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字典
詞典
成語
古詩
國學(xué)
百家姓
中醫(yī)文化
古籍分類
集部
子部
史部
經(jīng)部
精選古籍
西廂記
包待制智賺生金閣
倩女離魂
包龍圖智賺合同文字
梁山伯與祝英臺(tái)
漢宮秋
竇娥冤
清忠譜
張可九元曲集
精忠旗
查古籍
搜索
資治通鑒
作者:
司馬光
中國古代史學(xué)著作。北宋司馬光撰。全書294卷,另有《目錄》30卷,《考異》30卷?!锻ㄨb》記載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到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歷史。
司馬光曾患?xì)v代史籍浩繁,學(xué)者難以遍覽,因欲撮取其要,撰編年史。初成《通志》8卷,起戰(zhàn)國至秦二世,表進(jìn)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視。治平三年(1066),詔置書局于崇文院,繼續(xù)編纂。宋神宗即位,賜書名為《資治通鑒》,并序以獎(jiǎng)之。元豐七年(1084)書成。
《通鑒》由司馬光總其大成,協(xié)修者有劉恕、劉攽、范祖禹3人。劉恕博聞強(qiáng)記,自《史記》以下諸史,旁及私記雜說,無所不覽,對《通鑒》的討論編次,用力最多。劉攽于漢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專深的研究。他們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貢獻(xiàn)。最后,由司馬光修改潤色,寫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奪,一出于光?! 锻ㄨb》征引史料極為豐富,除十七史外,所引雜史諸書達(dá)數(shù)百種。書中敘事,往往一事用數(shù)種材料寫成。遇年月、事跡有歧異處,均加考訂,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為《考異》。《通鑒》具有相當(dāng)高的史料價(jià)《資治通鑒》書影值,尤以《隋紀(jì)》、《唐紀(jì)》、《五代紀(jì)》史料價(jià)值最高。
《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按時(shí)間先后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tǒng)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nèi)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shí)為主,借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但書中在敘述歷代統(tǒng)治階級(jí)活動(dòng)的同時(shí),也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斗爭。
《通鑒》因司馬光一人精心定稿,統(tǒng)一修辭,故文字優(yōu)美,敘事生動(dòng),且有相當(dāng)高的文學(xué)價(jià)值,歷來與《史記》并列為中國古代之史家絕筆。于敘事外,還選錄了前人的史論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寫了史論118篇,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歷史觀點(diǎn)。對歷史上有關(guān)圖讖、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態(tài)度,是史學(xué)思想的重要進(jìn)步。
《通鑒》成書后,元豐八年,范祖禹、司馬康、黃庭堅(jiān)、張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畢,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見。南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殘缺。近年中華書局據(jù)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標(biāo)點(diǎn)???,重新出版,是《通鑒》最好的版本。
相關(guān)資料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一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卷第十七
卷第十八
卷第十九
卷第二十
卷第二十一
卷第二十二
卷第二十三
卷第二十四
卷第二十五
卷第二十六
卷第二十七
卷第二十八
卷第二十九
卷第三十
卷第三十一
卷第三十二
卷第三十三
卷第三十四
卷第三十五
卷第三十六
卷第三十七
卷第三十八
卷第三十九
卷第四十
卷第四十一
卷第四十二
卷第四十三
卷第四十四
卷第四十五
卷第四十六
卷第四十七
卷第四十八
卷第四十九
卷第五十
卷第五十一
卷第五十二
卷第五十三
卷第五十四
卷第五十五
卷第五十六
卷第五十七
卷第五十八
卷第五十九
卷第六十
卷第六十一
卷第六十二
卷第六十三
卷第六十四
卷第六十五
卷第六十六
卷第六十七
卷第六十八
卷第六十九
卷第七十
卷第七十一
卷第七十二
卷第七十三
卷第七十四
卷第七十五
卷第七十六
卷第七十七
卷第七十八
卷第七十九
卷第八十
卷第八十一
卷第八十二
卷第八十三
卷第八十四
卷第八十五
卷第八十六
卷第八十七
卷第八十八
卷第八十九
卷第九十
卷第九十一
卷第九十二
卷第九十三
卷第九十四
卷第九十五
卷第九十六
卷第九十七
卷第九十八
卷第九十九
卷第一百
卷第一百一
卷第一百二
卷第一百三
卷第一百四
卷第一百五
卷第一百六
卷第一百七
卷第一百八
卷第一百九
卷第一百一十
卷第一百一十一
卷第一百一十二
卷第一百一十三
卷第一百一十四
卷第一百一十五
卷第一百一十六
卷第一百一十七
卷第一百一十八
卷第一百一十九
卷第一百二十
卷第一百二十一
卷第一百二十二
卷第一百二十三
卷第一百二十四
卷第一百二十五
卷第一百二十六
卷第一百二十七
卷第一百二十八
卷第一百二十九
卷第一百三十
卷第一百三十一
卷第一百三十二
卷第一百三十三
卷第一百三十四
卷第一百三十五
卷第一百三十六
卷第一百三十七
卷第一百三十八
卷第一百三十九
卷第一百四十
卷第一百四十一
卷第一百四十二
卷第一百四十三
卷第一百四十四
卷第一百四十五
卷第一百四十六
卷第一百四十七
卷第一百四十八
卷第一百四十九
卷第一百五十
卷第一百五十一
卷第一百五十二
卷第一百五十三
卷第一百五十四
卷第一百五十五
卷第一百五十六
卷第一百五十七
卷第一百五十八
卷第一百五十九
卷第一百六十
卷第一百六十一
卷第一百六十二
卷第一百六十三
卷第一百六十四
卷第一百六十五
卷第一百六十六
卷第一百六十七
卷第一百六十八
卷第一百六十九
卷第一百七十
卷第一百七十一
卷第一百七十二
卷第一百七十三
卷第一百七十四
卷第一百七十五
卷第一百七十六
卷第一百七十七
卷第一百七十八
卷第一百七十九
卷第一百八十
卷第一百八十一
卷第一百八十二
卷第一百八十三
卷第一百八十四
卷第一百八十五
卷第一百八十六
卷第一百八十七
卷第一百八十八
卷第一百八十九
卷第一百九十
卷第一百九十一
卷第一百九十二
卷第一百九十三
卷第一百九十四
卷第一百九十五
卷第一百九十六
卷第一百九十七
卷第一百九十八
卷第一百九十九
卷第二百
卷第二百一
卷第二百二
卷第二百三
卷第二百四
卷第二百五
卷第二百六
卷第二百七
卷第二百八
卷第二百九
卷第二百一十
卷第二百一十一
卷第二百一十二
卷第二百一十三
卷第二百一十四
卷第二百一十五
卷第二百一十六
卷第二百一十七
卷第二百一十八
卷第二百一十九
卷第二百二十
卷第二百二十一
卷第二百二十二
卷第二百二十三
卷第二百二十四
卷第二百二十五
卷第二百二十六
卷第二百二十七
卷第二百二十八
卷第二百二十九
卷第二百三十
卷第二百三十一
卷第二百三十二
卷第二百三十三
卷第二百三十四
卷第二百三十五
卷第二百三十六
卷第二百三十七
卷第二百三十八
卷第二百三十九
卷第二百四十
卷第二百四十一
卷第二百四十二
卷第二百四十三
卷第二百四十四
卷第二百四十五
卷第二百四十六
卷第二百四十七
卷第二百四十八
卷第二百四十九
卷第二百五十
卷第二百五十一
卷第二百五十二
卷第二百五十三
卷第二百五十四
卷第二百五十五
卷第二百五十六
卷第二百五十七
卷第二百五十八
卷第二百五十九
卷第二百六十
卷第二百六十一
卷第二百六十二
卷第二百六十三
卷第二百六十四
卷第二百六十五
卷第二百六十六
卷第二百六十七
卷第二百六十八
卷第二百六十九
卷第二百七十
卷第二百七十一
卷第二百七十二
卷第二百七十三
卷第二百七十四
卷第二百七十五
卷第二百七十六
卷第二百七十七
卷第二百七十八
卷第二百七十九
卷第二百八十
卷第二百八十一
卷第二百八十二
卷第二百八十三
卷第二百八十四
卷第二百八十五
卷第二百八十六
卷第二百八十七
卷第二百八十八
卷第二百八十九
卷第二百九十
卷第二百九十一
卷第二百九十二
卷第二百九十三
卷第二百九十四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
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司馬光曾患?xì)v代史籍浩繁,學(xué)者難以遍覽,因欲撮取其要,撰編年史。初成《通志》8卷,起戰(zhàn)國至秦二世,表進(jìn)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視。治平三年(1066),詔置書局于崇文院,繼續(xù)編纂。宋神宗即位,賜書名為《資治通鑒》,并序以獎(jiǎng)之。元豐七年(1084)書成。
《通鑒》由司馬光總其大成,協(xié)修者有劉恕、劉攽、范祖禹3人。劉恕博聞強(qiáng)記,自《史記》以下諸史,旁及私記雜說,無所不覽,對《通鑒》的討論編次,用力最多。劉攽于漢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專深的研究。他們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貢獻(xiàn)。最后,由司馬光修改潤色,寫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奪,一出于光?! 锻ㄨb》征引史料極為豐富,除十七史外,所引雜史諸書達(dá)數(shù)百種。書中敘事,往往一事用數(shù)種材料寫成。遇年月、事跡有歧異處,均加考訂,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為《考異》。《通鑒》具有相當(dāng)高的史料價(jià)《資治通鑒》書影值,尤以《隋紀(jì)》、《唐紀(jì)》、《五代紀(jì)》史料價(jià)值最高。
《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按時(shí)間先后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tǒng)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nèi)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shí)為主,借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但書中在敘述歷代統(tǒng)治階級(jí)活動(dòng)的同時(shí),也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斗爭。
《通鑒》因司馬光一人精心定稿,統(tǒng)一修辭,故文字優(yōu)美,敘事生動(dòng),且有相當(dāng)高的文學(xué)價(jià)值,歷來與《史記》并列為中國古代之史家絕筆。于敘事外,還選錄了前人的史論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寫了史論118篇,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歷史觀點(diǎn)。對歷史上有關(guān)圖讖、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態(tài)度,是史學(xué)思想的重要進(jìn)步。
《通鑒》成書后,元豐八年,范祖禹、司馬康、黃庭堅(jiān)、張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畢,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見。南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有余姚重刻本,亦多殘缺。近年中華書局據(jù)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標(biāo)點(diǎn)???,重新出版,是《通鑒》最好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