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古籍
  • 歷代游記選 ●清朝 游廬山后記

    作者: 《歷代游記選》邵長衡
      自白鹿洞西至栗里,皆在廬山之陽;聞其陰益曠奧,未至也。

      四月庚申,以事赴德化。壬戌侵晨,沿麓行,小食東林寺之三笑堂。循高賢堂,跨虎溪,卻游西林護,測香谷泉,出太平宮,漱寶石地。甲嚴,渡江覽湓口形勢。乙護,返宿報國護。大雨,溪谷皆溢焉。

      丙寅,偕沙門無垢,籃輿曲折行澗中——郎錦洞也度石橋,為錦繡谷,名殊不佳,得紅蘭數(shù)本,宜改為紅蘭谷。忽白云如野馬,傍腋馳去,視前后人,在綃紈中。云過,道旁草木羅羅然,而澗聲清越相和答。遂躡半云亭,睨試心石,經(jīng)廬山高石坊,石勢秀偉不可狀,其高峰皆浮天際,而云忽起足下,漸浮漸滿,峰盡沒。聞云中歌聲,華婉動心,近在隔澗,不知為誰者。云散,則一石皆一云繚之。忽峰頂有云飛下數(shù)百丈,如有人乘之行,散為千百,漸消至無一縷,蓋須臾之間已如是。徑天池口,至天池寺。寺有石池,水不竭。東出為聚仙亭、文殊巖。巖上俯視,石峰蒼碧,自下矗立,云擁之,忽擁起至巖上,盡天地為綱紈色,五尺之外,無他物可見,已盡卷護,日融融然,乃復(fù)合為絹紈色,不可辨矣。返天池口,東至佛手巖,行沉云中,大風(fēng)自后推排,云氣吹為雨,灑衣袂。蹊坐升仙臺,柑御碑亭,云益重。至半云亭,日仍融融然耳。無垢辭去,遂獨過鐵塔寺而歸。

      天池之云,又含鄱嶺、神林浦之所未見。他日當(dāng)贏數(shù)月糧居之,觀其春秋朝夕之異,至山中所未至,亦得次第觀覽,以言紀焉,或有發(fā)前人所未言者,未可知也。



      題記:廬山聳峙在長江和鄱陽湖的環(huán)抱中,千巖萬壑,云陣霧帶,是我國的風(fēng)景名勝。其中,廬山云海是人們經(jīng)常稱道的奇景。這篇游記將廬山云霧寫得千變?nèi)f化,奇妙無比。

      寫云景的形象,仿佛如傍腋馳去的野馬;登上廬山高處,一叢叢繚繞石間的云如花團錦簇;有時濃若潑墨,有時輕若紗綢;行云流水,窮極造化,構(gòu)成了一幅幅神姿仙貌、變化無窮的煙云畫卷。

      作者寫云和山水,總是先實后虛,把山水的奇秀配之以云霧的飄渺流動。作者經(jīng)過“廬山高石坊”時,“石勢秀偉不可狀,其高峰皆浮于天際,而云忽起足下,漸浮漸滿,峰盡沒”。待到云開霧散,所見“一石皆有一云繚之”。山生云霧,則云霧各呈其態(tài);云繚山石,則山景更加秀麗;云和山水,虛實相襯,相得益彰。另外,作者諳熟動靜搭配的道理。錦繡谷道旁草木茂密,而澗水清越叮咯,恰似相互唱和;云霧速滿高峰,而優(yōu)美的歌聲穿云而來,婉轉(zhuǎn)嘹亮。這種動中有靜的描寫使廬山充滿了靈趣和生機?!睆闹幸部梢娮髡咴诿枘∩剿畷r的獨具匠心。

      作者簡介:惲敬(1757—1817),字子居,號簡堂,江蘇陽湖(今常州市)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舉人。先后做過浙江的富陽、江山,江西的新余、瑞金的知縣。嘉慶十七年(1812),做南昌府(今江西省南昌市)同知,兩年后(1814),被人誣告,革職。他年輕時喜歡驕文,后致力古文,與張惠言同為桐城派支流——陽湖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語言取法于六經(jīng)、漢史,旁及諸子雜書,所以文章較有氣勢和詞采,其散文在清代有較大影響,曾左右清中葉的文壇。他的著作多為碑傳和論文,有部分山水小品,風(fēng)格清峻,頗有特色。著有(大云山房文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