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古籍
  • 呻吟語摘 卷一 內(nèi)篇 禮集·談道

    作者: 《呻吟語摘》呂坤
      大道有一條正路,進(jìn)道有一定等級。圣人教人只示以一定之成法,在人自理會;理會得一步再說與一步,其第一步不理會到十分,也不說與第二步。非是苦人,等級原是如此。第一步差一寸,也到第二步不得??鬃佑谫n,才說與他一貫,又先難他“多學(xué)而識”一語。至于仁者之事,又說:“賜也,非爾所及。”今人開口便講學(xué)脈,便說本體,以此接引后學(xué),何似癡人前說夢?孔門無此教法。
      
      有處常之五常,有處變之五常。處常之五常是經(jīng),人所共知;處變之五常是權(quán),非識道者不能知也。不擒二毛不以仁稱,而血流漂杵不害其為仁;二子乘舟不以義稱,而管、霍被戮不害其為義。由此推之,不可勝數(shù)也。嗟夫!世無有識者,每泥于常而不通其變;世無識有識者,每責(zé)其經(jīng)而不諒其權(quán)。此兩人皆道之賊也,事之所以難濟(jì)也。噫!非精義擇中之君于,其誰能用之?其誰能識之?
      
      談道者雖極精切,須向苦心人說,可使手舞足蹈,可使大叫垂泣,何者?以求通未得之心,聞了然透徹之語,如饑得珍饈,如旱得霖雨。相悅以解妙,不容言其不然者,如麻木之肌,針灸終日尚不能覺,而以爪搔之,安知痛癢哉?吾竊為言者惜也。放大道獨(dú)契,至理不言,非圣賢之忍于棄人,徒嘵嘵無益耳。是以圣人待問而后言,猶因人而就事。
      
      廟堂之樂,淡之至也,淡則無欲,無欲之道與神明通;素之至也,素則無文,無文之妙與本始通。
      
      真器不修,修者偽物也;真情不飾,飾者偽交也。家人父子之間不讓而登堂,非簡也,不侑而飽食,非饕也,所謂真也。
      
      誰待讓而入,而后有讓亦不入者矣;惟待侑而飽,而后有侑亦不飽者矣,是兩修文也。廢文不可為禮,文至掩真,禮之賊也,君子不尚焉。
      
      百姓得所,是人君太平;君民安業(yè),是人臣太平;五谷豐登,是百勝太平,大小和順,是一家太平;父母無疾,是人子太平;胸中無累,是一腔太平。
      
      至道之妙,不可意思,如何可言?可以言,皆道之淺也。
      
      玄之又玄,猶龍公亦說不破,蓋公亦囿于玄玄之中耳。要說,說個甚?然卻只在匹夫匹婦共知共行之中,外了這個便是虛無。
      
      除了個中字,更定道統(tǒng)不得。傍流之至圣,不如正路之賢人。故道統(tǒng)寧中絕,不以傍流繼嗣,何者?氣脈不同也。予嘗曰:“寧為道統(tǒng)家奴婢,不為傍流家宗子。”
      
      或問:“圣人有可克之已否?”曰:“惟堯、舜、文王、周、孔無已可克,其馀圣人都有已。任是伊尹的已,和是柳下惠的已,清是伯夷的已。志向偏于那一邊便是已,己者,我也,不能忘我而任意見也,狃于氣質(zhì)之偏而離中也。這已便是人欲,勝不得這己都不成個剛者。
      
      自然者,發(fā)之不可遏;禁之不能止。才說是當(dāng)然,便沒氣力;然反之之圣,都在當(dāng)然上做工夫,所以說勉然。勉然做到底。知之成功,雖一分?jǐn)?shù)境界,到那難題試驗(yàn)處,終是微有不同。此難以形跡語也。
      
      堯、舜、周、孔之道,只是傍人情、依物理,拈出個天然自有之中行將去,不驚人,不苦人,所以難及。后來人勝他不得,卻尋出甚高難行之事,玄冥隱僻之言,怪異新奇、偏曲幻妄以求勝,不知圣人妙處,只是個庸常??戳?jīng)、四書語言何等平易,不害其為圣人之筆,亦未嘗有不明不備之道。嗟夫!
      
      賢智者過之,佛、老、揚(yáng)、墨、莊、列、申、韓是已。彼具意見才是圣人中萬分之一,而漫衍閎肆以至偏重而賊道。后學(xué)無識,遂至棄菽粟而餐玉屑,厭布帛而慕火浣,無補(bǔ)饑寒,反生奇病,悲夫!
      
      中之一字,是先天乎上,無地寧下,無東西南北于四方。
      
      此是南畝獨(dú)尊;道中的天子,仁、義、禮、智、信都是東酉侍立,百行萬善都是北面受成者也。不意宇宙間有此一妙字,有了這一個,別個都可勾銷,五常、百行、萬善但少了這個,都是一家貨,更成甚么道理?
      
      愚不肖者不能任道,亦不能賊道,賊道全是賢智。后世無識之人,不察道之本然面目,示天下以大中至正之矩,而但以賢智者為標(biāo)的。世間有了賢智,便看的中道尋常,無以過人,不起名譽(yù),遂薄中道而不為。道之壞也,不獨(dú)賢智者之罪,而惟崇賢智,其罪亦不小矣。中庸為賢智而作也。中足矣,又下個庸字,旨深哉!此難與曲局之士道。
      
      道者,天下古今共公之理,人人都有分的。道不自私,圣人不私道,而儒者每私之曰圣人之道。言必循經(jīng),事必稽古,曰衛(wèi)道。嗟夫!此千古之大防也,誰敢決之?然道無津涯,非圣人之言所能限;事有時(shí)勢入,非圣人之制所能盡。后世茍有明者出,發(fā)圣人所未發(fā),而默契圣人欲言之心;為圣人所不為,而吻合圣人為之事,故此圣人之深幸而拘儒之所大駭也。嗚呼!此可與通者道。漢唐以來鮮若人矣。
      
      易道渾身都是,滿眼都是,盈六合都是。三百八四十爻圣人特拈起三百八十四事來做題目。使千圣作《易》,人人另有三百八十四說,都外不了那陰陽道理。后之學(xué)者,求易于《易》,穿鑿附會以求通。不知易是個活的,學(xué)者看做死的;易是個無方體的,學(xué)者看做有定象的。故論簡要,乾坤二卦已多了;論窮盡,雖萬卷書說不盡易的道理,何止三百八十四爻?
      
      中之一字,不但道理當(dāng)然,雖氣數(shù)離了中亦成不得寒暑,災(zāi)樣失中則萬物殃,飲食起居失中則一身病。故四時(shí)各順其序,五臟各得其職,此之謂中。差分毫便有分毫驗(yàn)應(yīng),是以圣人執(zhí)中以立天地萬物之極。
      
      學(xué)者只看得世上萬事萬物種種是道,此心才覺暢然。
      
      在舉世塵俗中另識一種意味,又不輕與鮮能知味者嘗,才是真趣。守此便是至寶。
      
      五色勝則相掩,然必厚益之,猶不能渾然無跡,維黑一染不可辯矣。故黑者,萬事之府也,斂藏之道也。帝王之道黑,故能容保無疆;圣人之心黑,故能容會萬理。蓋含英采、韜精明、養(yǎng)元?dú)?、蓄天機(jī),皆黑之道也,故曰:“惟玄催默”。玄,黑色也。默,黑象也?!稌贩Q舜曰:“玄德升聞”?!独嫌凇吩唬骸爸浒祝仄浜?,得黑之精者也?!惫释庵豢裳?,皆道之淺者也。
      
      雖然,儒道內(nèi)黑而外白,黑為體,白為用;老氏內(nèi)白而外黑,白安身,黑善世。
      
      道在天地間不限于取數(shù)之多,心力勤者得多,心力衰者得少,昏弱者一無所得。假使天下皆圣人,道亦足以供其求,茍皆為盜跖,道之本體自在也,分毫無損。畢竟是世有圣人,道斯有主;道附圣人,道斯有用。
      
      漢唐而下,議論駁而至理雜,吾師宋儒。宋儒求以明道而多穿鑿附會之談,失平正通達(dá)之旨,吾師先圣之言。先圣之言煨于秦火、雜于百家,莠苗朱紫,使后學(xué)尊信之而不敢異同,吾師道。茍協(xié)諸道,而協(xié)則千圣萬世無不吻合,何則?道無二也。
      
      或問:“中之道,堯、舜傳心,必有至去至妙之理。”余嘆曰:“只就我兩人眼前說,這飲酒不為限量,不至過醉,這就是飲酒之中;這說話不緘默;不狂誕,這就是說話之中;這作揖跪拜,不煩不疏,不疾不徐,這就是作揖跪拜之中。一事得中,就是一事的堯、舜。推之萬事皆然。又到那安行處,便是十全的堯、舜?!?br>  
      形神一息不相離,道器一息不相無;故道無精粗,言精粗者,妄也。因與一客共酌,指案上羅列者謂之曰:“這安排必有停妥處,是天然自有底道理;那僮仆見一豆上案,將滿案樽俎東移西動,莫知措手,那知底入眼便有定位,未來便有安排。
      
      新者近前,舊者退后,飲食居左,匙箸居右,重積不相掩,參錯不相亂,布置得宜,楚楚齊齊,這個是粗底。若說神化性命,不在此卻在何處?若說這里有神化性命,這個工夫還欠缺否?
      
      推之耕耘簸揚(yáng)之夫,炊爨烹調(diào)之婦莫不有神化性命之理,都能到神化性命之極。學(xué)者把神化性命看得太玄,把日用事物看得太粗,原不曾理會。理會得來這案上羅列得,天下古今萬事萬物都在這里,橫豎推行、撲頭蓋面、腳踏身坐底都是神化性命,乃知神化性命極粗淺底?!?br>  
      有大一貫,有小一貫。小一貫,貫萬殊;大一貫,貫小一貫。大一貫一,小一貫千百。無大一貫,則小一貫終是零星;無小一貫,則大一貫終是渾沌。
      
      靜中看天地萬物都無些子。
      
      一門人向予數(shù)四窮問無極、太極及理氣同異,性命精粗,性善是否。予曰:“此等語予亦能剿先儒之成說及一己之謬見以相發(fā)明,然非汝今日急務(wù)。假若了悟性命,洞達(dá)天人,也只于性理書上添了某氏曰一段言語,講學(xué)衙門中多了一宗卷案。后世窮理之人,信彼駁此,服此辟彼,再世后汗牛充棟都是這樁話說,不知于國家之存亡,萬姓之生死,身心之邪正,見在得濟(jì)否?我只有個粗法子,汝只把存心、制行、處事、接物、齊家、治國、平天下大本小節(jié)都事事心下信得過了,再講這話不遲?!?br>  
      曰:“理氣、性命,終身不可談耶?”曰:“這便是理氣、性命顯設(shè)處,除了撒數(shù)沒總數(shù)?!?br>  
      陽為客,陰為主;動為客,靜為主;有為客,無為主;萬為客,一為主。
      
      理路宜截,欲路多岐;理路光明,欲路微曖;理路爽暢,欲路懊煩;理路逸樂,欲路憂勞。
      
      無萬則一何處著落?無一則萬誰為張主?此二字一時(shí)離不得。一只在萬中走,故有正一,無邪萬;有治一,無亂萬;有中一,無偏萬;有活一,無死萬。
      
      天下之大防五,不可一毫潰也,一潰則決裂不可收拾。宇內(nèi)之大防,上下名分是已;境外之大防,夷夏出入是已;一家之大防,男女嫌微是已;一身之大防,理欲消長是已;萬世之大防,道脈純雜是已。
      
      儒者之末流與異端之末流何異?似不可以相誚也。故明于醫(yī),可以攻病人之標(biāo)本;精于儒,,可以中邪說之膏盲。辟邪不得其情,則邪愈肆;攻病不對其癥,則病愈劇。何者?授之以話柄而借之以反攻自救之策也。
      
      人皆知異端之害道,而不知儒者之言亦害道也。見理不明,似是而非,或騁浮詞以亂真,或執(zhí)偏見以奪正,或狃目前而昧萬世之常經(jīng),或徇小道而潰天下之大防,而其聞望又足以行其學(xué)術(shù),為天下后世人心害亦不細(xì)。是故,有異端之異端,有吾儒之異端。異端之異端真非也,其害小?吾儒之異端似是也,其害大。有衛(wèi)道之心者,如之何而不辯哉?
      
      天卞事皆實(shí)理所為,未有無實(shí)理而有事物者也?;眉艺吡?,無實(shí)用而以形惑人!嗚呼!不窺其實(shí)而眩于形以求理,愚矣。
      
      公卿爭議予朝,曰天子有命,則屏然不敢屈直矣;師儒相辯于學(xué),曰孔于有言,則寂然不敢異同矣。故天地間惟理與勢為最尊。雖然,理又尊之尊也。廟堂之上言理,則天子不得以勢相奪,即相奪焉,而理則常伸于天下萬世。故勢者,帝王之權(quán)也;理者,圣人之權(quán)也。帝王無圣人之理,則其權(quán)有時(shí)而屈,然則理也者,又勢之所恃以為存亡者也。以莫大之權(quán),無僭竊之禁,此儒者之所不辭而敢于任斯道之南面也。
      
      陽道生,陰道養(yǎng)。故向陽者先發(fā),向陰者后枯。
      
      正學(xué)不明,聰明才辯之士各枝葉其一隅之見,以成一家之說,而道始千岐百徑矣。豈無各得?終是偏術(shù)。到孔門只如枉木著繩,一毫邪氣不得。
      
      禪家有理障之說。愚謂理無障,畢竟是識障。無意識心,何障之有?
      
      道莫要于損己,學(xué)莫急于矯偏。
      
      七情總是個欲,只得其正了都是天理;五性總是個仁,只不仁了都是人欲。
      
      萬籟之聲皆自然也,自然皆真也,物各自鳴其真。何天何人?何今何古?六經(jīng)籟道者也,統(tǒng)一圣真,而漢宋以來胥執(zhí)一響以吹之,而曰是外無聲矣,觀俳謔者,萬人粲然皆笑,聲不同也而樂同。人各笑其樂,何清濁高下妍蚩之足云?故見各鳴其自得。語不詭于六經(jīng),皆吾道之眾響也,不必言言同、事事同矣。“‘
      
      氣者,形之精華;形者,氣之渣滓。故形中有氣,無氣則形不生;氣中無形,有形則氣不載。故有無形之氣,無無氣之形。星隕為石者,先感于形也。
      
      天地萬物,只到和平處無一些不好。何等暢快!
      
      莊、列見得道理原著不得人為,故一向不盡人事。不知一任自然,成甚世界?圣人明知自然,卻把自然閣起,只說個當(dāng)然,聽那個自然。
      
      私恩煦感,仁之賊也;直往輕擔(dān),義之賊也;足恭偽態(tài),禮之賊也;苛察岐疑,智之賊也;茍約因守,信之賊也。此五賊者,破道亂正,圣門斥之,后世儒者往往稱之以訓(xùn)世,無識也與?
      
      道有二然,舉世皆顛倒之。有個當(dāng)然,是屬人底,不問吉兇禍福,要向前做去;有個自然,是屬天底,任你躑躅咆哮,自勉強(qiáng)不來,舉世昏迷,專在自然上錯用工夫,是謂替天忙,徒勞無益。卻將當(dāng)然底全不著意,是謂棄人道,成個甚人?圣賢看著自然可得底,:果于當(dāng)然有礙,定不肯受,況未必得乎?
      
      只把二然字看得真;守得定,有多少受用處!
      
      氣用形,形盡而氣不盡;火用薪,薪盡而火不盡。故天地惟無能用有,五行惟火為氣,其四者皆形也。
      
      氣盛便不見涵養(yǎng)。浩然之氣雖充塞天地間,其實(shí)本體閑定:冉冉口鼻中不足以呼吸。
      
      有天欲,有人欲。吟風(fēng)弄月,傍花隨柳,此天欲也。聲色貸利,此人欲也。天欲不可無,無則禪;人欲不可有,有則穢。
      
      天欲即好的人欲,人欲即不好底天欲。
      
      朱子云:“不求人知而求天知?!睘槌鯇W(xué)言也。君子為善,只為性中當(dāng)如此,或此心過不去。天知、地知、人知、我知,渾是不求底,有一求心,便是偽,求而不得,此念定是衰歇。
      
      以吾身為內(nèi),則吾身之外皆外物也,故富貴利達(dá),可生可榮,茍非道焉,而君子不居;以吾心為內(nèi),則吾身亦外物也;故貧賤憂戚,可辱可殺,茍道焉,而君于不辭。
      
      或問敬之道。曰,“外面整齊嚴(yán)肅,內(nèi)面齊莊中正,是靜時(shí)涵養(yǎng)的敬;讀書則心在于所讀,治事則心在于所治,是主一無邊的敬;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是隨事小心的敬”?;蛟唬骸叭粜φ劯柙?、宴息造次之時(shí),恐如是則矜持不泰然矣。”
      
      曰:“敬以端嚴(yán)為體,以虛活為用,以不離于正為主。齋日衣冠而寢,夢寐乎所祭者也。不齋之寢,則解衣脫冕矣。未有釋衣冕而持敬也。然而心不流于邪僻,事不詭于道義,則不害其為敬矣;君若專去端嚴(yán)上求敬,則荷鋤負(fù)畚、執(zhí)轡御車、鄙事賤役,古圣賢皆為之矣,豈能日日手容恭、足容重耶?又若孔子曲肱指掌,及居,不容點(diǎn)之浴沂,何害其為敬耶?大端心與正依,事與道合,雖不拘拘于端嚴(yán),不害其為敬。茍心游手里,意逐百欲,而此身卻兀然端嚴(yán)在此,這是敬否?譬如謹(jǐn)避深藏,秉燭鳴珮,緩步輕聲,女教內(nèi)則原是如此,所以養(yǎng)貞信也。若馌婦汲妻,及當(dāng)顛沛奔走之際,自是回避不得。然而貞信之守與深藏謹(jǐn)避者同是,何害其為女教哉?是故敬不擇人,敬不擇事,敬不擇時(shí),敬不擇地,只要個心與正依,事與道合。”
      
      先難后獲,此是立德立功第一個張主。若認(rèn)得先難是了,只一向持循去,任千毀萬謗也莫動心,年如是,月如是,竟無效驗(yàn)也,只如是久則自無不獲之理。故工夫循序以進(jìn)之,效驗(yàn)從容以俟之,若欲速,便是揠苗者,自是欲速不來。
      
      造化之精,性天之妙,惟靜觀者知之,惟靜養(yǎng)者契之,難與紛擾者道。故止水見星月,才動便光芒錯雜矣。悲夫!紛擾者,昏昏以終身而一無所見也。
      
      滿腔子是側(cè)隱之心,滿六合是運(yùn)惻隱之心處。君子于六合飛潛動植、纖細(xì)毫末之物,見其得所則油然而喜,與自家得所一般;見其失所則閔然而戚,與自家失所一般,位育念頭如何一刻放得下?
      
      萬物生于性,死于情。故上智去情,君子正情,眾人任情,小人肆情。夫知情之能死人也,則當(dāng)游心于淡泊無味之鄉(xiāng),而于世之所欣戚趨避漠然不以嬰其慮,則身苦而心樂,感殊而應(yīng)一,其所不能逃者,與天下同其所;了然獨(dú)得者,與天下異。
      
      此身要與世融液,不見有萬物形跡、六合界限,此之謂化;然中間卻不模糊,自有各正的道理,此之謂精。
      
      人一生不聞道 ,真是可憐!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便是肫肫其仁,天下一家滋味。然須推及鳥獸,又推及草木,方充得盡。若父子兄弟間便有各自立達(dá)、爭先求勝的念頭,更那顧得別個。
      
      天德只是個無我,王道只是個愛人。
      
      道是第一等,德是第二等,功是第三等,名是第四等。自然之謂道,與自然游謂之道士。體道之謂德,百行俱修謂之德士。
      
      濟(jì)世成物謂之功。一味為天下潔身著世謂之名。一味為自家立言者亦不出此四家之言,下此不入等矣。
      
      凡動天感物,皆純氣也。至剛至柔與中和之氣皆有所感動,純故也。十分純里才有一毫雜,便不能感動。無論佳氣戾氣,只純了,其應(yīng)便捷于影響。
      
      萬事萬物有分別,圣人之心無分別,因而付之耳。譬之日因萬物以為影,水因萬川以順流,而日水原無兩,未嘗不分別,而非以我分別之也。以我分別,自是分別不得。
      
      下學(xué)學(xué)個什么?上達(dá)達(dá)個什么?下學(xué)者,學(xué)其所達(dá)也;上達(dá)者,達(dá)其所學(xué)也。
      
      弘毅,坤道也?!兑住吩弧昂牍獯蟆保院胍玻骸袄镭憽?,言毅也。不毅不弘,何以載物?
      
      六經(jīng)言道而不辨,辨自孟子始;漢儒解經(jīng)而不論,論自宋儒始;宋儒尊理而不僭,僭自世儒始,
      
      圣賢學(xué)問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后世學(xué)問是兩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自非生知之圣,未有言而不思者。貌深沉而言安定,若蹇若疑,欲發(fā)欲留。雖有失焉者,寡矣,神奮揚(yáng)而語急速,若涌若懸,半跲半晦,雖有得焉者,寡矣。夫一言之發(fā),四面皆淵阱也。喜言之則以為驕,戚言之則以為懦,謙言之則以為諂,直言之則以為陵,微言之則以為險(xiǎn),明言之則以為浮。無心犯諱,則謂有心之譏;無為發(fā)端,則疑有為之說。簡而當(dāng)事,曲而當(dāng)情,精而當(dāng)理,確而當(dāng)時(shí),一言而濟(jì)事,一言而服人,一言而明道,是謂修辭之善者。其要有二:曰澄心,曰定氣。余多言而無當(dāng),真知病本云云,當(dāng)與同志者共改之。
      
      知彼知我,不獨(dú)是兵法,處人處事一些少不得底。
      
      靜中真味至淡至冷,及應(yīng)事接物時(shí),自有一段不冷不淡天趣。只是眾人習(xí)染世味十分濃艷,便看得他冷淡。然冷而難親,淡而可厭,原不是真味,是謂撥寒灰嚼凈蠟。
      
      明體全為適用。明也者,明其所適也。不能實(shí)用,何貴明體?然未有明體而不實(shí)用者。樹有根,自然千枝萬葉;水有泉,自然千流萬派。
      
      天地人物原來只是一個身體,一個心腸,同了便是一家,異了便是萬類。而今看著風(fēng)云雷雨都是我胸中發(fā)出,虎豹蛇蝎都是我身上分來,那個是天地?那個是萬物?
      
      萬事萬物都有個一,千頭萬緒皆發(fā)于一,千言萬語皆明此一,千體認(rèn)萬推行皆做此一。得此一,則萬皆舉。求諸萬,則一反迷。但二氏只是守一,吾儒卻會用一。
      
      三氏傳心要法,總之不離一靜字。下手處皆是制欲,歸宿處都是無欲,是則同。
      
      子欲無言,非雅言也,言之所不能顯者也。吾無隱爾,非文辭也,性與天道也。說便說不來,藏也藏不得,然則無言即無隱也;在學(xué)者之自悟耳。天地何嘗言?何嘗隱?以是知不可言傳者,皆日用流行于事物者也。
      
      天地間道理,如白日青天;圣賢心事,如光風(fēng)霽月。若說出一段話,說千解萬,解說者再不痛快,聽者再不惺憽,豈舉世人皆愚哉?此立言者之大病。
      
      罕譬而喻者,至臺也;璧而喻者,微言也;譬而不喻者,玄言也。玄言者,道之無以為者也。不理會玄言,不害其為圣人。
      
      正大光明,透徹簡易,如天地之為形,如日月之垂象,足以開物成務(wù),足以濟(jì)世安民,達(dá)之天下萬世而無弊;此謂天言。平易明白,切近精實(shí),出于吾口而當(dāng)于天下之心,載之典籍而裨于古人之道,是謂人言。艱深幽僻,吊詭探奇,不自句讀不能通其文,通則無分毫?xí)闹砣ぃ徊豢家繇嵅荒茏R其字,識則皆常行日用之形聲,是謂鬼言。鬼言者,道之賊也,木之孽也,經(jīng)生學(xué)士之殃也?然而世人崇尚之者何?逃之徑異足以文凡陋之筆,見其怪異易以孩膚淺之目。此光明平易太雅君子為之汗顏泚顙,而彼方以為得意者也。哀哉!
      
      衰世尚同,盛世未嘗不尚同。衰世尚同流合污,盛世尚同心合德。虞廷同寅協(xié)恭,修政無異識,圯族者殛之;孔門司道協(xié)志,修身無異術(shù),非吾徒者攻之。故曰,道德一,風(fēng)俗同。
      
      二之非帝王之治,二之非圣賢之教,是謂敗常亂俗,是謂邪說破道。衰世尚同則異是矣。逐波隨風(fēng),共撼中流之砥柱,一頹百靡,誰容盡醉之醒人?讀桃園、誦板蕩,自古然矣。乃知盛世貴同,衰世貴獨(dú)。獨(dú)非立異也,眾人皆我之獨(dú),即盛世之同矣。
      
      世間物一無可戀,只是既生在此中,不得不相與耳。不宜著情,著情便生無限愛欲,便招無限煩惱。
      
      安而后自慮,止水能照也。
      
      君子之于事也,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于言也,語乎其所不得不語,默乎其所不得不默。尤悔庶幾寡矣。
      
      發(fā)不中節(jié),過不在已發(fā)之后。
      
      才有一分自滿之心,面上便帶自滿之色,口中使出自滿之聲,此有道之所恥也。見得大時(shí)世間再無可滿之事,吾分再無能滿之時(shí),何可滿之有?故盛德容貌若愚。
      
      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此是千古嚴(yán)師;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此是千古嚴(yán)刑。
      
      誠與才合,畢竟是兩個,原無此理。蓋才自誠出,才不出于誠算不得個才,誠了自然有才。今人不患無才,只是討一誠字不得。
      
      斷則心無累?;蛟唬骸皵嘤迷诤翁??”曰:“謀后當(dāng)斷,行后當(dāng)斷。”
      
      道盡于一,二則贅;體道者不出一,二則支;天無二氣,物無二本,心無二理,世無二權(quán)。一則萬,二則不萬,道也,二乎哉?故執(zhí)一者得萬,求方者失一。水壅萬川未必能塞,木滋萬葉未必能榮,失一故也。
      
      道有一真,而意見常千百也,故言多而道愈漓;事一有是,而意見常千百也,故議多而事愈僨。
      
      吾黨望人甚厚,自治甚疏,只在口吻上做工夫,如何要得長進(jìn)。
      
      宇宙內(nèi)原來是一個,才說同,便不是。
      
      周子太極圖第二圈子是分陰分陽,不是根陰根陽。世間沒有這般截然,氣化都是互為其根耳。
      
      說自然是第一等話,無所為而為。說當(dāng)然是第二等話,性分之所當(dāng)盡,職分之所當(dāng)為。說不可不然是第三等話,是非毀譽(yù)是已。說不敢不然是第四等話,利害禍福是已。
      
      人欲擾害天理,眾人都曉得;天理擾害天理,雖君子亦迷,況在眾人!而今只說慈悲是仁,謙恭是禮,不取是廉,慷慨是義,果敢是勇,然諾是信。這個念頭真實(shí)發(fā)出,難說不是天理,卻是大中至正天理被他擾害,正是執(zhí)一賊道。舉世所謂君子者,都在這里看不破,故曰道之不明也。
      
      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見孤陽也。若無陽,則二女何不同行之有?二陽同居,其志同行,不見陰也。若見孤陰,則二男亦不可以同居矣。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绷与m具陰陽之偏,然各成一體,故無嫌。
      
      利刃斫木綿,迅炮擊風(fēng)幟,必?zé)o害矣。
      
      士之于道也,始也求得,既也得得,既也養(yǎng)得,既也忘得。
      
      不養(yǎng)得則得也不固,不忘得則得也未融。學(xué)而至于忘得,是謂無得。得者,自外之名,既失之名,還我故物,如未嘗失,何得之有?心放失,故言得心。從古未言得耳目口鼻四肢者,無失故也。
      
      圣人作用皆以陰為主,以陽為客。陰所養(yǎng)者也,陽所用者也。天地亦主陰而客陽。二氏家全是陰。道家以陰養(yǎng)純陽而嗇之,釋家以陰養(yǎng)純陰而寶之。凡人陰多者,多壽多福;陽多者,多夭多禍。
      
      只隔一絲,便算不得透徹之悟,須是入筋內(nèi)、沁骨髓。
      
      異端者,本無不同,而端緒異也。千古以來,惟堯、舜、禹、湯、文、武、孔、孟—脈是正端,千古不異。無論佛、老、莊、列、申、韓、管、商,即伯夷、伊尹、柳下惠,都是異端。
      
      子貢、子夏之徒,都流而異端。蓋端之初分也,如路之有岐,未分之初都是一處發(fā)腳,既出門后,一股向西南走,一股向東南走,走到極處,末路梢頭,相去不知幾千萬里。其始何嘗不一本哉?故學(xué)問要析同異于毫厘,非是好辨,懼末流之可哀也。
      
      天下之事,真知再沒個不行,真行再沒個不誠,真誠之行再沒個不自然底。自然之行不至其極不止,不死不止,故曰明
      
      則誠矣。
      
      千萬病痛只有一個根本,治千病萬痛只治一個根本。
      
      宇宙內(nèi)主張萬物底,只是一塊氣。氣即是理。理者,氣之自然者也。
      
      到至誠地位,誠固誠,偽亦誠;未到至誠地位,偽固偽,誠辦偽。
      
      義襲取不得。
      
      信知困窮、抑郁、貧賤、勞苦是我應(yīng)得底,安富薄榮、歡欣如意是我倘來底,胸中便無許多冰炭。
      
      事有豫而立,亦有豫而廢者。吾曾豫以有待,臨事鑿枘不成,競成棄擲者。所謂權(quán)不可豫設(shè),變不可先圖,又難執(zhí)一論也。
      
      任是千變?nèi)f化、千奇萬異,畢竟落在平常處歇。
      
      善是性,性未必是善;秤錘是鐵,鐵不是秤錘?;蛟唬骸懊献拥佬陨?,非與?”曰:“余所言孟子之言也,孟子以耳目口鼻四肢之欲為性,此性善否?或曰:”欲當(dāng)乎理即是善。曰:“如子所言,動心忍性,亦忍善性與?”或曰:“孔子系《易》,言繼善成性,非與?”曰:“世儒解經(jīng)皆不善讀《易》者也??鬃釉疲骸币魂幰魂栔^道‘,謂一陰一陽均調(diào)而不偏,乃天地中和之氣,故謂之道。
      
      人繼之則為善。繼者稟受之初,人成之則為性。成者,不作之渭。假若一陰,則偏于柔;一陽,則偏于剛。皆落氣質(zhì),不可謂之道。蓋純陰純陽之謂偏,一陰二陽,二陰一陽之謂駁;一陰三四五陽,五陰一三四陽之謂雜。故仁知之見皆落了氣質(zhì)一邊,何況百姓?仁智兩字拈此以見例。禮者見之謂之禮,義者見之謂之義,皆是邊見。朱注以繼為天,誤矣。又以仁智分陰陽,又誤矣。抑嘗考之,天自有兩種天,有理道之天,有氣數(shù)之天。故賦之于人,有義理之性,有氣質(zhì)之性。二天皆出于太極。理道之天是先天,未著陰陽五行以前,純善無惡,《書》所謂惟皇降衷,厥有恒性‘。《詩》所謂’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是也。氣數(shù)之天是后天,落陰陽五行之后,有善有惡,《書》所謂’天生烝民,有欲‘,孔于所謂’惟上知與下愚不移‘是也。孟子道性善,只言個德性?!?br>  
      物欲從氣質(zhì)來,只變化了氣質(zhì),更說甚物欲。
      
      耳目口鼻四肢有何罪過?堯、舜、周、孔之身都是有底;聲色貨利、可愛可欲有何罪過?堯、舜、周、孔之世都是有底。
      
      千萬罪惡都是這點(diǎn)心,孟子耳目之官不思而蔽物,太株連了。只是先立乎其大,有了張主,小者都是好奴婢,何小之敢奪?沒了窩主,那怕盜賊?問誰立大?曰大立大。
      
      威儀養(yǎng)得定了,才有脫略,便害羞赧,放肆慣得久了,才入禮群;便害拘束。習(xí)不可不慎也。
      
      絜矩是強(qiáng)恕事,圣人不絜矩。他這一副心腸原與天下打成一片,那個是矩?那個是絜?
      
      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此是大擔(dān)當(dāng)。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此是大快樂。
      
      內(nèi)外本末交相培養(yǎng),此語余所未喻。只有內(nèi)與本,那外與末張主得甚?
      
      不是與諸君不談奧妙,古今奧妙不似《易》與《中庸》,至今解說二書不似青天白日,如何又于晦夜添濃云也?望諸君哀此。
      
      后學(xué)另說一副當(dāng)言語,須是十指露縫,八面開窗,你見我知,更無躲閃,方是正大光明男子。
      
      形而上與形而下不是兩般道理,下學(xué)上達(dá)不是兩截工夫。
      
      世之欲惡無窮;人之精力有限,以有限與無窮斗,則物之勝人不啻千萬,奈之何不病且死也?
      
      冷淡中有無限受用處。都戀戀炎熱,抵死不悟,既悟不知回頭,既回頭卻又羨慕,此是一種依膻附腥底人,切莫與談?wù)嫖丁?br>  
      處明燭幽,未能見物,而物先見之矣。處幽燭明,是謂神照。是故不言者非喑,不視者非盲,不聽者非聾。
      
      儒戒聲色貨利,釋戒色聲香味,道戒酒色財(cái)氣,總歸之無欲,此三氏所同也?儒衣儒冠而多欲,怎笑得釋道!
      
      敬事鬼神,圣人維持世教之大端也。其義深,其功大,但自不可鑿求,不可道破耳。
      
      天下之治亂,只在“相責(zé)各盡”四字。
      
      世之治亂,國之存亡,民之死生,只是個我心作用,只無我了,便是天清地寧、民安物阜性界。
      
      惟得道之深者,然后能淺言。凡深言者,得道之淺者也。
      
      以虛養(yǎng)心,以德養(yǎng)身,以善養(yǎng)人,以仁養(yǎng)天下萬物,以道養(yǎng)萬世,養(yǎng)之義大矣哉!
      
      萬物皆能昏人,是人皆有所昏。有所不見為不見者所昏,有所見為見者所昏,惟一無所見者不昏,不昏然后見天下。
      
      道非淡不入,非靜不進(jìn),非冷不凝。
      
      三千三百便是無聲無臭。
      
      天德王道不是兩事,內(nèi)圣外王不是兩人。
      
      損之而不見其少者必贅物也,益之而不見其多者必缺處也,惟分定者加一毫不得、減一毫不得。
      
      知是一雙眼,行是一雙腳。不知而行,前有淵谷而不見,傍有狠虎而不聞,如中州之人適燕而南、之粵而北也,雖乘千里之馬,愈疾愈遠(yuǎn)。知而不行,如痿痹之人,數(shù)路程,畫山水,行更無多說,只用得一篤字。知的工夫千頭萬緒,所謂匪知之艱,惟行之艱,匪茍知之,亦允蹈之。知至至之,知終終之,窮神知化,窮理盡性,幾深研極,探頣索隱,多聞多見。知也者,知所行也;行也者,行所知也。知也者,知此也;行也者,行此也。原不是兩個世俗知行不分,直與千古圣人駁難,以為行即是知。余以為能行方算得知,徒知難算得行。
      
      有殺之為仁,生之為不仁者;有取之為義,與之為不義者;有卑之為禮,尊之為非禮者;有不知為智,知之為不智者;有違言為信,踐言為非信者。
      
      覓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視之而不見,他日無事于覓也,乃得之。非構(gòu)有趨避,目眩于急求也。天下之事;每得于從容,而失之急遽。
      
      山峙川流,鳥啼花落,風(fēng)清月白,自是各適其天,各得其分。我亦然,彼此無干涉也。才生系戀心,便是歆羨,便有沾著。主人淡無世好,與世相忘而已。惟并育而不有情,故并育而不相害。
      
      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誠生明者,清虛所通也。從容生明者,不淆于感也,舍是無明道矣。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弊杂小吨杏埂芬詠?,無人看破此一語。此吾道與佛、老異處,最不可忽。
      
      知識,心之孽也;才能,身之妖也;貴寵,家之禍也;富足,子孫之殃也。
      
      只泰了,天地萬物皆志暢意得,欣喜歡愛。心、身、家、國、天下無一毫郁閼不平之氣,所謂八達(dá)四通,千昌萬遂,太和之至也。然泰極則肆,肆則不可收拾;而入于否。故泰之后繼以大壯,而圣人戎之曰:“君子以非禮弗履?!庇檬且姽湃藨n勤惕勵之意多,豪雄曠達(dá)之心少。六十四卦惟有泰是快樂時(shí),又恁極中極正,且懼且危,此所以致泰保泰而無意外之患也。
      
      今古紛紛,辨口聚訟盈庭,積書充棟,皆起于世教之不明,而聰明才辨者各執(zhí)意見以求勝。故爭輕重者至衡而息,爭短長者至度而息,爭多寡者至量而息,爭是非者至圣人而息。中道者,圣人之權(quán)衡度量也。圣人往矣,而中道自在,安用是嘵嘵強(qiáng)口而逞辨以自是哉?嗟夫!難言之矣。
      
      人只認(rèn)得義、命商字真;隨事隨時(shí)在這邊體認(rèn),果得趣味,一生受用不了。
      
      夫焉有所倚,此至誠之胸次也。空空洞洞,一無所著,一無所有,只是不倚著,才倚一分,便是一分偏,才著一厘,便是一度礙。
      
      形用事,則神者亦形;神用事,則形者亦神。
      
      威儀三千,禮儀三百,五刑之屬三千,皆法也。法是死的,令人可守;道是活底,令人變通。賢者持循于法之中,圣人變易于法之外;自非圣人,而言變易,皆亂法也。
      
      道不可言,才落言詮便有倚著。
      
      禮教大明,中有犯禮者一人焉,則眾以為肆而無所容;禮教不明,中有守禮者一人焉,則眾以為怪而無所容;禮之于世大矣哉!
      
      良知之說,亦是致曲擴(kuò)端學(xué)問,只是作用大端費(fèi)力。作圣工夫當(dāng)從天上做,培樹工夫當(dāng)從土上做。射之道,。中者矢也,矢由弦,弦由手;手由心,用工當(dāng)在心,不在矢;御之道,用者轡也,銜由轡,轡由手,手由心,用工當(dāng)在心,不在銜。
      
      圣門工夫有兩途,克己復(fù)禮是領(lǐng)惡以全好也。四夷靖則中國安。先立乎其大者,是正已而物正也。內(nèi)順治則外成嚴(yán)。
      
      中,是千古道脈宗;敬,是圣學(xué)一字訣。
      
      性只有一個,才說五便著情種矣。
      
      敬肆是死生關(guān)。
      
      瓜、李特熟,浮白生焉;禮由情生,后世乃以禮為情,哀哉1道理甚明、甚淺、甚易,只被后儒到今說底玄冥,只似真禪,如何使俗學(xué)不一切抵毀而盡叛之?
      
      生成者,天之道心;災(zāi)害者,天之人心。道心者,人之生成;人心者,人之災(zāi)害。此語眾人驚駭死,必有能理會者。
      
      道、器非兩物,理、氣非兩件。成象成形者器,所以然者
      
      道;生物成物者氣,所以然者理。道與理,視之無跡,捫之無物。必分道、氣;理、氣為兩項(xiàng),殊為未精?!兑住吩唬骸靶味险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蓋形而上,無體者也,萬有之父母,故曰道。形而卞,有體者也,一道之凝結(jié),故曰器。
      
      理、氣亦然。生天、天地、生人、生物,皆氣也。所以然者,理也。安得對待而言之?若對待為二,則費(fèi)隱亦二矣。
      
      先天理而已矣,后天氣而已矣,天下勢而已矣,人情利而已矣。理一,而氣、勢、利三,勝負(fù)可知矣。
      
      人事就是天命。
      
      我盛則萬物皆為我用,我衰則萬物皆為我病。盛衰勝負(fù),宇宙內(nèi)只有一個消息。
      
      天地間惟無無累,有即不累。有身則身為我累,有物則物為我累。惟至人則有我而無我,有物而志物,此身如在太虛中,何累之有?故能物我兩化,化則何有何無?何非有何非無?故二氏逃有,圣人善處有;
      
      義,合外內(nèi)之道也。外無感,則義只是渾然在中之理。見物而裁制之,則為義。義不生于物;亦緣物而后見。告子只說義外,故孟子只說義內(nèi),各說一邊以相駁,故窮年相辨而不服。
      
      孟子若說:義雖緣外而形,實(shí)根吾心而生。物不是義,而處物乃為義也。告子再怎開口?性,合理氣之道也。理不雜氣,則純粹以精,有善無惡,所謂義理之性也,理一東氣,則五行紛揉,有善有惡,所謂氣質(zhì)之性也。諸家所盲,皆落氣質(zhì)之后之性,孟子所言,皆未著氣質(zhì)之先之性。各指一邊以相駁,故窮年相辨而不服。孟子若說:有善有惡者,雜于氣質(zhì)之性;有善無惡者,上帝降衷之性。學(xué)問之道,正要變化那氣質(zhì)之性,完復(fù)吾降衷之性。諸家再怎開口?
      
      乾與垢,坤與復(fù),對頭相接,不間一發(fā)。乾坤盡頭處,即垢復(fù)起頭處,如呼吸之相連,無有斷續(xù),一斷便是生死之界。
      
      知費(fèi)之為省,善省者也;而以省為省者愚,其費(fèi)必倍。知勞之為逸者,善逸者也;而以逸為逸者昏,其勞必多。知苦之為樂者,善樂者也;而以樂為樂者癡,一苦不返,知通之為塞者,善塞者也;而以塞為塞者拙,一通必竭。
      
      秦火之后,三代制作湮滅幾盡。漢時(shí)購書之賞重,胡漢儒附會之書多。其幸存者,則焚書以前之宿儒尚存而不死,如伏生口授之類。好古之君子壁藏而石函,如《周禮》出于屋壁之類。
      
      后儒不考古今之文,概云先王制作而不敢易,即使盡屬先王制作,然而議禮制度,考文沿世,道民俗而調(diào)劑之,易姓受命之天子皆可變通,故曰刑法世輕重,三王不沿禮襲樂。若一切泥古而求通,則茹毛飲血,土鼓污尊皆可行之今日矣。堯、舜而當(dāng)此時(shí),其制度文為必因時(shí)順勢,豈能反后世而躋之唐虞?或曰:“自秦火后,先王制作何以別之?”曰:“打起一道大中至正線來,真?zhèn)畏趾敛诲e?!?br>  
      理會得簡之—字,自家身心、天地萬物、天下萬事盡之矣。
      
      一粒金丹,不載多藥,一分銀魂,不攜錢幣。
      
      耳聞底,眼見底,身觸、頭戴、‘足踏底,燦然確然,無非都是這個。拈起一端來,色色都是這個。卻向古人千言萬語,陳爛葛藤,鉆研窮究,意亂神昏,了不可得,則多言之誤后人也。噫!
      
      鬼神無聲無臭,而有聲有臭者,乃無聲無臭之散殊也。故先王以聲息為感格鬼神之妙機(jī)。周人尚臭,商人尚聲。自非達(dá)幽明之故者,難以語此。‘
      
      三千三百繭絲牛毛,圣人之精細(xì)入淵微矣,然皆自性真流出,非由強(qiáng)作,此之謂天理。
      
      事事只在道理上商量,便是真體認(rèn)。
      
      使人收斂莊重莫如禮,使人溫厚和平莫如樂。德性之有資于禮樂,猶身體之有資于衣食,極重大,極急切。人君治天下,士君子治身,惟禮樂之用為急耳。自禮廢,而惰慢放肆之態(tài)慣習(xí)于身體矣;自樂亡,而乖戾忿恨之氣充滿于一腔矣。三代以降,無論典秩之本,聲氣之元,即儀文器數(shù),夢寐不及;悠悠六合,貿(mào)貿(mào)百年,豈非靈于萬物,而萬物且能笑之?細(xì)思先儒“不可斯須去身”六字,可為流涕長太息矣。
      
      惟平脈無病,?七表、八里、九道皆病名也;惟中道無名,五常、百行、萬善皆偏名也。
      
      千載而下,最可恨者,樂之無傳。士大夫視為迂闊無用之物,而不知其有切于身心性命也。
      
      一、中、平、常、白、淡、無,謂之七無對。一不對萬;萬者,一之分也。太過不及對,中者,太過不及之君也。高下對,平者,高下之準(zhǔn)也。吉兇、禍福、貧富、貴賤對,常者,不增不減之物也。青黃、碧紫、赤黑對,白者,青、黃、碧、紫、赤之質(zhì)也。酸、咸、甘、苦、辛對,淡者,受和五味之主也。有不與無對,無者,萬有之母也。
      
      或問:“格物之物是何物?”曰:“至善是已。”“如何格?”曰:“知止是已?!薄啊吨杏埂凡谎愿裎?,何也?”曰:“舜之執(zhí)兩端于問察,回之擇一善而服膺,皆格物也?!薄皳裆婆c格物同否?”曰:“博學(xué)、審問、慎思、明辨,皆格物也;致知、誠正,修、齊、治、平,皆擇善也。除了善,更無物。除了擇善,更無格物之功?!?br>  
      “至善即中乎?”曰“不中不得謂之至善。不明乎善,不得謂之格物。故不明善不能誠身,不格物不能誠意。明了善,欲不誠身不得。格了物,欲不誠意不得?!薄安桓裎镆嗄苤轮瘢俊痹弧坝?、佛、老、莊、列皆致知也,非不格物;而非吾之所謂物,”不致知亦能誠意否?曰:“有。尾生孝已皆誠意也,乃氣質(zhì)之知,而非格物之知?!备裎锒?,在宇宙間乃鬼神訶護(hù)真靈至寶;要在個中人神解妙悟,不可與口耳家道也。
      
      學(xué)術(shù)要辯邪。既正矣,文要辨真?zhèn)?。既真矣,又要辯念頭切不切,向往力不力。無以空言輒便許人也。
      
      百姓凍餒,謂之國窮;妻子困乏,謂之家窮,氣血虛弱,謂之身窮;學(xué)問空疏,謂之心窮。
      
      人問:“君是道學(xué)否?”曰:“我不是道學(xué)?!薄笆窍蓪W(xué)否?”曰:“我不是仙學(xué)?!薄笆轻寣W(xué)否?”曰:“我不是釋學(xué)。”是老、莊、申、韓學(xué)否?“曰:”我不是老、莊、申、韓學(xué)?!啊碑吘故钦l家門戶?“
      
      曰:“我只是我?!?br>  
      與友人論天下無一物無禮樂,因指幾上香曰:“此香便是禮,香煙便是樂;坐在此便是禮,一笑便是樂。”
      
      心之好惡不可迷也,耳目口鼻四肢之好惡不可徇也。瞽者不辨芲素,聾者不辨宮商,鼽者不辨香臭,狂者不辨辛酸,逃難而追亡者不辨險(xiǎn)夷遠(yuǎn)近。然于我無損也,于道無損也,于事無損也。而有益于世,有益于我者,無窮。乃知五者之知覺,道之賊而心之殃也,天下之禍也。
      
      氣有三散:苦散,樂散,自然散。苦散、樂散可以復(fù)聚,自然散不復(fù)聚矣。
      
      悟有頓修,無頓立。志在堯,即一念之堯;一語近舜,即一言之舜;一行師孔,即一事之孔。而況悟乎?若成一個堯、舜、孔子,非真積力久、斃而后已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