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賽花鈴
粉妝樓
終須夢
飛花詠
丹忠錄
巧聯(lián)珠
醒風流
續(xù)英烈傳
玉梨魂
玉蟾記
長短經(jīng)(反經(jīng)) 卷七·懼戒二十
作者:
《長短經(jīng)(反經(jīng))》趙蕤
君王尊顯,人人羨慕,但作君王卻也有作君王的難處。一言一行稍有不慎,則致王圖霸業(yè)自毀,國政家政俱亡。國人嘆“殷鑒不遠”,唐人稱”以古為鏡”。凡想成就大業(yè)的人,都不能不慎寨既往,以戒今失。
【經(jīng)文】
《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書》曰:“撫我則后,虐我則仇?!薄妒印吩唬骸拔糁芄凑?,孔子非之曰:‘周公其不圣乎!
以天下讓,不為兆人也?!盵議曰:昔堯稱“吾以天下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吾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遂禪于舜”。今周公不以天下為務,而自取讓名,非為圣達節(jié)者也,故孔子非之。]董子曰:“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古語曰:“窮鼠嚙貍,匹夫奔萬乘?!惫庶S石公曰:“君不可以無德,無德則臣叛?!睂O卿曰:“能除患則為福,不能除則為賊?!盵孫卿子曰:“昔者天子初即位。上卿進曰:‘能除患則為福,不能則為賊’。授天子一策。中卿進曰:‘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優(yōu)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后慮者謂之后,后則事不舉;患至而后慮者謂之因,因則禍不御?!谔熳佣?。下卿進曰:‘慶者在堂,吊者在閭,禍與福鄰,莫助其門。豫哉!豫哉!’授天子三策。此誡之至也?!盷
何以明之?昔文王在酆,召太公曰:“商王罪殺不辜,汝尚助余憂人,今我何如?”太公曰:“王其修身、下賢,惠人,以觀天道。天道無殃,不可以先唱;人道無災,不可以先謀。必見天殃,又見人災,乃可以謀。與民同利,同利相救,同情相成;同惡相助,同好相趨。無甲兵而勝,無衡機而攻,無渠塹而守。利人者天下啟之,害人者天下閉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取天下若逐野獸,得之而天下皆有分肉。若同舟而濟,皆同其利;舟敗,皆同其害。然則皆有啟之,無有閉之者矣。無取于民者,取民者也;無取于國者,取國者也;無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議曰:沛公之起也,虎嘯豐谷,飲馬秦川,財寶無所取,婦女無所收,降城則以侯其將,得賂則以分其士而已。無私焉,所私者私于天下也。故老子日:夫唯不私,故能成其私。是助無取人,是乃大取也。]取民者民利之,取國者國利之,取天下者天下利之。
故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微哉!微哉!鷙鳥將擊,卑身翕翼;猛獸將搏,俛身俯伏;圣人將動,必有愚色。惟文惟德,誰為之式?弗觀弗視,安知其極?今彼殷商,眾口相惑。吾觀其野,茅草勝谷;吾觀其群,眾曲勝直;吾觀其吏,暴虐殘賊,敗法亂利而上不覺,此亡國之則也?!蔽耐踉唬骸吧??!?br> [賈子曰:“殷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天下之所同聞也。為人臣而放其君,為人下而殺其上,天下之至逆也。而所以長有天下者,以其為天下開利除害,以義繼之也。故聲名稱于天下而傳于后世也?!碧唬骸疤煜抡?,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與天下同利者,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
天有時,地有利,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者,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歸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也?!薄 咀g文】
《周易》里說:“商湯和周武王的革命,既順合天意又適應人們的要求。”
《書經(jīng)》中說:“撫慰我的,我就把他當作君王,殘害我的,我就把他看作仇敵?!薄妒印氛f:“從前周公歸還統(tǒng)治權(quán)給周成王,孔子責備他說:“周公他還沒有達到圣賢的標準呀!把統(tǒng)治天下的權(quán)利讓給成王,不為民眾著想。”
我認為,從前堯說:“我如果把天下交給舜,那么天下人就會得利益,可是對我的兒子丹朱卻有害;如果把天下交付給丹朱,那么天下人就會受害,可是丹朱卻得到他所要的利益。我到底沒有損害天下人的利益而讓丹朱一個人得到私利。”于是禪位給舜?,F(xiàn)在周公不把致力于天下作為自己的使命,自己卻獲取讓位的名聲,沒有象圣人那樣做到通達事理,不拘常格而自然合節(jié)。所以孔子責備他。董仲舒說:“即使有繼位遵守成法的君主,也不妨礙圣人接受使命?!惫耪Z說:“逼急了的老鼠會咬貍貓,平常人走投無路時就會奮起反抗。所以黃石公說:“君主不可以沒有道德品行,沒有品行的君主,臣子就會背叛他?!?br> [荀子說:從前,天子剛剛即位,上卿進言說:“能免除禍患的就是有福,不能免除就會受到傷害。”迸獻給天子一個計謀。中卿進言:“在事情發(fā)生前就考慮到事情的發(fā)展過程,這叫做超前,超前那么事情就會圓滿完成;在禍患到來之前就已經(jīng)考慮到了,這就叫做預見,能預見那么災禍就不會發(fā)生;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才考慮,叫做滯后,滯后那么事情就不會成功;災難已經(jīng)來臨才考慮,叫做因循,因循那么災禍來臨時就不能抵擋?!边M獻天子第二個計謀。下卿進言:“慶祝的人還在廳堂,吊喪的人已經(jīng)走進了大門,禍星和福星相挨著,變幻不定,沒有人知道通向它們的門徑。要警惕??!”進獻天子第三個計謀。這的確是至理名言?。
怎么可以證明呢?從前周文王在豐(在今陜西零縣東)時,召見姜太公,說:“商紂王末代國捏造罪名殺害無辜的人,你還得幫助我為百姓操心,現(xiàn)在我該怎么辦呢?”姜大公說:大王你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有禮貌地對待有德行的賢人,施加恩惠給百姓,同時觀察上天的運行規(guī)律。上天的運行規(guī)律沒有災難,就不能先發(fā)動;人道沒有災難,也不可以圖謀,必須等到看見天災,又看到人禍,才可以謀動。大王應該和百姓有共同的利益,有共同的利益就可以互相救助,有共同的情感就可以互相成全,有共同憎恨的對象就可能互相協(xié)助,有共同的喜好就可能互相迎合。這樣的活沒有強勁的軍隊也能勝利,沒有好時機也能攻占,沒有壕溝也可以防守。給百姓帶來利益的人,天下人打開門來歡迎他;給百姓帶來禍害的人,天下人都關(guān)緊門拒絕他。天下并不是一個人的,爭奪天下好像追趕野獸,一旦得到,那么天下人都可以分到肉。又好像同坐一條船,如果大家同心協(xié)力,那么成功后,大家就可以一齊享有利益;如果不同心協(xié)力,失敗后,大家都會受到損害。如果這樣,到處都有打開大門的人,而沒有關(guān)閉大門的人了。不從百姓那里獲取財富的,就可以取得民心,不人國家獲取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國家政權(quán),成為諸侯;不從天下獲取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成為天子。
[我以為,漢高祖劉邦在豐谷起兵,占據(jù)了秦川一帶,財物重寶沒有拿,也沒有搜羅婦女,攻下城池都拿來封賜給他手下的將領,得到財物也都分給他的士兵們。沛公沒據(jù)為已有,他的私心就是把天下?lián)橐延?。所以老子說:
“只有沒有私心,才能完成他的私心。”由此可知不拿別人拿東西,這才是真正地拿。]取信百姓的人,白姓使他得利;取信國家的,國家使他得利;取信天下的天下使他得利。所以,規(guī)律是見不到的,事情的變化是聽不到的,勝敗的苗頭是無法感受到的。玄妙??!玄妙??!兇猛的老鷹要反擊時,會伏低身子收縮翅膀;猛獸要搏擊時,也會先低下身子;圣人將要有所動作時,必定先韜光養(yǎng)晦。說到美德,誰可以作為榜樣呢?不仔細觀察,怎么能知道它的窮盡呢?現(xiàn)在殷朝,謠言四起,人人疑惑。我觀察它的田地,茅草長得比谷物還茂盛;我觀察它的群臣,大多都是曲意逢迎紂王奸佞,壓過了正直的人;我觀察它的官吏,兇惡殘酷,不仁不義,敗壞法紀,收取暴利,可是皇上沒有察覺,這是國家滅亡的規(guī)律啊?!敝芪耐跽f:“好。”
[賈誼說:“商湯趕走了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王,這是天下都知道的事。
做臣子的放逐他的君主,做人臣的殺了他的國君,這是天下最大的罪逆,可是商和周之所以能夠長期享有天下,是因為他們能為天下人開發(fā)利益,除去禍害,用仁義接續(xù)它,所以他們的名聲被天下人稱贊,并且流傳后世?!苯f:“天下并不是一個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利天下人共同享用利益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獨自享用天下的利益的人,就會失去天下。天有天時,地有地利,能夠和人共有的,就是仁愛。有仁愛之心的人,天下人歸順他。免除別人的死罪,解除別人的困難,拯救別人的災難,幫助別人擺脫急難。這就是有德行的人,天下人都歸附他。和別人共同憂愁,共同歡樂,共同喜好,共同憎惡,這是正義。有正義的人,天下人歸附他。人人都憎恨死亡,愿意活著;喜歡恩德,歸附利益。能產(chǎn)生利益的就是道,擁有道義的人,天下人歸附他。”]
【經(jīng)文】
楚共王薨,子靈王即位。群公子因群喪職之族,殺靈王,而立子干。立未定,弟棄家又殺子干而自立。[棄疾,平王也。五人皆共王子也。
初,子干之入也,韓宣子問于叔向曰:“子干其濟乎?”對曰:“難?!?br> 宣子曰:“同惡相求,如市賈焉,何難?”對曰:“無與同好,誰與同惡?
取國有五難:有寵而無人,一也;[寵須賢人而固也。]有人而無主,二也;[雖有賢人,當須內(nèi)主為應也。]有主而無謀,三也;[謀,策謀也。]有謀而無民,四也;[民,眾也。]有民而無德,五也。[四者既備,當以德成也。]子干在晉,十三年矣。晉、楚之從,不聞達者,可謂無人;族盡親叛,可謂無主;[無親族在楚。]無慮而動,可謂無謀;[召子干時,楚未有大慮也。]為羈終世,可謂無人;[終身羈客在晉,是謂無民。]亡無愛征,可謂無德。[楚人無愛念之者。]王虐而不忌,[靈王暴虐,無所畏忌,將自亡也。]楚君子干,涉五難以殺舊君,誰能濟之?有楚國者,其棄疾乎?君陳、蔡,城外屬焉。[城,方城也。時穿封戍既死,棄疾并領陳事也。]苛匿不作,盜賊伏隱,私欲不違,民無怨心。先神命之,國人信之。芊姓有亂,必季實立,楚之常也。獲神,一也;[當璧拜也。]有民,二也;[人信之也。]命德,三也;[無苛匿也。]
寵貴,四也。[貴妃子也。]居常,五也。[棄疾,季也。]有五利以去五難,誰能害之?子干之官,則右尹也;數(shù)其貴寵,則庶子也;以神所命,則又遠之。其貴亡矣,其寵棄矣。[父既歿矣。]民無懷焉,[非令德也。]國無與焉,[無內(nèi)主也。]將何以立?”宣子曰:“齊桓、晉文不亦是乎?”[皆庶賤也。]
對曰:“齊桓,衛(wèi)姬之子也,有寵于僖,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為輔佐;有莒、衛(wèi)以為外主;[齊桓奔莒:衛(wèi)有舅氏之助。]有國、高以為內(nèi)主;[國氏、高氏,齊上卿也。]從善如流,下善齊肅;[齊嚴、肅敬]不藏賂,[清也。]
不縱欲,[儉也。]施舍不倦,求善不厭。以是有國,不亦宜乎?我先君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寵于獻公,好學不貳,生十七年,有士五人。[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五士從出者也。]有先大夫子余、子犯以為腹心,[子余,趙衰。子犯,狐偃。]有魏犨、賈佗以為股肱,有齊、宋、秦、楚以為外主,[齊妻以女,宋贈以馬,楚王饗之,秦伯納之。]有欒、郤、狐、先以為內(nèi)主,[謂欒枝、郤◆、狐突、先軫也。]亡十九年,守志彌篤?;?、懷棄民,從而與之。獻無異親,民無異望。[獻公之子九人,惟文公在。]天方相晉,將何以代之。此二君者,異于子干。共有寵子,國有奧主;[謂棄疾也]。子干無施于民,無援于外;去晉晉不送,歸楚楚不迎,何以冀國?”子干果不終卒。立棄疾,如叔向言。
[初,楚共王無冢嫡。有寵子五人,無適立焉。乃大有事于群望,而祈曰:
“請神擇于五人者,使主社稷。”乃遍以璧見于群望曰:“當壁而拜者,神所立也?!蹦嗣苈耔涤谔抑?,使五人齊,而長幼入拜??低蹩缰?,靈王肘加焉,子干、子晰皆遠之。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壓紐。平王即棄疾也。]
【譯文】
楚共王去世,次子靈王繼位,共王其他的兒子憑借著那些喪失職位的人的親族殺害了靈王,又立共王三子子干為國君。子干當王沒多久,子干的弟弟棄疾又殺了子干并且自立為國君。[棄疾,即楚平土??低酰`王、子干、子晰和平王五人都是共王的兒子。]
起初,子干回國,韓宣子問叔向:“子干他能成功嗎?”叔向回答說:
“很難?!表n宣子說:“人們有共同的憎惡而互相需求,好像商人一樣,有什么難的?”叔向回答說:“沒有人和他有共同的喜好,誰會和他有共同的憎惡?得到國家有五條難處:有了尊貴的身份而沒有賢人,這是一;[寵貴的身份必須有賢人輔助才可穩(wěn)固。]有了賢人而沒有一人主事,這是二;[即使有了賢人,還應當有人主持內(nèi)政應對四方。]有了人內(nèi)主而沒有謀略,這是三;有了謀略而沒有百姓,這是四;有了百姓可是沒有德行,這是五。[前四條已經(jīng)具備,有德行就可成功。]子干在晉國十二年了,晉國、楚國跟從他的人,沒有誰是知名之士,可以說沒有賢人;族人被消滅,親人背叛,可以說沒有主內(nèi)之人;[子干沒有親人和族人在楚國。]沒有好時機而輕舉妄動,可以說沒有謀略;[召回子干時,楚國沒有機會可利用。]一輩子在外邊流亡,可以說沒有百姓;[一輩子在晉國流亡,所以說沒有百姓。]流亡在外沒有懷念他的象微,可以說沒有德行。[楚國沒有人愛戴、懷念他。]楚王暴虐無忌,[靈王暴虐,沒有什么可畏忌的,將要自取滅亡。]楚國如果以子干為國君,關(guān)系到這五條難處而又殺死原來的國君,誰能幫助他成功?享有楚國的,恐怕是棄疾吧?統(tǒng)治著陳(在今河南淮陽)、蔡(在今河南上蔡縣西南)兩地,方城山(在今河南葉縣南四十里)以外也歸屬于他。當時穿封戍(楚國縣尹)
已經(jīng)死了,棄疾一并處理著這幾個地方的事務。]沒有發(fā)生煩雜和邪惡的事情,沒有盜賊橫行,雖然有私欲可是不違背禮義,因此百姓沒有怨恨之心。
神靈任命他,國內(nèi)的百姓相信他。芊姓發(fā)生動亂,必然就是小兒子被立為國君,這是楚國的常例。得到神靈的保佑,這是一;[棄疾正對著玉璧下拜。]
有百姓,這是二;[百姓人人信任他。]有美德,這是三;[棄疾所統(tǒng)治的地方?jīng)]有煩雜和邪惡的事情發(fā)生。]受寵而顯貴,這是四;[棄疾是貴妃子,因此受到共王的寵愛。]年紀最小合于常例,這是五。[棄疾是楚共王最小的兒子。]
有五條利益來除掉五條難處,誰能夠傷害他?子干的官職,不過是右尹;數(shù)他的地位,不過是庶子;論起神靈所命令的,他又遠離了神佑。他的顯貴喪失了,他的寵信丟掉了。[父親共王已經(jīng)去世。]百姓沒有懷念他的,[沒有美德可讓百姓懷念的。]國內(nèi)沒有親附他的,[國內(nèi)沒有人為他主持政務。]將要憑什么立為國君?”韓宣子說:“齊桓公、晉文公不也是這樣嗎?”[齊桓公和晉文公也是庶子的身份。]叔向回答說:“齊桓公,是衛(wèi)姬的兒子,受到父親齊僖公的寵愛,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輔佐;有莒國、衛(wèi)國作為外援,有國氏、高氏作為內(nèi)應;能夠愉快地接受別人的好意見,就像水從高處流到低處一樣,行動迅速,不貪財,不放縱私欲,施舍不知疲倦,求善沒有滿足。
由于這樣而享有國家,不也是合適的嗎?我們的先君晉文公,是狐季姬的兒子,受到父親晉獻公的寵愛,喜歡學習,專心一志,生下來十七年,得到了五個人才。[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五人跟從他出逃晉國。]
有先大夫子余、子犯作為心腹,[子余指趙衰。子犯指狐偃。]有魏犨、賈佗作為臂膀,有齊國、宋國、秦國、楚國作為外援,[齊國把女兒嫁給他,宋國贈給他馬匹,楚王供給他飯食,秦伯接納他為客。]有欒氏、郤氏、狐氏、先氏作為內(nèi)應,逃亡在外十九年,堅守自己的意志更加專一。晉惠公、晉懷公拋棄百姓,百姓成群集隊追隨文公。獻公沒有別的親人,百姓沒有別的可期待的人。[獻公有九個兒子,只有文公一個兒子活著。]上天正在保佑晉國,將會用誰來代替晉文公?這兩個國君,和子干不一樣。共王還有受寵的兒子,國內(nèi)還有高深莫測的君主棄疾。子干對百姓沒有施予,在外邊沒有援助;離開晉國沒有人送行,回到楚國沒有人迎接,憑什么希冀享有楚國?”子干果然沒有善終而死。立棄疾為國君,正如叔向所說的一樣。
起初,[楚共王沒有嫡長子,有五個寵愛的兒子,不知道該立準。于是就遍祭名山大川的神靈,祈禱說:“請求神靈在五個人里選擇一個,讓他主持國家?!庇谑蔷桶延耔嫡故窘o名山大川的神靈,說;“正對著玉璧下拜的,是神靈所立的?!庇谑敲孛艿匕延耔德裨谧鎻R的院子里,讓這五個人站齊,然后按長幼次序下拜。康王兩腳跨在玉璧上,靈王的胳膊放在玉璧上,子干、子晰都離開很遠。平王還小,抱了進來,兩次下拜都壓在璧紐上。平王就是棄疾。]
【按語】
傳說堯年老的時候,因為兒子丹朱不賢德所以把王位禪讓給舜。舜讓給丹朱,可是諸侯都不擁戴丹朱,而擁立舜,于是舜才登上天子之位。這則傳說說明了做君主的必須有德行,行仁義,以仁德來使大臣、百姓擁戴自己。否則即使當了君主,其君主地位也不能長久得以保存。舜代丹朱,商湯伐夏桀、周武王伐商紂王,楚平王代楚靈王和子干,均是這種情形。今天作為一個企業(yè)集團的廠長或經(jīng)理,必須德才兼?zhèn)洌吮匾牟拍芡?,還應注重本身德行的培養(yǎng),以德服人,而不要以權(quán)壓人,以勢凌人,這樣上下團結(jié),才有利于工作的開展、進行,否則終有一天會被他人取代。況且,如果職工或職員不是對上司心存敬服,其辦事效率也會大打折扣,嚴重影響企業(yè)或集團的進一步發(fā)展?! 窘?jīng)文】
魯昭公薨于乾侯。趙簡子問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諸侯與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何也?”對曰:“物生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貳。故有有三辰,[謂有三也。]地有五行,[謂有五也。]體有左右,[謂有兩也。]各有妃耦。[謂陪貳也。]王有公,諸侯有卿,皆其貳也。天生季氏,以貳魯侯,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魯君世從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雖死于外,其誰矜之?社稷無常奉,[奉之無常,人言唯德也。]
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故《詩》曰:“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比笾沼诮駷槭魉?。[三后,虞、夏、商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壯◆,[乾下震上,大壯。震在上,故曰:“雷乘乾”也。]天之道也。[乾為天子,震為諸侯,而在乾上。君臣易位,猶人臣強壯,若天上有雷也。]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國?是以為君慎器與名[器,車、服也。名,爵號也。]不可以假人。
唬毫蹕虺疲骸叭司揮玻歡N#耗揮媯歡M觶?
御臣之術(shù)也?!狈蛉顺疾贆?quán)柄、持國政;未有不為害者也。昔晉有六卿,齊有田、崔,衛(wèi)有孫、寧,魯有季、孟,常指國事,世執(zhí)朝柄,終復。田氏取齊,六卿分晉,崔抒弒其君光,孫林父、寧殖出其君衎,弒其君剽,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徹并專國政,卒遂昭公,皆陰勝而陽微,下失臣道之所致也。范睢說秦昭王曰:“夫三代所以亡國者,??v溢馳騁弋獵,不聽政事。其所授者,妒賢嫉能,取下蔽上,以成其私,不為主計,而主不覺悟,故失其國。今右秩以上至諸史及王左右,無非相國之人者。見王獨立于朝,臣竊為王恐,恐萬世之后,有秦國者非王子孫也?!庇墒怯^之,《書》稱臣之有作威作福,害于而家,兇于而國??鬃釉唬骸暗撝ス遥诖蠓?,亡之兆也?!毙旁帐茄砸?。]
【譯文】
魯昭公死在乾侯(今直隸成安縣東南)。趙簡子問史墨說:“季氏趕走他的國君,而百姓順服,諸侯親附他,國君死在外邊而沒有人去懲罰他,這是為什么?”史墨回答說:“事情的存在有的成雙、有的成三、有的成五、有的有輔助。所以天有三辰,地有五行,身體有左右,人各有配偶,王有公,諸候有卿,都是有輔助的。天生了季氏,讓他輔助魯侯,時間已經(jīng)很久了。
百姓順服他,不也是很合適嗎?魯國的國君世世代代放縱安逸,季氏世世代代勤勤懇懇,百姓已經(jīng)忘記他們的國君了。因此即使魯昭公死在國外,有誰可憐他?社稷沒有固定不變的祭祀者,[祭祀者沒有固定不變的,人們認為只有有德行的人才可承擔,君臣沒有固定不變的地位,自古以來就是這樣。所以《詩經(jīng)》說:“高高的堤岸變成河谷,深深的河谷變成山陵。”三王的子孫在今天成了平民,這是君主所知道的。在《易》的卦象上,代表雷的震卦在乾卦之上,叫做大壯,[乾卦在下,震卦在上,叫做大壯。震卦在上,所以叫做“雷乘乾。”]這是上天的常道。[乾卦代表天子,震卦代表諸侯,可是在乾卦之上。君主和臣子互換地位,“大壯”的卦象指臣子過于強壯,好像天上有雷一樣。]政權(quán)到了季氏那里,到這一位國君已經(jīng)是第四代了。百姓不知道誰是國君,怎么能得到國政?因此做國君的要謹慎地對待車馬、服飾和爵號。]不能隨便拿來借給別人。
[劉向說:“做君主的沒有誰不愿意安定,可是常常不安全;沒有誰不想生存,可是常常滅亡?!边@是喪失了駕御臣子的策略。做臣子的手握重權(quán)、把持國政,沒有不為害君主的。從前晉國有韓、趙、魏、范,中行及智氏六卿,齊國有田氏、崔氏,衛(wèi)國有孫氏、寧氏,魯國有季氏、孟氏,這些人常常負責國家大事,一代又一代地執(zhí)掌朝政的權(quán)柄,這些國家終于覆沒。田氏取代了齊國,六卿瓜分了晉國,齊同的相國崔杼殺死了他的君主齊莊公光,衛(wèi)國的大臣孫林父、寧殖趕走了他們的君主衛(wèi)獻公衎,殺死了他們的君主衛(wèi)殤公剽,魯國的大夫季孫氏僭用天下之樂,季孫、孟孫、叔孫三家僭用天子宗廟之祭禮,共同掌握著國家的朝政,終于趕走了他們的君主魯昭公。以上這些例子都是因為大臣的權(quán)力遠遠超過他們的君主,并且這些大臣背棄了做人臣的道義造成的。范睢向秦昭王進言說:“夏、商、周三代所以會亡國的原因,就是君王整天縱酒作樂、騎馬馳騁,到各處打獵,不過問政事。他授權(quán)給的那個人,妒嫉賢才,控制下屬、欺蒙君上,以達到他個人的私利,一點都不為君王打算,可是君主卻不覺悟,因此就失去了他的國家?,F(xiàn)在從最小的官爵算起,一直到各個大官,以及君王左右的內(nèi)侍,沒有一個不是相國的心腹。看到君王在朝廷里孤立無援,臣不禁暗自為君王害怕,恐怕千秋萬世以后,擁有秦國的人不再是君王的子孫呀!”由此可見,《書經(jīng)》說:做臣子的如果獨攬威權(quán)、濫用權(quán)勢,就會給國家?guī)頌碾y??鬃诱f;“君王失去了權(quán)勢,國家的政權(quán)把持在大臣手里,這是國家滅亡的征兆??!”這些話太有道理了!] 【按語】
做君主的如果缺乏御臣之術(shù),就會出現(xiàn)重臣、權(quán)臣威脅主上的情形,嚴重到會被取而代之。歷史上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朝代的不斷更迭,多數(shù)都是由于這個原因。五代后唐的明宗李嗣源輔佐唐莊宗,滅粱滅契丹,莊宗制他不住,他就把莊宗的天下奪去了。宋太祖趙匡胤輔佐周世宗,破漢滅唐,周世宗制他不住,他也把后周的天下奪去了。
鑒于此種情形,做為一個公司負責人,一定要知人善用,既要選拔賢能,又要防止一些人以權(quán)來擴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危害到公司的利益。
【經(jīng)文】
孔子在衛(wèi),聞齊田常將欲為亂,[專齊國,有無君之心。]而憚鮑、晏,[鮑氏、晏氏,齊之世卿大夫。]因移其兵以伐魯。[初,田常相齊,選國中女長七尺者三百人,以為后官,賓客、舍人出入皆不禁。田常后有七十余男,因此以盜齊國也。]
孔子會諸弟子曰:“魯,父母之國,不忍觀其受敵,將欲屈節(jié)于田常以救魯。二三子誰使?”子貢請使,夫子許之。遂如齊,說田常曰:“今子欲取功于魯實難,若移兵于吳則可也。夫魯,難伐之國,其城薄以卑,地狹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偽而無用,其士民又惡甲兵之事,此不可與戰(zhàn)。夫吳,城高以厚,地廣以深,甲堅以新,士選以飽,重器精兵盡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難,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難。而以教常,何也?”子貢曰:“夫憂在內(nèi)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今君憂在內(nèi)矣。吾聞子三封而三不成,是則大臣不聽也。今君破魯以廣齊,戰(zhàn)勝以驕主,破國以尊臣,[晏等帥師,若破國則益尊。]而子之功不與焉,則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驕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難矣。夫上驕則恣,臣驕則爭,是君上與主有隙,下與大臣交爭也。如此,則子之位危矣。故曰不如伐吳。伐吳而不勝,民人外死,大臣內(nèi)空,是君上無強臣之敵,下無民人之過,孤主制齊者唯君也?!碧锍T唬骸吧?。然兵業(yè)已加魯矣,不可更,如何?”子貢曰:“子緩師。吾請救于吳,令救魯而伐齊,子以兵迎之?!碧锍TS諾。
[子貢遂南說吳王曰:“王者不絕世,霸者無強敵,千鈞之重加銖而移。
今以萬乘之齊而私千乘之魯,與吳爭強,其為患滋甚。且夫救魯,顯名也;伐齊,大利也。以撫泗上諸侯,誅暴齊以服晉,利莫大焉。存亡魯,實困強齊,智者不疑也。”吳王曰:“善。然吾實困越,越王今苦身養(yǎng)士,有報吳之心。子待吳先伐越,然后乃可?!弊迂曉唬骸霸街Σ贿^魯,吳之強不過齊,而王置齊而伐越,則齊已平魯矣。王方以存亡繼絕為名,而畏強齊伐小越,非勇也。勇者不避難;仁者不窮約;智者不失時;義者不絕世,以立其義。今存越示天下以仁,救魯伐齊,威加晉國,諸侯相率而朝吳,霸業(yè)成矣。
且王必或惡越,臣請東見越君,令出兵以從,此則實空越,而名從諸侯以伐也?!眳峭鯋?,乃使子貢之越。
趙王郊迎,自為子貢御,曰:“此蠻夷之國也,大夫何足儼然辱臨之?”
子貢曰:“今者吾說吳王以救魯伐齊,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吾伐越乃可’。
少此則破越必矣。且無報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報人之志而使人知之,殆也;事未發(fā)而先聞,危也。三者舉事之大患也。吳王為人猛暴,群臣弗堪;國家疲于數(shù)戰(zhàn),士卒不忍;百姓怨上,大臣內(nèi)變;子胥以諫死,太宰嚭用事,順君之過以安其私:此王報吳之時也。誠能發(fā)卒佐之以激其志,而重寶以悅其心,卑辭以尊其禮,則伐齊必矣。此圣人之所謂屈節(jié)以期遠者也。彼戰(zhàn)不勝,王之福也。若勝,必以兵臨晉。臣還北請見晉君,共攻之,其弱吳必也。
其銳兵盡于齊,重甲困于晉,而王乘其弊,滅吳必矣。”越王許諾,乃使大夫種以三千人助吳。
吳遂伐齊于召陵,果以兵臨晉,遇以黃池。越王襲吳之國,遂滅吳??鬃釉唬悍蚱鋪y齊、存魯,吾之始愿也。若乃強晉以疲吳,使吳亡而越霸,賜之說也。美言傷信,慎言哉!”] 【譯文】
孔子在衛(wèi)國,聽說齊國田常將要作亂(田獨掌齊國大權(quán),對君王有取而代之的心思),可是他懼怕卿大夫鮑牧、晏圍從中作梗,因此移調(diào)他的士兵去討伐魯國。[起初,田常做齊國的相國,挑選齊國身高七尺的女子三百人,把她們當做后宮,他的門客們出入后宮都不被禁止。田常有七十多個兒子,因此竊取了齊國的政權(quán)。]
孔子召集眾弟子說:我們的父母、親人都住在魯國,我不忍心看它受到敵人的入侵,將要對田常放棄自己的節(jié)操來挽救魯國。你們誰可出使齊國?”
子貢請求出使,孔子答應了。子貢于是到了齊國,對田常說:“現(xiàn)在你想攻打魯國以取得功勞那就錯了,不如移調(diào)兵力到吳國,那么就可成功。魯國是不容易攻下的國家。因為他的城墻既薄又低,土地既小又淺,他的君主愚味又不仁慈,朝中大臣只會作假又不中用,士兵百姓又伯打仗的事,因此你不能夠跟他打。那吳國的城墻又高又厚,土地又廣又深,兵器鎧甲既堅銳又是新造的,士兵既經(jīng)選訓又吃得好,城里盡是寶物和精兵,又派了英明的大夫來守城,這就容易攻打了。”田常聽了很生氣,臉色一變,說道:“你說難的,人家倒認為容易;你認為容易的,人家卻說是難的,你對我說這些話,到底是什么用心?”子貢說:“一個憂患在于朝廷的人,必去攻打強國,憂患如在于百姓,才去攻擊弱國。我聽說你三次受封都封不成,那是朝中大臣有反對你的了?,F(xiàn)在你要攻下魯國來擴充齊國的領地,如果戰(zhàn)爭勝利了,使你的君主更驕傲,要是攻破了敵國,更是使你國中大臣尊貴,[晏氏等大臣率領軍隊,如果攻破了魯國,就會使他們更加尊貴]可是功勞卻沒你的份,你和君主的交情就一天天疏遠了。這樣的話,你對上使君主驕傲,對下使群臣放肆,想因此來成功大事,那是很難的。凡是主上驕傲了,他就會放肆;臣子驕做了,他就會爭奪,這樣你上和君主有了嫌怨,下和群臣相互爭奪。到這個地步,那你在齊國的地位就危險了。所以我說你不如去攻打吳國。打吳國打不贏,但人民在外戰(zhàn)死,大臣率兵出戰(zhàn),朝廷也空虛了,這樣你在上沒強臣的對抗,下面沒有百姓的怪罪,孤立主上專制齊國的只有你了。”田常說:
“很好!但是我的軍隊已經(jīng)開到魯國了,不可能再變更,怎么辦好呢?”子貢說:“你只要按兵不動,我去出使吳國,請求吳王救魯國并且討伐齊國,你趁機發(fā)兵迎擊就是了。”田常答應了。
[子貢于是向南去見吳王夫差,說道:“一個王者是不會讓諸侯屬國被人滅絕的,一個霸主也不容許天下有另外的強敵出現(xiàn),這好比千鈞的重量加了些微的東西就移動,是會破壞均衡的?,F(xiàn)在萬乘的強齊私下要攻打千乘的弱魯,想和吳國來爭強,我私下替你感覺到危險。何況救魯,只是表面上的名義;討伐齊國,是大有好處的。這樣一方面可以安撫泗水一帶的諸候;一方面誅討蠻橫的齊國,去降服強大的晉國,好處沒有比這更大的了。名義上是去挽救了魯國的滅亡,實際上是阻扼了齊國強大擴張,這個道理,聰明的人是不會懷疑的?!眳峭跽f:“很好。但是我曾經(jīng)和越國交過故,越王現(xiàn)在不辭辛苦,教養(yǎng)士卒,有報復我的決心。你且等我打下越國再照你的話行事罷?!?br> 子貢說:“越國的勢力不如魯國,吳國的強大也比不上齊國,現(xiàn)在你放了齊國而去攻打越國,怕你打下越國時,齊國已經(jīng)平定魯國了。況且你正以保存危亡、延續(xù)將滅的名義作號召,可是去攻打小小的越國,害怕起強大的齊國來,這不是勇者的表現(xiàn)。真正的勇者是不避開艱難的;仁者是不甘困坐愁城的;智者是不肯失掉機會的,義者是不會讓一個國家滅亡的,他們是借這個來建立道義。現(xiàn)在應該借著保存越國來向各國表示你的仁德,解救魯國,討伐齊國,向晉國顯示你的威勢,到時諸侯各國必然相約而來朝見你吳國,那你稱霸諸候的大業(yè)就成功了。況且你真的厭惡越國,那我可以替你到東面去見越王,叫他出兵追隨你,實際上是使他的國內(nèi)空虛,只名義上是跟隨著諸侯去討伐就是了?!眳峭趼犃撕芨吲d,就派子貢到越國去。
子貢到越國,越王勾踐到城外迎接,并親自給子貢駕車,問子貢說:“我們越國是個落后不開化的地方,你這貴人怎么肯自降身份鄭重其事地光臨到這里呢?”子貢說:“現(xiàn)在我已說動吳王去救魯伐齊,吳王心里愿意,只是顧慮越國,所以他說:‘等我打了越國之后才可以這么做?!孢@樣的話,那他攻破越國是必然的事了。況且要是沒有報仇的心意卻教人懷疑,是很拙劣的;有報仇的心意卻被對方知道,這是不安全的;事情還沒有發(fā)動就先被探知風聲,那是很危險的。這三點是成事的最大禁忌。吳王這個人兇狠殘暴,臣屬們都受不了;國家屢次征戰(zhàn),疲敗得很,兵士們?nèi)淌懿涣死?;百姓們怨恨吳王,朝中大臣有了變動;伍子胥因進諫被殺,太宰嚭主政弄權(quán),他只順著君主錯誤的好惡行事,以圖保全自己的私利。這是你報復吳王的好機會,如果你真能派兵協(xié)助吳王來激發(fā)他的意志,用重金寶物來獲取他的歡心,用謙恭的言辭和禮儀來推崇他,那他一定會去攻打齊國的。這就是圣人所說的失去節(jié)操來期盼長遠的打算。他打輸了,那是你的福氣;如果打贏了必定會乘勝逼近晉國。到時就讓我北上去見晉君,要他一同來攻打,那么吳國的勢力一定會被削弱的。等他的精銳在齊國消耗得差不多了,重兵又被晉國牽制住,你就趁他疲憊交困的時候去攻打他,那是絕對可以滅掉吳國的?!痹酵醮饝沼嬓惺拢谑桥纱蠓蛭姆N帶領三千士兵協(xié)助吳國。吳國于是討伐齊國,在召陵(今河南郾城縣東三十五里)這個地方打了一仗。勝利后果真帶軍隊向晉國進逼,和晉國人在黃池(今河南封邱縣西南)碰頭,結(jié)果吳兵大敗。
越王聽到消息后進襲吳國,于是滅亡了吳國。孔子說:“擾亂齊國,挽救魯國,確是我最初的愿望。如果說使吳國疲敗來讓晉國強大,滅亡吳國卻讓越國稱霸,這是子貢游說的結(jié)果?;ㄑ郧烧Z會敗壞信譽,說話可要小心??!”] 【按語】
子貢出使,保全了魯國,擾亂了齊國,破滅了吳國,強大了晉國,而越國也稱霸了。他一做使者,使齊、魯、吳、晉、越五國的勢力互相攻破,在十年之中,這五國的情勢,都各自有了變化,所以說一言重于九鼎,有時十萬大軍用武力解決不了的問題,言辭可以做到。不煩寸鐵,談笑解圍。歷史上一策而轉(zhuǎn)危為安,一語而巧退千軍,一計而平定叛亂,數(shù)語而定國安邦的例子是很多的。
有一則有名的寓言故事”烏鴉和狐貍”也說明了言辭的重要性:
烏鴉找到了一塊肉,樹下的狐貍看到后,就想把烏鴉里嘴里的肉騙下來,于是它想出一個好辦法:不斷地恭維烏鴉,說烏鴉的歌喉是多么的婉轉(zhuǎn)動聽。烏鴉高興地唱起來,結(jié)果嘴里的肉掉到狐貍嘴里,正好上了狐貍的當。
以前人們一說起這則寓言,都認為狐貍太狡猾了。其實這正是狐貍的聰明之處,懂得運用語言達到目的。試想,狐貍?cè)绻梦淞Z取那塊肉的話,恐怕就難如愿以償了吧!
在當今社會中,一方面要謹防一些人用美麗的謊言達到行騙的目的;另一方面,應充分發(fā)揮語言的功能,排難解紛,而不是動不動就拳腳相加,以武力見高低。
【經(jīng)文】
秦始皇帝游會稽,至沙丘,疾甚。始皇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未授使者,始皇崩。[時始皇有二十余子。長子扶蘇,使監(jiān)兵上郡,蒙恬為將。少子胡亥愛,請從,上許之。余子莫從。丞相李斯以為上在外崩,無真太子,故秘之。群臣莫知也。]
趙高因留所賜扶蘇璽書,而謂公子胡亥曰:“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位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奈何?”胡亥曰:
“固然也。吾聞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既捐命,不封諸子,何可言也!”
趙高曰:“不然。方今天下之權(quán),存亡在子與高及丞相耳,愿子圖之。且夫臣人與見臣于人,制人與見制于人,豈可同日而道哉!”胡亥曰:“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谫,強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备咴唬骸俺悸劀⑽錃⑵渲?,天下稱義焉,不為不忠。衛(wèi)君殺其父,而衛(wèi)國載其德,孔子著之,不為不孝。[議曰:
亂臣賊子,自古有之。生而楚言,可為痛哭者,胡亥是也。]夫大行不細謹,大德不辭讓,鄉(xiāng)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顧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猶豫,后必有悔。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愿子遂之也。”胡亥喟然嘆曰:“今大行未發(fā),豈宜以此事于丞相哉!”高曰:“時平時乎,間不及謀。贏糧躍馬,唯恐后時!”
胡亥既然高之言,乃謂丞相斯曰:“上崩,賜長子書,與喪俱會咸陽而立為嗣。書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事將何如?”斯曰:“安得亡國之言耶!”高曰:“君自料才能孰于蒙恬?功高孰于蒙恬?謀遠不失孰于蒙恬?
無怨于天下孰與蒙恬?長子舊而信之孰于蒙恬?”斯曰:“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責之何深也?”高曰:“高故內(nèi)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吏進入秦宮,管事二十余年,未嘗見秦免罷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誅亡?;实鄱嘧?,皆君之所知。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事,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于鄉(xiāng)里,明矣。高受詔教習胡亥學法,仁慈篤厚,輕財重士,秦之諸子皆莫及也,可以為嗣。君計而定之。”斯曰:“斯,上蔡閭巷布衣也,上幸擢為丞相者,固將以存亡安危屬臣也。豈可負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幾,孝子不勤勞而見危,君其勿復言?!备咴唬骸吧w聞圣人遷徙無常,就變而從時,見末而知本,觀指而睹歸。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
方今天下之權(quán)懸命于胡亥,高能得志焉。且夫從外制中謂之惑,從下制上謂之賊。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風搖者萬物作,此必然之效也。君侯何見之晚也?!彼乖唬骸拔崧剷x易太子,三世不安;齊桓兄弟爭位,身死為戮;紂殘賊親戚,不聽諫者,國危丘墟。三者逆天,宗朝不血食,斯其猶人哉,安足與謀!”高曰:“上下合同,可以長久;中外若一,事無表里。君聽臣之計,則長有封侯,世世稱孤,必有喬、松之壽,孔、墨之智。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為寒心。善者因敗為福,君何處焉?”斯乃仰天而嘆,垂涕太息曰:“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乃聽高立胡亥,改賜璽書,殺扶蘇、蒙恬。
[初,李斯從茍卿學帝王之術(shù),欲西入秦。辭于荀卿曰:“斯聞得時無怠,令萬乘爭時,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談者之秋也。故斯將西說秦王。”至秦,為呂不韋舍人,不韋賢之,任以為郎。說秦王陰遣謀士赍金玉以游說諸侯。諸侯名士皆厚給遺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遂吞天下,皆斯之謀也。]
【譯文】
秦始皇巡行天下,出游會稽山,來到沙丘(今河北省平鄉(xiāng)縣東北)時,病得很嚴重,便叫趙高寫遺詔賜給公子扶蘇。遺詔寫好后,還沒來得及交給使者送去,秦始皇就去世了。[秦始皇有二十幾個兒子,長子扶蘇因為屢次勸諫始皇,觸怒了始皇,被派到上郡(在今陜西省北部及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左翼一帶)監(jiān)督軍隊防御匈奴。當時統(tǒng)帥大軍的是蒙恬。秦始皇最小的兒子胡亥,最得始皇的歡心,請求跟隨一同出游,始皇答應了。其他的兒子都沒能跟著去。丞相李斯認為皇上在外頭去世,朝廷又沒有事先立定太子,唯恐有人叛亂,所以隱瞞消息,不發(fā)布喪事,百官都不知道秦始皇已去世。]
趙高因此扣留了賜給扶蘇的妝印和遺詔,對公子胡亥說:“皇上去世,沒有遺命封立諸子為王,只賜給了長子扶蘇遺詔。等長子來到,就會立為皇帝,可是你卻連一點兒土地也沒有分封到,該怎么辦呢?”胡亥說:“事實是這樣。我聽說賢明的君王最了解他的屬臣,聰睿的父親最清楚他的兒子。
我父親他當然知道哪個兒子應該嗣位,哪個兒子不應受封?,F(xiàn)在我父親既然不下命令封賜諸子,那還有什么好說的呢?”趙高說:“話可不是這么說。
現(xiàn)在天下的大權(quán),都在你、我和丞相李斯手中。我們要誰生存誰就生存,要誰滅亡誰就滅亡,希望你能考慮一下。況且讓別人向自己稱臣和自己向別人稱臣,控制別人和被別人控制,這兩樣怎么可以相提并論呢?”胡亥說:“廢棄長兄而擁立幼弟,是不合乎道義的;不遵從父親的遺詔,妄想嗣位為帝,或者惟恐長兄嗣位以后,自己失去寵恃,可能被殺,因而陰謀篡位,這都是不孝的;自己才能薄劣,勉強依靠別人出力幫忙,不能算是能干。這三件都是違背道德,不被天下人所心服的。”趙高說:“我聽說商湯、周武王殺了他們的君王,全天下人都稱贊他們行為符合道義,不算是不忠誠。衛(wèi)出公殺了他的父親,衛(wèi)國人因而推重他的德望,孔子還在《春秋經(jīng)》中特別記載,不算是不孝順。[心懷異志,危害邦國的惡人,從古以來就有。身為秦人,而生來就說楚國話,讓人感到痛心悲憤到極點的,胡亥就是這種人!]做大事的人不可拘泥細端,隆盛的德行不必計較瑣屑的禮節(jié)。鄉(xiāng)里間日常的瑣事,和朝廷百官所擔負的工作,性質(zhì)各不相同。因此凡事只顧細節(jié)而遺忘大體,必有禍患;猶疑不決,必招災害。要是能勇敢果斷,放手去做,連鬼神也會畏懼逃避,后來必能成功。但愿你依照我的意見去做?!焙ラL嘆了口氣,說:
“現(xiàn)在皇上剛?cè)ナ?,還沒有發(fā)喪,喪禮還沒有結(jié)束,怎么方便拿這件事來打擾丞相呢?”趙高說:“時機是很要緊的??!稍一遲緩就不允許你再作任何打算了。就像攜帶干糧騎著快馬趕路一樣,最怕的是耽誤時機了。”
胡亥同意了趙高的話,趙高就對丞相李斯說:“皇上去世,賜遺詔給長子,叫他趕來參與喪事,到咸陽會齊,準備嗣位為帝。可是遺詔還沒來得及送出,皇上就先去世了。現(xiàn)在還沒有人知道皇上去世的消息。你看這事情該怎么辦?”李斯說:“怎么可以說這種滅亡國家的話呢?趙高說:“你自己估量一下你的才能比蒙恬怎樣?你對國家的功勞可比蒙恬高?你可曾比蒙恬更能深謀遠慮不致失算?你果真比蒙恬更不會結(jié)怨于天下人?你比蒙恬更和長子扶蘇有舊情且又深得信任?”李斯說:“這五樣我都比不上蒙恬,但你為什么對我如此苛求責備呢?”趙高說;“我原本不過是宮禁里一個供人驅(qū)使的奴役,僥幸因為嫻熟獄法,得以有機會進入秦朝宮廷,掌管事務,到今天已經(jīng)二十多年了,從來沒有看到被秦王所罷免的丞相或功臣,是曾經(jīng)連封兩代相繼為官的,這些大臣最后都是被誅戮而死的。皇帝的二十兒個兒子,他們的為人你都知道。長子扶蘇剛強果斷,威武勇敢,肯相信人,又善于鼓舞別人,讓他們?yōu)樽约撼隽ΑK^承皇帝位后,必定任命蒙恬當丞相,這樣一來,你是不可能帶著通侯的印綬回家享福,這是很明確的了。我接受皇上的命令,教胡亥學習法令諸事。胡亥慈祥仁愛,敦厚篤實,輕視財物,著重士人,秦國的那些公子都比不上他,所以他可以繼承皇位。你最好計劃一下,確定他為太子?!崩钏拐f:“我李斯原不過是上蔡(在今河南上蔡縣西南)
民間的一個普通百姓,皇上僥幸提撥我做丞相,原本是要把國家存亡安危的重擔交托給我的。我怎能辜負皇帝對我的恩義呢?肝膽相酬的忠臣,不會因為怕死就存僥幸萬一的心理,謹身侍親的孝子,不做危險的事。所以請你不要再說了。”趙高說:“我聽說聰明人處世,凡事靈活變化,不會固執(zhí)不通。
他能夠抓緊局勢變化的關(guān)鍵,順應潮流;看到事物的細微末節(jié),就能知道它根本的方向;看到事物發(fā)展的動向,就能知道它最后的結(jié)果。事物的發(fā)展本來是有這種情況的,怎么能固執(zhí)著永恒不變的準則呢?現(xiàn)在天下的權(quán)威和命運都掌握在胡亥手中,我有辦法實現(xiàn)我的想法。再者說,依附外面的扶蘇來挾制掌握中樞的胡亥,那是糊涂,以臣子的身份地位,挾制君上,就是亂臣賊子了。所以秋天天寒霜降,草木自然零落凋謝,春天天暖冰化,萬物自然生長,這是必然的結(jié)果。你怎么到現(xiàn)在還不理解這種道理呢?”李斯說:“我聽說晉獻公廢太子申生改立庶子奚齊,結(jié)果召至三代政局的不安定;齊桓公和他的弟弟公子糾爭奪王位,后來公子糾給殺了;商紂王殺了叔父比干,不聽臣子勸諫,因此國都變成一片廢墟,國家也滅亡了。這三件都是違背天理的例子,弄得宗廟沒人祭祀。我和他們幾個是一樣的人,你又何必與我商量呢?”趙高說:“如果上下同心協(xié)力,就可以保有長久的富貴;如果內(nèi)外互相應和,事情自然順手,不致有差錯。你要是聽我的計策,你就可以長久享有侯爵,還可以傳給子孫萬代。而且你也可以像有王子喬和赤松子兩位仙人那般的長壽,像孔子和墨子兩位圣賢那樣聰明智慧?,F(xiàn)在你舍棄這個好計策不肯聽從,那么連你的子孫都不免遭殃,我實在很替你擔心。一個善于自處的人是能因禍而得福的,你打算把自己如何來安置呢?”李斯于是抬頭望著天,流著淚嘆息著說;“既然不能自殺來報答皇帝,要向哪兒去寄托我的命運呢?”于是李斯就聽從了趙高的計謀,改立胡亥為太子,篡改秦始皇所賜的遺詔,殺了扶蘇和蒙恬。
[起初,李斯跟著荀子學習帝道、王道這類儒家的治術(shù),學業(yè)完成后,想到西方秦國去,向荀子辭別,說:“我聽說一個人要是遇到時機,千萬不可怠惰?,F(xiàn)在各國諸侯都正在爭取時機,希望成大事立大業(yè),所以有謀略的游說之士都容易掌握實權(quán),尤其秦王更是野心勃勃,想要吞并天下,治理萬方,這正是以游說為事業(yè)的布衣之士奔走四方,獵取富貴的時候了。所以我現(xiàn)在就要動身到西方去游說秦王了。李斯來到秦國后,當秦國丞相呂不韋門下的舍人,呂不韋很賞識他,任命他為郎官。李斯因此得到機會,游說秦王羸政暗地派遣有謀略的游說之士,帶著金玉寶物去游說諸侯。諸侯國家內(nèi)的知名之士,凡可以用財貨收買過來歸附秦國的,就饋贈豐厚的禮物來拉攏他;至于不肯被收買的人,就用鋒利的劍把他暗殺刺死。秦王利用李斯所獻的離間諸侯君臣的計謀,來破壞諸侯各國君臣間的團結(jié),終于吞并了天下。] 【按語】
李斯出身布衣,行蹤遍歷諸侯各國,后來到了秦國,趁六國有機可乘的時侯,輔佐秦始皇羸政,終于成就了帝王的大事業(yè)。李斯也做了三公,可算是得到始皇的尊寵任用了??墒巧頌樨┫?,不力求修明政治,來糾正補救秦始皇的過失,而只是貪戀爵祿,為了一已私利,而置國家利益不顧,聽從了趙高的邪說,廢棄嫡子扶蘇,立了庶子胡亥。
不但使秦國喪失了天下,自已也受五刑而死,并且禍及父母、兄弟、妻子三家族的人。
這一切是李斯咎由自取,他對奏國實際上是功不抵罪的。這使我想到《左傳·秦晉崤之戰(zhàn)》中的一件事:
春秋時魯僖公三十三年,秦國軍隊舉兵襲擊鄭國,在渭(今河南省渭縣)這個地方,與鄭國商人弦高相遇,弘高當時正準備到周地競行貿(mào)易,當他得助秦國準備進攻鄭國時,一面用自已的財物犒勞秦國,一面派人通知鄭國。鄭國得到消息后迅速做好迎戰(zhàn)準備,秦國看到這種情況后就退兵了。
弦高作為一個普通商人,尚且能為國家的利益犧牲自已的私利,李斯作為奏國的丞相卻比不上一個商人,這怎能說李斯為秦竭忠盡誠呢?
【經(jīng)文】
秦二世末,陳涉起蘄,兵至陳。張耳,陳余說涉曰:“大王興梁、楚,務在入關(guān),未及收河北也。臣嘗游趙,知其豪杰,愿請奇兵略趙地?!庇谑顷愅踉S之,與卒三千。從白馬渡河,至諸郡縣,說其豪杰曰:“秦為亂政虐刑,殘滅天下。北為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戌,外內(nèi)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重以苛法,使天下父子不相聊生。今陳王奮臂為天下倡始,莫不響應。家自為怒各報其怨,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今已張大楚,王陳,使吳廣、周文將卒百萬西擊秦。于此時而不成封侯之業(yè)者,非人杰也。夫因天下之力而攻無道之君,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之業(yè),此一時也?!焙澜芙匀黄溲?。乃行收兵,下趙十余城。
[議曰:班固云:“昔《詩》、《書》述虞、夏之際,舜、禹受禪,積德累仁,數(shù)十年,然后在位。殷、周之王,乃由契、稷,歷十余世,然后放殺?!?br> 秦起襄公始,蠶食六國,至于始皇,乃并天下。秦既稱帝,患周之敗,以為諸侯力爭,以弱見奪。于是削去五等,墮城銷刃,鉗語燒書,內(nèi)鋤雄俊,外攘胡越,用一威權(quán)以為萬世安。然十余年間,強敵橫發(fā)乎不虞,謫戍強于五霸,閭閻逼于戎狄,響應◆于謗譏,奮臂威于甲兵。向秦之禁,適所以資豪杰自速其弊也。由是觀之,夫豪杰之資,在于虐政矣。]
【譯文】
秦二世末年,陳涉起兵靳州(今安淮宿州),攻人陳縣(今河南淮陽),張耳、陳余對陳涉說:“大王動員梁楚的軍隊,目標是要攻入關(guān),無暇收復河北,我們從前去過趙國,對那里的豪俊人才和地理形勢非常熟悉,希望你能派遣一支軍隊,出人意料之外地向北攻取趙國的地方。”陳涉聽從了他的話,撥給他們?nèi)к婈?。張耳,陳余他們從白馬津(在今河南滑縣北)渡河,到了河北諸縣,便向當?shù)氐暮澜苡握f:“秦國的暴政酷刑殘害天下已經(jīng)幾十年了,在北方征集很多的力役修筑長城,在南方廣召兵丁戍守五嶺,弄得外內(nèi)騷動,雞犬不寧,百姓們疲敝不堪,而官吏們卻經(jīng)常到百姓家去按照人口的多少,聚斂財物,以供應軍隊的費用,財匱力盡,民不聊生;又以嚴刑竣法,使家人父子都不能相安?,F(xiàn)在陳王奮臂而起,首舉義旗,領導天下的百姓推翻暴政。楚國二千里地方,沒有不起來響應的,家家奮起,人人參戰(zhàn),各自報復和攻殺他們的怨仇,縣里的令丞被殺了,郡中的守尉也被殺了?,F(xiàn)在已經(jīng)建立了大楚國,在陳地為土,又派遣吳廣、周文率領百萬大軍西出攻秦。有這么一個大好的機會,還不能成就封昏的功業(yè),那就不是人中的豪杰了。以天下人的力量,攻擊無道的暴君,報父兄的怨仇,并能成就霸業(yè),這是豪杰之士們最好的機會了?!碑?shù)氐暮澜苤慷颊J為這話很對,于是紛紛行動,軍隊的人數(shù)一下子增加到幾萬,占領了趙地十城。
[斑固說:從前《詩經(jīng)》、《書經(jīng)》記敘虞、夏之時,舜和禹接受禪位都是積累恩德仁義幾十年,然后才當上了帝王。殷、周的王位,分別是由殷契和后稷經(jīng)過十幾代,到商湯趕走了暴君夏桀,周武王殺了商紂王才有的。秦朝從秦襄公開始,逐漸吞滅了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到秦王贏政終于統(tǒng)一了天下。秦始皇當皇帝后,害怕秦朝也會重蹈周朝的覆轍遭到滅亡。
秦始皇把周朝滅亡的原因歸結(jié)為周王朝王室衰微,下屬諸侯國力量太強大,因此他撤除了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毀壞城池,銷毀兵器,限制言論,焚燒書籍,對內(nèi)鏟除英雄豪杰,對外抵御胡、越等少數(shù)民族的侵入,以為憑著威力和強權(quán)就可以達到秦王朝的萬世安定??墒莾H僅十幾年的時間,以陳勝、吳廣為首的戍守邊疆的士卒突然發(fā)動,他們的力量要比春秋五霸強大的多;威脅秦國遠甚于戎、狄等少數(shù)民族對秦國的威脅;百姓們在輿論上給予的呼應遠甚于少數(shù)人以前對秦王朝的譏謗;陳勝舉起胳膊大呼,他的威力比軍隊還大。從前秦國實行的禁例正好幫助了陳勝,加速了自己的滅亡。
因此可以說,陳勝的勝利是因為秦國殘暴的統(tǒng)治??!] 【經(jīng)文】
韓信既平齊,為齊王。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使三分天下。
信不聽。
武涉已去,蒯通知天下權(quán)在韓信,欲為奇策而感動之,以相人說韓信曰:
“仆嘗受相人之術(shù)。”韓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對曰:“貴賤在于骨法,憂喜在于容色,成敗在于決斷,以此參之,萬不失一?!毙旁唬骸跋壬喙讶巳绾??”對曰:“愿請間?!毙旁唬骸白笥疫h。”蒯通曰:“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群之背,貴乃不可言?!毙旁唬骸昂沃^也?”蒯通曰:“天下初發(fā)難,俊雄豪近建號一呼,天下之士云合霧集,魚鱗雜沓,煙至風起。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涂地,父子暴骸、骨肉流離于中野,不可勝數(shù)。楚人起于彭城,轉(zhuǎn)斗逐北,至于滎陽,乘利席卷,威振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于此矣。漢王將數(shù)十萬之眾,距鞏、洛,阻山河之險,一日數(shù)戰(zhàn),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還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
夫銳氣挫于險塞而糧食竭于內(nèi)藏,百姓罷極怨望,無所依倚。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圣賢固不能息天下之禍。當今兩主之命懸于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述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圣,有甲兵之眾,據(jù)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向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起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于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齊矣。蓋聞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熟慮之。”
韓信曰:“漢王遇我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向利背義乎!”蒯生曰:“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yè),臣竊以為誤矣。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后爭張黡、陳澤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奉項嬰頭鼠竄,歸于漢王。漢王借兵東下,殺成安君泜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此二人相與,天下至歡。然而卒相擒者,何也?患生于多欲,人心難測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漢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于張黡、陳澤。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已,亦誤矣。大夫種、范蠡存亡越伯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諺曰:‘野獸盡而獵狗烹,敵國破而謀臣亡。’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也;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之于勾踐也。此二人者,足以觀矣。愿足下深慮之。
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臣請言大王功略:涉西河,虜魏王,擒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向以報,此所謂功無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載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以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br> 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我將念之?!?br> 后數(shù)日,蒯通復說曰:“夫聽者事之侯,計者事之機也,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鮮矣。聽不失一二者,不可亂以言;計不失本末者,不可紛以辭。
夫隨廝養(yǎng)之役者,失萬乘之權(quán);守儋石之祿者,[一儋,一斛之余也。]缺卿相之位。故智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審毫厘之小計,遺天下之大數(shù),智誠知之,決不敢行者,百事之禍也。故猛虎之猶豫,不如蜂蠆之致螫;騏驥踟躅,不如駑馬之安步;孟賁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雖有舜、禹之智,沉吟而不言,不如喑聾之指麾也。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不再來,愿足下詳察之?!表n信猶豫不忍背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王終不奪吾齊,遂謝蒯生。蒯生曰:“夫迫于苛細者,不可與圖大事;拘于臣虜者,固無君王之意?!闭f不聽,因去,佯狂為巫。
[議曰:“昔齊崔杼弒莊公,晏子不死君難曰:“君人者,豈以陵人?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yǎng)。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已死,而為己亡,非其親昵,誰敢任之!”孟子謂齊宣王曰:
“君之視臣少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少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雖云君天也,天不可逃,然臣緣君恩以為等差,自古然矣。韓信以漢王遇厚而不背其德,誠足憐耳!]
【譯文】
韓信平定齊國后,被漢王劉邦立為齊王。項羽有些恐慌,就派盱眙(今安徽淮陰道)人武涉去游說齊王韓信,讓韓信和漢王、項王三分天下。韓信拒絕了。
說客武涉走了以后,齊國人蒯通也知道目前天下大勢,舉足輕重的關(guān)鍵是操在韓信手中,想要用一個特殊的計策來感動他,就用他曾經(jīng)學過的相人術(shù)來勸說韓信,他說道:“在下曾經(jīng)學過相人術(shù),懂得相法?!表n信說:“先生相人術(shù)的方法如何?”蒯通回答說:“一個人的貴或賤,在于看骨骼的表象,憂或喜,在于看臉上的氣色;成與敗,在于看他的性情對事情有無決斷力;用這三個條件來綜合看相,保證萬無一失!”韓信說,“先生請相相我的命運究竟如何”蒯通回答說:“請屏退左右!”韓信說:“身邊的人都退下吧!”蒯通說:“從你的面相看來,你將來最高不過封侯,而且還會遭到危險;從你的脊背看來,將軍真是貴不可言。”韓信說:“這話怎么說?”
蒯通說:“天下的英雄豪杰們,他們剛開始發(fā)動抗秦,只要有人自立為王,登高一呼,天下的有志之士,全都聚合到一處來了,多得云興霧涌,鱗次櫛比,快得像火亂飛,風疾起;在那段時間里,大家所憂慮的,是如何消滅暴秦罷了!現(xiàn)在的情況,是楚王項羽與漢王劉邦雙方在爭奪天下,使得天下那些無辜的老百姓,死傷遍野,父死子亡,尸骨拋棄在荒野,不計其數(shù)。楚國人從彭城(今江蘇徐州)起義,到處戰(zhàn)斗,無往不利,以致把漢王圍困在滎陽(在今河南滎澤縣西南十七里),乘軍事上的得利,度卷大部分土地,使得天下震動,然而他的軍隊在京與索(京在滎陽縣東南二十一里,索即滎陽縣)二地之間,無法動彈,阻于西部山區(qū)而不能向前推進,已經(jīng)是三年了!
漢王率領了幾十萬部隊,占據(jù)了鞏(今河南鞏縣)和洛陽,仗著山區(qū)和河谷的復雜地形,來抵抗楚兵,一天戰(zhàn)斗好幾次,不能進得尺寸之地;常常打敗仗,無法挽救,以至有滎陽之敗仗,成皋(今河南汜水縣西北)的傷亡,就逃到宛城(今湖北荊門縣南六十里)和葉縣(今河南葉縣南)之間,這就是智的一方無所用其智,勇的一方無所乘其勇的窘境了!至于乘勝的銳氣,被山區(qū)的險隘所挫阻;而守險的一方,內(nèi)部又糧食空虛,老百姓因為長期陷于戰(zhàn)爭,精疲力竭,所以十分怨恨,日夜盼望戰(zhàn)爭早日停止,因為他們已經(jīng)到了無所歸宿的地步。照我的估量,在這種情勢下,如果不是天下最賢圣的人,就一定不能平定這天下的大禍患。目前劉、項兩王的命運,就掛在你的手上。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經(jīng)文】
《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書》曰:“撫我則后,虐我則仇?!薄妒印吩唬骸拔糁芄凑?,孔子非之曰:‘周公其不圣乎!
以天下讓,不為兆人也?!盵議曰:昔堯稱“吾以天下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吾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遂禪于舜”。今周公不以天下為務,而自取讓名,非為圣達節(jié)者也,故孔子非之。]董子曰:“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古語曰:“窮鼠嚙貍,匹夫奔萬乘?!惫庶S石公曰:“君不可以無德,無德則臣叛?!睂O卿曰:“能除患則為福,不能除則為賊?!盵孫卿子曰:“昔者天子初即位。上卿進曰:‘能除患則為福,不能則為賊’。授天子一策。中卿進曰:‘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優(yōu)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后慮者謂之后,后則事不舉;患至而后慮者謂之因,因則禍不御?!谔熳佣?。下卿進曰:‘慶者在堂,吊者在閭,禍與福鄰,莫助其門。豫哉!豫哉!’授天子三策。此誡之至也?!盷
何以明之?昔文王在酆,召太公曰:“商王罪殺不辜,汝尚助余憂人,今我何如?”太公曰:“王其修身、下賢,惠人,以觀天道。天道無殃,不可以先唱;人道無災,不可以先謀。必見天殃,又見人災,乃可以謀。與民同利,同利相救,同情相成;同惡相助,同好相趨。無甲兵而勝,無衡機而攻,無渠塹而守。利人者天下啟之,害人者天下閉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取天下若逐野獸,得之而天下皆有分肉。若同舟而濟,皆同其利;舟敗,皆同其害。然則皆有啟之,無有閉之者矣。無取于民者,取民者也;無取于國者,取國者也;無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議曰:沛公之起也,虎嘯豐谷,飲馬秦川,財寶無所取,婦女無所收,降城則以侯其將,得賂則以分其士而已。無私焉,所私者私于天下也。故老子日:夫唯不私,故能成其私。是助無取人,是乃大取也。]取民者民利之,取國者國利之,取天下者天下利之。
故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微哉!微哉!鷙鳥將擊,卑身翕翼;猛獸將搏,俛身俯伏;圣人將動,必有愚色。惟文惟德,誰為之式?弗觀弗視,安知其極?今彼殷商,眾口相惑。吾觀其野,茅草勝谷;吾觀其群,眾曲勝直;吾觀其吏,暴虐殘賊,敗法亂利而上不覺,此亡國之則也?!蔽耐踉唬骸吧??!?br> [賈子曰:“殷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天下之所同聞也。為人臣而放其君,為人下而殺其上,天下之至逆也。而所以長有天下者,以其為天下開利除害,以義繼之也。故聲名稱于天下而傳于后世也?!碧唬骸疤煜抡?,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與天下同利者,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
天有時,地有利,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者,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歸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也?!薄 咀g文】
《周易》里說:“商湯和周武王的革命,既順合天意又適應人們的要求。”
《書經(jīng)》中說:“撫慰我的,我就把他當作君王,殘害我的,我就把他看作仇敵?!薄妒印氛f:“從前周公歸還統(tǒng)治權(quán)給周成王,孔子責備他說:“周公他還沒有達到圣賢的標準呀!把統(tǒng)治天下的權(quán)利讓給成王,不為民眾著想。”
我認為,從前堯說:“我如果把天下交給舜,那么天下人就會得利益,可是對我的兒子丹朱卻有害;如果把天下交付給丹朱,那么天下人就會受害,可是丹朱卻得到他所要的利益。我到底沒有損害天下人的利益而讓丹朱一個人得到私利。”于是禪位給舜?,F(xiàn)在周公不把致力于天下作為自己的使命,自己卻獲取讓位的名聲,沒有象圣人那樣做到通達事理,不拘常格而自然合節(jié)。所以孔子責備他。董仲舒說:“即使有繼位遵守成法的君主,也不妨礙圣人接受使命?!惫耪Z說:“逼急了的老鼠會咬貍貓,平常人走投無路時就會奮起反抗。所以黃石公說:“君主不可以沒有道德品行,沒有品行的君主,臣子就會背叛他?!?br> [荀子說:從前,天子剛剛即位,上卿進言說:“能免除禍患的就是有福,不能免除就會受到傷害。”迸獻給天子一個計謀。中卿進言:“在事情發(fā)生前就考慮到事情的發(fā)展過程,這叫做超前,超前那么事情就會圓滿完成;在禍患到來之前就已經(jīng)考慮到了,這就叫做預見,能預見那么災禍就不會發(fā)生;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才考慮,叫做滯后,滯后那么事情就不會成功;災難已經(jīng)來臨才考慮,叫做因循,因循那么災禍來臨時就不能抵擋?!边M獻天子第二個計謀。下卿進言:“慶祝的人還在廳堂,吊喪的人已經(jīng)走進了大門,禍星和福星相挨著,變幻不定,沒有人知道通向它們的門徑。要警惕??!”進獻天子第三個計謀。這的確是至理名言?。
怎么可以證明呢?從前周文王在豐(在今陜西零縣東)時,召見姜太公,說:“商紂王末代國捏造罪名殺害無辜的人,你還得幫助我為百姓操心,現(xiàn)在我該怎么辦呢?”姜大公說:大王你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有禮貌地對待有德行的賢人,施加恩惠給百姓,同時觀察上天的運行規(guī)律。上天的運行規(guī)律沒有災難,就不能先發(fā)動;人道沒有災難,也不可以圖謀,必須等到看見天災,又看到人禍,才可以謀動。大王應該和百姓有共同的利益,有共同的利益就可以互相救助,有共同的情感就可以互相成全,有共同憎恨的對象就可能互相協(xié)助,有共同的喜好就可能互相迎合。這樣的活沒有強勁的軍隊也能勝利,沒有好時機也能攻占,沒有壕溝也可以防守。給百姓帶來利益的人,天下人打開門來歡迎他;給百姓帶來禍害的人,天下人都關(guān)緊門拒絕他。天下并不是一個人的,爭奪天下好像追趕野獸,一旦得到,那么天下人都可以分到肉。又好像同坐一條船,如果大家同心協(xié)力,那么成功后,大家就可以一齊享有利益;如果不同心協(xié)力,失敗后,大家都會受到損害。如果這樣,到處都有打開大門的人,而沒有關(guān)閉大門的人了。不從百姓那里獲取財富的,就可以取得民心,不人國家獲取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國家政權(quán),成為諸侯;不從天下獲取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成為天子。
[我以為,漢高祖劉邦在豐谷起兵,占據(jù)了秦川一帶,財物重寶沒有拿,也沒有搜羅婦女,攻下城池都拿來封賜給他手下的將領,得到財物也都分給他的士兵們。沛公沒據(jù)為已有,他的私心就是把天下?lián)橐延?。所以老子說:
“只有沒有私心,才能完成他的私心。”由此可知不拿別人拿東西,這才是真正地拿。]取信百姓的人,白姓使他得利;取信國家的,國家使他得利;取信天下的天下使他得利。所以,規(guī)律是見不到的,事情的變化是聽不到的,勝敗的苗頭是無法感受到的。玄妙??!玄妙??!兇猛的老鷹要反擊時,會伏低身子收縮翅膀;猛獸要搏擊時,也會先低下身子;圣人將要有所動作時,必定先韜光養(yǎng)晦。說到美德,誰可以作為榜樣呢?不仔細觀察,怎么能知道它的窮盡呢?現(xiàn)在殷朝,謠言四起,人人疑惑。我觀察它的田地,茅草長得比谷物還茂盛;我觀察它的群臣,大多都是曲意逢迎紂王奸佞,壓過了正直的人;我觀察它的官吏,兇惡殘酷,不仁不義,敗壞法紀,收取暴利,可是皇上沒有察覺,這是國家滅亡的規(guī)律啊?!敝芪耐跽f:“好。”
[賈誼說:“商湯趕走了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王,這是天下都知道的事。
做臣子的放逐他的君主,做人臣的殺了他的國君,這是天下最大的罪逆,可是商和周之所以能夠長期享有天下,是因為他們能為天下人開發(fā)利益,除去禍害,用仁義接續(xù)它,所以他們的名聲被天下人稱贊,并且流傳后世?!苯f:“天下并不是一個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利天下人共同享用利益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獨自享用天下的利益的人,就會失去天下。天有天時,地有地利,能夠和人共有的,就是仁愛。有仁愛之心的人,天下人歸順他。免除別人的死罪,解除別人的困難,拯救別人的災難,幫助別人擺脫急難。這就是有德行的人,天下人都歸附他。和別人共同憂愁,共同歡樂,共同喜好,共同憎惡,這是正義。有正義的人,天下人歸附他。人人都憎恨死亡,愿意活著;喜歡恩德,歸附利益。能產(chǎn)生利益的就是道,擁有道義的人,天下人歸附他。”]
【經(jīng)文】
楚共王薨,子靈王即位。群公子因群喪職之族,殺靈王,而立子干。立未定,弟棄家又殺子干而自立。[棄疾,平王也。五人皆共王子也。
初,子干之入也,韓宣子問于叔向曰:“子干其濟乎?”對曰:“難?!?br> 宣子曰:“同惡相求,如市賈焉,何難?”對曰:“無與同好,誰與同惡?
取國有五難:有寵而無人,一也;[寵須賢人而固也。]有人而無主,二也;[雖有賢人,當須內(nèi)主為應也。]有主而無謀,三也;[謀,策謀也。]有謀而無民,四也;[民,眾也。]有民而無德,五也。[四者既備,當以德成也。]子干在晉,十三年矣。晉、楚之從,不聞達者,可謂無人;族盡親叛,可謂無主;[無親族在楚。]無慮而動,可謂無謀;[召子干時,楚未有大慮也。]為羈終世,可謂無人;[終身羈客在晉,是謂無民。]亡無愛征,可謂無德。[楚人無愛念之者。]王虐而不忌,[靈王暴虐,無所畏忌,將自亡也。]楚君子干,涉五難以殺舊君,誰能濟之?有楚國者,其棄疾乎?君陳、蔡,城外屬焉。[城,方城也。時穿封戍既死,棄疾并領陳事也。]苛匿不作,盜賊伏隱,私欲不違,民無怨心。先神命之,國人信之。芊姓有亂,必季實立,楚之常也。獲神,一也;[當璧拜也。]有民,二也;[人信之也。]命德,三也;[無苛匿也。]
寵貴,四也。[貴妃子也。]居常,五也。[棄疾,季也。]有五利以去五難,誰能害之?子干之官,則右尹也;數(shù)其貴寵,則庶子也;以神所命,則又遠之。其貴亡矣,其寵棄矣。[父既歿矣。]民無懷焉,[非令德也。]國無與焉,[無內(nèi)主也。]將何以立?”宣子曰:“齊桓、晉文不亦是乎?”[皆庶賤也。]
對曰:“齊桓,衛(wèi)姬之子也,有寵于僖,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為輔佐;有莒、衛(wèi)以為外主;[齊桓奔莒:衛(wèi)有舅氏之助。]有國、高以為內(nèi)主;[國氏、高氏,齊上卿也。]從善如流,下善齊肅;[齊嚴、肅敬]不藏賂,[清也。]
不縱欲,[儉也。]施舍不倦,求善不厭。以是有國,不亦宜乎?我先君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寵于獻公,好學不貳,生十七年,有士五人。[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五士從出者也。]有先大夫子余、子犯以為腹心,[子余,趙衰。子犯,狐偃。]有魏犨、賈佗以為股肱,有齊、宋、秦、楚以為外主,[齊妻以女,宋贈以馬,楚王饗之,秦伯納之。]有欒、郤、狐、先以為內(nèi)主,[謂欒枝、郤◆、狐突、先軫也。]亡十九年,守志彌篤?;?、懷棄民,從而與之。獻無異親,民無異望。[獻公之子九人,惟文公在。]天方相晉,將何以代之。此二君者,異于子干。共有寵子,國有奧主;[謂棄疾也]。子干無施于民,無援于外;去晉晉不送,歸楚楚不迎,何以冀國?”子干果不終卒。立棄疾,如叔向言。
[初,楚共王無冢嫡。有寵子五人,無適立焉。乃大有事于群望,而祈曰:
“請神擇于五人者,使主社稷。”乃遍以璧見于群望曰:“當壁而拜者,神所立也?!蹦嗣苈耔涤谔抑?,使五人齊,而長幼入拜??低蹩缰?,靈王肘加焉,子干、子晰皆遠之。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壓紐。平王即棄疾也。]
【譯文】
楚共王去世,次子靈王繼位,共王其他的兒子憑借著那些喪失職位的人的親族殺害了靈王,又立共王三子子干為國君。子干當王沒多久,子干的弟弟棄疾又殺了子干并且自立為國君。[棄疾,即楚平土??低酰`王、子干、子晰和平王五人都是共王的兒子。]
起初,子干回國,韓宣子問叔向:“子干他能成功嗎?”叔向回答說:
“很難?!表n宣子說:“人們有共同的憎惡而互相需求,好像商人一樣,有什么難的?”叔向回答說:“沒有人和他有共同的喜好,誰會和他有共同的憎惡?得到國家有五條難處:有了尊貴的身份而沒有賢人,這是一;[寵貴的身份必須有賢人輔助才可穩(wěn)固。]有了賢人而沒有一人主事,這是二;[即使有了賢人,還應當有人主持內(nèi)政應對四方。]有了人內(nèi)主而沒有謀略,這是三;有了謀略而沒有百姓,這是四;有了百姓可是沒有德行,這是五。[前四條已經(jīng)具備,有德行就可成功。]子干在晉國十二年了,晉國、楚國跟從他的人,沒有誰是知名之士,可以說沒有賢人;族人被消滅,親人背叛,可以說沒有主內(nèi)之人;[子干沒有親人和族人在楚國。]沒有好時機而輕舉妄動,可以說沒有謀略;[召回子干時,楚國沒有機會可利用。]一輩子在外邊流亡,可以說沒有百姓;[一輩子在晉國流亡,所以說沒有百姓。]流亡在外沒有懷念他的象微,可以說沒有德行。[楚國沒有人愛戴、懷念他。]楚王暴虐無忌,[靈王暴虐,沒有什么可畏忌的,將要自取滅亡。]楚國如果以子干為國君,關(guān)系到這五條難處而又殺死原來的國君,誰能幫助他成功?享有楚國的,恐怕是棄疾吧?統(tǒng)治著陳(在今河南淮陽)、蔡(在今河南上蔡縣西南)兩地,方城山(在今河南葉縣南四十里)以外也歸屬于他。當時穿封戍(楚國縣尹)
已經(jīng)死了,棄疾一并處理著這幾個地方的事務。]沒有發(fā)生煩雜和邪惡的事情,沒有盜賊橫行,雖然有私欲可是不違背禮義,因此百姓沒有怨恨之心。
神靈任命他,國內(nèi)的百姓相信他。芊姓發(fā)生動亂,必然就是小兒子被立為國君,這是楚國的常例。得到神靈的保佑,這是一;[棄疾正對著玉璧下拜。]
有百姓,這是二;[百姓人人信任他。]有美德,這是三;[棄疾所統(tǒng)治的地方?jīng)]有煩雜和邪惡的事情發(fā)生。]受寵而顯貴,這是四;[棄疾是貴妃子,因此受到共王的寵愛。]年紀最小合于常例,這是五。[棄疾是楚共王最小的兒子。]
有五條利益來除掉五條難處,誰能夠傷害他?子干的官職,不過是右尹;數(shù)他的地位,不過是庶子;論起神靈所命令的,他又遠離了神佑。他的顯貴喪失了,他的寵信丟掉了。[父親共王已經(jīng)去世。]百姓沒有懷念他的,[沒有美德可讓百姓懷念的。]國內(nèi)沒有親附他的,[國內(nèi)沒有人為他主持政務。]將要憑什么立為國君?”韓宣子說:“齊桓公、晉文公不也是這樣嗎?”[齊桓公和晉文公也是庶子的身份。]叔向回答說:“齊桓公,是衛(wèi)姬的兒子,受到父親齊僖公的寵愛,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輔佐;有莒國、衛(wèi)國作為外援,有國氏、高氏作為內(nèi)應;能夠愉快地接受別人的好意見,就像水從高處流到低處一樣,行動迅速,不貪財,不放縱私欲,施舍不知疲倦,求善沒有滿足。
由于這樣而享有國家,不也是合適的嗎?我們的先君晉文公,是狐季姬的兒子,受到父親晉獻公的寵愛,喜歡學習,專心一志,生下來十七年,得到了五個人才。[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五人跟從他出逃晉國。]
有先大夫子余、子犯作為心腹,[子余指趙衰。子犯指狐偃。]有魏犨、賈佗作為臂膀,有齊國、宋國、秦國、楚國作為外援,[齊國把女兒嫁給他,宋國贈給他馬匹,楚王供給他飯食,秦伯接納他為客。]有欒氏、郤氏、狐氏、先氏作為內(nèi)應,逃亡在外十九年,堅守自己的意志更加專一。晉惠公、晉懷公拋棄百姓,百姓成群集隊追隨文公。獻公沒有別的親人,百姓沒有別的可期待的人。[獻公有九個兒子,只有文公一個兒子活著。]上天正在保佑晉國,將會用誰來代替晉文公?這兩個國君,和子干不一樣。共王還有受寵的兒子,國內(nèi)還有高深莫測的君主棄疾。子干對百姓沒有施予,在外邊沒有援助;離開晉國沒有人送行,回到楚國沒有人迎接,憑什么希冀享有楚國?”子干果然沒有善終而死。立棄疾為國君,正如叔向所說的一樣。
起初,[楚共王沒有嫡長子,有五個寵愛的兒子,不知道該立準。于是就遍祭名山大川的神靈,祈禱說:“請求神靈在五個人里選擇一個,讓他主持國家?!庇谑蔷桶延耔嫡故窘o名山大川的神靈,說;“正對著玉璧下拜的,是神靈所立的?!庇谑敲孛艿匕延耔德裨谧鎻R的院子里,讓這五個人站齊,然后按長幼次序下拜。康王兩腳跨在玉璧上,靈王的胳膊放在玉璧上,子干、子晰都離開很遠。平王還小,抱了進來,兩次下拜都壓在璧紐上。平王就是棄疾。]
【按語】
傳說堯年老的時候,因為兒子丹朱不賢德所以把王位禪讓給舜。舜讓給丹朱,可是諸侯都不擁戴丹朱,而擁立舜,于是舜才登上天子之位。這則傳說說明了做君主的必須有德行,行仁義,以仁德來使大臣、百姓擁戴自己。否則即使當了君主,其君主地位也不能長久得以保存。舜代丹朱,商湯伐夏桀、周武王伐商紂王,楚平王代楚靈王和子干,均是這種情形。今天作為一個企業(yè)集團的廠長或經(jīng)理,必須德才兼?zhèn)洌吮匾牟拍芡?,還應注重本身德行的培養(yǎng),以德服人,而不要以權(quán)壓人,以勢凌人,這樣上下團結(jié),才有利于工作的開展、進行,否則終有一天會被他人取代。況且,如果職工或職員不是對上司心存敬服,其辦事效率也會大打折扣,嚴重影響企業(yè)或集團的進一步發(fā)展?! 窘?jīng)文】
魯昭公薨于乾侯。趙簡子問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諸侯與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何也?”對曰:“物生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貳。故有有三辰,[謂有三也。]地有五行,[謂有五也。]體有左右,[謂有兩也。]各有妃耦。[謂陪貳也。]王有公,諸侯有卿,皆其貳也。天生季氏,以貳魯侯,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魯君世從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雖死于外,其誰矜之?社稷無常奉,[奉之無常,人言唯德也。]
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故《詩》曰:“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比笾沼诮駷槭魉?。[三后,虞、夏、商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壯◆,[乾下震上,大壯。震在上,故曰:“雷乘乾”也。]天之道也。[乾為天子,震為諸侯,而在乾上。君臣易位,猶人臣強壯,若天上有雷也。]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國?是以為君慎器與名[器,車、服也。名,爵號也。]不可以假人。
唬毫蹕虺疲骸叭司揮玻歡N#耗揮媯歡M觶?
御臣之術(shù)也?!狈蛉顺疾贆?quán)柄、持國政;未有不為害者也。昔晉有六卿,齊有田、崔,衛(wèi)有孫、寧,魯有季、孟,常指國事,世執(zhí)朝柄,終復。田氏取齊,六卿分晉,崔抒弒其君光,孫林父、寧殖出其君衎,弒其君剽,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徹并專國政,卒遂昭公,皆陰勝而陽微,下失臣道之所致也。范睢說秦昭王曰:“夫三代所以亡國者,??v溢馳騁弋獵,不聽政事。其所授者,妒賢嫉能,取下蔽上,以成其私,不為主計,而主不覺悟,故失其國。今右秩以上至諸史及王左右,無非相國之人者。見王獨立于朝,臣竊為王恐,恐萬世之后,有秦國者非王子孫也?!庇墒怯^之,《書》稱臣之有作威作福,害于而家,兇于而國??鬃釉唬骸暗撝ス遥诖蠓?,亡之兆也?!毙旁帐茄砸?。]
【譯文】
魯昭公死在乾侯(今直隸成安縣東南)。趙簡子問史墨說:“季氏趕走他的國君,而百姓順服,諸侯親附他,國君死在外邊而沒有人去懲罰他,這是為什么?”史墨回答說:“事情的存在有的成雙、有的成三、有的成五、有的有輔助。所以天有三辰,地有五行,身體有左右,人各有配偶,王有公,諸候有卿,都是有輔助的。天生了季氏,讓他輔助魯侯,時間已經(jīng)很久了。
百姓順服他,不也是很合適嗎?魯國的國君世世代代放縱安逸,季氏世世代代勤勤懇懇,百姓已經(jīng)忘記他們的國君了。因此即使魯昭公死在國外,有誰可憐他?社稷沒有固定不變的祭祀者,[祭祀者沒有固定不變的,人們認為只有有德行的人才可承擔,君臣沒有固定不變的地位,自古以來就是這樣。所以《詩經(jīng)》說:“高高的堤岸變成河谷,深深的河谷變成山陵。”三王的子孫在今天成了平民,這是君主所知道的。在《易》的卦象上,代表雷的震卦在乾卦之上,叫做大壯,[乾卦在下,震卦在上,叫做大壯。震卦在上,所以叫做“雷乘乾。”]這是上天的常道。[乾卦代表天子,震卦代表諸侯,可是在乾卦之上。君主和臣子互換地位,“大壯”的卦象指臣子過于強壯,好像天上有雷一樣。]政權(quán)到了季氏那里,到這一位國君已經(jīng)是第四代了。百姓不知道誰是國君,怎么能得到國政?因此做國君的要謹慎地對待車馬、服飾和爵號。]不能隨便拿來借給別人。
[劉向說:“做君主的沒有誰不愿意安定,可是常常不安全;沒有誰不想生存,可是常常滅亡?!边@是喪失了駕御臣子的策略。做臣子的手握重權(quán)、把持國政,沒有不為害君主的。從前晉國有韓、趙、魏、范,中行及智氏六卿,齊國有田氏、崔氏,衛(wèi)國有孫氏、寧氏,魯國有季氏、孟氏,這些人常常負責國家大事,一代又一代地執(zhí)掌朝政的權(quán)柄,這些國家終于覆沒。田氏取代了齊國,六卿瓜分了晉國,齊同的相國崔杼殺死了他的君主齊莊公光,衛(wèi)國的大臣孫林父、寧殖趕走了他們的君主衛(wèi)獻公衎,殺死了他們的君主衛(wèi)殤公剽,魯國的大夫季孫氏僭用天下之樂,季孫、孟孫、叔孫三家僭用天子宗廟之祭禮,共同掌握著國家的朝政,終于趕走了他們的君主魯昭公。以上這些例子都是因為大臣的權(quán)力遠遠超過他們的君主,并且這些大臣背棄了做人臣的道義造成的。范睢向秦昭王進言說:“夏、商、周三代所以會亡國的原因,就是君王整天縱酒作樂、騎馬馳騁,到各處打獵,不過問政事。他授權(quán)給的那個人,妒嫉賢才,控制下屬、欺蒙君上,以達到他個人的私利,一點都不為君王打算,可是君主卻不覺悟,因此就失去了他的國家?,F(xiàn)在從最小的官爵算起,一直到各個大官,以及君王左右的內(nèi)侍,沒有一個不是相國的心腹。看到君王在朝廷里孤立無援,臣不禁暗自為君王害怕,恐怕千秋萬世以后,擁有秦國的人不再是君王的子孫呀!”由此可見,《書經(jīng)》說:做臣子的如果獨攬威權(quán)、濫用權(quán)勢,就會給國家?guī)頌碾y??鬃诱f;“君王失去了權(quán)勢,國家的政權(quán)把持在大臣手里,這是國家滅亡的征兆??!”這些話太有道理了!] 【按語】
做君主的如果缺乏御臣之術(shù),就會出現(xiàn)重臣、權(quán)臣威脅主上的情形,嚴重到會被取而代之。歷史上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朝代的不斷更迭,多數(shù)都是由于這個原因。五代后唐的明宗李嗣源輔佐唐莊宗,滅粱滅契丹,莊宗制他不住,他就把莊宗的天下奪去了。宋太祖趙匡胤輔佐周世宗,破漢滅唐,周世宗制他不住,他也把后周的天下奪去了。
鑒于此種情形,做為一個公司負責人,一定要知人善用,既要選拔賢能,又要防止一些人以權(quán)來擴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危害到公司的利益。
【經(jīng)文】
孔子在衛(wèi),聞齊田常將欲為亂,[專齊國,有無君之心。]而憚鮑、晏,[鮑氏、晏氏,齊之世卿大夫。]因移其兵以伐魯。[初,田常相齊,選國中女長七尺者三百人,以為后官,賓客、舍人出入皆不禁。田常后有七十余男,因此以盜齊國也。]
孔子會諸弟子曰:“魯,父母之國,不忍觀其受敵,將欲屈節(jié)于田常以救魯。二三子誰使?”子貢請使,夫子許之。遂如齊,說田常曰:“今子欲取功于魯實難,若移兵于吳則可也。夫魯,難伐之國,其城薄以卑,地狹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偽而無用,其士民又惡甲兵之事,此不可與戰(zhàn)。夫吳,城高以厚,地廣以深,甲堅以新,士選以飽,重器精兵盡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難,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難。而以教常,何也?”子貢曰:“夫憂在內(nèi)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今君憂在內(nèi)矣。吾聞子三封而三不成,是則大臣不聽也。今君破魯以廣齊,戰(zhàn)勝以驕主,破國以尊臣,[晏等帥師,若破國則益尊。]而子之功不與焉,則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驕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難矣。夫上驕則恣,臣驕則爭,是君上與主有隙,下與大臣交爭也。如此,則子之位危矣。故曰不如伐吳。伐吳而不勝,民人外死,大臣內(nèi)空,是君上無強臣之敵,下無民人之過,孤主制齊者唯君也?!碧锍T唬骸吧?。然兵業(yè)已加魯矣,不可更,如何?”子貢曰:“子緩師。吾請救于吳,令救魯而伐齊,子以兵迎之?!碧锍TS諾。
[子貢遂南說吳王曰:“王者不絕世,霸者無強敵,千鈞之重加銖而移。
今以萬乘之齊而私千乘之魯,與吳爭強,其為患滋甚。且夫救魯,顯名也;伐齊,大利也。以撫泗上諸侯,誅暴齊以服晉,利莫大焉。存亡魯,實困強齊,智者不疑也。”吳王曰:“善。然吾實困越,越王今苦身養(yǎng)士,有報吳之心。子待吳先伐越,然后乃可?!弊迂曉唬骸霸街Σ贿^魯,吳之強不過齊,而王置齊而伐越,則齊已平魯矣。王方以存亡繼絕為名,而畏強齊伐小越,非勇也。勇者不避難;仁者不窮約;智者不失時;義者不絕世,以立其義。今存越示天下以仁,救魯伐齊,威加晉國,諸侯相率而朝吳,霸業(yè)成矣。
且王必或惡越,臣請東見越君,令出兵以從,此則實空越,而名從諸侯以伐也?!眳峭鯋?,乃使子貢之越。
趙王郊迎,自為子貢御,曰:“此蠻夷之國也,大夫何足儼然辱臨之?”
子貢曰:“今者吾說吳王以救魯伐齊,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吾伐越乃可’。
少此則破越必矣。且無報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報人之志而使人知之,殆也;事未發(fā)而先聞,危也。三者舉事之大患也。吳王為人猛暴,群臣弗堪;國家疲于數(shù)戰(zhàn),士卒不忍;百姓怨上,大臣內(nèi)變;子胥以諫死,太宰嚭用事,順君之過以安其私:此王報吳之時也。誠能發(fā)卒佐之以激其志,而重寶以悅其心,卑辭以尊其禮,則伐齊必矣。此圣人之所謂屈節(jié)以期遠者也。彼戰(zhàn)不勝,王之福也。若勝,必以兵臨晉。臣還北請見晉君,共攻之,其弱吳必也。
其銳兵盡于齊,重甲困于晉,而王乘其弊,滅吳必矣。”越王許諾,乃使大夫種以三千人助吳。
吳遂伐齊于召陵,果以兵臨晉,遇以黃池。越王襲吳之國,遂滅吳??鬃釉唬悍蚱鋪y齊、存魯,吾之始愿也。若乃強晉以疲吳,使吳亡而越霸,賜之說也。美言傷信,慎言哉!”] 【譯文】
孔子在衛(wèi)國,聽說齊國田常將要作亂(田獨掌齊國大權(quán),對君王有取而代之的心思),可是他懼怕卿大夫鮑牧、晏圍從中作梗,因此移調(diào)他的士兵去討伐魯國。[起初,田常做齊國的相國,挑選齊國身高七尺的女子三百人,把她們當做后宮,他的門客們出入后宮都不被禁止。田常有七十多個兒子,因此竊取了齊國的政權(quán)。]
孔子召集眾弟子說:我們的父母、親人都住在魯國,我不忍心看它受到敵人的入侵,將要對田常放棄自己的節(jié)操來挽救魯國。你們誰可出使齊國?”
子貢請求出使,孔子答應了。子貢于是到了齊國,對田常說:“現(xiàn)在你想攻打魯國以取得功勞那就錯了,不如移調(diào)兵力到吳國,那么就可成功。魯國是不容易攻下的國家。因為他的城墻既薄又低,土地既小又淺,他的君主愚味又不仁慈,朝中大臣只會作假又不中用,士兵百姓又伯打仗的事,因此你不能夠跟他打。那吳國的城墻又高又厚,土地又廣又深,兵器鎧甲既堅銳又是新造的,士兵既經(jīng)選訓又吃得好,城里盡是寶物和精兵,又派了英明的大夫來守城,這就容易攻打了。”田常聽了很生氣,臉色一變,說道:“你說難的,人家倒認為容易;你認為容易的,人家卻說是難的,你對我說這些話,到底是什么用心?”子貢說:“一個憂患在于朝廷的人,必去攻打強國,憂患如在于百姓,才去攻擊弱國。我聽說你三次受封都封不成,那是朝中大臣有反對你的了?,F(xiàn)在你要攻下魯國來擴充齊國的領地,如果戰(zhàn)爭勝利了,使你的君主更驕傲,要是攻破了敵國,更是使你國中大臣尊貴,[晏氏等大臣率領軍隊,如果攻破了魯國,就會使他們更加尊貴]可是功勞卻沒你的份,你和君主的交情就一天天疏遠了。這樣的話,你對上使君主驕傲,對下使群臣放肆,想因此來成功大事,那是很難的。凡是主上驕傲了,他就會放肆;臣子驕做了,他就會爭奪,這樣你上和君主有了嫌怨,下和群臣相互爭奪。到這個地步,那你在齊國的地位就危險了。所以我說你不如去攻打吳國。打吳國打不贏,但人民在外戰(zhàn)死,大臣率兵出戰(zhàn),朝廷也空虛了,這樣你在上沒強臣的對抗,下面沒有百姓的怪罪,孤立主上專制齊國的只有你了。”田常說:
“很好!但是我的軍隊已經(jīng)開到魯國了,不可能再變更,怎么辦好呢?”子貢說:“你只要按兵不動,我去出使吳國,請求吳王救魯國并且討伐齊國,你趁機發(fā)兵迎擊就是了。”田常答應了。
[子貢于是向南去見吳王夫差,說道:“一個王者是不會讓諸侯屬國被人滅絕的,一個霸主也不容許天下有另外的強敵出現(xiàn),這好比千鈞的重量加了些微的東西就移動,是會破壞均衡的?,F(xiàn)在萬乘的強齊私下要攻打千乘的弱魯,想和吳國來爭強,我私下替你感覺到危險。何況救魯,只是表面上的名義;討伐齊國,是大有好處的。這樣一方面可以安撫泗水一帶的諸候;一方面誅討蠻橫的齊國,去降服強大的晉國,好處沒有比這更大的了。名義上是去挽救了魯國的滅亡,實際上是阻扼了齊國強大擴張,這個道理,聰明的人是不會懷疑的?!眳峭跽f:“很好。但是我曾經(jīng)和越國交過故,越王現(xiàn)在不辭辛苦,教養(yǎng)士卒,有報復我的決心。你且等我打下越國再照你的話行事罷?!?br> 子貢說:“越國的勢力不如魯國,吳國的強大也比不上齊國,現(xiàn)在你放了齊國而去攻打越國,怕你打下越國時,齊國已經(jīng)平定魯國了。況且你正以保存危亡、延續(xù)將滅的名義作號召,可是去攻打小小的越國,害怕起強大的齊國來,這不是勇者的表現(xiàn)。真正的勇者是不避開艱難的;仁者是不甘困坐愁城的;智者是不肯失掉機會的,義者是不會讓一個國家滅亡的,他們是借這個來建立道義。現(xiàn)在應該借著保存越國來向各國表示你的仁德,解救魯國,討伐齊國,向晉國顯示你的威勢,到時諸侯各國必然相約而來朝見你吳國,那你稱霸諸候的大業(yè)就成功了。況且你真的厭惡越國,那我可以替你到東面去見越王,叫他出兵追隨你,實際上是使他的國內(nèi)空虛,只名義上是跟隨著諸侯去討伐就是了?!眳峭趼犃撕芨吲d,就派子貢到越國去。
子貢到越國,越王勾踐到城外迎接,并親自給子貢駕車,問子貢說:“我們越國是個落后不開化的地方,你這貴人怎么肯自降身份鄭重其事地光臨到這里呢?”子貢說:“現(xiàn)在我已說動吳王去救魯伐齊,吳王心里愿意,只是顧慮越國,所以他說:‘等我打了越國之后才可以這么做?!孢@樣的話,那他攻破越國是必然的事了。況且要是沒有報仇的心意卻教人懷疑,是很拙劣的;有報仇的心意卻被對方知道,這是不安全的;事情還沒有發(fā)動就先被探知風聲,那是很危險的。這三點是成事的最大禁忌。吳王這個人兇狠殘暴,臣屬們都受不了;國家屢次征戰(zhàn),疲敗得很,兵士們?nèi)淌懿涣死?;百姓們怨恨吳王,朝中大臣有了變動;伍子胥因進諫被殺,太宰嚭主政弄權(quán),他只順著君主錯誤的好惡行事,以圖保全自己的私利。這是你報復吳王的好機會,如果你真能派兵協(xié)助吳王來激發(fā)他的意志,用重金寶物來獲取他的歡心,用謙恭的言辭和禮儀來推崇他,那他一定會去攻打齊國的。這就是圣人所說的失去節(jié)操來期盼長遠的打算。他打輸了,那是你的福氣;如果打贏了必定會乘勝逼近晉國。到時就讓我北上去見晉君,要他一同來攻打,那么吳國的勢力一定會被削弱的。等他的精銳在齊國消耗得差不多了,重兵又被晉國牽制住,你就趁他疲憊交困的時候去攻打他,那是絕對可以滅掉吳國的?!痹酵醮饝沼嬓惺拢谑桥纱蠓蛭姆N帶領三千士兵協(xié)助吳國。吳國于是討伐齊國,在召陵(今河南郾城縣東三十五里)這個地方打了一仗。勝利后果真帶軍隊向晉國進逼,和晉國人在黃池(今河南封邱縣西南)碰頭,結(jié)果吳兵大敗。
越王聽到消息后進襲吳國,于是滅亡了吳國。孔子說:“擾亂齊國,挽救魯國,確是我最初的愿望。如果說使吳國疲敗來讓晉國強大,滅亡吳國卻讓越國稱霸,這是子貢游說的結(jié)果?;ㄑ郧烧Z會敗壞信譽,說話可要小心??!”] 【按語】
子貢出使,保全了魯國,擾亂了齊國,破滅了吳國,強大了晉國,而越國也稱霸了。他一做使者,使齊、魯、吳、晉、越五國的勢力互相攻破,在十年之中,這五國的情勢,都各自有了變化,所以說一言重于九鼎,有時十萬大軍用武力解決不了的問題,言辭可以做到。不煩寸鐵,談笑解圍。歷史上一策而轉(zhuǎn)危為安,一語而巧退千軍,一計而平定叛亂,數(shù)語而定國安邦的例子是很多的。
有一則有名的寓言故事”烏鴉和狐貍”也說明了言辭的重要性:
烏鴉找到了一塊肉,樹下的狐貍看到后,就想把烏鴉里嘴里的肉騙下來,于是它想出一個好辦法:不斷地恭維烏鴉,說烏鴉的歌喉是多么的婉轉(zhuǎn)動聽。烏鴉高興地唱起來,結(jié)果嘴里的肉掉到狐貍嘴里,正好上了狐貍的當。
以前人們一說起這則寓言,都認為狐貍太狡猾了。其實這正是狐貍的聰明之處,懂得運用語言達到目的。試想,狐貍?cè)绻梦淞Z取那塊肉的話,恐怕就難如愿以償了吧!
在當今社會中,一方面要謹防一些人用美麗的謊言達到行騙的目的;另一方面,應充分發(fā)揮語言的功能,排難解紛,而不是動不動就拳腳相加,以武力見高低。
【經(jīng)文】
秦始皇帝游會稽,至沙丘,疾甚。始皇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未授使者,始皇崩。[時始皇有二十余子。長子扶蘇,使監(jiān)兵上郡,蒙恬為將。少子胡亥愛,請從,上許之。余子莫從。丞相李斯以為上在外崩,無真太子,故秘之。群臣莫知也。]
趙高因留所賜扶蘇璽書,而謂公子胡亥曰:“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位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奈何?”胡亥曰:
“固然也。吾聞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既捐命,不封諸子,何可言也!”
趙高曰:“不然。方今天下之權(quán),存亡在子與高及丞相耳,愿子圖之。且夫臣人與見臣于人,制人與見制于人,豈可同日而道哉!”胡亥曰:“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谫,強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备咴唬骸俺悸劀⑽錃⑵渲?,天下稱義焉,不為不忠。衛(wèi)君殺其父,而衛(wèi)國載其德,孔子著之,不為不孝。[議曰:
亂臣賊子,自古有之。生而楚言,可為痛哭者,胡亥是也。]夫大行不細謹,大德不辭讓,鄉(xiāng)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顧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猶豫,后必有悔。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愿子遂之也。”胡亥喟然嘆曰:“今大行未發(fā),豈宜以此事于丞相哉!”高曰:“時平時乎,間不及謀。贏糧躍馬,唯恐后時!”
胡亥既然高之言,乃謂丞相斯曰:“上崩,賜長子書,與喪俱會咸陽而立為嗣。書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事將何如?”斯曰:“安得亡國之言耶!”高曰:“君自料才能孰于蒙恬?功高孰于蒙恬?謀遠不失孰于蒙恬?
無怨于天下孰與蒙恬?長子舊而信之孰于蒙恬?”斯曰:“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責之何深也?”高曰:“高故內(nèi)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吏進入秦宮,管事二十余年,未嘗見秦免罷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誅亡?;实鄱嘧?,皆君之所知。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事,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于鄉(xiāng)里,明矣。高受詔教習胡亥學法,仁慈篤厚,輕財重士,秦之諸子皆莫及也,可以為嗣。君計而定之。”斯曰:“斯,上蔡閭巷布衣也,上幸擢為丞相者,固將以存亡安危屬臣也。豈可負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幾,孝子不勤勞而見危,君其勿復言?!备咴唬骸吧w聞圣人遷徙無常,就變而從時,見末而知本,觀指而睹歸。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
方今天下之權(quán)懸命于胡亥,高能得志焉。且夫從外制中謂之惑,從下制上謂之賊。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風搖者萬物作,此必然之效也。君侯何見之晚也?!彼乖唬骸拔崧剷x易太子,三世不安;齊桓兄弟爭位,身死為戮;紂殘賊親戚,不聽諫者,國危丘墟。三者逆天,宗朝不血食,斯其猶人哉,安足與謀!”高曰:“上下合同,可以長久;中外若一,事無表里。君聽臣之計,則長有封侯,世世稱孤,必有喬、松之壽,孔、墨之智。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為寒心。善者因敗為福,君何處焉?”斯乃仰天而嘆,垂涕太息曰:“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乃聽高立胡亥,改賜璽書,殺扶蘇、蒙恬。
[初,李斯從茍卿學帝王之術(shù),欲西入秦。辭于荀卿曰:“斯聞得時無怠,令萬乘爭時,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談者之秋也。故斯將西說秦王。”至秦,為呂不韋舍人,不韋賢之,任以為郎。說秦王陰遣謀士赍金玉以游說諸侯。諸侯名士皆厚給遺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遂吞天下,皆斯之謀也。]
【譯文】
秦始皇巡行天下,出游會稽山,來到沙丘(今河北省平鄉(xiāng)縣東北)時,病得很嚴重,便叫趙高寫遺詔賜給公子扶蘇。遺詔寫好后,還沒來得及交給使者送去,秦始皇就去世了。[秦始皇有二十幾個兒子,長子扶蘇因為屢次勸諫始皇,觸怒了始皇,被派到上郡(在今陜西省北部及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左翼一帶)監(jiān)督軍隊防御匈奴。當時統(tǒng)帥大軍的是蒙恬。秦始皇最小的兒子胡亥,最得始皇的歡心,請求跟隨一同出游,始皇答應了。其他的兒子都沒能跟著去。丞相李斯認為皇上在外頭去世,朝廷又沒有事先立定太子,唯恐有人叛亂,所以隱瞞消息,不發(fā)布喪事,百官都不知道秦始皇已去世。]
趙高因此扣留了賜給扶蘇的妝印和遺詔,對公子胡亥說:“皇上去世,沒有遺命封立諸子為王,只賜給了長子扶蘇遺詔。等長子來到,就會立為皇帝,可是你卻連一點兒土地也沒有分封到,該怎么辦呢?”胡亥說:“事實是這樣。我聽說賢明的君王最了解他的屬臣,聰睿的父親最清楚他的兒子。
我父親他當然知道哪個兒子應該嗣位,哪個兒子不應受封?,F(xiàn)在我父親既然不下命令封賜諸子,那還有什么好說的呢?”趙高說:“話可不是這么說。
現(xiàn)在天下的大權(quán),都在你、我和丞相李斯手中。我們要誰生存誰就生存,要誰滅亡誰就滅亡,希望你能考慮一下。況且讓別人向自己稱臣和自己向別人稱臣,控制別人和被別人控制,這兩樣怎么可以相提并論呢?”胡亥說:“廢棄長兄而擁立幼弟,是不合乎道義的;不遵從父親的遺詔,妄想嗣位為帝,或者惟恐長兄嗣位以后,自己失去寵恃,可能被殺,因而陰謀篡位,這都是不孝的;自己才能薄劣,勉強依靠別人出力幫忙,不能算是能干。這三件都是違背道德,不被天下人所心服的。”趙高說:“我聽說商湯、周武王殺了他們的君王,全天下人都稱贊他們行為符合道義,不算是不忠誠。衛(wèi)出公殺了他的父親,衛(wèi)國人因而推重他的德望,孔子還在《春秋經(jīng)》中特別記載,不算是不孝順。[心懷異志,危害邦國的惡人,從古以來就有。身為秦人,而生來就說楚國話,讓人感到痛心悲憤到極點的,胡亥就是這種人!]做大事的人不可拘泥細端,隆盛的德行不必計較瑣屑的禮節(jié)。鄉(xiāng)里間日常的瑣事,和朝廷百官所擔負的工作,性質(zhì)各不相同。因此凡事只顧細節(jié)而遺忘大體,必有禍患;猶疑不決,必招災害。要是能勇敢果斷,放手去做,連鬼神也會畏懼逃避,后來必能成功。但愿你依照我的意見去做?!焙ラL嘆了口氣,說:
“現(xiàn)在皇上剛?cè)ナ?,還沒有發(fā)喪,喪禮還沒有結(jié)束,怎么方便拿這件事來打擾丞相呢?”趙高說:“時機是很要緊的??!稍一遲緩就不允許你再作任何打算了。就像攜帶干糧騎著快馬趕路一樣,最怕的是耽誤時機了。”
胡亥同意了趙高的話,趙高就對丞相李斯說:“皇上去世,賜遺詔給長子,叫他趕來參與喪事,到咸陽會齊,準備嗣位為帝。可是遺詔還沒來得及送出,皇上就先去世了。現(xiàn)在還沒有人知道皇上去世的消息。你看這事情該怎么辦?”李斯說:“怎么可以說這種滅亡國家的話呢?趙高說:“你自己估量一下你的才能比蒙恬怎樣?你對國家的功勞可比蒙恬高?你可曾比蒙恬更能深謀遠慮不致失算?你果真比蒙恬更不會結(jié)怨于天下人?你比蒙恬更和長子扶蘇有舊情且又深得信任?”李斯說:“這五樣我都比不上蒙恬,但你為什么對我如此苛求責備呢?”趙高說;“我原本不過是宮禁里一個供人驅(qū)使的奴役,僥幸因為嫻熟獄法,得以有機會進入秦朝宮廷,掌管事務,到今天已經(jīng)二十多年了,從來沒有看到被秦王所罷免的丞相或功臣,是曾經(jīng)連封兩代相繼為官的,這些大臣最后都是被誅戮而死的。皇帝的二十兒個兒子,他們的為人你都知道。長子扶蘇剛強果斷,威武勇敢,肯相信人,又善于鼓舞別人,讓他們?yōu)樽约撼隽ΑK^承皇帝位后,必定任命蒙恬當丞相,這樣一來,你是不可能帶著通侯的印綬回家享福,這是很明確的了。我接受皇上的命令,教胡亥學習法令諸事。胡亥慈祥仁愛,敦厚篤實,輕視財物,著重士人,秦國的那些公子都比不上他,所以他可以繼承皇位。你最好計劃一下,確定他為太子?!崩钏拐f:“我李斯原不過是上蔡(在今河南上蔡縣西南)
民間的一個普通百姓,皇上僥幸提撥我做丞相,原本是要把國家存亡安危的重擔交托給我的。我怎能辜負皇帝對我的恩義呢?肝膽相酬的忠臣,不會因為怕死就存僥幸萬一的心理,謹身侍親的孝子,不做危險的事。所以請你不要再說了。”趙高說:“我聽說聰明人處世,凡事靈活變化,不會固執(zhí)不通。
他能夠抓緊局勢變化的關(guān)鍵,順應潮流;看到事物的細微末節(jié),就能知道它根本的方向;看到事物發(fā)展的動向,就能知道它最后的結(jié)果。事物的發(fā)展本來是有這種情況的,怎么能固執(zhí)著永恒不變的準則呢?現(xiàn)在天下的權(quán)威和命運都掌握在胡亥手中,我有辦法實現(xiàn)我的想法。再者說,依附外面的扶蘇來挾制掌握中樞的胡亥,那是糊涂,以臣子的身份地位,挾制君上,就是亂臣賊子了。所以秋天天寒霜降,草木自然零落凋謝,春天天暖冰化,萬物自然生長,這是必然的結(jié)果。你怎么到現(xiàn)在還不理解這種道理呢?”李斯說:“我聽說晉獻公廢太子申生改立庶子奚齊,結(jié)果召至三代政局的不安定;齊桓公和他的弟弟公子糾爭奪王位,后來公子糾給殺了;商紂王殺了叔父比干,不聽臣子勸諫,因此國都變成一片廢墟,國家也滅亡了。這三件都是違背天理的例子,弄得宗廟沒人祭祀。我和他們幾個是一樣的人,你又何必與我商量呢?”趙高說:“如果上下同心協(xié)力,就可以保有長久的富貴;如果內(nèi)外互相應和,事情自然順手,不致有差錯。你要是聽我的計策,你就可以長久享有侯爵,還可以傳給子孫萬代。而且你也可以像有王子喬和赤松子兩位仙人那般的長壽,像孔子和墨子兩位圣賢那樣聰明智慧?,F(xiàn)在你舍棄這個好計策不肯聽從,那么連你的子孫都不免遭殃,我實在很替你擔心。一個善于自處的人是能因禍而得福的,你打算把自己如何來安置呢?”李斯于是抬頭望著天,流著淚嘆息著說;“既然不能自殺來報答皇帝,要向哪兒去寄托我的命運呢?”于是李斯就聽從了趙高的計謀,改立胡亥為太子,篡改秦始皇所賜的遺詔,殺了扶蘇和蒙恬。
[起初,李斯跟著荀子學習帝道、王道這類儒家的治術(shù),學業(yè)完成后,想到西方秦國去,向荀子辭別,說:“我聽說一個人要是遇到時機,千萬不可怠惰?,F(xiàn)在各國諸侯都正在爭取時機,希望成大事立大業(yè),所以有謀略的游說之士都容易掌握實權(quán),尤其秦王更是野心勃勃,想要吞并天下,治理萬方,這正是以游說為事業(yè)的布衣之士奔走四方,獵取富貴的時候了。所以我現(xiàn)在就要動身到西方去游說秦王了。李斯來到秦國后,當秦國丞相呂不韋門下的舍人,呂不韋很賞識他,任命他為郎官。李斯因此得到機會,游說秦王羸政暗地派遣有謀略的游說之士,帶著金玉寶物去游說諸侯。諸侯國家內(nèi)的知名之士,凡可以用財貨收買過來歸附秦國的,就饋贈豐厚的禮物來拉攏他;至于不肯被收買的人,就用鋒利的劍把他暗殺刺死。秦王利用李斯所獻的離間諸侯君臣的計謀,來破壞諸侯各國君臣間的團結(jié),終于吞并了天下。] 【按語】
李斯出身布衣,行蹤遍歷諸侯各國,后來到了秦國,趁六國有機可乘的時侯,輔佐秦始皇羸政,終于成就了帝王的大事業(yè)。李斯也做了三公,可算是得到始皇的尊寵任用了??墒巧頌樨┫?,不力求修明政治,來糾正補救秦始皇的過失,而只是貪戀爵祿,為了一已私利,而置國家利益不顧,聽從了趙高的邪說,廢棄嫡子扶蘇,立了庶子胡亥。
不但使秦國喪失了天下,自已也受五刑而死,并且禍及父母、兄弟、妻子三家族的人。
這一切是李斯咎由自取,他對奏國實際上是功不抵罪的。這使我想到《左傳·秦晉崤之戰(zhàn)》中的一件事:
春秋時魯僖公三十三年,秦國軍隊舉兵襲擊鄭國,在渭(今河南省渭縣)這個地方,與鄭國商人弦高相遇,弘高當時正準備到周地競行貿(mào)易,當他得助秦國準備進攻鄭國時,一面用自已的財物犒勞秦國,一面派人通知鄭國。鄭國得到消息后迅速做好迎戰(zhàn)準備,秦國看到這種情況后就退兵了。
弦高作為一個普通商人,尚且能為國家的利益犧牲自已的私利,李斯作為奏國的丞相卻比不上一個商人,這怎能說李斯為秦竭忠盡誠呢?
【經(jīng)文】
秦二世末,陳涉起蘄,兵至陳。張耳,陳余說涉曰:“大王興梁、楚,務在入關(guān),未及收河北也。臣嘗游趙,知其豪杰,愿請奇兵略趙地?!庇谑顷愅踉S之,與卒三千。從白馬渡河,至諸郡縣,說其豪杰曰:“秦為亂政虐刑,殘滅天下。北為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戌,外內(nèi)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重以苛法,使天下父子不相聊生。今陳王奮臂為天下倡始,莫不響應。家自為怒各報其怨,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今已張大楚,王陳,使吳廣、周文將卒百萬西擊秦。于此時而不成封侯之業(yè)者,非人杰也。夫因天下之力而攻無道之君,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之業(yè),此一時也?!焙澜芙匀黄溲?。乃行收兵,下趙十余城。
[議曰:班固云:“昔《詩》、《書》述虞、夏之際,舜、禹受禪,積德累仁,數(shù)十年,然后在位。殷、周之王,乃由契、稷,歷十余世,然后放殺?!?br> 秦起襄公始,蠶食六國,至于始皇,乃并天下。秦既稱帝,患周之敗,以為諸侯力爭,以弱見奪。于是削去五等,墮城銷刃,鉗語燒書,內(nèi)鋤雄俊,外攘胡越,用一威權(quán)以為萬世安。然十余年間,強敵橫發(fā)乎不虞,謫戍強于五霸,閭閻逼于戎狄,響應◆于謗譏,奮臂威于甲兵。向秦之禁,適所以資豪杰自速其弊也。由是觀之,夫豪杰之資,在于虐政矣。]
【譯文】
秦二世末年,陳涉起兵靳州(今安淮宿州),攻人陳縣(今河南淮陽),張耳、陳余對陳涉說:“大王動員梁楚的軍隊,目標是要攻入關(guān),無暇收復河北,我們從前去過趙國,對那里的豪俊人才和地理形勢非常熟悉,希望你能派遣一支軍隊,出人意料之外地向北攻取趙國的地方。”陳涉聽從了他的話,撥給他們?nèi)к婈?。張耳,陳余他們從白馬津(在今河南滑縣北)渡河,到了河北諸縣,便向當?shù)氐暮澜苡握f:“秦國的暴政酷刑殘害天下已經(jīng)幾十年了,在北方征集很多的力役修筑長城,在南方廣召兵丁戍守五嶺,弄得外內(nèi)騷動,雞犬不寧,百姓們疲敝不堪,而官吏們卻經(jīng)常到百姓家去按照人口的多少,聚斂財物,以供應軍隊的費用,財匱力盡,民不聊生;又以嚴刑竣法,使家人父子都不能相安?,F(xiàn)在陳王奮臂而起,首舉義旗,領導天下的百姓推翻暴政。楚國二千里地方,沒有不起來響應的,家家奮起,人人參戰(zhàn),各自報復和攻殺他們的怨仇,縣里的令丞被殺了,郡中的守尉也被殺了?,F(xiàn)在已經(jīng)建立了大楚國,在陳地為土,又派遣吳廣、周文率領百萬大軍西出攻秦。有這么一個大好的機會,還不能成就封昏的功業(yè),那就不是人中的豪杰了。以天下人的力量,攻擊無道的暴君,報父兄的怨仇,并能成就霸業(yè),這是豪杰之士們最好的機會了?!碑?shù)氐暮澜苤慷颊J為這話很對,于是紛紛行動,軍隊的人數(shù)一下子增加到幾萬,占領了趙地十城。
[斑固說:從前《詩經(jīng)》、《書經(jīng)》記敘虞、夏之時,舜和禹接受禪位都是積累恩德仁義幾十年,然后才當上了帝王。殷、周的王位,分別是由殷契和后稷經(jīng)過十幾代,到商湯趕走了暴君夏桀,周武王殺了商紂王才有的。秦朝從秦襄公開始,逐漸吞滅了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到秦王贏政終于統(tǒng)一了天下。秦始皇當皇帝后,害怕秦朝也會重蹈周朝的覆轍遭到滅亡。
秦始皇把周朝滅亡的原因歸結(jié)為周王朝王室衰微,下屬諸侯國力量太強大,因此他撤除了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毀壞城池,銷毀兵器,限制言論,焚燒書籍,對內(nèi)鏟除英雄豪杰,對外抵御胡、越等少數(shù)民族的侵入,以為憑著威力和強權(quán)就可以達到秦王朝的萬世安定??墒莾H僅十幾年的時間,以陳勝、吳廣為首的戍守邊疆的士卒突然發(fā)動,他們的力量要比春秋五霸強大的多;威脅秦國遠甚于戎、狄等少數(shù)民族對秦國的威脅;百姓們在輿論上給予的呼應遠甚于少數(shù)人以前對秦王朝的譏謗;陳勝舉起胳膊大呼,他的威力比軍隊還大。從前秦國實行的禁例正好幫助了陳勝,加速了自己的滅亡。
因此可以說,陳勝的勝利是因為秦國殘暴的統(tǒng)治??!] 【經(jīng)文】
韓信既平齊,為齊王。項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說齊王,使三分天下。
信不聽。
武涉已去,蒯通知天下權(quán)在韓信,欲為奇策而感動之,以相人說韓信曰:
“仆嘗受相人之術(shù)。”韓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對曰:“貴賤在于骨法,憂喜在于容色,成敗在于決斷,以此參之,萬不失一?!毙旁唬骸跋壬喙讶巳绾??”對曰:“愿請間?!毙旁唬骸白笥疫h。”蒯通曰:“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群之背,貴乃不可言?!毙旁唬骸昂沃^也?”蒯通曰:“天下初發(fā)難,俊雄豪近建號一呼,天下之士云合霧集,魚鱗雜沓,煙至風起。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涂地,父子暴骸、骨肉流離于中野,不可勝數(shù)。楚人起于彭城,轉(zhuǎn)斗逐北,至于滎陽,乘利席卷,威振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三年于此矣。漢王將數(shù)十萬之眾,距鞏、洛,阻山河之險,一日數(shù)戰(zhàn),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敗滎陽,傷成皋,還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
夫銳氣挫于險塞而糧食竭于內(nèi)藏,百姓罷極怨望,無所依倚。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圣賢固不能息天下之禍。當今兩主之命懸于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述莫敢先動。夫以足下之賢圣,有甲兵之眾,據(jù)強齊,從燕、趙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向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起而響應矣,孰敢不聽!割大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于齊。案齊之故,有膠、泗之地,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齊矣。蓋聞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熟慮之。”
韓信曰:“漢王遇我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向利背義乎!”蒯生曰:“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yè),臣竊以為誤矣。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相與為刎頸之交,后爭張黡、陳澤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奉項嬰頭鼠竄,歸于漢王。漢王借兵東下,殺成安君泜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此二人相與,天下至歡。然而卒相擒者,何也?患生于多欲,人心難測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漢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于張黡、陳澤。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已,亦誤矣。大夫種、范蠡存亡越伯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諺曰:‘野獸盡而獵狗烹,敵國破而謀臣亡。’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也;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之于勾踐也。此二人者,足以觀矣。愿足下深慮之。
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臣請言大王功略:涉西河,虜魏王,擒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向以報,此所謂功無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載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以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br> 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我將念之?!?br> 后數(shù)日,蒯通復說曰:“夫聽者事之侯,計者事之機也,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鮮矣。聽不失一二者,不可亂以言;計不失本末者,不可紛以辭。
夫隨廝養(yǎng)之役者,失萬乘之權(quán);守儋石之祿者,[一儋,一斛之余也。]缺卿相之位。故智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審毫厘之小計,遺天下之大數(shù),智誠知之,決不敢行者,百事之禍也。故猛虎之猶豫,不如蜂蠆之致螫;騏驥踟躅,不如駑馬之安步;孟賁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雖有舜、禹之智,沉吟而不言,不如喑聾之指麾也。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不再來,愿足下詳察之?!表n信猶豫不忍背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王終不奪吾齊,遂謝蒯生。蒯生曰:“夫迫于苛細者,不可與圖大事;拘于臣虜者,固無君王之意?!闭f不聽,因去,佯狂為巫。
[議曰:“昔齊崔杼弒莊公,晏子不死君難曰:“君人者,豈以陵人?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yǎng)。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已死,而為己亡,非其親昵,誰敢任之!”孟子謂齊宣王曰:
“君之視臣少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少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雖云君天也,天不可逃,然臣緣君恩以為等差,自古然矣。韓信以漢王遇厚而不背其德,誠足憐耳!]
【譯文】
韓信平定齊國后,被漢王劉邦立為齊王。項羽有些恐慌,就派盱眙(今安徽淮陰道)人武涉去游說齊王韓信,讓韓信和漢王、項王三分天下。韓信拒絕了。
說客武涉走了以后,齊國人蒯通也知道目前天下大勢,舉足輕重的關(guān)鍵是操在韓信手中,想要用一個特殊的計策來感動他,就用他曾經(jīng)學過的相人術(shù)來勸說韓信,他說道:“在下曾經(jīng)學過相人術(shù),懂得相法?!表n信說:“先生相人術(shù)的方法如何?”蒯通回答說:“一個人的貴或賤,在于看骨骼的表象,憂或喜,在于看臉上的氣色;成與敗,在于看他的性情對事情有無決斷力;用這三個條件來綜合看相,保證萬無一失!”韓信說,“先生請相相我的命運究竟如何”蒯通回答說:“請屏退左右!”韓信說:“身邊的人都退下吧!”蒯通說:“從你的面相看來,你將來最高不過封侯,而且還會遭到危險;從你的脊背看來,將軍真是貴不可言。”韓信說:“這話怎么說?”
蒯通說:“天下的英雄豪杰們,他們剛開始發(fā)動抗秦,只要有人自立為王,登高一呼,天下的有志之士,全都聚合到一處來了,多得云興霧涌,鱗次櫛比,快得像火亂飛,風疾起;在那段時間里,大家所憂慮的,是如何消滅暴秦罷了!現(xiàn)在的情況,是楚王項羽與漢王劉邦雙方在爭奪天下,使得天下那些無辜的老百姓,死傷遍野,父死子亡,尸骨拋棄在荒野,不計其數(shù)。楚國人從彭城(今江蘇徐州)起義,到處戰(zhàn)斗,無往不利,以致把漢王圍困在滎陽(在今河南滎澤縣西南十七里),乘軍事上的得利,度卷大部分土地,使得天下震動,然而他的軍隊在京與索(京在滎陽縣東南二十一里,索即滎陽縣)二地之間,無法動彈,阻于西部山區(qū)而不能向前推進,已經(jīng)是三年了!
漢王率領了幾十萬部隊,占據(jù)了鞏(今河南鞏縣)和洛陽,仗著山區(qū)和河谷的復雜地形,來抵抗楚兵,一天戰(zhàn)斗好幾次,不能進得尺寸之地;常常打敗仗,無法挽救,以至有滎陽之敗仗,成皋(今河南汜水縣西北)的傷亡,就逃到宛城(今湖北荊門縣南六十里)和葉縣(今河南葉縣南)之間,這就是智的一方無所用其智,勇的一方無所乘其勇的窘境了!至于乘勝的銳氣,被山區(qū)的險隘所挫阻;而守險的一方,內(nèi)部又糧食空虛,老百姓因為長期陷于戰(zhàn)爭,精疲力竭,所以十分怨恨,日夜盼望戰(zhàn)爭早日停止,因為他們已經(jīng)到了無所歸宿的地步。照我的估量,在這種情勢下,如果不是天下最賢圣的人,就一定不能平定這天下的大禍患。目前劉、項兩王的命運,就掛在你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