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
百家姓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柳永詞全集
友古詞
六一詞
和清真詞
東坡詞
蘆川詞
圣求詞
山谷詞
東浦詞
淮海詞
朱子語類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四 中庸三
作者:
《朱子語類》朱熹
第二十章
「『修道以仁?!恍薜?,便是說上文修身之道,自『為 政在人』轉(zhuǎn)說將 來 。『修道以仁』,仁是築底處,試商量如何?」伯豐言:「克去己私,復 此天理,然後得其修。」曰:「固是。然聖賢言『仁』字處,便有箇溫 厚慈祥之意,帶 箇愛 底道理。下文便言『親親為 大』。」。
問:「『修道以仁』,繼之以『仁者人也』,何為 下面又添說義禮?」曰:「仁便有義,如陽便有陰。親親尊賢,皆仁之事。親之尊之,其中自有箇差等,這便是義與禮。親親,在父子如此,在宗族如彼,所謂『殺 』也,尊賢;有當事之者,有當友之者,所謂『等』也。」僩?! 枺骸溉室嗍堑溃绾螀s說『修道以仁』?」曰:「道是汎 說,「汎 」字,疑是「統(tǒng)」字。仁是切要底?!褂謫枺骸溉绱?,則這『仁』字是偏言底?」曰:「『仁者人也,親親為 大?!蝗绱苏f,則此是偏言。」節(jié)。
問:「思修身,不可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不知天?!乖唬骸复颂巺s是倒看,根本在修身。然修身得力處,卻是知天。知天,是知至、物格,知得箇自然道理。學若不知天,便記得此,又忘彼;得其一,失其二。未知天,見事頭緒多。既知天了,這裏便都定,這事也定,那事也定?!勾尽?br>
「思事親不可不知人?!怪?,只如「知人則哲」之「知」,不是思欲事親,先要知人。只是思欲事親,更要知人。若不好底人與它處,豈不為 親之累?知天,是知天道。
知天是起頭處。能知天,則知人、事親、修身,皆得其理矣。聞見之知與德性之知,皆知也。只是要知得到,信得及。如君之仁,子之孝之類,人所共知而多不能盡者,非真知故也。謨。
問「知仁勇」。曰:「理會 得底是知,行得底是仁,著力去做底是勇。」德明?! 枴钢视隆怪帧T唬骸复蟾胖讓?知,行底屬 仁,勇是勇於知,勇於行?!褂衷疲骸浮荷残小?,以知為 主;『學知利行』,以仁為 主;『困知勉行』,以勇為 主?!範c。
問:「『生知安行』為 知,『學知利行』為 仁,『困知勉行』為 勇,此豈以等級言耶?」曰:「固是。蓋生知安行主於知而言。不知,如何行?安行者,只是安而行之,不用著力,然須是知得,方能行得也。故以生知安行為 知。學知利行主於行而言。雖是學而知得,然須是著意去力行,則所學而知得者不為 徒知也?!构室詫W知利行為 仁。銖退思所謂三者,皆兼知行而言。大知固生知,非生知何以能安而行?至仁固力行,非學知何以能利而行?勇固是知行不可廢。翌日再問。先生曰:「更須涵養(yǎng)?!广?。
問:「中庸以『生知安行』為 知,『學知利行』為 仁,何也?」曰:「論語說『仁者安仁』,便是說得仁高了;『知者利仁』,便是說得知低了。此處說知,便是仁在知中,說得知大了。蓋既是生知,必能安行。若是學知,便是知得淺;須是力行,方始至仁處,此便是仁在知外。譬如這箇桌子,論語說仁,便是此腳直處;說知,便是橫處。中庸說仁,便是橫處;說知,便是直處。而今且將 諸說錄出來 看,看這一邊了,又去看那一邊,便自見得不相礙?!官鐚O。賜錄云:「『問諸說皆以生知安行為 仁,學知利行為 知,先生獨反是,何也?』曰:『論語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與中庸說「知仁勇」,意思自別。生知安行,便是仁在知中。學知利行,便是仁在知外。既是生知,必能安行,所以謂仁在知中。若是學知,便是知得淺些了;須是力行,方始至仁處,所以謂仁在知外?!粏枴褐侨视隆弧T弧豪頃?得底是知,行得底是仁,著力去做底是勇?!弧?br>
仁則力行工夫多,知則致知工夫多?!负脤W近乎知,力行近乎仁」,意自可見。道夫。
問:「『力行近乎仁』,又似『勇者不懼 』意思?!乖唬骸附换フf都是。三知都是知,三行都是仁,三近都是勇。生知安行好學,又是知;學知利行力行,又是仁;困知勉行知恥,又是勇?!勾?。
呂 與叔「好學近仁」一段好。璘?! ≈獝u,如「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 法於天下,可傳 於後世,我猶未免為 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既恥為 鄉(xiāng)人,進學安得不勇!
為 學自是要勇,方行得徹 ,不屈懾 。若纔行不徹, 便是半塗而廢。所以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勇本是沒緊要物事,然仁知了,不是勇,便行不到頭。僩。
問:「『為 天下有九經(jīng)』,若論天下之事,固不止此九件,此但舉其可以常行而不易者否?」曰:「此亦大概如此說,然其大者亦不出此?!褂謫枺骸竻?氏以『有此九者,皆德懷 之事,而刑不與焉』,豈以為 此可以常行,而刑則期於無刑,所以不可常行而不及之歟?」曰:「也不消如此說。若說不及刑,則禮樂 亦不及。此只是言其大者,而禮樂 刑政固已行乎其間矣?!褂謫枺骸葛B(yǎng)士亦是一大者,不言何也?」曰:「此只是大概說。若如此窮,有甚了期?若論養(yǎng)士,如『忠信重祿』,『尊賢』,『子庶民』,則教民之意固已具其中矣。」僩。
「柔遠」解作「無忘賓旅」。孟子注:「賓客羈旅?!构耪邽?之授節(jié),如照身、憑子之類,近時度關(guān)皆給之?!敢蚰苁谌我约纹渖啤?,謂願留於其國 者也。德明。
問「來 百工則財用足」。曰:「既有箇國 家,則百工所為 皆少不得,都要用。若百工聚,則事事皆有,豈不足以足財用乎?」如織紝可以足布帛,工匠可以足器皿之類。燾。
問「餼廩」。曰:「餼,牲餼也。如今官員請受,有生羊肉。廩,即廩給,折送錢之類是也?!官n。
問:「『送往迎來 』,集注云:『授節(jié)以送其往?!弧乖唬骸高h人來 ,至去時,有節(jié)以授之,過所在為照 。如漢之出入關(guān)者用繻,唐謂之『給過所』?!官n。
問:「『凡事豫則立』以下四句,只是泛舉四事,或是包『達道、達德、九經(jīng)』之屬 ?」曰:「上文言『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天下之達德三,所以行之者一。凡為 天下國 家有九經(jīng),所以行之者一。』遂言『凡事豫則立』,則此『凡事』正指『達道、達德、九經(jīng)』可知?!核囟ā?,是指先立乎誠可知。中間方言『所以行之者一』,不應 忽突出一語言『凡事』也。」銖。
豫,先知也,事未至而先知其理之謂豫?!阜彩略t立,不豫則廢?!箼M渠曰:「事豫吾內(nèi) ,求利吾外也。」又曰:「精義入神者,豫而已?!菇砸涣x也。僩。
或問「言前定則不躓」。曰:「句句著實,不脫空也。今人纔有一句言語不實,便說不去?!官R孫。
「事前定則不困。」閑時不曾做得,臨時自是做不徹 ,便至於困。「行前定則不疚。」若所行不前定,臨時便易得屈折枉道以從 人矣?!傅狼岸▌t不窮?!惯@一句又包得大,連那上三句都包在裏面,是有箇妙用,千變?nèi)f化而不窮之謂。事到面前,都理會 得。它人處置不得底事,自家便處置得;它人理會 不得底事,自家便理會 得。僩。
問「反諸身不誠」。曰:「反諸身,是反求於心;不誠,是不曾實有此心。如事親以孝,須是實有這孝之心。若外面假為 孝之事,裏面卻無孝之心,便是不誠矣?!範c。
「誠者,天之道?!拐\是實理,自然不假修為 者也?!刚\之者,人之道」,是實其實理,則是勉而為 之者也。孟子言「萬物皆備 於我」,便是「誠」;「反身而誠」,便是「誠之」。反身,只是反求諸己。誠,只是萬物具足,無所虧欠。端蒙。
問「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曰:「誠是天理之實然,更無纖毫作為 。聖人之生,其稟受渾然,氣 質(zhì)清明純粹,全是此理,更不待修為 ,而自然與天為一 。若其餘,則須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如此不已,直待得仁義禮智與夫忠孝之道,日用本分事無非實理,然後為 誠。有一毫見得與天理不相合,便於誠有一毫未至。如程先生說常人之畏虎,不如曾被虎傷 者畏之出於誠實,蓋實見得也。今於日用間若不實見得是天理之自然,則終是於誠為 未至也?!勾笱?。
問:「『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之道也?!淮搜蕴炖碇翆嵍鵁o妄,指理而言也?!赫\之者,未能真實無妄,而欲其真實無妄之謂,人之道也?!淮搜栽谌水斢姓鎸崯o妄之知行,乃能實此理之無妄,指人事而言也。蓋在天固有真實之理,在人當有真實之功。聖人不思不勉,而從 容中道,無非實理之流行,則聖人與天如一,即天之道也。未至於聖人,必擇 善,然後能實明是善;必固執(zhí) ,然後實得是善,此人事當然,即人之道也。程子所謂『實理』者,指理而言也;所謂『實見得是,實見得非』者,指見而言也。此有兩 節(jié)意。」曰:「如此見得甚善?!广?。
中庸言天道處,皆自然無節(jié)次;不思不勉之類。言人道處,皆有下功夫節(jié)次。擇善 與固執(zhí) 是二節(jié)。言天道,如至誠之類,皆有「至」字?!钙浯沃虑?,卻是人事?!妇脛t徵」,是外人信之。古注說好。璘。
或問:「明善、擇 善,何者為 先?」曰:「譬如十箇物事,五箇善,五箇惡 。須揀 此是善,此是惡 ,方分明?!箯?周。
聖賢所說工夫,都只一般,只是一箇「擇 善固執(zhí)」 。論語則說「學而時習之」,孟子則說「明善誠身」。只是隨他地頭所說不同,下得字來 各自精細,真實工夫只是一般。須是盡知其所以不同,方知其所以同也。
「博學」,謂天地萬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當學。然亦各有次序,當以其大而急者為 先,不可雜而無統(tǒng)也。
先生屢 說「慎思之」一句。言:「思之不慎,便有枉用工夫處?!谷藗?。
中庸言「慎思之」。思之粗淺不及,固是不慎;到思之過時,亦是不慎。所以他聖人不說深思,不說別樣 思,卻說箇「慎思」。道夫。
或問:「『篤行』是有急切之意否?」曰:「篤厚也是心之懇 惻 。」履孫。
「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箚柖ブタ勺屜?。須當研窮到底,使答者詞窮理盡,始得。砥。
問:「『博學之』至『明辨之』,是致知之事,『篤行』則力行之事否?」曰:「然?!褂謫枺骸浮河懈W』至『行之弗篤弗措也』,皆是勇之事否?」曰:「此一段卻只是虛說,只是應 上面『博學之』五句反說起。如云不學則已,學之而有弗能,定不休。如云『有不戰(zhàn) ,戰(zhàn) 必勝 矣』之類也?!焊ゴ搿灰参词怯率隆5降冕崦嬲f『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方正是說勇處?!弘m愚必明』,是致知之效;『雖柔必強』,是力行之效。」僩。
或問「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曰:「此是言下工夫,人做得一分,自己做百分。」節(jié)。
呂 氏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一段煞好,皆是他平日做工夫底。淳?! h卿問「哀公問政」章。曰:「舊時只零碎解。某自初讀時,只覺首段尾與次段首意相接。如云『政也者,蒲盧也。故為 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便說『仁者,人也,親親為 大。義者,宜也,尊賢為 大』。都接續(xù)說去,遂作一段看,始覺貫穿。後因看家語,乃知是本來 只一段也。中庸三十三章,其次第甚密,古人著述便是不可及。此只將 別人語言鬥湊成篇,本末次第終始總合,如此縝密!」賀孫。廣錄意同,別出。
問:「中庸第二十章,初看時覺得渙散,收拾不得。熟讀先生章句,方始見血脈貫通處?!乖唬骸盖拜叾嗍侵鸲谓馊ァD吵踝x時但見『思修身』段後,便繼以『天下之達道五』;『知此三者』段後,便繼以『為 天下國 家有九經(jīng)』,似乎相接續(xù)。自此推去,疑只是一章。後又讀家語,方知是孔子一時間所說?!箯V云:「豈獨此章?今次讀章句,乃知一篇首尾相貫,只是說一箇中庸底道理?!乖唬骸腹淌恰K湃私庾龅眠@樣 物事,四散收拾將 來 。及併 合眾,則便有箇次序如此,其次序又直如此縝密!」廣。
問:「或問引『大學論小人之陰惡 陽善,而以誠於中者目之』,且有『為 善也誠虛,為 惡 也何實如之』之語,何也?」曰:「『小人閒居為 不善』,是誠心為不 善也。『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是為 善不誠?!挂蚺e往年胡文定嘗說:「朱子發(fā)雖修謹,皆是偽 為 ?!故菚r范濟 美天資豪傑 ,應 云:「子發(fā)誠是偽 為 ,如公輩卻是至誠?!刮亩ㄟd謝曰:「某何敢當『至誠』二字?」?jié)?美卻戲 云:「子發(fā)是偽 於為 善,公卻是至誠為 惡 也。」乃是此意。德明?! 〉诙徽?br>
「自誠明,謂之性」,此「性」字便是「性之」也?!缸悦髡\,謂之教」,此「教」字是學之也。此二字卻是轉(zhuǎn)一轉(zhuǎn)說,與首章「天命之謂性,修道之謂教」二字義不同。。
「自誠明」,性之也;「自明誠」,充之也,轉(zhuǎn)一轉(zhuǎn)說。「天命之謂性」以下,舉體統(tǒng)說。人傑 。
「自誠明,謂之性?!拐\,實然之理,此堯 舜以上事。學者則「自明誠,謂之教」,明此性而求實然之理。經(jīng)禮三百,曲禮三千,無非使人明此理。此心當提撕喚 起,常自念性如何善?因甚不善?人皆可為 堯 舜,我因甚做不得?立得此後,觀書 亦見理,靜坐亦見理,森然於耳目之前!可學。
以誠而論明,則誠明合而為 一;以明而論誠,則誠明分而為 二。壽 昌?! 〉诙隆 』騿枺骸溉绾问恰何ㄌ煜轮琳\』?」曰:「『唯天下至誠』,言其心中實是天下至誠,非止一家一國 而已。不須說至於實理之極。才說箇『至於』,則是前面有未誠底半截。此是說聖人,不說這箇未實底。況聖人亦非向有未實處,到這裏方實也。『贊化育與天地參 』,是說地頭?!孤膶O。
「唯天下至誠」,言做出天下如許大事底本領(lǐng)子。至,極也,如易「至神、至變」。方。 問「『唯天下至誠為 能盡其性』一段。且如性中有這仁,便真箇盡得仁底道理;性中有這義,便真箇盡得義底道理」云云。曰:「如此說,盡說不著。且如仁,能盡父子之仁,推而至於宗族,亦無有不盡;又推而至於鄉(xiāng)黨,亦無不盡;又推而至於一國 ,至於天下,亦無有不盡。若只於父子上盡其仁,不能推之於宗族,便是不能盡其仁。能推之於宗教,而不能推之於鄉(xiāng)黨,亦是不能盡其仁。能推之於鄉(xiāng)黨,而不能推之於一國 天下,亦是不能盡其仁。能推於己,而不能推於彼,能盡於甲,而不能盡於乙,亦是不能盡。且如十件事,能盡得五件,而五件不能盡,亦是不能盡。如兩 件事盡得一件,而一件不能盡,亦是不能盡。只這一事上,能盡其初,而不能盡其終,亦是不能盡;能盡於蚤,而不能盡於暮,亦是不能盡。就仁上推來 是如此,義禮智莫不然。然自家一身,也如何做得許多事?只是心裏都有這箇道理。且如十件事,五件事是自家平生曉 得底,或曾做來; 那五件平生不曾識,也不曾做,卒然至面前,自家雖不曾做,然既有此道理,便識得破,都處置得下,無不盡得這箇道理。如『能盡人之性』。人之氣 稟有多少般樣 ,或清或濁 ,或昏或明,或賢或鄙,或壽 或夭,隨其所賦,無不有以全其性而盡其宜,更無些子欠闕處。是他元有許多道理,自家一一都要處置教是。如『能盡物之性』,如鳥獸草木有多少般樣 ,亦莫不有以全其性而遂其宜。所以說『惟天下之至誠,為 能盡人物之性』。蓋聖人通身都是這箇真實道理了,拈出來 便是道理,東邊拈出東邊也是道理,西邊拈出西邊也是道理。如一斛米,初間量有十斗,再量過也有十斗,更無些子少欠。若是不能盡其性,如元有十斗,再量過卻只有七八斗,少了二三斗,便是不能盡其性。天與你許多道理,本自具足,無些子欠闕,只是人自去欠闕了他底。所以中庸難看,便是如此。須是心地大段廣大,方看得出;須是大段精微,方看得出;精密而廣闊,方看得出?!够蛟唬骸钢杏怪M性,即孟子所謂盡心否?」曰:「只差些子?!够騿柌钐?。曰:「不當如此問。今夜且歸去與眾人商量,曉 得箇『至誠能盡人物之性』分曉 了,卻去看盡心,少間差處自見得,不用問。如言黑白,若先識得了,同異處自見。只當問黑白,不當問黑白同異?!咕弥?,又曰:「盡心是就知上說,盡性是就行上說?!够蛟唬骸改鼙M得真實本然之全體是盡性,能盡得虛靈知覺之妙用是盡心?!乖唬骸溉?。盡心就所知上說,盡性就事物上說。事事物物上各要盡得他道理,較零碎,盡心則渾淪?!股w行處零碎,知處卻渾淪。如盡心,才知些子,全體便都見。又問:「盡心了,方能盡性否?」曰:「然。孟子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性則知天』,便是如此?!箖g。枅錄別出。
問:「『至誠盡性,盡人,盡物』如何是『盡』?」曰:「性便是仁義禮智?!罕M』云者,無所往而不盡也。盡於此不盡於彼,非盡也;盡於外不盡於內(nèi) ,非盡也。盡得這一件,那一件不盡,不謂之盡;盡得頭,不盡得尾,不謂之盡。如性中之仁,施之一家,而不能施之宗族;施之宗族,不能施之鄉(xiāng)黨;施之鄉(xiāng)黨,不能施之國 家天下,皆是不盡。至於盡禮,盡義,盡智,亦如此。至於盡人,則凡或仁或鄙,或夭或壽 ,皆有以處之,使之各得其所。至於盡物,則鳥獸蟲魚,草木動 植,皆有以處之,使之各得其宜。盡性盡人盡物,大概如此。」又問:「盡心亦是如此否?」曰:「未要說同與不同。且須自看如何是心?如何是性?便自見得不同處。如問黑白,且去認取那箇是白?那箇是黑?則不必問,而自能知其不同矣?!挂蛟唬骸溉粽f大概:則盡心是知,盡性是行;盡心是見得箇渾淪底,盡性是於零碎事物上見;盡心是見得許多條緒都包在裏許,盡性則要隨事看,無一之或遺。且如人之一身,雖未便要歷許多事,十事盡得五事,其餘五事心在那上,亦要盡之。其他事,力未必能為 ,而有能為 之理,亦是盡也。至誠之人,通身皆是實理,無少欠闕處,故於事事物物無不盡也?!箹?。
問:「至誠盡人物之性,是曉 得盡否?」曰:「非特曉 得盡,亦是要處之盡其道。若凡所以養(yǎng)人教人之政,與夫利萬物之政,皆是也。故下文云:『贊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 矣!』若只明得盡,如何得與天地參去 ?這一箇是無不得底,故曰『與天地參 而為 三矣』?!勾笱?。
盡人性,盡物性,性只一般,人物氣 稟不同。人雖稟得氣 濁 ,善底只在那裏,有可開通之理。是以聖人有教化去開通它,使復 其善底。物稟得氣 偏了,無道理使開通,故無用教化。盡物性,只是所以處之各當其理,且隨他所明處使之。它所明處亦只是這箇善,聖人便是用他善底。如馬悍者,用鞭策亦可乘。然物只到得這裏,此亦是教化,是隨他天理流行發(fā)見處使之也。如虎狼,便只得陷而殺 之,驅(qū)而遠之。淳。
盡己之性,如在君臣則義,在父子則親,在兄弟則愛 之類,己無一之不盡。盡人之性,如黎民時雍,各得其所。盡物之性,如鳥獸草木咸若。如此,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皆是實事,非私心之倣像也。人傑 。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怪皇琼サ刎瀸?去,然卻有箇「則」字在。節(jié)。
「贊天地之化育?!谷嗽谔斓刂虚g,雖只是一理,然天人所為 ,各自有分,人做得底,卻有天做不得底。如天能生物,而耕種必用人;水能潤物,而灌溉必用人;火能熯 物,而薪爨必用人。裁成輔相,須是人做,非贊助而何?程先生言:「『參 贊』之義,非謂贊助?!勾苏f非是。閎祖。
聖人「贊天地之化育」。蓋天下事有不恰好處,被聖人做得都好。丹朱不肖,堯 則以天下與人。洪水汎濫,舜尋 得禹而民得安居。桀紂暴虐,湯 武起而誅之。
程子說贊化處,謂「天人所為 ,各自有分」,說得好!淳?! 枺骸肝┨煜轮琳\,為 能盡其性?!乖唬骸复艘训降教?,說著須如此說,又須分許多節(jié)次。只聖人之至誠,一齊具備 。中庸於此皆分作兩 截言。至誠則渾然天成,更無可說。如下文卻又云『誠之者人之道』,『其次致曲,曲能有誠』,皆是教人做去。如『至誠無息』一段,諸儒說多不明,卻是古注是。此是聖人之至誠,天下久則見其如此,非是聖人如此節(jié)次。雖堯 舜之德,亦久方著於天下。」問:「贊化育,常人如何為 得?」曰:「常人雖不為 得,亦各有之。」曰:「此事惟君相可為 。」曰:「固然。以下亦有其分,如作邑而禱雨之類,皆是?!箍蓪W。
問:「中庸兩 處說『天下之至誠』,而其結(jié)語一則曰『贊天地之化育』,一則曰『知天地之化育』?!嘿潯慌c『知』兩 字如何分?」曰:「前一段是從 裏面說出,後段是從 下面說上,如『修道之謂教』也。『立天下之大本』,是靜而無一息之不中。知化育,則知天理之流行?!官R孫錄云:「或問:『贊化育與知化育,何如?』曰:『「盡其性」者,是從 裏面說將 出,故能盡其性,則能盡人物之性以贊天地之化育。「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者,是從 下面說上去,如「修道之教」是也』云云?!?br>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瓜壬疲骸钢痪墯?稟不齊,若至誠盡性,則渣滓便渾化,不待如此?!寡?。
曲,是氣 稟之偏,如稟得木氣 多,便溫 厚慈祥,從 仁上去發(fā),便不見了發(fā)強剛毅。就上推長充擴,推而至於極,便是致。氣 稟篤於孝,便從 孝上致曲,使吾之德渾然是孝,而無分毫不孝底事。至於動 人而變化之,則與至誠之所就者無殊。升卿。
劉 潛夫問「致曲」。曰:「只為 氣 質(zhì)不同,故發(fā)見有偏。如至誠盡性,則全體著見。次於此者,未免為氣 質(zhì)所隔。只如人氣 質(zhì)溫 厚,其發(fā)見者必多是仁,仁多便侵卻那義底分數(shù) ;氣 質(zhì)剛毅,其發(fā)見者必多是義,義多便侵卻那仁底分數(shù) 。」因指面前燈 籠曰:「且如此燈, 乃本性也,未有不光明者。氣 質(zhì)不同,便如燈 籠用厚紙糊,燈 便不甚明;用薄紙糊,燈 便明似紙厚者;用紗糊,其燈 又明矣。撤去籠,則燈 之全體著見,其理正如此也。」文蔚。
問「致曲」。曰:「須件件致去,如孝,如悌,如仁義,須件件致得到誠處,始得?!官n。
問「致曲」。曰:「曲是逐事上著力,事事上推致其極。如事君則推致其忠,事親則推致其孝,與人交則推致其信,皆事事上推致其極?!怪t。
問:「『致曲』莫是就其所長上推致否?」曰:「不只是所長,謂就事上事事推致。且如事父母,便就這上致其孝;處兄弟,便致其恭敬;交朋友,便致其信,此所謂『致曲』也。能如此推致,則能誠矣。曲不是全體,只是一曲?!骨ⅰ?br>
問:「『致曲』是就偏曲處致力否?」曰:「如程子說『或孝或弟,或仁或義』,所偏發(fā)處,推致之各造其極也?!箚枺骸溉绱?,恐將 來 只就所偏處成就?!乖唬骸覆蝗??;蛉驶蛄x,或孝或弟,更互而發(fā),便就此做致曲工夫。」明德。
問:「『致曲』,伊川說從 一偏致?!乖唬骸疙毤氯ァH缧?,須件件致得到誠孝誠弟處。如仁義,須件件致到仁之誠、義之誠處?!官鐚O。
問:「『其次致曲』,注所謂『善端發(fā)見之偏』,如何?」曰:「人所稟各有偏善,或稟得剛強,或稟得和柔,各有一偏之善。若就它身上更求其它好處,又不能如此。所以就其善端之偏而推極其全。惻 隱、羞惡、 是非、辭遜四端,隨人所稟,發(fā)出來 各有偏重處,是一偏之善?!褂睢?br>
問:「『其次致曲』,是『就其善端發(fā)見之偏而悉推致之』,如何?」曰:「隨其善端發(fā)見於此,便就此上推致以造其極;發(fā)見於彼,便就彼上推致以造其極,非是止就其發(fā)見一處推致之也。如孟子『充其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 用;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 用』,此正是致曲處。東坡文中有一處說得甚明。如從 此惻 隱處發(fā),便從 此發(fā)見處推致其極;從 羞惡 處發(fā),便就此發(fā)見處推致其極,孟子所謂擴充其四端是也。曲無不致,則德無不實,而明著動 變積而至於能化,亦與聖人至誠無異矣?!广?。
問「致曲」。曰:「伊川說得好,將 曲專 做好處,所以云『或仁或義,或孝或弟』,就此等處推致其極。」又問:「或問卻作『隨其所稟之厚薄』,而以伊川之言為 未盡,不可專 就偏厚處說者,如何?」曰:「不知舊時何故如此說。」或曰:「所稟自應 有厚薄,或厚於仁,薄於義;或厚於義,薄於仁。須是推致教它恰好,則亦不害為 厚薄矣?!乖唬骸溉?。也有這般處。然觀其下文『曲能有誠』一句,則專 是主好說。蓋上章言『盡性』,則統(tǒng)體都是誠了。所謂『誠』字,連那『盡性』都包在裏面,合下便就那根頭一盡都盡,更無纖毫欠闕處?!浩浯沃虑?,則未能如此,須是事事上推致其誠,逐旋做將 去,以至於盡性也。『曲能有誠』一句,猶言若曲處能盡其誠,則『誠則形,形則著』云云也。蓋曲處若不能有其誠,則其善端之發(fā)見者,或存或亡,終不能實有諸己。故須就此一偏發(fā)見處,便推致之,使有誠則不失也。」又問:「『明、動 、變、化』,伊川以『君子所過者化』解『動 』字,是和那『變化』二字都說在裏面否?」曰:「動 ,是方感動 他;變,則已改其舊俗,然尚有痕瑕在;化,則都消化了,無復 痕跡矣。」僩。 問:「前夜與直卿論『致曲』一段,或問中舉孟子四端『擴而充之』,直卿以為 未安。既是四端,安得謂之『曲』?」曰:「四端先後互發(fā),豈不是曲?孟子云『知皆擴而充之』,則自可見。若謂只有此一曲,則是夷惠之偏,如何得該偏?聖人具全體,一齊該了,然而當用時亦只是發(fā)一端。如用仁,則義禮智如何上來 得?」問:「聖人用時雖發(fā)一端,然其餘只平鋪在,要用即用;不似以下人有先後間斷 之異,須待擴而後充?!乖唬骸溉弧!褂謫枺骸割佋韵陆允侵虑俊乖唬骸割佔芋w段已具,曾子卻是致曲,一一推之,至答一貫之時,則渾合矣。」問:「所以必致曲者,只是為 氣 稟隔,必待因事逐旋發(fā)見?」曰:「然。」又問:「程子說『致曲』云:『於偏勝 處發(fā)。』似未安。如此,則專 主一偏矣?!乖唬骸复苏f甚可疑。須於事上論,不當於人上論?!箍蓪W。
問:「『其次致曲』與易中『納約自牖』之意,亦略相類。『納約自牖』是因人之明而導 之,『致曲』是因己之明而推之。是如此否?」曰:「正是如此?!箷r舉。
元德問「其次致曲,曲能有誠」。曰:「凡事皆當推致其理,所謂『致曲』也。如事父母,便來 這裏推致其孝;事君,便推致其忠;交朋友,便推致其信。凡事推致,便能有誠。曲不是全體,只是一曲。人能一一推之,以致乎其極,則能通貫乎全體矣。」時舉。 子武問:「『曲能有誠』,若此句屬 上句意,則曲是能有誠;若是屬 下句意,則曲若能有誠,則云云。此有二意,不知孰穩(wěn)?」曰:「曲也是能有誠,但要之不若屬 下意為 善。」又問「誠者自成,道者自道」。曰:「『自成』,是就理說;『自道』,是就我說。有這實理,所以有此萬物。誠者,所以自成也;道卻在我自道?!沽x剛。
「曲能有誠」,有誠則不曲矣。蓋誠者,圓成無欠闕者也。方。
「明則動 。」伊川云:「明,故能動 人也?!拐?。 仲思問:「動 非明,則無所之;明非動 ,則無所用。」曰:「徒明不行,則明無所用,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則行無所向,冥行而已?!共?。
「明則動 ,動 則變,變則化?!箘?與變化,皆主乎外而言之。人傑 ?! 〉诙恼?br>
問「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曰:「在我無一毫私偽 ,故常虛明,自能見得。如禎祥、妖孽與蓍龜所告,四體所動 ,皆是此理已形見,但人不能見耳。聖人至誠無私偽 ,所以自能見得。且如蓍龜所告之吉兇甚明,但非至誠人卻不能見也?!广彙?br>
第二十五章
問「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曰:「誠者,是箇自然成就底道理,不是人去做作安排底物事。道自道者,道卻是箇無情底道理,卻須是人自去行始得。這兩 句只是一樣 ,而義各不同。何以見之?下面便分說了。」又曰:「誠者自成,如這箇草樹 所以有許多根株枝葉條幹 者,便是他實有。所以有許多根株枝葉條幹 ,這箇便是自成,是你自實有底。如人便有耳目鼻口手足百骸,都是你自實有底道理。雖是自然底道理,然卻須你自去做,始得?!箖g。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簧暇涫枪铝?空說這一句,四旁都無所倚靠。蓋有是實理,則有是天;有是實理,則有是地。如無是實理,則便沒這天,也沒這地。凡物都是如此,故云『誠者自成』,蓋本來自 成此物。到得『道自道』,便是有這道在這裏,人若不自去行,便也空了?!官R孫問:「既說『物之所以自成』,下文又云『誠以心言』,莫是心者物之所存主處否?」曰:「『誠以心言』者,是就一物上說。凡物必有是心,有是心,然後有是事。下面說『誠者物之終始』,是解『誠者自成』一句?!翰徽\無物』,已是說著『自道』一句了。蓋人則有不誠,而理則無不誠者。恁地看,覺得前後文意相應 ?!官R孫?! 枺骸浮赫\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粌?句語勢 相似,而先生之解不同,上句工夫在『誠』字上,下句工夫在『行』字上?!乖唬骸敢辔⒉煌!鹤猿伞蝗糁蛔觥鹤缘馈唤猓嗟?。」某因言:「妄意謂此兩 句只是說箇為 己不得為 人,其後卻說不獨是自成,亦可以成物?!瓜壬创?,久之,復 曰:「某舊說誠有病。蓋誠與道,皆泊在『誠之為 貴』上了。後面卻便是說箇合內(nèi) 外底道理。若如舊說,則誠與道成兩 物也。」義剛。
問:「『誠者自成』,便是『鬼神體物而不可遺』;『而道自道』,便是『道不可離』。如何?」曰:「也是如此?!赫\者物之終始』,說得來 好?!箯V。
「誠者,自成也?!瓜挛脑疲骸刚\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勾硕浔憬馍弦痪?。實有是理,故有是人;實有是理,故有是事。夔孫。
「誠者,物之終始」,徹 頭徹 尾。方。
問:「『誠者,物之終始?!豢磥?凡物之生,必實有其理而生。及其終也,亦是此理合到那裏盡了?!乖唬骸溉缛酥叹叽死?;及其死時,此理便散了?!挂騿枴赋勏λ馈?。「程子云:『皆實理也。』」又云:「實理者,合當決定是如此。為 子必孝,為 臣必忠,決定是如此了?!範c。 「誠者物之終始」,猶言「體物而不可遺」,此是相表裏之句。從 頭起至結(jié)局,便是有物底地頭,著一些急不得。又曰:「有一尺誠,便有一尺物;有一寸誠,便有一寸物?!垢摺?br>
蜚卿嘗言:「『誠』字甚大,學者未容驟語。」道夫以為 ,「誠者物之終始」,始學之士所當盡心,而聖人之所以為 聖人者,亦不過如此,正所謂徹 上徹 下之理也。一日,以語曹丈進叔。曹曰:「如何?」曰:「誠者,實然之理而已?!共茉唬骸敢舱f實然之理未得。誠固實,便將 實來 做誠,卻不是。」因具以告先生。曰:「也未可恁地執(zhí) 定說了。誠有主事而言者,有主理而言者。蓋『不誠無物』,是事之實然。至於參 贊化育,則便是實然之理?!沟婪?。
問:「『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皇菍嵱惺抢?,而後有是物否?」曰:「且看他聖人說底正文語脈,隨『誠者物之終始』,卻是事物之實理,始終無有間斷 。自開闢以來 ,以至人物消盡,只是如此。在人之心,茍誠實無偽 ,則徹 頭徹 尾,無非此理。一有間斷 ,則就間斷 處,即非誠矣。如聖人至誠,便是自始生至沒身,首尾是誠。顏子不違仁,便是自三月之初為 誠之始,三月之末為 誠之終;三月以後,便不能不間斷 矣。『日月至焉』,只就至焉時便為 終始,至焉之外即間斷 而無誠,無誠即無物矣。不誠,則『心不在焉,視不見,聽不聞』,是雖謂之無耳目可也。且如『禘自既灌而往不欲觀』,是方灌時誠意存焉,即有其祭祀之事物;及其誠意一散,則雖有升降威儀,已非所以為 祭祀之事物矣。」大雅。閎祖錄云:「不誠雖有物猶無物,如禘自既灌,誠意一散,如不祭一般?!?br>
「誠者,物之終始?!箒?處是誠,去處亦是誠。誠則有物,不誠則無物。且如而今對 人說話,若句句說實,皆自心中流出,這便是有物。若是脫空誑誕,不說實話,雖有兩 人相對 說話,如無物也。且如草木自萌芽發(fā)生,以至枯死朽腐歸土,皆是有此實理,方有此物。若無此理,安得有此物!僩。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拐\,便貫通乎物之終始,若不誠,則雖為 其事,與無事同。炎。
「誠者,物之終始」,以理而言;「不誠無物」,以人而言。不誠,則有空闕,有空闕,則如無物相似。節(jié)?! 刚\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拐\者,事之終始,不誠,比不曾做得事相似。且如讀書 ,一遍至三遍無心讀,四遍至七遍方有心讀,八遍又無心,則是三遍以上與八遍,如不曾讀相似。節(jié)。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谷缱x書 ,半版以前,心在書 上,則此半版有終有始。半版以後,心不在焉,則如不讀矣。閎祖。
「誠者,物之終始。」物之終始,皆此理也,以此而始,以此而終。物,事也,亦是萬物?!覆徽\無物」,以在人者言之。謂無是誠,則無是物。如視不明,則不能見是物;聽不聰,則不能聞是物,謂之無物亦可。又如鬼怪妖邪之物,吾以為 無,便無,亦是?!菇癜矗簾o物謂不能聞見是物,及以為 無便無,皆與章句不合。姑存之。德明。
正淳問:「『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淮硕涫菤?說?!汗示诱\之為 貴』,此卻說從 人上去。先生於『不誠無物』一句亦以人言,何也?」曰:「『誠者,物之終始』,此固汎 說。若是『不誠無物』,這箇『不』字,是誰不他?須是有箇人不他,方得?!谷藗?。
問:「『誠者,物之終始』,恐是就理之實而言?!翰徽\無物』,恐是就人心之實此理而言?」曰:「非也。此兩 句通理之實、人之實而言。有是理,則有是物;天下之物,皆實理之所為 。徹 頭徹尾 ,皆是此理所為 。未有無此理而有此物也。無是理,則雖有是物,若無是物矣。蓋『物之終始』,皆實理之所為 也。下文言『君子誠之為 貴』,方說人當實乎此理而言。大意若曰,實理為 『物之終始』,無是理,則無是物,故君子必當實乎此理也?!广?。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蛔鋈f物看亦得,就事物上看亦得。物以誠為 體,故不誠則無此物。終始,是徹 頭徹 尾底意?!箚枺骸富騿栔性啤鹤云溟g斷之 後,雖有其事,皆無實之可言』,何如?」曰:「此是說『不誠無物』。如人做事,未做得一半,便棄了,即一半便不成?!箚枺骸笚?氏云:『四時之運已,即成物之功廢?!弧乖唬骸钢粸?有這些子,如無這些子,其機關(guān)都死了?!乖賳枺骸笧?其『至誠無息』,所以『四時行,百物生』,更無已時。此所以『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也?!乖唬骸溉??!沟旅鳌?br>
問「不誠無物」。曰:「誠,實也。且如人為 孝,若是不誠,恰似不曾,誠便是事底骨子?!刮奈?。
或問「不誠無物」。曰:「誠,實也。且如為 孝,若不實是孝,便是空說,無這孝了,便是『不誠無物』。」 或問「不誠無物」。曰:「孝而不誠於孝則無孝,弟而不誠於弟則無弟。推此類可見。誠,只是實然之理,然有主於事而言者,有主於理而言者。主於事而言,『不誠無物』是也;主於理而言,『贊天地化育』之類是也?!?br>
「不誠無物。」人心無形影,惟誠時方有這物事。今人做事,若初間有誠意,到半截後意思懶 散,謾做將 去,便只是前半截有物,後半截無了。若做到九分,這一分無誠意,便是這一分無功。
問「不誠無物」。曰:「實有此理,便實有此事。且如今日向人說我在東,卻走在西;說在這一邊,卻自在那一邊,便都成妄誕了!」榦。
問「不誠無物」。曰:「不誠實,則無此事矣。如不雨言雨,不晴言晴,既無誠實,卻似不曾言一般?!广?。
「誠者,物之終始」,指實理而言;「君子誠之為 貴」,指實心而言。僩。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此「自成」字與前面不同。蓋怕人只說「自成」,故言「非自成己,乃所以成物」。故成己便以仁言,成物便以知言。蓋成己、成物,固無內(nèi) 外之殊,但必先成己,然後能成物,此道之所以當自行也。夔孫。
問:「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乖唬骸刚\雖所以成己,然在我真實無偽 ,自能及物。自成己言之,盡己而無一毫之私偽 ,故曰仁;自成物言之,因物成就而各得其當,故曰知。此正與『學不厭,知也;教不倦,仁也』相反。然聖賢之言活,當各隨其所指而言,則四通八達矣。仁,如『克己復 禮』皆是;知,如應 變曲當皆是?!广?。
問:「成己合言知,而言仁;成物合言仁,而言知,何也?」曰:「『克己復 禮為 仁』,豈不是成己?『知周乎萬物而道濟 天下』,豈不是成物?仁者,體之存;知者,用之發(fā)?!範c。
「成己,仁也」,是體;「成物,知也」,是用?!笇W不厭,知也」,是體;「教不倦,仁也」,是用。閎祖。
「學不厭」,所以成己,而成己之道在乎仁?!附滩痪搿?,所以成物,而成物之功由乎知。因看呂 氏中庸解「誠者自成」章未辨論,為 下此語。方。
問:「『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怀晌锶绾握f知?」曰:「須是知運用,方成得物?!箚枺骸浮簳r措之宜』,是顏稷閉戶 纓冠之義否?」曰:「亦有此意。須是仁知具,內(nèi) 外合,然後有箇『時措之宜』?!褂衷疲骸溉缙娇禑o事時,是一般處置;倉卒緩急時,又有一樣 處置?!沟旅?。
第二十六章 問:「『至誠無息,不息則久』,果有分別否?」曰:「不息,只如言無息,游楊 氏分無息為 至誠,不息所以體乎誠,非是?!广彙?br>
問:「『久則徵』,徵,是徵驗發(fā)見於外否?」曰:「除是久,然後有徵驗。只一日兩 日工夫,如何有徵驗!」德明。
或問:「以存諸中者而言,則悠久在高明、博厚之前;見諸用者而言,則悠久在博厚、高明之後,如何?」曰:「此所以為 悠久也。若始初悠久,末梢不悠久,便是不悠久矣。」燾。
博則能厚。節(jié)。
問「悠久、博厚、高明」。曰:「此是言聖人功業(yè),自『徵則悠遠』,至『博厚、高明、無疆』,皆是功業(yè)著見如此。故鄭氏云:『聖人之德,著於四方?!挥帧褐虑徽隆好鲃t動 』,諸說多就性分上理會 。惟伊川云:『「明則動 」,是誠能動 人也?!弧褂终f:「『著則明』,如見面盎背是著;若明,則人所共見,如『令聞廣譽施於身』之類?!沟旅?。
問:「『至誠無息』一章,自是聖人與天為 一處,廣大淵微,學者至此不免有望洋之歎?!乖唬骸敢嗖豁毴绱?,豈可便道自家終不到那田地!只是分別義理令分明,旋做將 去?!箚枺骸浮河七h、博厚、高明』,章句中取鄭氏說,謂『聖人之德,著於四方』;豈以聖人之誠自近而遠,自微而著,如書 稱堯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者乎?」曰:「亦須看它一箇氣 象,自『至誠無息,不息則久』,積之自然如此?!沟旅?。
「至誠無息」一段,鄭氏曰:「言至誠之德,著于四方?!故且?。諸家多將 做進德次第說。只一箇「至誠」已該了,豈復 更有許多節(jié)次,不須說入裏面來 。古注有不可易處,如「非天子不議禮」一段,鄭氏曰:「言作禮樂 者,必聖人在天子之位?!股鹾啴?。閎祖。
問:「『博厚、高明、悠久』六字,先生解云:『所積者廣博而深厚,則所發(fā)者高大而光明。』是逐字解。至『悠久』二字,卻只做一箇說了。據(jù) 下文『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則『悠』與『久』字,其義恐亦各別?」先生良久曰:「悠,長也。悠,是自今觀後,見其無終窮之意;久,是就他骨子裏說,鎮(zhèn)常如此之意?!挂钤缬衷疲骸缸蛞顾剂肯碌脙?句:『悠是據(jù) 始以要終,久是隨處而常在。』」廣。
呂 氏說:「有如是廣博,則其勢 不得不高;有如是深厚,則其精不得不明?!勾藘?句甚善。章句中雖是用他意,然當初只欲辭簡,故反不似他說得分曉 。譬如為 臺觀,須是大做根基,方始上面可以高大。又如萬物精氣 蓄於下者深厚,則其發(fā)越於外者自然光明。廣。
或問「天昭昭之多」。曰:「昭昭,小明也。管中所見之天也是天,恁地大底也是天。」節(jié)。
問:「『天斯昭昭』,是指其一處而言;『及其無窮』,是舉全體而言。向來 將 謂天地山川,皆因積累而後大?!乖唬骸概e此全體而言,則其氣 象功效自是如此?!广?。
天地山川非由積累而後大,讀中庸者不可以辭害意耳。振。 問「純亦不已」。曰:「純便不已。若有間斷 ,便是駁雜?!範c。
第二十七章
「大哉聖人之道!」此一段,有大處,做大處;有細密處,做細密處;有渾淪處,做渾淪處。方子?! 』騿枴嘎}人之道,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曰:「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便是聖人之道。不成須要聖人使他發(fā)育,方是聖人之道。『峻極于天』,只是充塞天地底意思?!箤W蒙。
「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優(yōu)優(yōu)大哉!」皆是天道流行,發(fā)見為 用處。祖道。
「優(yōu)優(yōu)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挂皇虏豢汕逢I。才闕一事,便是於全體處有虧也。佛釋之學,只說道無不存,無適非道,只此便了,若有一二事差也不妨。人傑 。
聖人將 那廣大底收拾向?qū)嵦巵?,教人從 實處做將去 。老佛之學則說向高遠處去,故都無工夫了聖人雖說本體如此,及做時,須事事著實。如禮樂 刑政,文為 制度,觸處都是。體用動 靜,互換無端,都無少許空闕處。若於此有一毫之差,則便於本體有虧欠處也。「洋洋乎,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洋洋是流動 充滿之意。廣?! 枴钙埐恢恋?,至道不凝焉」。曰:「至德固是誠,但此章卻漾了誠說。若牽 來 說,又亂了。蓋它此處且是要說道非德不凝,而下文遂言修德事。」或問:「『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壽 ?!粓?舜不聞子孫之盛,孔子不享祿位之榮,何也?」曰:「此或非常理。今所說,乃常理也。」因言:「董仲舒云:『固當受祿于天?!浑m上面疊說將 來 不好,只轉(zhuǎn)此句,意思儘佳?!官R孫。
「『德性』猶言義理之性?」曰:「然。」閎祖。
不「尊德性」,則懈怠弛慢矣,學問何從 而進?升卿。
問:「如何是『德性』?如何可尊?」曰:「玩味得,卻來 商量?!棺娴?。
「廣大」似所謂「理一」,「精微」似所謂「分殊」。升卿。
「致廣大」,謂心胸開闊,無此疆彼界之殊;「極高明」,謂無一毫人欲之私,以累於己。纔汨於人欲,便卑汙矣!賀孫。
問:「『高明』是以理言,『中庸』是以事言否?」曰:「不是理與事?!簶O高明』是言心,『道中庸』是言學底事。立心超乎萬物之表,而不為 物所累,是高明;及行事則恁地細密,無過不及,是中庸?!勾?。
問:「『致廣大』,章句以為 『不以一毫私意自蔽』,『極高明』,是『不以一毫私欲自累』。豈以上面已說『尊德性』是『所以存心而極乎道體之大』,故於此略言之歟?」曰:「也只得如此說。此心本廣大,若有一毫私意蔽之,便狹小了;此心本高明,若以一毫私欲累之,便卑污了。若能不以一毫私意自蔽,則其心開闊,都無此疆彼界底意思,自然能『致廣大』;惟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則其心峻潔,決無汙下昏冥底意思,自然能『極高明』?!挂蚺e張子言曰:「陽明勝 則德性用,陰濁 勝 則物欲行?!箯V。
問:「章句云:『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蝗绾问撬揭??如何是私欲?」曰:「私意是心中發(fā)出來 要去做底。今人說人有意智,但看此『意』字,便見得是小,所以不廣大。私欲是耳目鼻口之欲,今纔有欲,則昏濁 沉墜,即不高明矣。某解此處,下這般字義,極費心思。」枅。
問:「注云:『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灰馐切闹l(fā)處言,欲是指物之所接處言否?」曰:「某本意解『廣大、高明』,不在接物與未接物上,且看何處見得高明、廣大氣 象。此二句全在自蔽與自累上。蓋為 私意所蔽時,這廣大便被他隔了,所以不廣大;為 私欲所累時,沉墜在物欲之下,故卑汙而無所謂高明矣?!沽x剛。
問:「楊 氏說:『極高明而不知中庸之為 至,則道不行,此「知者過之」也;尊德性而不知道問學,則道不明,此「賢者過之」也。』恐說得不相似否?」曰:「極高明是就行處說,言不為 私欲所累耳。楊 氏將 作知說,不是。大率楊 氏愛 將 此等處作知說去?!埂缸鸬滦浴⒅聫V大、極高明、溫 故、敦厚」,皆是說行處;「道問學、盡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禮」,皆是說知處。銖。
「極高明」須要「道中庸」,若欲高明而不道中庸,則將 流入於佛老之學。且如儒者遠庖廚;佛老則好高之過,遂至戒殺 食素。儒者「不邇聲色,不殖貨利」;他是過於高明,遂至絕人倫,及欲割己惠人之屬 。如陸子靜,天資甚麼高明!卻是不道中庸後,其學便誤人。某嘗說,陸子靜說道理,有箇黑腰子。其初說得瀾翻,極是好聽,少間到那緊處時,又卻藏了不說,又別尋一 箇頭緒瀾翻起來 ,所以人都捉他那緊處不著。義剛。
問:「『極高明而道中庸。』心體高明,如天超然於萬物之上,何物染著得他?然其行於事物之間,如耳之於聲,目之於色,雖聖人亦不免此,但盡其當然而已?!乖唬骸咐u說得『不免』字,便是聖人只勉強如此,其說近於佛老,且更子細看這一句。」佐。
「溫 故而知新?!箿?故有七分工夫,知新有三分工夫。其實溫 故則自然知新,上下五句皆然。人傑 。
「敦厚」者,本自厚,就上更加增益底功。升卿。
「敦厚以崇禮。」厚是資質(zhì)恁地樸實,敦是愈加他重厚,此是培其基本。夔孫?! 笢?故」,只是存得這道理在,便是「尊德性」?!付睾瘛?,只是箇樸實頭,亦是「尊德性」。閎祖。
問:「『溫 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而』與『以』字義如何?」曰:「溫 故自知新,『而』者,順詞也。敦厚者又須當崇禮始得?!阂浴徽?,反說上去也。世固有一種人天資純厚,而不曾去學禮而不知禮者。」
問:「『德性、問學,廣大、精微,高明、中庸』,據(jù) 或問中所論,皆具大小二意。如溫 故,恐做不得大看?」曰:「就知新言之,便是新來 方理會 得那枝分節(jié)解底,舊來 已見得大體,與他溫 尋 去,亦有大小之意?!憾睾褚猿缍Y』,謂質(zhì)厚之人,又能崇禮,如云『質(zhì)直而好義』。」問:「『高明、中庸』,龜山每譏王氏心跡之判?!乖唬骸竿跏咸幖禾幦酥f固不是,然高明、中庸亦須有箇分別?!沟旅??! ∥奈狄运c李守約答問書 請教。曰:「大概亦是如此。只是『尊德性』功夫,卻不在紙上,在人自做。自『尊德性』至『敦厚』,凡五件,皆是德性上工夫。自『道問學』至『崇禮』,皆是問學上工夫。須是橫截斷 看。問學工夫,節(jié)目卻多;尊德性工夫甚簡約。且如伊川只說一箇『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只是如此,別更無事。某向來 自說得尊德性一邊輕了,今覺見未是。上面一截便是一箇坯子,有這坯子,學問之功方有措處?!刮奈翟唬骸肝羧硕嘁郧懊嫒龡l分作兩 截。至『溫 故而知新』,卻說是問學事;『敦厚以崇禮』,卻說是尊德性事。惟先生一徑 截斷 ,初若可疑,子細看來 ,卻甚縝密?!乖唬骸笢?故大段省力,知新則所造益深。敦厚是德性上事。纔說一箇『禮』字,便有許多節(jié)文。所以前面云『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皆是禮之節(jié)文。『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卻是上面事。下學上達,雖是從 下學始,要之只是一貫。」文蔚。
問:「『尊德性而道問學』,何謂尊?」曰:「只是把做一件物事,尊崇抬起它。」「何謂道?」曰:「只是行,如去做它相似。這十件相類?!鹤鸬滦?、致廣大、極高明、溫 故、敦厚』,只是『尊德性』;『盡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禮』,只是『道問學』。如伊川言:『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坏绬枌W而不尊德性,則云云;尊德性而不道問學,則云云?!构?jié)。
為 學纖毫絲忽,不可不察。若小者分明,大者越分明。如中庸說「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大也;「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細也?!缸鸬滦?、致廣大、極高明、溫 故、敦厚」,此是大者五事;「道問學、盡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禮」,此是小者五事。然不先立得大者,不能盡得小者。此理愈說愈無窮,言不可盡,如「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亦此理。千蹊萬壑,所流不同,各是一川,須是知得,然其理則一。從周 。
「尊德性、致廣大、極高明、溫 故、敦厚」,是一頭項;「道問學、盡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禮」,是一頭項。蓋能尊德性,便能道問學,所謂本得而末自順也。其餘四者皆然。本即所謂「禮儀三百」,末即所謂「威儀三千」?!溉佟辜础复蟮露鼗挂?,「三千」即「小德川流」也。壽 昌。
聖賢之學,事無大小,道無精粗,莫不窮究無餘。至如事之切身者,固未嘗不加意;而事之未為 緊要,亦莫不致意焉。所以中庸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 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惯@五句十件事,無些子空闕處。又云:「聖賢所謂博學,無所不學也。自吾身所謂大經(jīng)、大本,以至天下之事事物物,甚而一字半字之義,莫不在所當窮,而未始有不消理會 者。雖曰不能盡究,然亦只得隨吾聰明力量理會 將 去,久久須有所至,豈不勝 全不理會 者乎!若截然不理會 者,雖物過乎前,不識其名,彼亦不管,豈窮理之學哉!」燾。
問「尊德性而道問學」一段。曰:「此本是兩 事,細分則有十事。其實只兩 事,兩 事又只一事。只是箇『尊德性』,卻將 箇『尊德性』來 『道問學』,所以說『尊德性而道問學』也?!箹垺! 缸鸬滦远绬枌W」,至「敦厚以崇禮」,自有十件了。固是一般,然又須有許多節(jié)奏,方備 。非如今人云略見道理了,便無工夫可做也。璘。
「尊德性、道問學」一段,「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兩 邊做工夫都不偏。
問:「『溫 故』如何是『存心之屬 』?」曰:「言涵養(yǎng)此已知底道理常在我也。」「『道中庸』何以是『致知之屬 』?」曰:「行得到恰好處,無些過與不及,乃是知得分明,事事件件理會 得到一箇恰好處,方能如此。此足以見知與行互相發(fā)明滋養(yǎng)處?!褂謫枺骸浮浩溲宰阋耘d』,興,如何言『興起在位』?」曰:「此古注語?!号d』,如『興賢、興能』之『興』?!罕丁慌c『背』同,言忠於上而不背叛也?!广?。
「尊德性而道問學」一句是綱領(lǐng)。此五句,上截皆是大綱工夫,下截皆是細密工夫?!缸鸬滦浴梗誓堋钢聫V大、極高明、溫 故、敦厚」?!笢?故」是溫 習此,「敦厚」是篤實此?!傅绬枌W」,故能「盡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禮」。其下言「居上不驕,為 下不倍。國 有道,其言足以興;國 無道,其默足以容」。舉此數(shù) 事,言大小精粗,一齊理會 過,貫徹 了後,盛德之效自然如此。閎祖。
問:「『尊德性而道問學』,行意在先;『擇 善而固執(zhí) 』,知意又在先。如何?」曰:「此便是互相為用 處?!捍笤章}人之道!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是言道體之大處?!憾Y儀三百,威儀三千』,是言道之細處。只章首便分兩 節(jié)來 ,故下文五句又相因?!鹤鸬滦浴恢痢憾睾瘛?,此上一截,便是渾淪處;『道問學』至『崇禮』,此下一截,便是詳密處。道體之大處直是難守,細處又難窮究。若有上面一截,而無下面一截,只管道是我渾淪,更不務 致知,如此則茫然無覺。若有下面一截,而無上面一截,只管要纖悉皆知,更不去行,如此則又空無所寄。如有一般人實是敦厚淳樸,然或箕踞不以為 非,便是不崇禮。若只去理會 禮文而不敦厚,則又無以居之。所以『忠信之人可以學禮』,便是『敦厚以崇禮』?!勾?。
廣謂:「『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此是指道體之形於氣 化者言之。『優(yōu)優(yōu)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此是指道體之形於人事者言之。雖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 ,然必待人然後行。」曰:「如此說,也得;只說道自能如此,也得,須看那『優(yōu)優(yōu)大哉』底意思。蓋三千三百之儀,聖人之道無不充足,其中略無些子空闕處,此便是『語小,天下莫能破』也。」廣云:「此段中間說許多存心與致知底工夫了,末後卻只說『居上不驕,為 下不倍。國 有道,其言足以興;國 無道,其默足以容』,此所以為 中庸之道?!乖唬骸腹淌?。更須看中間五句,逐句兼小大言之,與章首兩 句相應 ,工夫兩 下皆要到?!鹤鸬滦远绬枌W』,此句又是總說?!褂謫枺骸付耪隆壕又辣局T身』以下,廣看得第一第二句是以人己對 言,第三第六句是以古今對 言,第四第五句是以隱顯對 言,不知是否?」曰:「也是如此?!嚎贾T三王而不謬,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猶釋子所謂以過去未來 言也。後面說知天知人處,雖只舉後世與鬼神言,其實是總結(jié)四句之義也。中庸自首章以下,多是對 說將 來。 不知它古人如何做得這樣 文字,直是恁地整齊!」因言:「某舊年讀中庸,都心煩 ,看不得,且是不知是誰做。若以為 子思做,又卻時復 有箇『子曰』字,更沒理會 處。賀錄云:「漢卿看文字忒快。如今理會 得了,更要熟讀,方有汁水。某初看中庸,都理會 不得云云。只管讀來 讀去,方見得許多章段分明?!股w某僻性,讀書 須先理會 得這樣 分曉 了,方去涵泳它義理。後來 讀得熟後,方見得是子思參 取夫子之說,著為 此書 。自是沉潛反覆,逐漸得其旨趣,定得今章句一篇。其擺布得來 ,直恁麼細密!又如太極圖,賀孫錄云:「經(jīng)許多人不與他思量出。自某逐一與他思索,方見得他如此精密?!谷舨环殖鲈S多節(jié)次來 ,後人如何看得?但未知後來 讀者知其用功如是之至否?」賀孫錄云:「亦如前人恁地用心否?」廣。
問:「『居上不驕』,是指王天下者而言否?」曰:「以下章『君子之道』處觀之,可見。」銖。
聖人說話,中正不偏。如揲蓍,兩 手皆有數(shù) ,不可謂一邊有道理,一邊無道理。它人議論,才主張向這一邊,便不信那邊有。因論橫渠呂 氏「尊德性、道問學」一段,及此。?! 〉诙苏隆 ∴嵖党山狻阜翘熳硬蛔h禮」云:「必聖人在天子之位然後可?!谷艚饨?jīng)得如此簡而明,方好。大雅。
「有位無德而作禮樂 ,所謂『愚而好自用』;有德無位而作禮樂 ,所謂『賤而好自專 』。居周之世,而欲行夏殷之禮,所謂『居今之世,反古之道』,道即指『議禮、制度、考文』之事。議禮所以制行,故『行同倫』;制度所以為 法,故『車同軌』;考文所以合俗,故『書 同文』。」問:「章句云『倫是次序之體』,如何?」曰:「次序,如等威節(jié)文之類。體,如『辨上下,定民志』,君臣父子貴賤尊卑相接之禮,皆是。天子制此禮,通天下共行之,故其次第之體,等威節(jié)文,皆如一也?!?br>
問:「中庸:『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注云:『文,書 名也?!缓我灾^之『書 名』?」曰:「如『大』字喚 做『大』字,『上』字喚 做『上』字,『下』字喚 做『下』字,此之謂書 名,是那字底名。」又問數(shù) 處小節(jié)。曰:「不必泥此等處。道理不在這樣處,便縱饒有道理,寧有幾 何!如看此兩 段,須先識取聖人功用之大,氣 象規(guī)模廣大處?!悍翘熳硬蛔h禮,不制度,不考文?!恢豢创藬?shù) 句,是甚麼樣 氣 象!若使有王者受命而得天下,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天下事一齊被他改換一番。其切近處,則自他一念之微而無毫釐之差,其功用之大,則天地萬物一齊被他剪截裁成過,截然而不可犯。須先看取這樣 大意思,方有益。而今區(qū)區(qū)執(zhí) 泥於一二沒緊要字之間,果有何益!」又曰:「『考文』者,古者人不甚識字,字易得差,所以每歲一番,使大行人之屬 巡行天下,考過這字是正與不正。這般事有十來 件,每歲如此考過,都匝了,則三歲天子又自巡狩一番。須看它這般做作處。」僩。
第二十九章 問「王天下有三重」章。曰:「此章明白,無可商量。但三重說者多耳?!广徳唬骸竻?氏以三重為 議禮、制度、考文,無可疑?!乖唬骸傅合卵烧摺?,人亦多疑,公看得如何?」銖曰:「只據(jù) 文義,『上焉者』指周公以前,如夏商之禮已不可考;『下焉者』指孔子雖有德而無位,又不當作,亦自明白。諸說以『下焉者』為 霸者之事,不知霸者之事安得言善!」曰:「如此說卻是。」銖。
問:「『建諸天地而不?!?,以上下文例之,此天地似乎是形氣 之天地。蓋建諸天地之間,而其道不悖於我也?!乖唬骸复颂斓刂皇堑蓝^吾建於此而與道不相悖也?!箷r舉。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
魯ICP備19034508號-2
「『修道以仁?!恍薜?,便是說上文修身之道,自『為 政在人』轉(zhuǎn)說將 來 。『修道以仁』,仁是築底處,試商量如何?」伯豐言:「克去己私,復 此天理,然後得其修。」曰:「固是。然聖賢言『仁』字處,便有箇溫 厚慈祥之意,帶 箇愛 底道理。下文便言『親親為 大』。」。
問:「『修道以仁』,繼之以『仁者人也』,何為 下面又添說義禮?」曰:「仁便有義,如陽便有陰。親親尊賢,皆仁之事。親之尊之,其中自有箇差等,這便是義與禮。親親,在父子如此,在宗族如彼,所謂『殺 』也,尊賢;有當事之者,有當友之者,所謂『等』也。」僩?! 枺骸溉室嗍堑溃绾螀s說『修道以仁』?」曰:「道是汎 說,「汎 」字,疑是「統(tǒng)」字。仁是切要底?!褂謫枺骸溉绱?,則這『仁』字是偏言底?」曰:「『仁者人也,親親為 大?!蝗绱苏f,則此是偏言。」節(jié)。
問:「思修身,不可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不知天?!乖唬骸复颂巺s是倒看,根本在修身。然修身得力處,卻是知天。知天,是知至、物格,知得箇自然道理。學若不知天,便記得此,又忘彼;得其一,失其二。未知天,見事頭緒多。既知天了,這裏便都定,這事也定,那事也定?!勾尽?br>
「思事親不可不知人?!怪?,只如「知人則哲」之「知」,不是思欲事親,先要知人。只是思欲事親,更要知人。若不好底人與它處,豈不為 親之累?知天,是知天道。
知天是起頭處。能知天,則知人、事親、修身,皆得其理矣。聞見之知與德性之知,皆知也。只是要知得到,信得及。如君之仁,子之孝之類,人所共知而多不能盡者,非真知故也。謨。
問「知仁勇」。曰:「理會 得底是知,行得底是仁,著力去做底是勇。」德明?! 枴钢视隆怪帧T唬骸复蟾胖讓?知,行底屬 仁,勇是勇於知,勇於行?!褂衷疲骸浮荷残小?,以知為 主;『學知利行』,以仁為 主;『困知勉行』,以勇為 主?!範c。
問:「『生知安行』為 知,『學知利行』為 仁,『困知勉行』為 勇,此豈以等級言耶?」曰:「固是。蓋生知安行主於知而言。不知,如何行?安行者,只是安而行之,不用著力,然須是知得,方能行得也。故以生知安行為 知。學知利行主於行而言。雖是學而知得,然須是著意去力行,則所學而知得者不為 徒知也?!构室詫W知利行為 仁。銖退思所謂三者,皆兼知行而言。大知固生知,非生知何以能安而行?至仁固力行,非學知何以能利而行?勇固是知行不可廢。翌日再問。先生曰:「更須涵養(yǎng)?!广?。
問:「中庸以『生知安行』為 知,『學知利行』為 仁,何也?」曰:「論語說『仁者安仁』,便是說得仁高了;『知者利仁』,便是說得知低了。此處說知,便是仁在知中,說得知大了。蓋既是生知,必能安行。若是學知,便是知得淺;須是力行,方始至仁處,此便是仁在知外。譬如這箇桌子,論語說仁,便是此腳直處;說知,便是橫處。中庸說仁,便是橫處;說知,便是直處。而今且將 諸說錄出來 看,看這一邊了,又去看那一邊,便自見得不相礙?!官鐚O。賜錄云:「『問諸說皆以生知安行為 仁,學知利行為 知,先生獨反是,何也?』曰:『論語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與中庸說「知仁勇」,意思自別。生知安行,便是仁在知中。學知利行,便是仁在知外。既是生知,必能安行,所以謂仁在知中。若是學知,便是知得淺些了;須是力行,方始至仁處,所以謂仁在知外?!粏枴褐侨视隆弧T弧豪頃?得底是知,行得底是仁,著力去做底是勇?!弧?br>
仁則力行工夫多,知則致知工夫多?!负脤W近乎知,力行近乎仁」,意自可見。道夫。
問:「『力行近乎仁』,又似『勇者不懼 』意思?!乖唬骸附换フf都是。三知都是知,三行都是仁,三近都是勇。生知安行好學,又是知;學知利行力行,又是仁;困知勉行知恥,又是勇?!勾?。
呂 與叔「好學近仁」一段好。璘?! ≈獝u,如「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 法於天下,可傳 於後世,我猶未免為 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既恥為 鄉(xiāng)人,進學安得不勇!
為 學自是要勇,方行得徹 ,不屈懾 。若纔行不徹, 便是半塗而廢。所以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勇本是沒緊要物事,然仁知了,不是勇,便行不到頭。僩。
問:「『為 天下有九經(jīng)』,若論天下之事,固不止此九件,此但舉其可以常行而不易者否?」曰:「此亦大概如此說,然其大者亦不出此?!褂謫枺骸竻?氏以『有此九者,皆德懷 之事,而刑不與焉』,豈以為 此可以常行,而刑則期於無刑,所以不可常行而不及之歟?」曰:「也不消如此說。若說不及刑,則禮樂 亦不及。此只是言其大者,而禮樂 刑政固已行乎其間矣?!褂謫枺骸葛B(yǎng)士亦是一大者,不言何也?」曰:「此只是大概說。若如此窮,有甚了期?若論養(yǎng)士,如『忠信重祿』,『尊賢』,『子庶民』,則教民之意固已具其中矣。」僩。
「柔遠」解作「無忘賓旅」。孟子注:「賓客羈旅?!构耪邽?之授節(jié),如照身、憑子之類,近時度關(guān)皆給之?!敢蚰苁谌我约纹渖啤?,謂願留於其國 者也。德明。
問「來 百工則財用足」。曰:「既有箇國 家,則百工所為 皆少不得,都要用。若百工聚,則事事皆有,豈不足以足財用乎?」如織紝可以足布帛,工匠可以足器皿之類。燾。
問「餼廩」。曰:「餼,牲餼也。如今官員請受,有生羊肉。廩,即廩給,折送錢之類是也?!官n。
問:「『送往迎來 』,集注云:『授節(jié)以送其往?!弧乖唬骸高h人來 ,至去時,有節(jié)以授之,過所在為照 。如漢之出入關(guān)者用繻,唐謂之『給過所』?!官n。
問:「『凡事豫則立』以下四句,只是泛舉四事,或是包『達道、達德、九經(jīng)』之屬 ?」曰:「上文言『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天下之達德三,所以行之者一。凡為 天下國 家有九經(jīng),所以行之者一。』遂言『凡事豫則立』,則此『凡事』正指『達道、達德、九經(jīng)』可知?!核囟ā?,是指先立乎誠可知。中間方言『所以行之者一』,不應 忽突出一語言『凡事』也。」銖。
豫,先知也,事未至而先知其理之謂豫?!阜彩略t立,不豫則廢?!箼M渠曰:「事豫吾內(nèi) ,求利吾外也。」又曰:「精義入神者,豫而已?!菇砸涣x也。僩。
或問「言前定則不躓」。曰:「句句著實,不脫空也。今人纔有一句言語不實,便說不去?!官R孫。
「事前定則不困。」閑時不曾做得,臨時自是做不徹 ,便至於困。「行前定則不疚。」若所行不前定,臨時便易得屈折枉道以從 人矣?!傅狼岸▌t不窮?!惯@一句又包得大,連那上三句都包在裏面,是有箇妙用,千變?nèi)f化而不窮之謂。事到面前,都理會 得。它人處置不得底事,自家便處置得;它人理會 不得底事,自家便理會 得。僩。
問「反諸身不誠」。曰:「反諸身,是反求於心;不誠,是不曾實有此心。如事親以孝,須是實有這孝之心。若外面假為 孝之事,裏面卻無孝之心,便是不誠矣?!範c。
「誠者,天之道?!拐\是實理,自然不假修為 者也?!刚\之者,人之道」,是實其實理,則是勉而為 之者也。孟子言「萬物皆備 於我」,便是「誠」;「反身而誠」,便是「誠之」。反身,只是反求諸己。誠,只是萬物具足,無所虧欠。端蒙。
問「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曰:「誠是天理之實然,更無纖毫作為 。聖人之生,其稟受渾然,氣 質(zhì)清明純粹,全是此理,更不待修為 ,而自然與天為一 。若其餘,則須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如此不已,直待得仁義禮智與夫忠孝之道,日用本分事無非實理,然後為 誠。有一毫見得與天理不相合,便於誠有一毫未至。如程先生說常人之畏虎,不如曾被虎傷 者畏之出於誠實,蓋實見得也。今於日用間若不實見得是天理之自然,則終是於誠為 未至也?!勾笱?。
問:「『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之道也?!淮搜蕴炖碇翆嵍鵁o妄,指理而言也?!赫\之者,未能真實無妄,而欲其真實無妄之謂,人之道也?!淮搜栽谌水斢姓鎸崯o妄之知行,乃能實此理之無妄,指人事而言也。蓋在天固有真實之理,在人當有真實之功。聖人不思不勉,而從 容中道,無非實理之流行,則聖人與天如一,即天之道也。未至於聖人,必擇 善,然後能實明是善;必固執(zhí) ,然後實得是善,此人事當然,即人之道也。程子所謂『實理』者,指理而言也;所謂『實見得是,實見得非』者,指見而言也。此有兩 節(jié)意。」曰:「如此見得甚善?!广?。
中庸言天道處,皆自然無節(jié)次;不思不勉之類。言人道處,皆有下功夫節(jié)次。擇善 與固執(zhí) 是二節(jié)。言天道,如至誠之類,皆有「至」字?!钙浯沃虑?,卻是人事?!妇脛t徵」,是外人信之。古注說好。璘。
或問:「明善、擇 善,何者為 先?」曰:「譬如十箇物事,五箇善,五箇惡 。須揀 此是善,此是惡 ,方分明?!箯?周。
聖賢所說工夫,都只一般,只是一箇「擇 善固執(zhí)」 。論語則說「學而時習之」,孟子則說「明善誠身」。只是隨他地頭所說不同,下得字來 各自精細,真實工夫只是一般。須是盡知其所以不同,方知其所以同也。
「博學」,謂天地萬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當學。然亦各有次序,當以其大而急者為 先,不可雜而無統(tǒng)也。
先生屢 說「慎思之」一句。言:「思之不慎,便有枉用工夫處?!谷藗?。
中庸言「慎思之」。思之粗淺不及,固是不慎;到思之過時,亦是不慎。所以他聖人不說深思,不說別樣 思,卻說箇「慎思」。道夫。
或問:「『篤行』是有急切之意否?」曰:「篤厚也是心之懇 惻 。」履孫。
「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箚柖ブタ勺屜?。須當研窮到底,使答者詞窮理盡,始得。砥。
問:「『博學之』至『明辨之』,是致知之事,『篤行』則力行之事否?」曰:「然?!褂謫枺骸浮河懈W』至『行之弗篤弗措也』,皆是勇之事否?」曰:「此一段卻只是虛說,只是應 上面『博學之』五句反說起。如云不學則已,學之而有弗能,定不休。如云『有不戰(zhàn) ,戰(zhàn) 必勝 矣』之類也?!焊ゴ搿灰参词怯率隆5降冕崦嬲f『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方正是說勇處?!弘m愚必明』,是致知之效;『雖柔必強』,是力行之效。」僩。
或問「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曰:「此是言下工夫,人做得一分,自己做百分。」節(jié)。
呂 氏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一段煞好,皆是他平日做工夫底。淳?! h卿問「哀公問政」章。曰:「舊時只零碎解。某自初讀時,只覺首段尾與次段首意相接。如云『政也者,蒲盧也。故為 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便說『仁者,人也,親親為 大。義者,宜也,尊賢為 大』。都接續(xù)說去,遂作一段看,始覺貫穿。後因看家語,乃知是本來 只一段也。中庸三十三章,其次第甚密,古人著述便是不可及。此只將 別人語言鬥湊成篇,本末次第終始總合,如此縝密!」賀孫。廣錄意同,別出。
問:「中庸第二十章,初看時覺得渙散,收拾不得。熟讀先生章句,方始見血脈貫通處?!乖唬骸盖拜叾嗍侵鸲谓馊ァD吵踝x時但見『思修身』段後,便繼以『天下之達道五』;『知此三者』段後,便繼以『為 天下國 家有九經(jīng)』,似乎相接續(xù)。自此推去,疑只是一章。後又讀家語,方知是孔子一時間所說?!箯V云:「豈獨此章?今次讀章句,乃知一篇首尾相貫,只是說一箇中庸底道理?!乖唬骸腹淌恰K湃私庾龅眠@樣 物事,四散收拾將 來 。及併 合眾,則便有箇次序如此,其次序又直如此縝密!」廣。
問:「或問引『大學論小人之陰惡 陽善,而以誠於中者目之』,且有『為 善也誠虛,為 惡 也何實如之』之語,何也?」曰:「『小人閒居為 不善』,是誠心為不 善也。『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是為 善不誠?!挂蚺e往年胡文定嘗說:「朱子發(fā)雖修謹,皆是偽 為 ?!故菚r范濟 美天資豪傑 ,應 云:「子發(fā)誠是偽 為 ,如公輩卻是至誠?!刮亩ㄟd謝曰:「某何敢當『至誠』二字?」?jié)?美卻戲 云:「子發(fā)是偽 於為 善,公卻是至誠為 惡 也。」乃是此意。德明?! 〉诙徽?br>
「自誠明,謂之性」,此「性」字便是「性之」也?!缸悦髡\,謂之教」,此「教」字是學之也。此二字卻是轉(zhuǎn)一轉(zhuǎn)說,與首章「天命之謂性,修道之謂教」二字義不同。。
「自誠明」,性之也;「自明誠」,充之也,轉(zhuǎn)一轉(zhuǎn)說。「天命之謂性」以下,舉體統(tǒng)說。人傑 。
「自誠明,謂之性?!拐\,實然之理,此堯 舜以上事。學者則「自明誠,謂之教」,明此性而求實然之理。經(jīng)禮三百,曲禮三千,無非使人明此理。此心當提撕喚 起,常自念性如何善?因甚不善?人皆可為 堯 舜,我因甚做不得?立得此後,觀書 亦見理,靜坐亦見理,森然於耳目之前!可學。
以誠而論明,則誠明合而為 一;以明而論誠,則誠明分而為 二。壽 昌?! 〉诙隆 』騿枺骸溉绾问恰何ㄌ煜轮琳\』?」曰:「『唯天下至誠』,言其心中實是天下至誠,非止一家一國 而已。不須說至於實理之極。才說箇『至於』,則是前面有未誠底半截。此是說聖人,不說這箇未實底。況聖人亦非向有未實處,到這裏方實也。『贊化育與天地參 』,是說地頭?!孤膶O。
「唯天下至誠」,言做出天下如許大事底本領(lǐng)子。至,極也,如易「至神、至變」。方。 問「『唯天下至誠為 能盡其性』一段。且如性中有這仁,便真箇盡得仁底道理;性中有這義,便真箇盡得義底道理」云云。曰:「如此說,盡說不著。且如仁,能盡父子之仁,推而至於宗族,亦無有不盡;又推而至於鄉(xiāng)黨,亦無不盡;又推而至於一國 ,至於天下,亦無有不盡。若只於父子上盡其仁,不能推之於宗族,便是不能盡其仁。能推之於宗教,而不能推之於鄉(xiāng)黨,亦是不能盡其仁。能推之於鄉(xiāng)黨,而不能推之於一國 天下,亦是不能盡其仁。能推於己,而不能推於彼,能盡於甲,而不能盡於乙,亦是不能盡。且如十件事,能盡得五件,而五件不能盡,亦是不能盡。如兩 件事盡得一件,而一件不能盡,亦是不能盡。只這一事上,能盡其初,而不能盡其終,亦是不能盡;能盡於蚤,而不能盡於暮,亦是不能盡。就仁上推來 是如此,義禮智莫不然。然自家一身,也如何做得許多事?只是心裏都有這箇道理。且如十件事,五件事是自家平生曉 得底,或曾做來; 那五件平生不曾識,也不曾做,卒然至面前,自家雖不曾做,然既有此道理,便識得破,都處置得下,無不盡得這箇道理。如『能盡人之性』。人之氣 稟有多少般樣 ,或清或濁 ,或昏或明,或賢或鄙,或壽 或夭,隨其所賦,無不有以全其性而盡其宜,更無些子欠闕處。是他元有許多道理,自家一一都要處置教是。如『能盡物之性』,如鳥獸草木有多少般樣 ,亦莫不有以全其性而遂其宜。所以說『惟天下之至誠,為 能盡人物之性』。蓋聖人通身都是這箇真實道理了,拈出來 便是道理,東邊拈出東邊也是道理,西邊拈出西邊也是道理。如一斛米,初間量有十斗,再量過也有十斗,更無些子少欠。若是不能盡其性,如元有十斗,再量過卻只有七八斗,少了二三斗,便是不能盡其性。天與你許多道理,本自具足,無些子欠闕,只是人自去欠闕了他底。所以中庸難看,便是如此。須是心地大段廣大,方看得出;須是大段精微,方看得出;精密而廣闊,方看得出?!够蛟唬骸钢杏怪M性,即孟子所謂盡心否?」曰:「只差些子?!够騿柌钐?。曰:「不當如此問。今夜且歸去與眾人商量,曉 得箇『至誠能盡人物之性』分曉 了,卻去看盡心,少間差處自見得,不用問。如言黑白,若先識得了,同異處自見。只當問黑白,不當問黑白同異?!咕弥?,又曰:「盡心是就知上說,盡性是就行上說?!够蛟唬骸改鼙M得真實本然之全體是盡性,能盡得虛靈知覺之妙用是盡心?!乖唬骸溉?。盡心就所知上說,盡性就事物上說。事事物物上各要盡得他道理,較零碎,盡心則渾淪?!股w行處零碎,知處卻渾淪。如盡心,才知些子,全體便都見。又問:「盡心了,方能盡性否?」曰:「然。孟子云『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性則知天』,便是如此?!箖g。枅錄別出。
問:「『至誠盡性,盡人,盡物』如何是『盡』?」曰:「性便是仁義禮智?!罕M』云者,無所往而不盡也。盡於此不盡於彼,非盡也;盡於外不盡於內(nèi) ,非盡也。盡得這一件,那一件不盡,不謂之盡;盡得頭,不盡得尾,不謂之盡。如性中之仁,施之一家,而不能施之宗族;施之宗族,不能施之鄉(xiāng)黨;施之鄉(xiāng)黨,不能施之國 家天下,皆是不盡。至於盡禮,盡義,盡智,亦如此。至於盡人,則凡或仁或鄙,或夭或壽 ,皆有以處之,使之各得其所。至於盡物,則鳥獸蟲魚,草木動 植,皆有以處之,使之各得其宜。盡性盡人盡物,大概如此。」又問:「盡心亦是如此否?」曰:「未要說同與不同。且須自看如何是心?如何是性?便自見得不同處。如問黑白,且去認取那箇是白?那箇是黑?則不必問,而自能知其不同矣?!挂蛟唬骸溉粽f大概:則盡心是知,盡性是行;盡心是見得箇渾淪底,盡性是於零碎事物上見;盡心是見得許多條緒都包在裏許,盡性則要隨事看,無一之或遺。且如人之一身,雖未便要歷許多事,十事盡得五事,其餘五事心在那上,亦要盡之。其他事,力未必能為 ,而有能為 之理,亦是盡也。至誠之人,通身皆是實理,無少欠闕處,故於事事物物無不盡也?!箹?。
問:「至誠盡人物之性,是曉 得盡否?」曰:「非特曉 得盡,亦是要處之盡其道。若凡所以養(yǎng)人教人之政,與夫利萬物之政,皆是也。故下文云:『贊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 矣!』若只明得盡,如何得與天地參去 ?這一箇是無不得底,故曰『與天地參 而為 三矣』?!勾笱?。
盡人性,盡物性,性只一般,人物氣 稟不同。人雖稟得氣 濁 ,善底只在那裏,有可開通之理。是以聖人有教化去開通它,使復 其善底。物稟得氣 偏了,無道理使開通,故無用教化。盡物性,只是所以處之各當其理,且隨他所明處使之。它所明處亦只是這箇善,聖人便是用他善底。如馬悍者,用鞭策亦可乘。然物只到得這裏,此亦是教化,是隨他天理流行發(fā)見處使之也。如虎狼,便只得陷而殺 之,驅(qū)而遠之。淳。
盡己之性,如在君臣則義,在父子則親,在兄弟則愛 之類,己無一之不盡。盡人之性,如黎民時雍,各得其所。盡物之性,如鳥獸草木咸若。如此,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皆是實事,非私心之倣像也。人傑 。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怪皇琼サ刎瀸?去,然卻有箇「則」字在。節(jié)。
「贊天地之化育?!谷嗽谔斓刂虚g,雖只是一理,然天人所為 ,各自有分,人做得底,卻有天做不得底。如天能生物,而耕種必用人;水能潤物,而灌溉必用人;火能熯 物,而薪爨必用人。裁成輔相,須是人做,非贊助而何?程先生言:「『參 贊』之義,非謂贊助?!勾苏f非是。閎祖。
聖人「贊天地之化育」。蓋天下事有不恰好處,被聖人做得都好。丹朱不肖,堯 則以天下與人。洪水汎濫,舜尋 得禹而民得安居。桀紂暴虐,湯 武起而誅之。
程子說贊化處,謂「天人所為 ,各自有分」,說得好!淳?! 枺骸肝┨煜轮琳\,為 能盡其性?!乖唬骸复艘训降教?,說著須如此說,又須分許多節(jié)次。只聖人之至誠,一齊具備 。中庸於此皆分作兩 截言。至誠則渾然天成,更無可說。如下文卻又云『誠之者人之道』,『其次致曲,曲能有誠』,皆是教人做去。如『至誠無息』一段,諸儒說多不明,卻是古注是。此是聖人之至誠,天下久則見其如此,非是聖人如此節(jié)次。雖堯 舜之德,亦久方著於天下。」問:「贊化育,常人如何為 得?」曰:「常人雖不為 得,亦各有之。」曰:「此事惟君相可為 。」曰:「固然。以下亦有其分,如作邑而禱雨之類,皆是?!箍蓪W。
問:「中庸兩 處說『天下之至誠』,而其結(jié)語一則曰『贊天地之化育』,一則曰『知天地之化育』?!嘿潯慌c『知』兩 字如何分?」曰:「前一段是從 裏面說出,後段是從 下面說上,如『修道之謂教』也。『立天下之大本』,是靜而無一息之不中。知化育,則知天理之流行?!官R孫錄云:「或問:『贊化育與知化育,何如?』曰:『「盡其性」者,是從 裏面說將 出,故能盡其性,則能盡人物之性以贊天地之化育。「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者,是從 下面說上去,如「修道之教」是也』云云?!?br>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瓜壬疲骸钢痪墯?稟不齊,若至誠盡性,則渣滓便渾化,不待如此?!寡?。
曲,是氣 稟之偏,如稟得木氣 多,便溫 厚慈祥,從 仁上去發(fā),便不見了發(fā)強剛毅。就上推長充擴,推而至於極,便是致。氣 稟篤於孝,便從 孝上致曲,使吾之德渾然是孝,而無分毫不孝底事。至於動 人而變化之,則與至誠之所就者無殊。升卿。
劉 潛夫問「致曲」。曰:「只為 氣 質(zhì)不同,故發(fā)見有偏。如至誠盡性,則全體著見。次於此者,未免為氣 質(zhì)所隔。只如人氣 質(zhì)溫 厚,其發(fā)見者必多是仁,仁多便侵卻那義底分數(shù) ;氣 質(zhì)剛毅,其發(fā)見者必多是義,義多便侵卻那仁底分數(shù) 。」因指面前燈 籠曰:「且如此燈, 乃本性也,未有不光明者。氣 質(zhì)不同,便如燈 籠用厚紙糊,燈 便不甚明;用薄紙糊,燈 便明似紙厚者;用紗糊,其燈 又明矣。撤去籠,則燈 之全體著見,其理正如此也。」文蔚。
問「致曲」。曰:「須件件致去,如孝,如悌,如仁義,須件件致得到誠處,始得?!官n。
問「致曲」。曰:「曲是逐事上著力,事事上推致其極。如事君則推致其忠,事親則推致其孝,與人交則推致其信,皆事事上推致其極?!怪t。
問:「『致曲』莫是就其所長上推致否?」曰:「不只是所長,謂就事上事事推致。且如事父母,便就這上致其孝;處兄弟,便致其恭敬;交朋友,便致其信,此所謂『致曲』也。能如此推致,則能誠矣。曲不是全體,只是一曲?!骨ⅰ?br>
問:「『致曲』是就偏曲處致力否?」曰:「如程子說『或孝或弟,或仁或義』,所偏發(fā)處,推致之各造其極也?!箚枺骸溉绱?,恐將 來 只就所偏處成就?!乖唬骸覆蝗??;蛉驶蛄x,或孝或弟,更互而發(fā),便就此做致曲工夫。」明德。
問:「『致曲』,伊川說從 一偏致?!乖唬骸疙毤氯ァH缧?,須件件致得到誠孝誠弟處。如仁義,須件件致到仁之誠、義之誠處?!官鐚O。
問:「『其次致曲』,注所謂『善端發(fā)見之偏』,如何?」曰:「人所稟各有偏善,或稟得剛強,或稟得和柔,各有一偏之善。若就它身上更求其它好處,又不能如此。所以就其善端之偏而推極其全。惻 隱、羞惡、 是非、辭遜四端,隨人所稟,發(fā)出來 各有偏重處,是一偏之善?!褂睢?br>
問:「『其次致曲』,是『就其善端發(fā)見之偏而悉推致之』,如何?」曰:「隨其善端發(fā)見於此,便就此上推致以造其極;發(fā)見於彼,便就彼上推致以造其極,非是止就其發(fā)見一處推致之也。如孟子『充其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 用;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 用』,此正是致曲處。東坡文中有一處說得甚明。如從 此惻 隱處發(fā),便從 此發(fā)見處推致其極;從 羞惡 處發(fā),便就此發(fā)見處推致其極,孟子所謂擴充其四端是也。曲無不致,則德無不實,而明著動 變積而至於能化,亦與聖人至誠無異矣?!广?。
問「致曲」。曰:「伊川說得好,將 曲專 做好處,所以云『或仁或義,或孝或弟』,就此等處推致其極。」又問:「或問卻作『隨其所稟之厚薄』,而以伊川之言為 未盡,不可專 就偏厚處說者,如何?」曰:「不知舊時何故如此說。」或曰:「所稟自應 有厚薄,或厚於仁,薄於義;或厚於義,薄於仁。須是推致教它恰好,則亦不害為 厚薄矣?!乖唬骸溉?。也有這般處。然觀其下文『曲能有誠』一句,則專 是主好說。蓋上章言『盡性』,則統(tǒng)體都是誠了。所謂『誠』字,連那『盡性』都包在裏面,合下便就那根頭一盡都盡,更無纖毫欠闕處?!浩浯沃虑?,則未能如此,須是事事上推致其誠,逐旋做將 去,以至於盡性也。『曲能有誠』一句,猶言若曲處能盡其誠,則『誠則形,形則著』云云也。蓋曲處若不能有其誠,則其善端之發(fā)見者,或存或亡,終不能實有諸己。故須就此一偏發(fā)見處,便推致之,使有誠則不失也。」又問:「『明、動 、變、化』,伊川以『君子所過者化』解『動 』字,是和那『變化』二字都說在裏面否?」曰:「動 ,是方感動 他;變,則已改其舊俗,然尚有痕瑕在;化,則都消化了,無復 痕跡矣。」僩。 問:「前夜與直卿論『致曲』一段,或問中舉孟子四端『擴而充之』,直卿以為 未安。既是四端,安得謂之『曲』?」曰:「四端先後互發(fā),豈不是曲?孟子云『知皆擴而充之』,則自可見。若謂只有此一曲,則是夷惠之偏,如何得該偏?聖人具全體,一齊該了,然而當用時亦只是發(fā)一端。如用仁,則義禮智如何上來 得?」問:「聖人用時雖發(fā)一端,然其餘只平鋪在,要用即用;不似以下人有先後間斷 之異,須待擴而後充?!乖唬骸溉弧!褂謫枺骸割佋韵陆允侵虑俊乖唬骸割佔芋w段已具,曾子卻是致曲,一一推之,至答一貫之時,則渾合矣。」問:「所以必致曲者,只是為 氣 稟隔,必待因事逐旋發(fā)見?」曰:「然。」又問:「程子說『致曲』云:『於偏勝 處發(fā)。』似未安。如此,則專 主一偏矣?!乖唬骸复苏f甚可疑。須於事上論,不當於人上論?!箍蓪W。
問:「『其次致曲』與易中『納約自牖』之意,亦略相類。『納約自牖』是因人之明而導 之,『致曲』是因己之明而推之。是如此否?」曰:「正是如此?!箷r舉。
元德問「其次致曲,曲能有誠」。曰:「凡事皆當推致其理,所謂『致曲』也。如事父母,便來 這裏推致其孝;事君,便推致其忠;交朋友,便推致其信。凡事推致,便能有誠。曲不是全體,只是一曲。人能一一推之,以致乎其極,則能通貫乎全體矣。」時舉。 子武問:「『曲能有誠』,若此句屬 上句意,則曲是能有誠;若是屬 下句意,則曲若能有誠,則云云。此有二意,不知孰穩(wěn)?」曰:「曲也是能有誠,但要之不若屬 下意為 善。」又問「誠者自成,道者自道」。曰:「『自成』,是就理說;『自道』,是就我說。有這實理,所以有此萬物。誠者,所以自成也;道卻在我自道?!沽x剛。
「曲能有誠」,有誠則不曲矣。蓋誠者,圓成無欠闕者也。方。
「明則動 。」伊川云:「明,故能動 人也?!拐?。 仲思問:「動 非明,則無所之;明非動 ,則無所用。」曰:「徒明不行,則明無所用,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則行無所向,冥行而已?!共?。
「明則動 ,動 則變,變則化?!箘?與變化,皆主乎外而言之。人傑 ?! 〉诙恼?br>
問「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曰:「在我無一毫私偽 ,故常虛明,自能見得。如禎祥、妖孽與蓍龜所告,四體所動 ,皆是此理已形見,但人不能見耳。聖人至誠無私偽 ,所以自能見得。且如蓍龜所告之吉兇甚明,但非至誠人卻不能見也?!广彙?br>
第二十五章
問「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曰:「誠者,是箇自然成就底道理,不是人去做作安排底物事。道自道者,道卻是箇無情底道理,卻須是人自去行始得。這兩 句只是一樣 ,而義各不同。何以見之?下面便分說了。」又曰:「誠者自成,如這箇草樹 所以有許多根株枝葉條幹 者,便是他實有。所以有許多根株枝葉條幹 ,這箇便是自成,是你自實有底。如人便有耳目鼻口手足百骸,都是你自實有底道理。雖是自然底道理,然卻須你自去做,始得?!箖g。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簧暇涫枪铝?空說這一句,四旁都無所倚靠。蓋有是實理,則有是天;有是實理,則有是地。如無是實理,則便沒這天,也沒這地。凡物都是如此,故云『誠者自成』,蓋本來自 成此物。到得『道自道』,便是有這道在這裏,人若不自去行,便也空了?!官R孫問:「既說『物之所以自成』,下文又云『誠以心言』,莫是心者物之所存主處否?」曰:「『誠以心言』者,是就一物上說。凡物必有是心,有是心,然後有是事。下面說『誠者物之終始』,是解『誠者自成』一句?!翰徽\無物』,已是說著『自道』一句了。蓋人則有不誠,而理則無不誠者。恁地看,覺得前後文意相應 ?!官R孫?! 枺骸浮赫\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粌?句語勢 相似,而先生之解不同,上句工夫在『誠』字上,下句工夫在『行』字上?!乖唬骸敢辔⒉煌!鹤猿伞蝗糁蛔觥鹤缘馈唤猓嗟?。」某因言:「妄意謂此兩 句只是說箇為 己不得為 人,其後卻說不獨是自成,亦可以成物?!瓜壬创?,久之,復 曰:「某舊說誠有病。蓋誠與道,皆泊在『誠之為 貴』上了。後面卻便是說箇合內(nèi) 外底道理。若如舊說,則誠與道成兩 物也。」義剛。
問:「『誠者自成』,便是『鬼神體物而不可遺』;『而道自道』,便是『道不可離』。如何?」曰:「也是如此?!赫\者物之終始』,說得來 好?!箯V。
「誠者,自成也?!瓜挛脑疲骸刚\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勾硕浔憬馍弦痪?。實有是理,故有是人;實有是理,故有是事。夔孫。
「誠者,物之終始」,徹 頭徹 尾。方。
問:「『誠者,物之終始?!豢磥?凡物之生,必實有其理而生。及其終也,亦是此理合到那裏盡了?!乖唬骸溉缛酥叹叽死?;及其死時,此理便散了?!挂騿枴赋勏λ馈?。「程子云:『皆實理也。』」又云:「實理者,合當決定是如此。為 子必孝,為 臣必忠,決定是如此了?!範c。 「誠者物之終始」,猶言「體物而不可遺」,此是相表裏之句。從 頭起至結(jié)局,便是有物底地頭,著一些急不得。又曰:「有一尺誠,便有一尺物;有一寸誠,便有一寸物?!垢摺?br>
蜚卿嘗言:「『誠』字甚大,學者未容驟語。」道夫以為 ,「誠者物之終始」,始學之士所當盡心,而聖人之所以為 聖人者,亦不過如此,正所謂徹 上徹 下之理也。一日,以語曹丈進叔。曹曰:「如何?」曰:「誠者,實然之理而已?!共茉唬骸敢舱f實然之理未得。誠固實,便將 實來 做誠,卻不是。」因具以告先生。曰:「也未可恁地執(zhí) 定說了。誠有主事而言者,有主理而言者。蓋『不誠無物』,是事之實然。至於參 贊化育,則便是實然之理?!沟婪?。
問:「『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皇菍嵱惺抢?,而後有是物否?」曰:「且看他聖人說底正文語脈,隨『誠者物之終始』,卻是事物之實理,始終無有間斷 。自開闢以來 ,以至人物消盡,只是如此。在人之心,茍誠實無偽 ,則徹 頭徹 尾,無非此理。一有間斷 ,則就間斷 處,即非誠矣。如聖人至誠,便是自始生至沒身,首尾是誠。顏子不違仁,便是自三月之初為 誠之始,三月之末為 誠之終;三月以後,便不能不間斷 矣。『日月至焉』,只就至焉時便為 終始,至焉之外即間斷 而無誠,無誠即無物矣。不誠,則『心不在焉,視不見,聽不聞』,是雖謂之無耳目可也。且如『禘自既灌而往不欲觀』,是方灌時誠意存焉,即有其祭祀之事物;及其誠意一散,則雖有升降威儀,已非所以為 祭祀之事物矣。」大雅。閎祖錄云:「不誠雖有物猶無物,如禘自既灌,誠意一散,如不祭一般?!?br>
「誠者,物之終始?!箒?處是誠,去處亦是誠。誠則有物,不誠則無物。且如而今對 人說話,若句句說實,皆自心中流出,這便是有物。若是脫空誑誕,不說實話,雖有兩 人相對 說話,如無物也。且如草木自萌芽發(fā)生,以至枯死朽腐歸土,皆是有此實理,方有此物。若無此理,安得有此物!僩。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拐\,便貫通乎物之終始,若不誠,則雖為 其事,與無事同。炎。
「誠者,物之終始」,以理而言;「不誠無物」,以人而言。不誠,則有空闕,有空闕,則如無物相似。節(jié)?! 刚\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拐\者,事之終始,不誠,比不曾做得事相似。且如讀書 ,一遍至三遍無心讀,四遍至七遍方有心讀,八遍又無心,則是三遍以上與八遍,如不曾讀相似。節(jié)。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谷缱x書 ,半版以前,心在書 上,則此半版有終有始。半版以後,心不在焉,則如不讀矣。閎祖。
「誠者,物之終始。」物之終始,皆此理也,以此而始,以此而終。物,事也,亦是萬物?!覆徽\無物」,以在人者言之。謂無是誠,則無是物。如視不明,則不能見是物;聽不聰,則不能聞是物,謂之無物亦可。又如鬼怪妖邪之物,吾以為 無,便無,亦是?!菇癜矗簾o物謂不能聞見是物,及以為 無便無,皆與章句不合。姑存之。德明。
正淳問:「『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淮硕涫菤?說?!汗示诱\之為 貴』,此卻說從 人上去。先生於『不誠無物』一句亦以人言,何也?」曰:「『誠者,物之終始』,此固汎 說。若是『不誠無物』,這箇『不』字,是誰不他?須是有箇人不他,方得?!谷藗?。
問:「『誠者,物之終始』,恐是就理之實而言?!翰徽\無物』,恐是就人心之實此理而言?」曰:「非也。此兩 句通理之實、人之實而言。有是理,則有是物;天下之物,皆實理之所為 。徹 頭徹尾 ,皆是此理所為 。未有無此理而有此物也。無是理,則雖有是物,若無是物矣。蓋『物之終始』,皆實理之所為 也。下文言『君子誠之為 貴』,方說人當實乎此理而言。大意若曰,實理為 『物之終始』,無是理,則無是物,故君子必當實乎此理也?!广?。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蛔鋈f物看亦得,就事物上看亦得。物以誠為 體,故不誠則無此物。終始,是徹 頭徹 尾底意?!箚枺骸富騿栔性啤鹤云溟g斷之 後,雖有其事,皆無實之可言』,何如?」曰:「此是說『不誠無物』。如人做事,未做得一半,便棄了,即一半便不成?!箚枺骸笚?氏云:『四時之運已,即成物之功廢?!弧乖唬骸钢粸?有這些子,如無這些子,其機關(guān)都死了?!乖賳枺骸笧?其『至誠無息』,所以『四時行,百物生』,更無已時。此所以『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也?!乖唬骸溉??!沟旅鳌?br>
問「不誠無物」。曰:「誠,實也。且如人為 孝,若是不誠,恰似不曾,誠便是事底骨子?!刮奈?。
或問「不誠無物」。曰:「誠,實也。且如為 孝,若不實是孝,便是空說,無這孝了,便是『不誠無物』。」 或問「不誠無物」。曰:「孝而不誠於孝則無孝,弟而不誠於弟則無弟。推此類可見。誠,只是實然之理,然有主於事而言者,有主於理而言者。主於事而言,『不誠無物』是也;主於理而言,『贊天地化育』之類是也?!?br>
「不誠無物。」人心無形影,惟誠時方有這物事。今人做事,若初間有誠意,到半截後意思懶 散,謾做將 去,便只是前半截有物,後半截無了。若做到九分,這一分無誠意,便是這一分無功。
問「不誠無物」。曰:「實有此理,便實有此事。且如今日向人說我在東,卻走在西;說在這一邊,卻自在那一邊,便都成妄誕了!」榦。
問「不誠無物」。曰:「不誠實,則無此事矣。如不雨言雨,不晴言晴,既無誠實,卻似不曾言一般?!广?。
「誠者,物之終始」,指實理而言;「君子誠之為 貴」,指實心而言。僩。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此「自成」字與前面不同。蓋怕人只說「自成」,故言「非自成己,乃所以成物」。故成己便以仁言,成物便以知言。蓋成己、成物,固無內(nèi) 外之殊,但必先成己,然後能成物,此道之所以當自行也。夔孫。
問:「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乖唬骸刚\雖所以成己,然在我真實無偽 ,自能及物。自成己言之,盡己而無一毫之私偽 ,故曰仁;自成物言之,因物成就而各得其當,故曰知。此正與『學不厭,知也;教不倦,仁也』相反。然聖賢之言活,當各隨其所指而言,則四通八達矣。仁,如『克己復 禮』皆是;知,如應 變曲當皆是?!广?。
問:「成己合言知,而言仁;成物合言仁,而言知,何也?」曰:「『克己復 禮為 仁』,豈不是成己?『知周乎萬物而道濟 天下』,豈不是成物?仁者,體之存;知者,用之發(fā)?!範c。
「成己,仁也」,是體;「成物,知也」,是用?!笇W不厭,知也」,是體;「教不倦,仁也」,是用。閎祖。
「學不厭」,所以成己,而成己之道在乎仁?!附滩痪搿?,所以成物,而成物之功由乎知。因看呂 氏中庸解「誠者自成」章未辨論,為 下此語。方。
問:「『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怀晌锶绾握f知?」曰:「須是知運用,方成得物?!箚枺骸浮簳r措之宜』,是顏稷閉戶 纓冠之義否?」曰:「亦有此意。須是仁知具,內(nèi) 外合,然後有箇『時措之宜』?!褂衷疲骸溉缙娇禑o事時,是一般處置;倉卒緩急時,又有一樣 處置?!沟旅?。
第二十六章 問:「『至誠無息,不息則久』,果有分別否?」曰:「不息,只如言無息,游楊 氏分無息為 至誠,不息所以體乎誠,非是?!广彙?br>
問:「『久則徵』,徵,是徵驗發(fā)見於外否?」曰:「除是久,然後有徵驗。只一日兩 日工夫,如何有徵驗!」德明。
或問:「以存諸中者而言,則悠久在高明、博厚之前;見諸用者而言,則悠久在博厚、高明之後,如何?」曰:「此所以為 悠久也。若始初悠久,末梢不悠久,便是不悠久矣。」燾。
博則能厚。節(jié)。
問「悠久、博厚、高明」。曰:「此是言聖人功業(yè),自『徵則悠遠』,至『博厚、高明、無疆』,皆是功業(yè)著見如此。故鄭氏云:『聖人之德,著於四方?!挥帧褐虑徽隆好鲃t動 』,諸說多就性分上理會 。惟伊川云:『「明則動 」,是誠能動 人也?!弧褂终f:「『著則明』,如見面盎背是著;若明,則人所共見,如『令聞廣譽施於身』之類?!沟旅?。
問:「『至誠無息』一章,自是聖人與天為 一處,廣大淵微,學者至此不免有望洋之歎?!乖唬骸敢嗖豁毴绱?,豈可便道自家終不到那田地!只是分別義理令分明,旋做將 去?!箚枺骸浮河七h、博厚、高明』,章句中取鄭氏說,謂『聖人之德,著於四方』;豈以聖人之誠自近而遠,自微而著,如書 稱堯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者乎?」曰:「亦須看它一箇氣 象,自『至誠無息,不息則久』,積之自然如此?!沟旅?。
「至誠無息」一段,鄭氏曰:「言至誠之德,著于四方?!故且?。諸家多將 做進德次第說。只一箇「至誠」已該了,豈復 更有許多節(jié)次,不須說入裏面來 。古注有不可易處,如「非天子不議禮」一段,鄭氏曰:「言作禮樂 者,必聖人在天子之位?!股鹾啴?。閎祖。
問:「『博厚、高明、悠久』六字,先生解云:『所積者廣博而深厚,則所發(fā)者高大而光明。』是逐字解。至『悠久』二字,卻只做一箇說了。據(jù) 下文『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則『悠』與『久』字,其義恐亦各別?」先生良久曰:「悠,長也。悠,是自今觀後,見其無終窮之意;久,是就他骨子裏說,鎮(zhèn)常如此之意?!挂钤缬衷疲骸缸蛞顾剂肯碌脙?句:『悠是據(jù) 始以要終,久是隨處而常在。』」廣。
呂 氏說:「有如是廣博,則其勢 不得不高;有如是深厚,則其精不得不明?!勾藘?句甚善。章句中雖是用他意,然當初只欲辭簡,故反不似他說得分曉 。譬如為 臺觀,須是大做根基,方始上面可以高大。又如萬物精氣 蓄於下者深厚,則其發(fā)越於外者自然光明。廣。
或問「天昭昭之多」。曰:「昭昭,小明也。管中所見之天也是天,恁地大底也是天。」節(jié)。
問:「『天斯昭昭』,是指其一處而言;『及其無窮』,是舉全體而言。向來 將 謂天地山川,皆因積累而後大?!乖唬骸概e此全體而言,則其氣 象功效自是如此?!广?。
天地山川非由積累而後大,讀中庸者不可以辭害意耳。振。 問「純亦不已」。曰:「純便不已。若有間斷 ,便是駁雜?!範c。
第二十七章
「大哉聖人之道!」此一段,有大處,做大處;有細密處,做細密處;有渾淪處,做渾淪處。方子?! 』騿枴嘎}人之道,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曰:「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便是聖人之道。不成須要聖人使他發(fā)育,方是聖人之道。『峻極于天』,只是充塞天地底意思?!箤W蒙。
「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優(yōu)優(yōu)大哉!」皆是天道流行,發(fā)見為 用處。祖道。
「優(yōu)優(yōu)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挂皇虏豢汕逢I。才闕一事,便是於全體處有虧也。佛釋之學,只說道無不存,無適非道,只此便了,若有一二事差也不妨。人傑 。
聖人將 那廣大底收拾向?qū)嵦巵?,教人從 實處做將去 。老佛之學則說向高遠處去,故都無工夫了聖人雖說本體如此,及做時,須事事著實。如禮樂 刑政,文為 制度,觸處都是。體用動 靜,互換無端,都無少許空闕處。若於此有一毫之差,則便於本體有虧欠處也。「洋洋乎,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洋洋是流動 充滿之意。廣?! 枴钙埐恢恋?,至道不凝焉」。曰:「至德固是誠,但此章卻漾了誠說。若牽 來 說,又亂了。蓋它此處且是要說道非德不凝,而下文遂言修德事。」或問:「『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壽 ?!粓?舜不聞子孫之盛,孔子不享祿位之榮,何也?」曰:「此或非常理。今所說,乃常理也。」因言:「董仲舒云:『固當受祿于天?!浑m上面疊說將 來 不好,只轉(zhuǎn)此句,意思儘佳?!官R孫。
「『德性』猶言義理之性?」曰:「然。」閎祖。
不「尊德性」,則懈怠弛慢矣,學問何從 而進?升卿。
問:「如何是『德性』?如何可尊?」曰:「玩味得,卻來 商量?!棺娴?。
「廣大」似所謂「理一」,「精微」似所謂「分殊」。升卿。
「致廣大」,謂心胸開闊,無此疆彼界之殊;「極高明」,謂無一毫人欲之私,以累於己。纔汨於人欲,便卑汙矣!賀孫。
問:「『高明』是以理言,『中庸』是以事言否?」曰:「不是理與事?!簶O高明』是言心,『道中庸』是言學底事。立心超乎萬物之表,而不為 物所累,是高明;及行事則恁地細密,無過不及,是中庸?!勾?。
問:「『致廣大』,章句以為 『不以一毫私意自蔽』,『極高明』,是『不以一毫私欲自累』。豈以上面已說『尊德性』是『所以存心而極乎道體之大』,故於此略言之歟?」曰:「也只得如此說。此心本廣大,若有一毫私意蔽之,便狹小了;此心本高明,若以一毫私欲累之,便卑污了。若能不以一毫私意自蔽,則其心開闊,都無此疆彼界底意思,自然能『致廣大』;惟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則其心峻潔,決無汙下昏冥底意思,自然能『極高明』?!挂蚺e張子言曰:「陽明勝 則德性用,陰濁 勝 則物欲行?!箯V。
問:「章句云:『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蝗绾问撬揭??如何是私欲?」曰:「私意是心中發(fā)出來 要去做底。今人說人有意智,但看此『意』字,便見得是小,所以不廣大。私欲是耳目鼻口之欲,今纔有欲,則昏濁 沉墜,即不高明矣。某解此處,下這般字義,極費心思。」枅。
問:「注云:『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灰馐切闹l(fā)處言,欲是指物之所接處言否?」曰:「某本意解『廣大、高明』,不在接物與未接物上,且看何處見得高明、廣大氣 象。此二句全在自蔽與自累上。蓋為 私意所蔽時,這廣大便被他隔了,所以不廣大;為 私欲所累時,沉墜在物欲之下,故卑汙而無所謂高明矣?!沽x剛。
問:「楊 氏說:『極高明而不知中庸之為 至,則道不行,此「知者過之」也;尊德性而不知道問學,則道不明,此「賢者過之」也。』恐說得不相似否?」曰:「極高明是就行處說,言不為 私欲所累耳。楊 氏將 作知說,不是。大率楊 氏愛 將 此等處作知說去?!埂缸鸬滦浴⒅聫V大、極高明、溫 故、敦厚」,皆是說行處;「道問學、盡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禮」,皆是說知處。銖。
「極高明」須要「道中庸」,若欲高明而不道中庸,則將 流入於佛老之學。且如儒者遠庖廚;佛老則好高之過,遂至戒殺 食素。儒者「不邇聲色,不殖貨利」;他是過於高明,遂至絕人倫,及欲割己惠人之屬 。如陸子靜,天資甚麼高明!卻是不道中庸後,其學便誤人。某嘗說,陸子靜說道理,有箇黑腰子。其初說得瀾翻,極是好聽,少間到那緊處時,又卻藏了不說,又別尋一 箇頭緒瀾翻起來 ,所以人都捉他那緊處不著。義剛。
問:「『極高明而道中庸。』心體高明,如天超然於萬物之上,何物染著得他?然其行於事物之間,如耳之於聲,目之於色,雖聖人亦不免此,但盡其當然而已?!乖唬骸咐u說得『不免』字,便是聖人只勉強如此,其說近於佛老,且更子細看這一句。」佐。
「溫 故而知新?!箿?故有七分工夫,知新有三分工夫。其實溫 故則自然知新,上下五句皆然。人傑 。
「敦厚」者,本自厚,就上更加增益底功。升卿。
「敦厚以崇禮。」厚是資質(zhì)恁地樸實,敦是愈加他重厚,此是培其基本。夔孫?! 笢?故」,只是存得這道理在,便是「尊德性」?!付睾瘛?,只是箇樸實頭,亦是「尊德性」。閎祖。
問:「『溫 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而』與『以』字義如何?」曰:「溫 故自知新,『而』者,順詞也。敦厚者又須當崇禮始得?!阂浴徽?,反說上去也。世固有一種人天資純厚,而不曾去學禮而不知禮者。」
問:「『德性、問學,廣大、精微,高明、中庸』,據(jù) 或問中所論,皆具大小二意。如溫 故,恐做不得大看?」曰:「就知新言之,便是新來 方理會 得那枝分節(jié)解底,舊來 已見得大體,與他溫 尋 去,亦有大小之意?!憾睾褚猿缍Y』,謂質(zhì)厚之人,又能崇禮,如云『質(zhì)直而好義』。」問:「『高明、中庸』,龜山每譏王氏心跡之判?!乖唬骸竿跏咸幖禾幦酥f固不是,然高明、中庸亦須有箇分別?!沟旅??! ∥奈狄运c李守約答問書 請教。曰:「大概亦是如此。只是『尊德性』功夫,卻不在紙上,在人自做。自『尊德性』至『敦厚』,凡五件,皆是德性上工夫。自『道問學』至『崇禮』,皆是問學上工夫。須是橫截斷 看。問學工夫,節(jié)目卻多;尊德性工夫甚簡約。且如伊川只說一箇『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只是如此,別更無事。某向來 自說得尊德性一邊輕了,今覺見未是。上面一截便是一箇坯子,有這坯子,學問之功方有措處?!刮奈翟唬骸肝羧硕嘁郧懊嫒龡l分作兩 截。至『溫 故而知新』,卻說是問學事;『敦厚以崇禮』,卻說是尊德性事。惟先生一徑 截斷 ,初若可疑,子細看來 ,卻甚縝密?!乖唬骸笢?故大段省力,知新則所造益深。敦厚是德性上事。纔說一箇『禮』字,便有許多節(jié)文。所以前面云『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皆是禮之節(jié)文。『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卻是上面事。下學上達,雖是從 下學始,要之只是一貫。」文蔚。
問:「『尊德性而道問學』,何謂尊?」曰:「只是把做一件物事,尊崇抬起它。」「何謂道?」曰:「只是行,如去做它相似。這十件相類?!鹤鸬滦?、致廣大、極高明、溫 故、敦厚』,只是『尊德性』;『盡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禮』,只是『道問學』。如伊川言:『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坏绬枌W而不尊德性,則云云;尊德性而不道問學,則云云?!构?jié)。
為 學纖毫絲忽,不可不察。若小者分明,大者越分明。如中庸說「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大也;「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細也?!缸鸬滦?、致廣大、極高明、溫 故、敦厚」,此是大者五事;「道問學、盡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禮」,此是小者五事。然不先立得大者,不能盡得小者。此理愈說愈無窮,言不可盡,如「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亦此理。千蹊萬壑,所流不同,各是一川,須是知得,然其理則一。從周 。
「尊德性、致廣大、極高明、溫 故、敦厚」,是一頭項;「道問學、盡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禮」,是一頭項。蓋能尊德性,便能道問學,所謂本得而末自順也。其餘四者皆然。本即所謂「禮儀三百」,末即所謂「威儀三千」?!溉佟辜础复蟮露鼗挂?,「三千」即「小德川流」也。壽 昌。
聖賢之學,事無大小,道無精粗,莫不窮究無餘。至如事之切身者,固未嘗不加意;而事之未為 緊要,亦莫不致意焉。所以中庸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 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惯@五句十件事,無些子空闕處。又云:「聖賢所謂博學,無所不學也。自吾身所謂大經(jīng)、大本,以至天下之事事物物,甚而一字半字之義,莫不在所當窮,而未始有不消理會 者。雖曰不能盡究,然亦只得隨吾聰明力量理會 將 去,久久須有所至,豈不勝 全不理會 者乎!若截然不理會 者,雖物過乎前,不識其名,彼亦不管,豈窮理之學哉!」燾。
問「尊德性而道問學」一段。曰:「此本是兩 事,細分則有十事。其實只兩 事,兩 事又只一事。只是箇『尊德性』,卻將 箇『尊德性』來 『道問學』,所以說『尊德性而道問學』也?!箹垺! 缸鸬滦远绬枌W」,至「敦厚以崇禮」,自有十件了。固是一般,然又須有許多節(jié)奏,方備 。非如今人云略見道理了,便無工夫可做也。璘。
「尊德性、道問學」一段,「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兩 邊做工夫都不偏。
問:「『溫 故』如何是『存心之屬 』?」曰:「言涵養(yǎng)此已知底道理常在我也。」「『道中庸』何以是『致知之屬 』?」曰:「行得到恰好處,無些過與不及,乃是知得分明,事事件件理會 得到一箇恰好處,方能如此。此足以見知與行互相發(fā)明滋養(yǎng)處?!褂謫枺骸浮浩溲宰阋耘d』,興,如何言『興起在位』?」曰:「此古注語?!号d』,如『興賢、興能』之『興』?!罕丁慌c『背』同,言忠於上而不背叛也?!广?。
「尊德性而道問學」一句是綱領(lǐng)。此五句,上截皆是大綱工夫,下截皆是細密工夫?!缸鸬滦浴梗誓堋钢聫V大、極高明、溫 故、敦厚」?!笢?故」是溫 習此,「敦厚」是篤實此?!傅绬枌W」,故能「盡精微、道中庸、知新、崇禮」。其下言「居上不驕,為 下不倍。國 有道,其言足以興;國 無道,其默足以容」。舉此數(shù) 事,言大小精粗,一齊理會 過,貫徹 了後,盛德之效自然如此。閎祖。
問:「『尊德性而道問學』,行意在先;『擇 善而固執(zhí) 』,知意又在先。如何?」曰:「此便是互相為用 處?!捍笤章}人之道!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是言道體之大處?!憾Y儀三百,威儀三千』,是言道之細處。只章首便分兩 節(jié)來 ,故下文五句又相因?!鹤鸬滦浴恢痢憾睾瘛?,此上一截,便是渾淪處;『道問學』至『崇禮』,此下一截,便是詳密處。道體之大處直是難守,細處又難窮究。若有上面一截,而無下面一截,只管道是我渾淪,更不務 致知,如此則茫然無覺。若有下面一截,而無上面一截,只管要纖悉皆知,更不去行,如此則又空無所寄。如有一般人實是敦厚淳樸,然或箕踞不以為 非,便是不崇禮。若只去理會 禮文而不敦厚,則又無以居之。所以『忠信之人可以學禮』,便是『敦厚以崇禮』?!勾?。
廣謂:「『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此是指道體之形於氣 化者言之。『優(yōu)優(yōu)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此是指道體之形於人事者言之。雖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 ,然必待人然後行。」曰:「如此說,也得;只說道自能如此,也得,須看那『優(yōu)優(yōu)大哉』底意思。蓋三千三百之儀,聖人之道無不充足,其中略無些子空闕處,此便是『語小,天下莫能破』也。」廣云:「此段中間說許多存心與致知底工夫了,末後卻只說『居上不驕,為 下不倍。國 有道,其言足以興;國 無道,其默足以容』,此所以為 中庸之道?!乖唬骸腹淌?。更須看中間五句,逐句兼小大言之,與章首兩 句相應 ,工夫兩 下皆要到?!鹤鸬滦远绬枌W』,此句又是總說?!褂謫枺骸付耪隆壕又辣局T身』以下,廣看得第一第二句是以人己對 言,第三第六句是以古今對 言,第四第五句是以隱顯對 言,不知是否?」曰:「也是如此?!嚎贾T三王而不謬,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猶釋子所謂以過去未來 言也。後面說知天知人處,雖只舉後世與鬼神言,其實是總結(jié)四句之義也。中庸自首章以下,多是對 說將 來。 不知它古人如何做得這樣 文字,直是恁地整齊!」因言:「某舊年讀中庸,都心煩 ,看不得,且是不知是誰做。若以為 子思做,又卻時復 有箇『子曰』字,更沒理會 處。賀錄云:「漢卿看文字忒快。如今理會 得了,更要熟讀,方有汁水。某初看中庸,都理會 不得云云。只管讀來 讀去,方見得許多章段分明?!股w某僻性,讀書 須先理會 得這樣 分曉 了,方去涵泳它義理。後來 讀得熟後,方見得是子思參 取夫子之說,著為 此書 。自是沉潛反覆,逐漸得其旨趣,定得今章句一篇。其擺布得來 ,直恁麼細密!又如太極圖,賀孫錄云:「經(jīng)許多人不與他思量出。自某逐一與他思索,方見得他如此精密?!谷舨环殖鲈S多節(jié)次來 ,後人如何看得?但未知後來 讀者知其用功如是之至否?」賀孫錄云:「亦如前人恁地用心否?」廣。
問:「『居上不驕』,是指王天下者而言否?」曰:「以下章『君子之道』處觀之,可見。」銖。
聖人說話,中正不偏。如揲蓍,兩 手皆有數(shù) ,不可謂一邊有道理,一邊無道理。它人議論,才主張向這一邊,便不信那邊有。因論橫渠呂 氏「尊德性、道問學」一段,及此。?! 〉诙苏隆 ∴嵖党山狻阜翘熳硬蛔h禮」云:「必聖人在天子之位然後可?!谷艚饨?jīng)得如此簡而明,方好。大雅。
「有位無德而作禮樂 ,所謂『愚而好自用』;有德無位而作禮樂 ,所謂『賤而好自專 』。居周之世,而欲行夏殷之禮,所謂『居今之世,反古之道』,道即指『議禮、制度、考文』之事。議禮所以制行,故『行同倫』;制度所以為 法,故『車同軌』;考文所以合俗,故『書 同文』。」問:「章句云『倫是次序之體』,如何?」曰:「次序,如等威節(jié)文之類。體,如『辨上下,定民志』,君臣父子貴賤尊卑相接之禮,皆是。天子制此禮,通天下共行之,故其次第之體,等威節(jié)文,皆如一也?!?br>
問:「中庸:『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注云:『文,書 名也?!缓我灾^之『書 名』?」曰:「如『大』字喚 做『大』字,『上』字喚 做『上』字,『下』字喚 做『下』字,此之謂書 名,是那字底名。」又問數(shù) 處小節(jié)。曰:「不必泥此等處。道理不在這樣處,便縱饒有道理,寧有幾 何!如看此兩 段,須先識取聖人功用之大,氣 象規(guī)模廣大處?!悍翘熳硬蛔h禮,不制度,不考文?!恢豢创藬?shù) 句,是甚麼樣 氣 象!若使有王者受命而得天下,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天下事一齊被他改換一番。其切近處,則自他一念之微而無毫釐之差,其功用之大,則天地萬物一齊被他剪截裁成過,截然而不可犯。須先看取這樣 大意思,方有益。而今區(qū)區(qū)執(zhí) 泥於一二沒緊要字之間,果有何益!」又曰:「『考文』者,古者人不甚識字,字易得差,所以每歲一番,使大行人之屬 巡行天下,考過這字是正與不正。這般事有十來 件,每歲如此考過,都匝了,則三歲天子又自巡狩一番。須看它這般做作處。」僩。
第二十九章 問「王天下有三重」章。曰:「此章明白,無可商量。但三重說者多耳?!广徳唬骸竻?氏以三重為 議禮、制度、考文,無可疑?!乖唬骸傅合卵烧摺?,人亦多疑,公看得如何?」銖曰:「只據(jù) 文義,『上焉者』指周公以前,如夏商之禮已不可考;『下焉者』指孔子雖有德而無位,又不當作,亦自明白。諸說以『下焉者』為 霸者之事,不知霸者之事安得言善!」曰:「如此說卻是。」銖。
問:「『建諸天地而不?!?,以上下文例之,此天地似乎是形氣 之天地。蓋建諸天地之間,而其道不悖於我也?!乖唬骸复颂斓刂皇堑蓝^吾建於此而與道不相悖也?!箷r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