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yè)
字典
詞典
成語(yǔ)
古詩(shī)
國(guó)學(xué)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醫(yī)學(xué)源流論
中醫(yī)內(nèi)科方劑索引
醫(yī)方集解
脈象口訣歌
類證治裁
千金翼方
脈經(jīng)
溫?zé)嵴?/a>
本草綱目
藥性賦
類證治裁 卷之一 暑癥
作者:
《類證治裁》林佩琴(清)
編號(hào)18〔冒暑〕----26頁(yè)12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腹痛水瀉. 系胃與大腸受之. (香 藿飲)惡心者.胃口有痰飲也. (香薷飲下消 暑丸. 此暑病之輕者)
編號(hào)19〔傷暑〕----26頁(yè)14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由靜而得之. 陰癥也. (傷暑. 則 暑邪傷及肉分)納涼廣廈. 起居不時(shí). 惡寒肢 厥. 面垢煩躁. 汗出. 脈虛細(xì).(清暑益氣湯) 或過(guò)襲陰涼. 惡寒頭痛. 肢體拘急. 膚熱無(wú)汗. 脈弦緊. (消暑十全散)或外感暑邪. 內(nèi)傷生 冷. 腹痛吐利.(正氣散. 六和湯)身熱煩渴. 小便不利. 乃濕盛而氣不施化.(益元散)煩 熱頭痛燥渴. 乃濕蒸而熱耗津液. (麥冬湯. 此暑病之稍重者)
編號(hào)20〔中暑〕----26頁(yè)21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由動(dòng)而得之. 陽(yáng)癥也. (中暑. 則 暑邪傷及藏腑)夏日遠(yuǎn)行. 陽(yáng)氣內(nèi)伏. 熱舍于 腎. 水不勝火. 煩渴喘促. 狹然昏暈.(用蒜 搗汁. 和童便灌下)待蘇醒后. 隨癥用藥. (麥 冬湯. 或人參白虎湯)忌用香薷辛溫之品. (香 薷飲. 可治傷暑.不可治中暑. 此暑病之尤重 者)
編號(hào)21〔中暍〕----26頁(yè)26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行旅農(nóng)夫. 日中勞役. 忽頭痛壯熱. 汗泄. 肌肉如火.大渴引飲. 無(wú)氣以動(dòng). 乃熱 傷元?dú)? (益元散. 白虎湯.或清暑益氣湯) 若吐瀉脈沉微. 不宜用涼藥. (六和湯. 大順 散. 脈虛身熱. 得之傷暑. 脈盛身熱. 得之中 暍. 此暑與暍微有辨也)
編號(hào)22〔內(nèi)傷夾暑〕----26頁(yè)30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暑月房勞. 兼膏梁水果雜進(jìn). 致陽(yáng) 氣不得伸越.脈沉細(xì). 或弦緊. 面垢無(wú)汗惡寒. 四肢厥逆拘急. 霍亂嘔吐.(冷香飲子)或吐 利兼作. 脈微欲絕. 急宜(漿水散)溫之. 又 有暑痿癥. 暑月膏梁之人. 陽(yáng)事頓痿. 不可全 用熱藥.亦不可全用涼藥. (黃連解毒湯合生脈散)
編號(hào)23〔暑風(fēng)〕----27頁(yè)5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因病暑忽手足搐搦. 昏迷不醒. 脈 浮虛急.(先以溫水化蘇合香丸灌之)俟醒再 用藥.(黃連香薷飲加羌活大效)此因痰火豉 風(fēng). 蒙蔽心胞. 若嘔吐. (前藥加陳皮、藿香) 小便不利. (加茯苓、豬苓、澤瀉、滑石)痰 多. (加石菖蒲、姜汁)口渴. (去半夏. 加 花粉)瀉利.(加白朮)轉(zhuǎn)筋. (加木瓜)腹 滿身重. 難以轉(zhuǎn)側(cè). 口不仁面垢. F6語(yǔ)遺尿. 此熱兼暍也. (白虎湯)
編號(hào)24〔暑厥〕----27頁(yè)12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中暑手足逆冷. (二香散. 或人參 羌活散合香薷飲)有熱深厥亦深. 煩躁昏冒. 便秘溺赤. 脈沉滑而數(shù)者.(大小承氣湯加減) 有濕熱沉混者. (蒼朮白虎湯加滑石) 若寒 厥脈微者. (理中湯. 四逆湯加減)
編號(hào)25〔暑瘵〕----27頁(yè)16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暑熱劫陰. 欬血吐血. (六味湯加 阿膠、麥冬、丹皮.或杏仁、西瓜翠衣、竹葉、 鮮石斛)
編號(hào)26〔疰夏〕----27頁(yè)18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夏月患頭痛足軟. 食少體羸. 倦怠 嗜臥. 五心煩熱.多屬元?dú)獠蛔? (補(bǔ)中湯去 升麻. 加半夏、白芍、薏米、五味子、沙參) 肺 胃陰虛. (生脈散. 或加玉竹、杞子、扁豆、 石斛等) 甘潤(rùn)之品.
編號(hào)27〔濕溫〕----27頁(yè)22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其人傷濕. 因而中暑. 兩脛逆冷. 胸滿頭重. 妄言多汗.脈陽(yáng)濡而弱. 陰小而急. 切不可汗. 汗之必死. (蒼朮白虎湯)又有冷 水澡浴. 致暑濕相搏. 一身盡痛. 自汗發(fā)熱. (五苓散加羌活) 若冒暑作勞. 乘汗冷浴. 身 痹如針刺. 間有赤踵處.或發(fā)水泡者. (六和 湯加蒼朮、荊、防)
編號(hào)28〔暑瀉〕----27頁(yè)27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暑傷腸胃. 或挾食挾濕. 煩渴溺 赤. 腹痛. 陳瀉如水.(桂苓甘露飲加減)瀉 久者. (玉龍丸)暑傷心脾. 嘔瀉浮腫.霍亂 轉(zhuǎn)筋. (六和湯)暑熱引飲過(guò)多. 致水暑交并. 上吐下瀉. (解暑三白散)傷暑吐瀉. 兼煩亂. (香樸飲子)脾胃停積冷濕.致成吐瀉. (大 順散)若盛暑傷于外. 陰冷傷于內(nèi). 內(nèi)外受迫. (連理湯. 桂苓丸. 縮脾飲) 編號(hào)29〔暑瘍〕----28頁(yè)3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暑月頭項(xiàng)赤腫. 咽喉腫痛. 或腿 足焮腫長(zhǎng)至數(shù)寸.不堪步履. 日夜發(fā)熱. (敗 毒散)熱解. 腫自消. 暑瘡發(fā)泡.由濕熱入經(jīng) 腠. (黃連解毒湯. 香薷飲)
編號(hào)30〔伏暑〕----28頁(yè)6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秋發(fā)為伏暑. 初由口鼻吸受. 繼 而內(nèi)結(jié)募原.至伏邪為新涼引動(dòng). 頭痛脘悶. 漸至唇燥齒干. (烈焰內(nèi)燔.陰津消灼)內(nèi)熱 煩冤. 忽然鼻冷氣窒. 夫暑穢. 熏蒸則為粘涎. 遏郁則為厥冷. 得汗則涼. 然有一厥而熱. 便 得汗解者.有再厥三厥四厥而熱. 但頭汗出者. 有四末不和. 身溫而躁擾益甚者.蓋邪伏募原 之里. 熱內(nèi)結(jié). 外反不熱. 仲景所謂熱深厥亦 深也. 若用苦寒直降. 竟走腸胃. 與膈上結(jié)邪 無(wú)干. 宜(山梔、石膏、天冬、淡竹葉、枳殼、 栝蔞、郁金汁等味)若初但氣分阻痹.(手太 陰肺)宜治上焦. 宜(杏仁、貝母、薄荷、薏 米、滑石、通草、半夏、橘皮、厚樸等味) 若由氣分延及血分. 神呆舌縮.鼻煤唇血. 邪 已逆走膻中. (包絡(luò)心主)既入營(yíng)絡(luò). 神識(shí)漸 昏.內(nèi)閉外脫. 危期至速. 急宜(石菖蒲、犀 角尖磨汁、連翹、元參、鮮生地、金銀花露 等)或芳香逐穢宣竅. (如藿香、佩蘭、郁金、 牛黃丸、至寶丹、紫雪等)若熱痰粘膩. (用 竹瀝、貝母、橘紅、栝蔞、花粉、沙參、甘草、 蔗梨汁)俱可選用. 最忌脈象濇數(shù). 正虛邪陷. 手足厥逆. 神昏液涸. 若溺短自利. 潮熱不解. 中下焦均受. 或參用(六一散. 四苓散)然總 以清理上中焦為要.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
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腹痛水瀉. 系胃與大腸受之. (香 藿飲)惡心者.胃口有痰飲也. (香薷飲下消 暑丸. 此暑病之輕者)
編號(hào)19〔傷暑〕----26頁(yè)14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由靜而得之. 陰癥也. (傷暑. 則 暑邪傷及肉分)納涼廣廈. 起居不時(shí). 惡寒肢 厥. 面垢煩躁. 汗出. 脈虛細(xì).(清暑益氣湯) 或過(guò)襲陰涼. 惡寒頭痛. 肢體拘急. 膚熱無(wú)汗. 脈弦緊. (消暑十全散)或外感暑邪. 內(nèi)傷生 冷. 腹痛吐利.(正氣散. 六和湯)身熱煩渴. 小便不利. 乃濕盛而氣不施化.(益元散)煩 熱頭痛燥渴. 乃濕蒸而熱耗津液. (麥冬湯. 此暑病之稍重者)
編號(hào)20〔中暑〕----26頁(yè)21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由動(dòng)而得之. 陽(yáng)癥也. (中暑. 則 暑邪傷及藏腑)夏日遠(yuǎn)行. 陽(yáng)氣內(nèi)伏. 熱舍于 腎. 水不勝火. 煩渴喘促. 狹然昏暈.(用蒜 搗汁. 和童便灌下)待蘇醒后. 隨癥用藥. (麥 冬湯. 或人參白虎湯)忌用香薷辛溫之品. (香 薷飲. 可治傷暑.不可治中暑. 此暑病之尤重 者)
編號(hào)21〔中暍〕----26頁(yè)26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行旅農(nóng)夫. 日中勞役. 忽頭痛壯熱. 汗泄. 肌肉如火.大渴引飲. 無(wú)氣以動(dòng). 乃熱 傷元?dú)? (益元散. 白虎湯.或清暑益氣湯) 若吐瀉脈沉微. 不宜用涼藥. (六和湯. 大順 散. 脈虛身熱. 得之傷暑. 脈盛身熱. 得之中 暍. 此暑與暍微有辨也)
編號(hào)22〔內(nèi)傷夾暑〕----26頁(yè)30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暑月房勞. 兼膏梁水果雜進(jìn). 致陽(yáng) 氣不得伸越.脈沉細(xì). 或弦緊. 面垢無(wú)汗惡寒. 四肢厥逆拘急. 霍亂嘔吐.(冷香飲子)或吐 利兼作. 脈微欲絕. 急宜(漿水散)溫之. 又 有暑痿癥. 暑月膏梁之人. 陽(yáng)事頓痿. 不可全 用熱藥.亦不可全用涼藥. (黃連解毒湯合生脈散)
編號(hào)23〔暑風(fēng)〕----27頁(yè)5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因病暑忽手足搐搦. 昏迷不醒. 脈 浮虛急.(先以溫水化蘇合香丸灌之)俟醒再 用藥.(黃連香薷飲加羌活大效)此因痰火豉 風(fēng). 蒙蔽心胞. 若嘔吐. (前藥加陳皮、藿香) 小便不利. (加茯苓、豬苓、澤瀉、滑石)痰 多. (加石菖蒲、姜汁)口渴. (去半夏. 加 花粉)瀉利.(加白朮)轉(zhuǎn)筋. (加木瓜)腹 滿身重. 難以轉(zhuǎn)側(cè). 口不仁面垢. F6語(yǔ)遺尿. 此熱兼暍也. (白虎湯)
編號(hào)24〔暑厥〕----27頁(yè)12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中暑手足逆冷. (二香散. 或人參 羌活散合香薷飲)有熱深厥亦深. 煩躁昏冒. 便秘溺赤. 脈沉滑而數(shù)者.(大小承氣湯加減) 有濕熱沉混者. (蒼朮白虎湯加滑石) 若寒 厥脈微者. (理中湯. 四逆湯加減)
編號(hào)25〔暑瘵〕----27頁(yè)16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暑熱劫陰. 欬血吐血. (六味湯加 阿膠、麥冬、丹皮.或杏仁、西瓜翠衣、竹葉、 鮮石斛)
編號(hào)26〔疰夏〕----27頁(yè)18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夏月患頭痛足軟. 食少體羸. 倦怠 嗜臥. 五心煩熱.多屬元?dú)獠蛔? (補(bǔ)中湯去 升麻. 加半夏、白芍、薏米、五味子、沙參) 肺 胃陰虛. (生脈散. 或加玉竹、杞子、扁豆、 石斛等) 甘潤(rùn)之品.
編號(hào)27〔濕溫〕----27頁(yè)22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其人傷濕. 因而中暑. 兩脛逆冷. 胸滿頭重. 妄言多汗.脈陽(yáng)濡而弱. 陰小而急. 切不可汗. 汗之必死. (蒼朮白虎湯)又有冷 水澡浴. 致暑濕相搏. 一身盡痛. 自汗發(fā)熱. (五苓散加羌活) 若冒暑作勞. 乘汗冷浴. 身 痹如針刺. 間有赤踵處.或發(fā)水泡者. (六和 湯加蒼朮、荊、防)
編號(hào)28〔暑瀉〕----27頁(yè)27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暑傷腸胃. 或挾食挾濕. 煩渴溺 赤. 腹痛. 陳瀉如水.(桂苓甘露飲加減)瀉 久者. (玉龍丸)暑傷心脾. 嘔瀉浮腫.霍亂 轉(zhuǎn)筋. (六和湯)暑熱引飲過(guò)多. 致水暑交并. 上吐下瀉. (解暑三白散)傷暑吐瀉. 兼煩亂. (香樸飲子)脾胃停積冷濕.致成吐瀉. (大 順散)若盛暑傷于外. 陰冷傷于內(nèi). 內(nèi)外受迫. (連理湯. 桂苓丸. 縮脾飲) 編號(hào)29〔暑瘍〕----28頁(yè)3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暑月頭項(xiàng)赤腫. 咽喉腫痛. 或腿 足焮腫長(zhǎng)至數(shù)寸.不堪步履. 日夜發(fā)熱. (敗 毒散)熱解. 腫自消. 暑瘡發(fā)泡.由濕熱入經(jīng) 腠. (黃連解毒湯. 香薷飲)
編號(hào)30〔伏暑〕----28頁(yè)6行
出處 類證治裁--〔卷之一暑癥〕
名詞解釋 秋發(fā)為伏暑. 初由口鼻吸受. 繼 而內(nèi)結(jié)募原.至伏邪為新涼引動(dòng). 頭痛脘悶. 漸至唇燥齒干. (烈焰內(nèi)燔.陰津消灼)內(nèi)熱 煩冤. 忽然鼻冷氣窒. 夫暑穢. 熏蒸則為粘涎. 遏郁則為厥冷. 得汗則涼. 然有一厥而熱. 便 得汗解者.有再厥三厥四厥而熱. 但頭汗出者. 有四末不和. 身溫而躁擾益甚者.蓋邪伏募原 之里. 熱內(nèi)結(jié). 外反不熱. 仲景所謂熱深厥亦 深也. 若用苦寒直降. 竟走腸胃. 與膈上結(jié)邪 無(wú)干. 宜(山梔、石膏、天冬、淡竹葉、枳殼、 栝蔞、郁金汁等味)若初但氣分阻痹.(手太 陰肺)宜治上焦. 宜(杏仁、貝母、薄荷、薏 米、滑石、通草、半夏、橘皮、厚樸等味) 若由氣分延及血分. 神呆舌縮.鼻煤唇血. 邪 已逆走膻中. (包絡(luò)心主)既入營(yíng)絡(luò). 神識(shí)漸 昏.內(nèi)閉外脫. 危期至速. 急宜(石菖蒲、犀 角尖磨汁、連翹、元參、鮮生地、金銀花露 等)或芳香逐穢宣竅. (如藿香、佩蘭、郁金、 牛黃丸、至寶丹、紫雪等)若熱痰粘膩. (用 竹瀝、貝母、橘紅、栝蔞、花粉、沙參、甘草、 蔗梨汁)俱可選用. 最忌脈象濇數(shù). 正虛邪陷. 手足厥逆. 神昏液涸. 若溺短自利. 潮熱不解. 中下焦均受. 或參用(六一散. 四苓散)然總 以清理上中焦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