
一彈驚帝座,賢于十萬軍。
論功膺首賞,開國第一勛。
張楊黃吳白,蔡薛孫薩文。
其他義勇士,芳徽難具陳。
從容以授命,蹈義而依仁。
死者長巳矣,生者靦然存。
自從民國來,同盟烏足論。
汪李浮海去,朋黨各區(qū)分。
或為降北虜,或為洪憲臣。
或則汩其志,或則辱其身。
背信如陳馀,趨勢如華歆。
賣友以希榮,叛主以孤恩。
昔也何同氣,今也何害群。
縱知權(quán)利途,最能擾天君。
士窮見節(jié)義,水亂識清渾。
貞松有本性,浮萍無定根。
寧為原憲貧,不羨蘇季尊。
寧為陶靖節(jié),不作周彥倫。
道德日以養(yǎng),爭攘徒紛紛。
感此傷今昔,安得不沾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