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古籍
  • 曾國藩文集

    作者: 曾國藩著 王澧華編
      在社會科學領域,常規(guī)的學術研究,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從文獻學的意義上解決“有什么”的問題,二是從歷史學的意義上解決“是什么”的問題,三是從哲學的意義上解決“為什么”的問題。如果愿意,你也可以把它們看作成三個層次或三種境界。其中,“有什么”當屬基礎層,而“是什么”與“為什么”則分別位居中心層與終極層??v觀近百年來的曾國藩研究,似乎是潛心于“有什么”的人較少,而著意于“是什么”的人稍多,至于醉心于“為什么”的人則更多了。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曾國藩文集》,將有助于大家了解曾國藩其人。

      曾國藩最初是以詩文新秀的面目在京城士大夫中嶄露頭角的,等到他的位望漸趨隆重,遠近人等便把他奉為宋詩運動的頭領,桐城文派的領袖,所謂“以韓、歐之文章,負司馬溫公之重望,有道之士,未有不亟欲讀其書者”(曾國荃致曾紀澤書)。遵義黎庶昌(與武昌張裕釗、桐城吳汝綸、無錫薛福成并稱“曾門文學四子”)當年入幕之初,便有意系統(tǒng)地抄錄曾文。在曾國藩逝世四個月后,黎編《曾文正公文鈔》便在蘇州刊印行世了。半年之后,又有方宗誠編印曾氏《文集》之事,但影響不及前者,大概是稍后即有傳忠書局之《全集》問世的原因吧。

      《曾文正公全集》事實上的主持人,并不是列名總纂的湖廣總督李瀚章,而是承襲候爵的曾紀澤?!段募芬膊皇侨缡鹈摹伴T人張裕釗、黎庶昌”所編,而是由定居長沙的曹耀湘、王定安實際編校。至于《詩集》,則有傳忠書局聘請的楊書霖、張華理這兩位長沙紳士將之一稿兩用之事:先有坊間單行本,后有傳忠《全集》本?!度分娢慕杂型问晁木砭幠瓯九c光緒二年三卷分類本。事過五十年,《四部叢刊》影印本與《四部備要》仿宋本皆以三卷分類生二為底本。究其原因,大概是編年本倉促輯刊,未速細辨,雖然是按年編次,也只是大致可尋而已,其中疏忽外誤之處尚多。而分類本雖未系年代,但一卷之中,仍按編年本之先后編次。此后各種版本,皆與此大同小異?! ∵M入民國,始有改編本與注釋本。自今觀之,則改編之功實淺,而注釋之勞稍多。至于輯佚本,則有近人劉聲本的《曾文正公集外文》。仔細校讀,佚文十四篇,或根本未佚,或他人捉刀,存疑待考者也不只一二篇。百余年來,真正的全編“足本”,應是岳麓書社版《曾國藩全集》,其中《詩文》不分卷,匯入舊版(雜著》、《鳴原堂論文》、《孟子要略》與《聯(lián)語》,且輯得佚詞八首,于1986年出版。

      初版也好,新編也好,其實都有悖于曾國藩晚年的心愿。他在赴天津辦理教案之前所作的遺囑說:“余所作古文,……尤不可發(fā)刻送人。不特篇幅太少,且少壯不克努力,志亢而才不足以副之,刻出適以彰其陋也。如有知舊助刻余集者,婉言謝之可也。切囑,切囑!”“志亢而才不足以副之”,如此反省自訟之詞,想來當是由衷之言。所謂反省自訟,也確因他早年有心氣過高之病,有視事太易之舉。后人之所以對他的詩文時有過譽,未始不起于他年輕時的高自標置與自我期許。

      陳衍《石遺室詩話》說:“湘鄉(xiāng)出而詩學皆宗涪翁,《題彭宣塢詩集后》‘……自仆宗涪翁,時流頗忻向?!涿髯C矣?!卞X基博《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說:  “國藩詩學韓愈、黃庭堅,一變乾嘉以來風氣,于近代詩學有開創(chuàng)之功。”錢仲聯(lián)《夢苕庵詩話》說:“自姚姬傳倡為山谷詩,而曾滌生祖其學,遂開清末西江一派?!惫嫒绱藛??《題彭宣塢詩集后》作于道光二十六年,請看此前的曾國藩做了些什么,別人又做了些什么。道光二十三年正月,曾國藩給諸弟寫信,說:“兄少時天分不甚低,厥后日與鄙庸者處,全無所聞,竅被茅塞久矣。及己未到京,始有志學詩古文并作字之法。”可知他是在道光十五年入京之后,才識得持古文的宗尚,而當時京中詩壇,正是程恩澤、祁會藻輩提倡宋詩之時。程恩澤一再參與會試選舉工作,他的詩風趨尚,當然更易感染曾國藩這種公車舉子。但此時曾國藩雖有心向?qū)W,卻又苦無良友扶掖,且其間一心應著,并未專注于詩。直到欽點翰林,始著意詩文,以求不失詞臣體面。正在此時,翰林前輩何紹基服闕還京,曾國藩便與之日相過從,切磋詩藝。何紹基久居京城,又是程恩澤的門生,此時已漸有詩名。

      因此,曾因藩結納之意甚切,而何紹基則扶掖之心尤殷。茲舉一例:何紹基藏有項榮“墨梅圖”,其上名家題詩很多,何紹基乃向曾國藩索題。曾國藩似乎受寵若驚,于是刻意構思,亟欲顯露詩才,兩天后詩始寫成。正好何紹基來訪,曾國藩便迫不及待地談起此詩,聞其獎譽,竟至“心忡忡,幾不自持”(曾氏《日記》中語)。稍后,曾國藩又致書諸弟說;“子貞深喜吾詩,故吾十月來已作詩十八首。”露才揚己,爭奇斗勝,受到表揚便詩興不可遏止,正是大多數(shù)青年詩人開發(fā)詩藝階段的普遍表現(xiàn)。不過,時過兩年,曾國藩便開始狂言“近日京城無大家”,“余于詩亦有工夫,恨當世無韓昌黎及蘇、黃一輩人可與發(fā)吾狂言者”了,再往后,便自然要夸言“自仆宗涪翁,時流頗忻向”了。

      再說文吧,曾國藩與桐城文派的關系,一直是樁不大不小的學術公案。他在咸豐四年所作的《歐陽生文集序》帶有很強的宗派意識、文人舊習,且不計較,但看他在京城是怎樣走入桐城文法的圈子吧。曾國藩中年以后,每自稱為姚鼐的私淑弟子,其《圣哲畫像記》便稱“國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啟之?!笨墒撬奈膶W知交朱琦卻并不這么認為,他在《柏樹山房文集書后》一文中,非常明確地將曾國藩列為姚門高足梅曾亮的“徒友”之列,說“自曾滌生……之屬,悉以所業(yè)來質(zhì)”。

      對此,曾國藩每欲洗刷表白,說自己與梅曾亮的關系。并非“從游”,而是“接游”,甚至一口咬定“往在京師,雅不欲溷入梅郎中之后塵”《咸豐五年致吳敏樹信》。面事實是,梅曾亮雄居文壇數(shù)十年,當年京城士人之趨附桐城義法者。幾乎無不受其影響。在梅曾亮稱雄一代,即將告老回鄉(xiāng)之時,曾國藩還只是初識桐城源頭,尚無理論建樹。在曾國藩于咸、同年間“中興桐城”之時,梅曾亮早已告別人世了。

      對曾國藩的詩文創(chuàng)作與理論,前人多有論述。在此,我謹呈一說,以備質(zhì)證?! ∥艺J為,若論創(chuàng)作,曾詩以前期為佳。詩藝初開之日,風華正茂之時,以翩翩詞臣之身,處優(yōu)游清閑之地,無疑是潛心詩藝的大好時光。曾國藩后期詩作本不多,且軍政要務集于一身,宦海風波,時虞顛滅,正如《贈吳南屏》所說:“蒼天可補河可塞,惟有好懷不易開?!痹娙伺d會,僅此一開,其他造作,不過應景罷了。至于文則相反,前期所作,規(guī)仿之跡頗重,且閱歷有限,文氣浮泛,自難為工。后期則文腕圓熟,自成套路,且歷盡險屯,筆力沉雄,類多上乘之作。若說理論,則更有趣,其價值實不及創(chuàng)作,而影響卻頗能炫迷人心??量桃稽c說,曾國藩并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批評家素質(zhì),他的詩文理論并沒多少理性深度:論詩宗宋,源于清初以來的宗來諸家陳辭;文主義法,即使未溷于梅郎中后塵,卻也是拾取姚惜抱牙慧。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他還是稱得上為一名較有見地的鑒賞家。從初入京師的時文選評,到《十八家詩鈔》、《經(jīng)史百家雜鈔》、《鳴原堂論文》到《古文四象》,皆可見曾國藩并不曾想到要避選家之嫌。至于《家書》之教弟諭子,則更是直截了當?shù)男蕾p課入門輔導。他的那些近乎深得文學三昧的玄妙之論,使人很容易誤認為他確是一位身體力行的文學大師。其實說得到不一定做得到,口若懸河易,妙筆生花難。當然,這并非曾國藩一人之尷尬,古今理論家,大多不能脫此窘迫。

      如果說,曾氏詩文還只是為文人們所褒貶的話,那么,他的家書、日記卻是為大多數(shù)人所賞譽。曾國藩家書的內(nèi)容,當然主要包括齊家術與治學觀,這是人們熟知并且艷羨不已的。不過,談的人太多了,眾口一詞,人為地予以拔高,不免叫人聒耳煩心。倒是從內(nèi)心情感上去認識曾氏家書的文章,似乎比較少見,我曾據(jù)此分析了曾氏家書的幾個階段性特點,不揣淺陋,簡述如下。

     ?。ㄒ唬┚┕俚靡鈺r期的特點:首先是親情濃郁,瑣細錄切。游子離鄉(xiāng),家山萬里,白云親舍,最是仕宦難耐之事。其次是神采飛揚,志趣高昂。皈依理學之初,曾國藩以唐鑒、倭仁為師友,言行舉止,處處模仿,而且迫不及待、連篇累犢、喋喋不休地教訓起諸位老弟來。無奈,對這位新教徒以近似癡迷的熱情而傳授的新知秘訣與正言大道,他的弟兄們并不領情,反而來信譏責,連其父也頗不以為然。稍后,曾國藩便在家書中改談詩文之道,也不免好為人師之譏。第三是報喜慰親,宦情蓬勃。升官以后家書,多談部中公事,而對家中瑣事之問訊,進德修業(yè)之說教,則大為減少了。

      《二)南北征戰(zhàn)時期的特點:一是危急之時,不避生死,而得失之際,則計之過熟。曾國藩其實是一個工于心計、深于心術的謀略家。仔細品味他的軍中家書,可知他在關系一生名節(jié)的時候,他可以坦然不茍,而在關系門庭盛衰、一己得失之時,他又總是絞盡腦汁,反映出這位“理學純臣”的另一面。二是責弟嚴切,而教子溫婉。一般說來,為父訓子,類多威嚴,而為兄誘弟,類多平和,但在曾國藩家書中,我們很容易看到一個嚴厲的兄長,而找不到一個威嚴的父親形象。

     ?。ㄈ┠耗炅b絆官場時期的特點:一是他飽諳宦味,意緒蕭索,對得失浮沉日漸漠然;二是注重親情,追求平安,對子侄之身體學業(yè),甚為關切,似乎他此時最大的奢望只是保全門戶、消災祛禍。

      曾國藩《家書》的首次編刊,是在光緒五年由傳忠書局印行。據(jù)查考,編校者為曹耀湘。曹本對家庭瑣事、訓斥言詞與政治密謀諸端刪落殆盡。避忌諱、避嫌疑、避繁瑣,本來也是舊時編書的慣例。選本之不可盡信,不可盲從,由此可見一斑。而收錄最全、影響最大的,自然要數(shù)岳麓書社版《曾國藩全集。家書》了。

      至于曾國藩的日記,最早是由王啟原編為《求闕齋日記類鈔》,光緒二年傳忠書局刊印。這是一個節(jié)抄本,分問學。省克、治道、軍謀、倫理、文藝、鑒賞、品藻、頤養(yǎng)、游覽十類,便于即類考求。雖無日期,但它畢竟為世人提供了一個深知曾氏進德修業(yè)、治軍輔民的基本面貌的藍本。趙烈文責其簡,劉聲木譏其濫,皆不免于求全責備。

      據(jù)現(xiàn)有資料統(tǒng)計,曾國藩斷斷續(xù)續(xù)大約寫了十八年日記。早年的日記并非通日記注,旬記甚至月記也時有所見,據(jù)此可知曾氏通籍之初優(yōu)游文酒的詞臣風貌。及至究心性理之學,始作一絲不茍的莊諧小字,痛心疾首地反省每日之言行與心理,反映了一個初聞大道的新教徒的虔誠與滑稽。極端的心性修煉,畢竟近于禁錮性靈,堅持兩年之后,曾國藩中斷了這種省身日記。但是,這種修煉工夫并沒有白費,正是在這幾年間,曾國藩得道之名鵲起,而道光帝晚年又習用務虛人士,因此,曾國藩很快以時譽幸邀圣眷,竟至超升四級,位居二品。大概是為了維護這種儒臣形象吧,咸豐元年二年,曾國藩又寫了七大本的《綿綿穆穆之室日記》。這是一個固定格式的刻板冊頁,雙頁十欄,首頭為日月,本為題記,中間八欄,依次為讀書、靜坐、作字、辦公、課子、對客與回信。表格之中,視當日具體情形分別填寫。這七本日記僅見于臺灣學生書局1965年影印出版的《湘鄉(xiāng)曾氏文獻》,彌足珍貴。從咸豐八年再出治兵到同治十一年病逝金陵,共十三年又八個月,曾國藩的日記再無一日間斷。這里面應該記錄了大量的重要史料,但他卻對具體人事多有隱晦,王(外門內(nèi)豈)運曾有意為之作注,惜未實行。其間暢所欲言者,似乎只在談詩論文之時?! 〈送猓鴩€有奏疏、批牘為人盛贊。曾國藩的奏疏,明快簡練,凝重沉穩(wěn),不過,在不同的具體環(huán)境中,隨著他本人性格與作風的變化,它們又各具特色。具體說來,便是前期憨直、激切而又倔強,后期則綿里藏針、縝密老到而又平淡質(zhì)實。

      至于他的批牘,老成周密,寬嚴適度,既不同于胡林翼之切直肫城、肝膽照人,也不同于左宗棠之凌厲明快、巨細無遺。具體說來,長沙辦案時期之批,威嚴果決;江南征戰(zhàn)時期之批,強蠻嚴厲;直隸總督任內(nèi)之批,細致精審,而回任江督時期之批,則隨手畫諾,不甚究心了。

      作為一名歷仕三朝的軍政大員,曾國藩的奏疏與批牘,實在應當是史學工作者潛心研究的重要史料。但是迄今為止,偏偏是這方面的研究顯得相對貧乏。熱門話題不在這里。

      那么,曾國藩是一名詩人嗎?當然是。曾國藩是一位古文家嗎?當然也是。僅就創(chuàng)作而言,在宋詩派與桐城文派的兩大陣營中,曾國藩也還算得上顯赫的一員?! ≈劣谒挠绊?,則更在其創(chuàng)作與理論的實際水平之上。古往今來的“以高位主持文壇”的慣例,在他身上照樣得到了真實的體現(xiàn)。不過;如果將他置入中國古代文學或近代文學的視野之中,那么,無論是他的創(chuàng)作,還是他的理論,或者是他的地位與影響,都不能不大打折扣了。從古代文學的角度看,他的那些宗宋理論與桐城義法,不過是明清以來的唐宋詩之爭、道支一源說的一種近于自鄶以下的騷動而已,何況還有較為明顯的功利目的與山頭意識呢?從近代文學的角度看,宋詩派、桐城派,都沒有多少近代意義,都比不上龔自珍、魏源等人的叛逆精神與啟蒙意識,也都比不上黃遵憲、康有為等人的創(chuàng)新追求與維新傾向。在新的時代潮流即將到來之際,曾國藩和他的同道們的詩文多少顯得有些陳舊,有些蒼白。

      把曾國藩當作理學家、倫理學家甚至思想家來研究的人是越來越多了。我認為,當然可以從理學、倫理學甚至思想史的角度來研究曾國藩,從而探討理學、倫理學與中國思想史究竟給予了他什么影響,而他又為理學、倫理學與中國思想史提供了什么新的內(nèi)容,產(chǎn)生了多少作用。但是裎?,所有惦y芯克坪醵薊共荒?br》證明,現(xiàn)在就可以將理學家、倫理學家甚至思想家的桂冠合適地戴在曾國藩的頭上。就象“漢奸”、“賣國賊”的帽子一樣,戴上了又取下,豈不無事生非?

      時至今日,還要就“劊子手”諸事翻來覆去地爭論其是非曲直,實在是意義不大了。站在當時的立場,多數(shù)的人會認為“打?qū)α恕?,而站在現(xiàn)在的立場,多數(shù)的人又都認為“打錯了”。假如能將兩種人作一時空轉換,結論還是不外“對”、“錯”二字。試想,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呢?依我看來,研究“打贏了”與“打輸了”,可能更有史學價值,或說更有歷史意義與現(xiàn)實作用。

      曾國藩研究,確是湘系軍政集團研究的關鍵一環(huán),也是太平天國研究的重要一環(huán),甚至可以說,它還是中國近代政治史、軍事史、經(jīng)濟史、文化史研究過程中的一個難以回避的課題。學術研究,肯定是要解決“是什么”與“為什么”的難題,只是最好先從“有什么”做起。那么,就請大家看看這本《曾國藩文集》,看看它究竟“有什么”吧。如果還有興趣,再看看他的同時代人又“有什么”,然后從事“是什么”與“為什么”的研究,或者將會離我們共同尋找的正確答案不遠了。這本《曾國藩文集》從宏浩的曾氏全集中選錄了一些精華之作,分散文、筆記、詩詞、聯(lián)語、書信、日記六類,每類文字又按編年排列。此外,還附錄了歷來頗多爭議的曾氏《冰鑒》和鉤玄提要的《處世金針》。這樣,讀者既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去選讀曾文,又可以從編年上知人論世。較之閱讀卷帙浩繁的全集,的確是舉重若輕之感。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有特色的曾氏文選,(纟番)閱之余,極感欣喜,謹綴數(shù)語,以應“前言”之屬。
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