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xué)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西征隨筆
容齋續(xù)筆
夜航船
板橋雜記
池北偶談
五雜俎
神異經(jīng)
東坡志林
言行龜鑒
長短經(jīng)(反經(jīng))
黃帝內(nèi)經(jīng)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一)
作者:
《黃帝內(nèi)經(jīng)》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譯解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shù)數(shù),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駮r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wù)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jié),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fēng)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且允扔荒軇谄淠浚安荒芑笃湫模拗琴t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 ∷阅苣杲远劝贇q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shù)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髮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qiáng),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 “税藙t齒髮去。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子不過盡八八,女子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墼唬悍虻勒吣杲园贇q,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S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dú)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diào)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yuǎn)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qiáng)者也。亦歸于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fēng)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於事,內(nèi)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wù),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shù)。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四氣調(diào)神大論篇第二春三月,此為發(fā)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yīng),養(yǎng)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yīng),養(yǎng)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yīng),養(yǎng)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yīng),養(yǎng)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氣清淨(jìng),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yún)霧不精,則上應(yīng)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fā),風(fēng)雨不節(jié),白露不下,則菀?不榮。賊風(fēng)數(shù)至,暴雨數(shù)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nèi)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nèi)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jié)M。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dú)沉。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zāi)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nèi)格。
是故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己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nèi),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jié),皆通乎天氣。
其生五,其氣三,數(shù)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nèi)閉九竅,外壅肌肉,衛(wèi)氣解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枤庹?,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yùn)當(dāng)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wèi)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運(yùn)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 ◇w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短,小筋馳長。?短為拘,馳長為痿。
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見濕,乃生痤疿?! 「吡褐?,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诤巩?dāng)風(fēng),寒薄為●,鬱乃痤。
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 ¢_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陷脈為?,留連肉腠。
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fā)為風(fēng)瘧。
故風(fēng)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fēng)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什【脛t傳化,上下不并,良醫(yī)弗為?! 」赎栃蠓e病死,而陽氣當(dāng)隔。隔者當(dāng)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唬宏幷卟鼐饦O也,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且月}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nèi)外調(diào)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風(fēng)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
因而大飲,則氣逆。
因而強(qiáng)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碴庩栔?,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故陽強(qiáng)不能密,陰氣乃絕。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因于露風(fēng),乃生寒熱。
是以春傷于風(fēng),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夏傷于暑,秋為痎瘧。
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fā)為痿厥?! 《瑐逗?,春必溫病。
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哆^于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哆^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jǐn)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jǐn)?shù)廊绶?,長有天命。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黃帝問曰:天有八風(fēng),經(jīng)有五風(fēng),何謂?
岐伯對曰:八風(fēng)發(fā)邪以為經(jīng)風(fēng),觸五臟,邪氣發(fā)病。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東風(fēng)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fēng)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肋;西風(fēng)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fēng)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臟;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fēng)瘧,冬善痺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肋;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fēng)瘧,冬不病痺厥,飧泄而汗出也?! 》蚓?,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fēng)瘧,此平人脈法也。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yīng)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nèi)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私躁庩柋硌Y,內(nèi)外雌雄,相輸應(yīng)也。故以應(yīng)天之陰陽也?! 〉墼唬何迮K應(yīng)四時,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fā)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其應(yīng)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shù)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於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穀黍,其應(yīng)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征,其數(shù)七,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穀稷,其應(yīng)四時,上為鎮(zhèn)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shù)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穀稻,其應(yīng)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shù)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谿。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穀豆,其應(yīng)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shù)六,其臭腐。
故善為脈者,謹(jǐn)察五臟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紀(jì),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陰陽應(yīng)象大論篇第五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jì)也,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於本。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yún),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yún)出天氣。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疄殛帲馂殛?;陽為氣,陰為味?! ∥稓w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逗裾邽殛帲殛幹枴夂裾邽殛?,薄為陽之陰?! ∥逗駝t泄,薄則通。氣薄則發(fā)泄,厚則發(fā)熱。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氣味,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zé)釀t寒。
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風(fēng)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fēng)。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氏才瓊麣?,寒暑傷形。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喜怒不節(jié),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fēng),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luò)經(jīng)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jīng),氣穴所發(fā),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jīng)紀(jì)。外內(nèi)之應(yīng),皆有表裏,其信然乎。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fēng),風(fēng)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逦叮郎?,玄生神,神在天為風(fēng),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fēng)傷筋,燥勝風(fēng),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鄠麣猓y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fēng)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狈缴?,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竅為耳,在味為鹹,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鹹傷血,甘勝鹹。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dú)庵信?;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法陰陽奈何?
岐伯曰:陽盛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抑,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jié)M死,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長清,數(shù)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jié)M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diào)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diào),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jié)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則強(qiáng),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而耳目聰明,身體強(qiáng)健,老者復(fù)壯,壯者益治。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qiáng)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jì),地有五理,故能為萬物之父母。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jì),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fù)始。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yǎng)頭,下象地以養(yǎng)足,中傍人事以養(yǎng)五臟。
天地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fēng)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
六經(jīng)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右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fēng)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
故治不法天之紀(jì),不用地之理,則災(zāi)害至矣。
故邪風(fēng)之至,疾如風(fēng)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裏,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quán)衡規(guī)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沈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輕而揚(yáng)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補(bǔ)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nèi)?! ∑溆行罢?,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其慄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
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定其血?dú)?,各守其鄉(xiāng)。
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陰陽離合篇第六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yīng)之。今三陰三陽不應(yīng)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shù)之可十,推之可百,數(shù)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shù),然其要一也?! √旄驳剌d,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夫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shù)之可數(shù)?! 〉墼唬侯娐勅幦栔x合也。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jié)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jīng)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願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nèi)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jīng)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陰陽●●,積傳為一周,氣裏形表,而為相成也。
陰陽別論篇第七黃帝問曰:人有四經(jīng),十二從,何謂?岐伯對曰:四經(jīng),應(yīng)四時;十二從,應(yīng)十二月;十二月應(yīng)十二脈。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
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
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生死之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謹(jǐn)熟陰陽,無與眾謀。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shù)者為陽?! 》渤终婷}之藏脈者,肝主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曰:二陽之病發(fā)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fēng)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曰:三陽為病,發(fā)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其傳為索澤,其傳為?疝。
曰:一陽發(fā)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
二陽一陰發(fā)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fēng)厥。
二陰一陽發(fā)病,善脹、心滿善氣。
三陰三陽發(fā)病,為偏枯萎易,四肢不舉。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陰爭於內(nèi),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嗚。
陰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
淖則剛?cè)岵缓?,?jīng)氣乃絕。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結(jié)陽者,腫四支。
結(jié)陰者,便血一升,再結(jié)二升,三結(jié)三升。
陰陽結(jié)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二陽結(jié),謂之消。
三陽結(jié),謂之隔。
三陰結(jié),謂之水。
一陰一陽結(jié),謂之喉痺。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陽虛,腸澼死。
陽加於陰,謂之汗。
陰虛陽搏,謂之崩。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死;三陽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jié)M,發(fā)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⑽刚撸硰[之官,五味出焉。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qiáng)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泊耸僬撸坏孟嗍б?。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yǎng)生則壽,沒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yǎng)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
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dāng),孰者為良。
恍惚之?dāng)?shù),生於毫釐,毫釐之?dāng)?shù),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yè),而宣明大道,非齊戒擇吉日不敢受也。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六節(jié)藏象論篇第九黃帝問焉:余聞以六六之節(jié),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jié),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jié),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dāng)?shù)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shù)者,所以紀(jì)化生之用也?! √鞛殛枺貫殛帲蝗諡殛?,月為陰;行有分紀(jì),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餘而盈閏矣。
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餘於終,而天度畢矣。
帝曰:余已聞天度矣。願聞氣數(shù),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jié),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
故其生五,其氣三。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形臟四,神臟五,合為九臟以應(yīng)之也。
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闊,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fā)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帝曰:請遂聞之。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yùn)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fù)始,時立氣佈,如環(huán)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帝曰:五運(yùn)之始,如環(huán)無端,其太過不及如何?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
帝曰:平氣何如?岐伯曰,無過者也。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經(jīng)有也。
帝曰:何謂所勝?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
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nèi)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jǐn)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nèi)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襲乎?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
帝曰:非常而變奈何?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dāng)其時則甚也。
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yùn),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岐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yǎng)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臟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dú)猓湮端?,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食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zhuǎn)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彩慌K,取決於膽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關(guān)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guān)格。關(guān)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宀厣善谑闹厦}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
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 ∑⒅先庖?,其榮唇也,其主肝也。
腎之合骨也,其榮髮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稿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臟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者死,赤如衄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括蔞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色味當(dāng)五臟,白當(dāng)肺辛,赤當(dāng)辛苦,青當(dāng)肝酸,黃當(dāng)脾甘,黑當(dāng)腎鹼。故白當(dāng)皮,赤當(dāng)脈,青當(dāng)筋,黃當(dāng)肉,黑當(dāng)骨。
諸脈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jié);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此四肢八谿之朝夕也。故人臥血?dú)w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fēng)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痺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wèi)氣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jì)。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
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腹?jié)M●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人陨蠚?,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沈,可以指別。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痺。寒熱,得之醉而使內(nèi)也。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肢胠。名曰肝痺。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dāng)風(fēng)。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痺。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五藏別論篇第十一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
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臟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 ∑情T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 ∷^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
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帝曰:氣口何以獨(dú)為五臟之主?岐伯說: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yǎng)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
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黃帝問曰:醫(y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
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fēng),水土剛強(qiáng),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nèi),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fēng)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從北方來。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yǎng),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痺,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 ≈醒胝?,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dǎo)引按蹻,故導(dǎo)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
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nèi),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對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nèi)無眷暮之累,外無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nèi),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 ‘?dāng)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nèi),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fēng)數(shù)至,虛邪朝夕,內(nèi)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
帝曰:善。余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
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fēng)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
色以應(yīng)日,脈以應(yīng)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夫色之變化以應(yīng)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所以遠(yuǎn)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曰聖王?! ≈泄胖尾?,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fēng)五痺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biāo)本已得,邪氣乃服。
暮世之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慾微針其外,湯液治其內(nèi),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fù)起。
帝曰:願聞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極,無夫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逆從到行,標(biāo)本不得,亡神失國。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聞其要於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之極於一。帝曰:何謂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shù)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黃帝問曰:為五穀湯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
帝曰: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
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當(dāng)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針艾治其外也。
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應(yīng)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謂神不使?岐伯曰:針石道也。精神不進(jìn),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營衛(wèi)不可復(fù)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營泣衛(wèi)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極微極精,必先入結(jié)於皮膚。今良工皆稱曰病成,名曰逆,則針石不能治,良藥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數(shù),親戚兄弟遠(yuǎn)近音聲日聞於耳,五色日見於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岐伯曰:病為本,工為標(biāo),標(biāo)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
帝曰:其有不從毫毛而生,五臟陽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dú)居,孤精於內(nèi),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nèi)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治于權(quán)衡,去宛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繆剌其處,以復(fù)其形。開鬼門,潔淨(jìng)府,精以時服;五陽已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帝曰:善。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黃帝問曰:余聞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對曰: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請言道之至數(shù),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於一。
神轉(zhuǎn)不回,回則不轉(zhuǎn),乃失其機(jī)。至數(shù)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機(jī)。
容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已。其見深者,必齊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已。
脈短氣絕死,病溫虛甚死?! ∩娚舷伦笥?,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易,重陽死,重陰死。
陰陽反他,治在權(quán)衡相奪,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搏脈痺躄,寒熱之交。脈孤為消氣,虛泄為奪血。孤為逆,虛為從。
行奇恒之法,以太陰始。行所不勝曰逆勝,逆則死。行所勝曰從,從則活。八風(fēng)四時之勝,終而復(fù)始,逆行一過,不可復(fù)數(shù),論要畢矣。
診要經(jīng)終論篇第十六黃帝問曰:診要何如?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fā),人氣在肝。
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fā),人氣在脾?! ∥逶铝绿鞖馐?,地氣高,人氣在頭。
七月八月陰氣始?xì)?,人氣在肺?br>
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複,地氣合,人氣在腎?! 」蚀捍躺⒂?,及與分理,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間者環(huán)也。
夏刺絡(luò)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huán),痛病必下。
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
冬刺俞竅於分理,甚者直下,間者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huán)為咳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
春刺冬分,邪氣著藏,令人脹,病不愈,又且欲言語。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墮。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且又善●。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灑灑時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臥不能眠,眠而有見?! 《滔姆?,病不愈,氣上發(fā)為諸痺。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中心者環(huán)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腎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
刺避五臟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膈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從單布上刺,刺之不愈復(fù)刺。
刺針必肅,刺腫搖針,經(jīng)刺勿搖,此刺之道也。
帝曰:願聞十二經(jīng)脈之終奈何?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jié)皆縱,目寰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jīng)盛,不仁則終矣。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 ∝赎幗K者,中熱溢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jīng)之所敗也。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jìn),經(jīng)脈未盛,絡(luò)脈調(diào)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qiáng)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shù)則煩心,大則病進(jìn)。
上盛則氣急、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xì)則氣少、澀則心痛。 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jìn)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lán);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五臟者中之守也。中盛臟滿氣盛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fù)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歛,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臟者身之強(qiáng)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zhuǎn)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qiáng)則生,失強(qiáng)則死。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應(yīng)太過不足為精,應(yīng)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yīng),病名曰關(guān)格。
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nèi)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
岐伯曰:請言其與天運(yùn)轉(zhuǎn)大也。萬物之外,六合之內(nèi),天地之變,陰陽之應(yīng),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yīng)中規(guī),夏應(yīng)中矩,秋應(yīng)中衡,冬應(yīng)中權(quán)?! ∈枪识了氖迦贞枤馕⑸?,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jì),從陰陽始,始之有經(jīng),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補(bǔ)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侵幨t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
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
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予,甚飢則夢?。桓螝馐t夢怒,肺氣盛則夢哭。
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內(nèi)者按而紀(jì)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心脈搏堅而長,當(dāng)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當(dāng)消環(huán)自己。
肺脈搏堅而長,當(dāng)病唾血;其軟而散者,當(dāng)病灌汗,至今不復(fù)散發(fā)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dāng)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軟而散色澤者,當(dāng)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dāng)病折髀,其軟而散者,當(dāng)病食痺。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dāng)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當(dāng)病足●腫,若水狀也。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dāng)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dāng)病少血至今不復(fù)也。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dāng)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dāng)有形也。
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帝曰:病成而變何謂?岐伯曰:風(fēng)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厥成為巔疾,久風(fēng)為飧泄,脈風(fēng)成為癘。病之變化,不可勝數(shù)。
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fēng)之變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比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臟發(fā)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dāng)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邇?nèi)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nèi)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nèi)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nèi)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nèi)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fēng)也。故中惡風(fēng)者,陽氣受也。
有脈俱沉細(xì)數(shù)者,少陰厥也;沉細(xì)數(shù)散者,寒熱也;浮而散者為朐仆。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諸細(xì)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數(shù)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 ≈T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
推而外之,內(nèi)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nèi)之,外而不內(nèi),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痺也。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黃帝問曰:平人何如? 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常以不病調(diào)病人,醫(y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diào)之為法。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日少氣?! ∪艘缓裘}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fēng),脈澀曰痺。
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shù)曰死。
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臟真散于肝,肝臟筋膜之氣也。
長夏胃微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軟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臟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氣也。
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臟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臟真高於肺,以行營衛(wèi)陰陽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臟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钢蠼j(luò)。名曰虛里,貫鬲絡(luò)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yīng)衣,脈宗氣也。
盛喘數(shù)絕者,則在病中,結(jié)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yīng)衣,宗氣泄也。
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脊痛;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寸口脈沉而澀,曰寒熱。
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nèi)。脈小弱以澀,謂之久??;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脈滑曰風(fēng),脈澀曰痺,緩而滑曰熱中,盛而堅曰脹。
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臟曰難已。
臂多青脈曰脫血,尺脈緩澀,謂之解●,安臥脈盛謂之脫血,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寒脈細(xì)謂之後泄,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
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脾見甲乙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己死。是為真臟見,皆死。 頸脈動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
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已食如飢者,胃疸。
面腫曰風(fēng)。足脛腫曰水。目黃者曰黃疸。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臟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
風(fēng)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堅澀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太陽脈至,洪大以長;少陽脈至,乍數(shù)乍疏,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 》蚱叫拿}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瑯玕曰心平。復(fù)以胃氣為本。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fēng)吹毛,曰肺死。 平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
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病脾病來,實而盈數(shù),如雞舉足,曰脾病。死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fā)如奪索,辟辟石彈石,曰腎死。
玉機(jī)真藏論篇第十九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qiáng),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帝曰:善。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帝曰:善。秋脈如浮,何如而???岐伯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帝曰:善。冬脈如營,何如而營?岐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含藏也。故其氣來沈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shù)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中清,脊中痛,少腹?jié)M,小便變?! 〉墼唬荷?。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dú)何主。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而脾善惡可得見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帝曰:惡者何如可見?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臟,中央以灌四傍,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qiáng)。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shù),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於一,神轉(zhuǎn)不迴,迴則不轉(zhuǎn),乃失其機(jī),至數(shù)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臟腑,每旦讀之,名曰玉機(jī)。
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于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黃帝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dāng)死,是順傳其所勝之次。
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風(fēng)者,百病之長也。
今風(fēng)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dāng)是之時,可汗而發(fā)也。盛痺不仁腫病,當(dāng)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痺,發(fā)咳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痺,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dāng)是之時,可按若刺耳。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fēng),發(fā)痺,腹中熱,煩心,出黃。當(dāng)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dāng)此之時,可按、可藥。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瘈。當(dāng)此之時,可灸、可藥。弗治,滿十日,法當(dāng)死。腎因傳之心,心即復(fù)反傳而行之肺,發(fā)寒熱,法當(dāng)三歲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發(fā)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nèi)痛引肩頸,期一月死。真臟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nèi)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胭。真臟見,十月之內(nèi)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nèi)消,動作益衰。真臟來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臟,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nèi)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胭脫肉,目眶陷。真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如墮溺,不可為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臟雖不見,猶死也。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zé)責(zé)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shù)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諸真臟脈者,皆死不治也?! ↑S帝曰:見真臟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dú)見,獨(dú)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帝曰:善。
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沈澀者,命曰逆四時。
未有臟形,於春夏而脈沈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
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黃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帝曰:願聞五實五虛?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脈
返回目錄
下一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shù)數(shù),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駮r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wù)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jié),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fēng)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且允扔荒軇谄淠浚安荒芑笃湫模拗琴t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 ∷阅苣杲远劝贇q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shù)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髮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qiáng),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 “税藙t齒髮去。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子不過盡八八,女子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墼唬悍虻勒吣杲园贇q,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S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dú)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diào)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yuǎn)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qiáng)者也。亦歸于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fēng)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於事,內(nèi)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wù),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shù)。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四氣調(diào)神大論篇第二春三月,此為發(fā)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yīng),養(yǎng)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yīng),養(yǎng)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yīng),養(yǎng)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yīng),養(yǎng)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氣清淨(jìng),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yún)霧不精,則上應(yīng)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fā),風(fēng)雨不節(jié),白露不下,則菀?不榮。賊風(fēng)數(shù)至,暴雨數(shù)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nèi)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nèi)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jié)M。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dú)沉。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zāi)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nèi)格。
是故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己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nèi),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jié),皆通乎天氣。
其生五,其氣三,數(shù)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nèi)閉九竅,外壅肌肉,衛(wèi)氣解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枤庹?,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yùn)當(dāng)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wèi)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運(yùn)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 ◇w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短,小筋馳長。?短為拘,馳長為痿。
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見濕,乃生痤疿?! 「吡褐?,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诤巩?dāng)風(fēng),寒薄為●,鬱乃痤。
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 ¢_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陷脈為?,留連肉腠。
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fā)為風(fēng)瘧。
故風(fēng)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fēng)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什【脛t傳化,上下不并,良醫(yī)弗為?! 」赎栃蠓e病死,而陽氣當(dāng)隔。隔者當(dāng)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唬宏幷卟鼐饦O也,陽者衛(wèi)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且月}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nèi)外調(diào)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風(fēng)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
因而大飲,則氣逆。
因而強(qiáng)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碴庩栔?,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故陽強(qiáng)不能密,陰氣乃絕。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因于露風(fēng),乃生寒熱。
是以春傷于風(fēng),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夏傷于暑,秋為痎瘧。
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fā)為痿厥?! 《瑐逗?,春必溫病。
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哆^于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哆^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jǐn)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jǐn)?shù)廊绶?,長有天命。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黃帝問曰:天有八風(fēng),經(jīng)有五風(fēng),何謂?
岐伯對曰:八風(fēng)發(fā)邪以為經(jīng)風(fēng),觸五臟,邪氣發(fā)病。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東風(fēng)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fēng)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肋;西風(fēng)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fēng)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臟;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fēng)瘧,冬善痺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肋;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fēng)瘧,冬不病痺厥,飧泄而汗出也?! 》蚓?,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fēng)瘧,此平人脈法也。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yīng)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nèi)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私躁庩柋硌Y,內(nèi)外雌雄,相輸應(yīng)也。故以應(yīng)天之陰陽也?! 〉墼唬何迮K應(yīng)四時,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fā)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其應(yīng)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shù)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於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穀黍,其應(yīng)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征,其數(shù)七,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穀稷,其應(yīng)四時,上為鎮(zhèn)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shù)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穀稻,其應(yīng)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shù)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谿。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穀豆,其應(yīng)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shù)六,其臭腐。
故善為脈者,謹(jǐn)察五臟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紀(jì),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陰陽應(yīng)象大論篇第五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jì)也,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於本。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yún),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yún)出天氣。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疄殛帲馂殛?;陽為氣,陰為味?! ∥稓w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逗裾邽殛帲殛幹枴夂裾邽殛?,薄為陽之陰?! ∥逗駝t泄,薄則通。氣薄則發(fā)泄,厚則發(fā)熱。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氣味,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zé)釀t寒。
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風(fēng)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fēng)。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氏才瓊麣?,寒暑傷形。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喜怒不節(jié),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fēng),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luò)經(jīng)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jīng),氣穴所發(fā),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jīng)紀(jì)。外內(nèi)之應(yīng),皆有表裏,其信然乎。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fēng),風(fēng)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逦叮郎?,玄生神,神在天為風(fēng),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fēng)傷筋,燥勝風(fēng),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鄠麣猓y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fēng)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狈缴?,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竅為耳,在味為鹹,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鹹傷血,甘勝鹹。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dú)庵信?;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法陰陽奈何?
岐伯曰:陽盛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為之俛抑,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jié)M死,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長清,數(shù)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jié)M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diào)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diào),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jié)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則強(qiáng),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而耳目聰明,身體強(qiáng)健,老者復(fù)壯,壯者益治。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qiáng)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jì),地有五理,故能為萬物之父母。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jì),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fù)始。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yǎng)頭,下象地以養(yǎng)足,中傍人事以養(yǎng)五臟。
天地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fēng)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
六經(jīng)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右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fēng)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
故治不法天之紀(jì),不用地之理,則災(zāi)害至矣。
故邪風(fēng)之至,疾如風(fēng)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裏,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quán)衡規(guī)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沈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輕而揚(yáng)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補(bǔ)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nèi)?! ∑溆行罢?,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其慄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
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定其血?dú)?,各守其鄉(xiāng)。
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陰陽離合篇第六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yīng)之。今三陰三陽不應(yīng)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shù)之可十,推之可百,數(shù)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shù),然其要一也?! √旄驳剌d,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夫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shù)之可數(shù)?! 〉墼唬侯娐勅幦栔x合也。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jié)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jīng)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願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nèi)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jīng)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陰陽●●,積傳為一周,氣裏形表,而為相成也。
陰陽別論篇第七黃帝問曰:人有四經(jīng),十二從,何謂?岐伯對曰:四經(jīng),應(yīng)四時;十二從,應(yīng)十二月;十二月應(yīng)十二脈。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
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
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生死之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謹(jǐn)熟陰陽,無與眾謀。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shù)者為陽?! 》渤终婷}之藏脈者,肝主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曰:二陽之病發(fā)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fēng)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曰:三陽為病,發(fā)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其傳為索澤,其傳為?疝。
曰:一陽發(fā)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
二陽一陰發(fā)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fēng)厥。
二陰一陽發(fā)病,善脹、心滿善氣。
三陰三陽發(fā)病,為偏枯萎易,四肢不舉。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陰爭於內(nèi),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嗚。
陰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
淖則剛?cè)岵缓?,?jīng)氣乃絕。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結(jié)陽者,腫四支。
結(jié)陰者,便血一升,再結(jié)二升,三結(jié)三升。
陰陽結(jié)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二陽結(jié),謂之消。
三陽結(jié),謂之隔。
三陰結(jié),謂之水。
一陰一陽結(jié),謂之喉痺。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陽虛,腸澼死。
陽加於陰,謂之汗。
陰虛陽搏,謂之崩。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死;三陽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jié)M,發(fā)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⑽刚撸硰[之官,五味出焉。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qiáng)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泊耸僬撸坏孟嗍б?。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yǎng)生則壽,沒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yǎng)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
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dāng),孰者為良。
恍惚之?dāng)?shù),生於毫釐,毫釐之?dāng)?shù),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yè),而宣明大道,非齊戒擇吉日不敢受也。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六節(jié)藏象論篇第九黃帝問焉:余聞以六六之節(jié),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jié),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jié),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dāng)?shù)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shù)者,所以紀(jì)化生之用也?! √鞛殛枺貫殛帲蝗諡殛?,月為陰;行有分紀(jì),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餘而盈閏矣。
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餘於終,而天度畢矣。
帝曰:余已聞天度矣。願聞氣數(shù),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jié),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
故其生五,其氣三。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形臟四,神臟五,合為九臟以應(yīng)之也。
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闊,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fā)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帝曰:請遂聞之。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yùn)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fù)始,時立氣佈,如環(huán)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帝曰:五運(yùn)之始,如環(huán)無端,其太過不及如何?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
帝曰:平氣何如?岐伯曰,無過者也。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經(jīng)有也。
帝曰:何謂所勝?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臟。
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nèi)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jǐn)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nèi)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襲乎?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
帝曰:非常而變奈何?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dāng)其時則甚也。
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yùn),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岐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yǎng)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臟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dú)猓湮端?,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食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zhuǎn)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彩慌K,取決於膽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關(guān)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guān)格。關(guān)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宀厣善谑闹厦}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
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 ∑⒅先庖?,其榮唇也,其主肝也。
腎之合骨也,其榮髮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稿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臟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者死,赤如衄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括蔞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色味當(dāng)五臟,白當(dāng)肺辛,赤當(dāng)辛苦,青當(dāng)肝酸,黃當(dāng)脾甘,黑當(dāng)腎鹼。故白當(dāng)皮,赤當(dāng)脈,青當(dāng)筋,黃當(dāng)肉,黑當(dāng)骨。
諸脈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jié);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此四肢八谿之朝夕也。故人臥血?dú)w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fēng)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痺,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痺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wèi)氣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jì)。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
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腹?jié)M●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人陨蠚?,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沈,可以指別。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痺。寒熱,得之醉而使內(nèi)也。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肢胠。名曰肝痺。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dāng)風(fēng)。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痺。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五藏別論篇第十一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
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臟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 ∑情T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 ∷^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
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帝曰:氣口何以獨(dú)為五臟之主?岐伯說: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yǎng)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
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黃帝問曰:醫(y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
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fēng),水土剛強(qiáng),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nèi),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fēng)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從北方來。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yǎng),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痺,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 ≈醒胝?,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dǎo)引按蹻,故導(dǎo)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
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nèi),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對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nèi)無眷暮之累,外無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nèi),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 ‘?dāng)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nèi),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fēng)數(shù)至,虛邪朝夕,內(nèi)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
帝曰:善。余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
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fēng)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
色以應(yīng)日,脈以應(yīng)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夫色之變化以應(yīng)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所以遠(yuǎn)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曰聖王?! ≈泄胖尾?,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fēng)五痺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biāo)本已得,邪氣乃服。
暮世之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慾微針其外,湯液治其內(nèi),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fù)起。
帝曰:願聞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極,無夫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逆從到行,標(biāo)本不得,亡神失國。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聞其要於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之極於一。帝曰:何謂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shù)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黃帝問曰:為五穀湯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
帝曰: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
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當(dāng)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針艾治其外也。
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應(yīng)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謂神不使?岐伯曰:針石道也。精神不進(jìn),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營衛(wèi)不可復(fù)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營泣衛(wèi)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極微極精,必先入結(jié)於皮膚。今良工皆稱曰病成,名曰逆,則針石不能治,良藥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數(shù),親戚兄弟遠(yuǎn)近音聲日聞於耳,五色日見於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岐伯曰:病為本,工為標(biāo),標(biāo)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
帝曰:其有不從毫毛而生,五臟陽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dú)居,孤精於內(nèi),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nèi)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治于權(quán)衡,去宛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繆剌其處,以復(fù)其形。開鬼門,潔淨(jìng)府,精以時服;五陽已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帝曰:善。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黃帝問曰:余聞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對曰: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請言道之至數(shù),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於一。
神轉(zhuǎn)不回,回則不轉(zhuǎn),乃失其機(jī)。至數(shù)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機(jī)。
容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已。其見深者,必齊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已。
脈短氣絕死,病溫虛甚死?! ∩娚舷伦笥?,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易,重陽死,重陰死。
陰陽反他,治在權(quán)衡相奪,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搏脈痺躄,寒熱之交。脈孤為消氣,虛泄為奪血。孤為逆,虛為從。
行奇恒之法,以太陰始。行所不勝曰逆勝,逆則死。行所勝曰從,從則活。八風(fēng)四時之勝,終而復(fù)始,逆行一過,不可復(fù)數(shù),論要畢矣。
診要經(jīng)終論篇第十六黃帝問曰:診要何如?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fā),人氣在肝。
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fā),人氣在脾?! ∥逶铝绿鞖馐?,地氣高,人氣在頭。
七月八月陰氣始?xì)?,人氣在肺?br>
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複,地氣合,人氣在腎?! 」蚀捍躺⒂?,及與分理,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間者環(huán)也。
夏刺絡(luò)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huán),痛病必下。
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
冬刺俞竅於分理,甚者直下,間者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huán)為咳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
春刺冬分,邪氣著藏,令人脹,病不愈,又且欲言語。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墮。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且又善●。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灑灑時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臥不能眠,眠而有見?! 《滔姆?,病不愈,氣上發(fā)為諸痺。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中心者環(huán)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腎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膈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
刺避五臟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膈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從單布上刺,刺之不愈復(fù)刺。
刺針必肅,刺腫搖針,經(jīng)刺勿搖,此刺之道也。
帝曰:願聞十二經(jīng)脈之終奈何?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jié)皆縱,目寰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jīng)盛,不仁則終矣。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 ∝赎幗K者,中熱溢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jīng)之所敗也。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jìn),經(jīng)脈未盛,絡(luò)脈調(diào)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qiáng)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shù)則煩心,大則病進(jìn)。
上盛則氣急、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xì)則氣少、澀則心痛。 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jìn)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lán);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五臟者中之守也。中盛臟滿氣盛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fù)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歛,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臟者身之強(qiáng)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zhuǎn)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qiáng)則生,失強(qiáng)則死。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應(yīng)太過不足為精,應(yīng)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yīng),病名曰關(guān)格。
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nèi)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
岐伯曰:請言其與天運(yùn)轉(zhuǎn)大也。萬物之外,六合之內(nèi),天地之變,陰陽之應(yīng),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yīng)中規(guī),夏應(yīng)中矩,秋應(yīng)中衡,冬應(yīng)中權(quán)?! ∈枪识了氖迦贞枤馕⑸?,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jì),從陰陽始,始之有經(jīng),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補(bǔ)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侵幨t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
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
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予,甚飢則夢?。桓螝馐t夢怒,肺氣盛則夢哭。
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內(nèi)者按而紀(jì)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心脈搏堅而長,當(dāng)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當(dāng)消環(huán)自己。
肺脈搏堅而長,當(dāng)病唾血;其軟而散者,當(dāng)病灌汗,至今不復(fù)散發(fā)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dāng)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軟而散色澤者,當(dāng)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dāng)病折髀,其軟而散者,當(dāng)病食痺。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dāng)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當(dāng)病足●腫,若水狀也。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dāng)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dāng)病少血至今不復(fù)也。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dāng)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dāng)有形也。
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帝曰:病成而變何謂?岐伯曰:風(fēng)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厥成為巔疾,久風(fēng)為飧泄,脈風(fēng)成為癘。病之變化,不可勝數(shù)。
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fēng)之變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比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臟發(fā)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dāng)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邇?nèi)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裏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nèi)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nèi)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nèi)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nèi)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fēng)也。故中惡風(fēng)者,陽氣受也。
有脈俱沉細(xì)數(shù)者,少陰厥也;沉細(xì)數(shù)散者,寒熱也;浮而散者為朐仆。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有躁者在手,諸細(xì)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數(shù)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 ≈T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滑者陰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
推而外之,內(nèi)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nèi)之,外而不內(nèi),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痺也。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黃帝問曰:平人何如? 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常以不病調(diào)病人,醫(y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diào)之為法。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日少氣?! ∪艘缓裘}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fēng),脈澀曰痺。
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shù)曰死。
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臟真散于肝,肝臟筋膜之氣也。
長夏胃微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軟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臟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氣也。
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臟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臟真高於肺,以行營衛(wèi)陰陽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臟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钢蠼j(luò)。名曰虛里,貫鬲絡(luò)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yīng)衣,脈宗氣也。
盛喘數(shù)絕者,則在病中,結(jié)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yīng)衣,宗氣泄也。
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脊痛;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寸口脈沉而澀,曰寒熱。
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nèi)。脈小弱以澀,謂之久??;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脈滑曰風(fēng),脈澀曰痺,緩而滑曰熱中,盛而堅曰脹。
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臟曰難已。
臂多青脈曰脫血,尺脈緩澀,謂之解●,安臥脈盛謂之脫血,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寒脈細(xì)謂之後泄,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
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脾見甲乙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己死。是為真臟見,皆死。 頸脈動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
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已食如飢者,胃疸。
面腫曰風(fēng)。足脛腫曰水。目黃者曰黃疸。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臟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
風(fēng)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堅澀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太陽脈至,洪大以長;少陽脈至,乍數(shù)乍疏,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 》蚱叫拿}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瑯玕曰心平。復(fù)以胃氣為本。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fēng)吹毛,曰肺死。 平肝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
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病脾病來,實而盈數(shù),如雞舉足,曰脾病。死脾脈來,銳堅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fā)如奪索,辟辟石彈石,曰腎死。
玉機(jī)真藏論篇第十九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qiáng),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帝曰:善。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
帝曰:善。秋脈如浮,何如而???岐伯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帝曰:善。冬脈如營,何如而營?岐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含藏也。故其氣來沈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shù)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中清,脊中痛,少腹?jié)M,小便變?! 〉墼唬荷?。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dú)何主。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而脾善惡可得見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帝曰:惡者何如可見?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臟,中央以灌四傍,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qiáng)。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shù),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於一,神轉(zhuǎn)不迴,迴則不轉(zhuǎn),乃失其機(jī),至數(shù)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臟腑,每旦讀之,名曰玉機(jī)。
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于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黃帝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dāng)死,是順傳其所勝之次。
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風(fēng)者,百病之長也。
今風(fēng)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dāng)是之時,可汗而發(fā)也。盛痺不仁腫病,當(dāng)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於肺,名曰肺痺,發(fā)咳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痺,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dāng)是之時,可按若刺耳。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fēng),發(fā)痺,腹中熱,煩心,出黃。當(dāng)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dāng)此之時,可按、可藥。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瘈。當(dāng)此之時,可灸、可藥。弗治,滿十日,法當(dāng)死。腎因傳之心,心即復(fù)反傳而行之肺,發(fā)寒熱,法當(dāng)三歲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發(fā)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nèi)痛引肩頸,期一月死。真臟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nèi)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胭。真臟見,十月之內(nèi)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nèi)消,動作益衰。真臟來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臟,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nèi)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胭脫肉,目眶陷。真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如墮溺,不可為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臟雖不見,猶死也。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zé)責(zé)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shù)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諸真臟脈者,皆死不治也?! ↑S帝曰:見真臟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dú)見,獨(dú)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帝曰:善。
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
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而明告之。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沈澀者,命曰逆四時。
未有臟形,於春夏而脈沈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
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黃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帝曰:願聞五實五虛?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