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半枝蓮別名:狹葉韓信草、通經(jīng)草、紫連草、并頭草、牙刷草、水韓信、溪邊黃芩、金挖耳、野夏枯草、言草兒、半向花、偏頭草、四方草、耳挖草、小號向天盞、狹葉向天盞。為唇形科植物半枝蓮的全草。分布于華東、華南、西南有河北、陜西南部、湖南、湖北、湖南。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止血;利尿消腫。主熱毒癰腫;咽喉疼痛;肺癰;腸癰;瘰疬;毒蛇咬傷;跌打損傷;吐血;衄血;血淋;水腫;腹水及癌癥
基本資料
出處:出自《江蘇植藥志》
拼音名:BànZhīLián
英文名:BarbedSkullcapHerb,HerbofBarbedSkullcap
拉丁植物名:ScytekaruabarbvataD.Don(S.riu-lariasWall.)
采收和儲藏:種子繁殖的,從第2年起,每年的5月、7月、9月都可收獲一次。分株繁殖的,在當(dāng)年9月收獲第1次,以后線年可收獲3次。用刀齊地割取全株,揀除雜草,捆成小把,曬干或陰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溪溝邊、田邊或濕潤草地上。
性味:味辛;苦;性寒
歸經(jīng):歸肺;肝;腎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加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注意:血虛者不宜,孕婦慎服。
毒性:半邊蓮煎劑小鼠iv的LD50為6.10±0.26g(生藥)/kg。浸劑大鼠ig的LD50與75.1±13.1g(生藥)/kg。大鼠每日ip0.1、0.3和1.0g(生藥)/kg,連續(xù)3mo,體重、尿沉渣及尿蛋白檢查均無異常發(fā)現(xiàn)。病理檢查,除部分大鼠腎臟有輕度濁腫外,未見顯著器質(zhì)性變化。黃芩素甙小鼠po最大耐受量為10g/kg,iv的LD50為1314mg/kg。
備注:(1)本品原用于毒蛇咬傷及瘡癰腫毒等癥;近年來在臨床上用于肝炎、肝腫大、肝硬化腹水、癌腫及吐血損傷出血等癥。用于肺癌,常與蜀羊泉、尋骨風(fēng)、魚腥草等配合應(yīng)用;用于胃腸道癌癥,常與白花蛇舌草、石見穿、八月禮、半邊蓮等同用。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15-50cm。莖四棱形,無毛或在花序軸上部疏被緊貼小毛,不分枝或具或多或少的分枝。葉對一;葉柄長1-3mm;葉片卵形、三角狀卵形或披針形,長1-3cm,寬0.4-1.5cm,先端急尖或稍鈍,基部寬楔形或近截形,邊緣具疏淺鈍齒,上面橄欖綠色,下面帶紫色,兩面沿脈疏生貼伏短毛或近無毛,側(cè)脈2-3對,與中脈在下面隆起?;▽ι蛞粋?cè),排列成4-10的頂生或腑生的總狀花序;下部苞葉葉狀,較小,上部的逐漸變得更小,全緣;花梗長1-2mm,有微柔毛,中部有1對長約0.5mm的針狀小苞片;花萼長2-2.5mm,果時達(dá)4mm,外面沿脈有微柔毛,裂片具短緣毛,盾片高約1mm,果時高約2mm;花冠藍(lán)紫色,長1-1.4cm,外被短柔毛,花冠筒基部囊狀增大,寬1.5mm向上漸寬,至喉部3.5mm,上唇盔太,長約2mm,下唇較寬,中裂片梯形,長約3mm,側(cè)裂片三角狀卵形;雄蕊4,前對較長,具能育半藥,退化半藥不明顯,后對較短,具全藥,花絲下部疏生短柔毛;花盤盤狀,前方隆起,后方延伸成短子房柄;子房4裂,花柱細(xì)長。小堅果褐色,扁球形,徑約1mm,具小疣狀突起?;ㄆ?-10月,果期6-11月。
科屬介紹
唇形科Labiatae
雙子葉植物綱菊亞綱的一科。通常為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世界性分布,大約有220屬6000余種,其中有近1/2種產(chǎn)于地中海及近東中亞。中國約99屬,808種,全國均產(chǎn)之。
通常為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植株含芳香油,具有柄或無柄的腺體,或各種單毛、具節(jié)毛或星狀毛。莖直立或匍匐狀,常四棱形;枝條對生,稀輪生。葉通常為單葉,全緣或具各種齒、淺裂或深裂,稀為復(fù)葉,大多對生,稀輪生或部分互生?;ㄐ蚓蹅?,3至多花,通常在節(jié)上形成輪傘花序(或假輪)、單岐聚傘花序或每節(jié)雙花,并由上述花序組成頂生或腋生的總狀、穗狀或圓錐狀的復(fù)合花序,稀為頭狀或偏向一側(cè)開放(如黃芩屬Scutellaria和香薷屬Elsholtzia的一些種類);苞葉常在莖上向上逐漸過渡成苞片,與葉同色或異色,稀苞片或小苞片成針刺狀、葉狀或特殊形狀。
本科植物結(jié)構(gòu)上有很大不同,干燥生境上的種類表現(xiàn)出明顯的旱生結(jié)構(gòu),但一些在沼澤地上的種類在幼莖的皮層中有發(fā)達(dá)的胞間間隙。枝條的橫切面常為方形,有極為發(fā)達(dá)的厚角組織。氣孔出現(xiàn)于一面或兩面,雖然也混生有毛茛型但通常為石竹型。葉柄維管束由簡單淺弧狀各分離維管束至一閉合維管束環(huán)。木栓的數(shù)量及其發(fā)生位置有很大差異,有時發(fā)生于近表皮層,有時在初生皮層較深層、中柱鞘中、韌皮部中或偶爾在木質(zhì)部中出現(xiàn)。在幼莖中,木質(zhì)部及韌皮部在某些種中組成外韌維管束且在枝軸的角上特別發(fā)達(dá)。導(dǎo)管小至微小,典型的成切向帶,常具螺紋加厚及半圓形的孔,穿孔簡單。纖維具有簡單紋孔,在有些屬中具節(jié),長度中等至極短。
本科植物大部分為陸生,陸生中多為草本或灌木,少數(shù)為藤本或小喬木,生活環(huán)境自熱帶雨林(錐花屬)至荒漠(兔唇花屬、膿瘡草屬等),有不少種類適應(yīng)于高山或高山風(fēng)化流石灘環(huán)境(綿參屬、菱葉元寶草屬),也有一些種類為雜草(鼬瓣花屬、繡球防風(fēng)草)。潮濕地區(qū)如沼澤地上也有一些種類(薄荷屬、地筍屬等)。
本科植物以富含多種芳香油而著稱,其中有不少芳香油成分可供藥用,如薄荷、留蘭香、百里香、薰衣草、羅勒、迷迭香、香青蘭等。作為藥用植物的有黃芩、荊芥、藿香、丹參、薄荷、紫蘇、香薷、石薺苧、夏枯草、筋骨草、耳挖草、活血丹、牛至、廣霍香等等。白蘇則為有名的油料作物。甘露子和地筍的地下肥大根莖可供食用。由于花、葉形狀特殊,色彩鮮艷常供觀賞的有一串紅、五彩蘇、美國薄荷等若干種類。
化學(xué)成份
全草含紅花素(carthamidin),異紅花素(iso-carthamidin),高山黃芩素(scutellarein),高山黃鈐甙(scutel-lar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硬脂酸(steraricacid),生物堿[1,2]多糖[3]等。另據(jù)報道,從地上部分分離得到漢黃芩素(wogo-nin),半枝蓮素(scutervulin),半枝蓮種素(rivularin),柚皮素(naringenin),芹菜素(apigenin),粗毛豚草素(hispedulin),圣草素(eriodictyol),木犀草素(suteolin),5,7,4-三羥基-8-甲氧基黃烷酮(5,7,-trihydroxy-6-methoxyflavanone)4-羥基漢黃芩素(4-hydroxywogonin),7-閎基-5,8-二甲氧基黃酮(7-hy-droxy-5,8-dimethoxyflavane),對-閎基苯甲西藏(p-hydroxyben-zaldehyde),對-閎基芐基丙酮(p-hydroxybenzylacetone),對-香豆酸(p-coumaricaic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acid),能果酸(ut-solicacid)植物甾醇(phytosterol),植物甾醇β-D-葡萄糖甙(phy-tosteryl-β-D-glucoside)[4]等。
藥理作用
1、醇制劑(200毫克/毫升)在腫瘤組織培養(yǎng)液內(nèi)對從人體采取的直腸癌、結(jié)腸癌等的癌組織均有意氣風(fēng)發(fā)癌作 用;水煎劑對培養(yǎng)穩(wěn)定宮頸癌細(xì)胞株分離的Hela細(xì)胞有破壞作用。
2、用細(xì)胞呼吸器法實驗對白血病細(xì)胞有75%以上的抑制率。
3、醇制劑對移植性小鼠肉瘤S-180、艾氏腹水癌、腦瘤-22均有抑制其生長的作用。
4、浸劑對動物作靜脈注射有降壓作用;經(jīng)口給予則未產(chǎn)一同樣作用。
5、浸液的乙醚提取物經(jīng)動物實驗有利尿作用。
6、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均有抑菌作用。
功效
清熱,解毒,散瘀,止血,定痛,治吐血,鼻出血,血淋,赤痢,黃疸,咽喉疼痛,肺癰,疔瘡,瘰疬,瘡毒,癌腫,跌打刀傷,蛇咬傷。
1:《南京民間藥草》破血通經(jīng)。
2:《廣西藥植圖志》消炎,散瘀,止血,治跌打傷,血痢。
3:《南寧市藥物志》消腫,止痛,治跌打,刀傷,瘡瘍。
4:《泉州本草》清熱,解毒,祛風(fēng),散血,行氣,利水,通絡(luò),破血,止痛。內(nèi)服主血淋,吐血,鼻出血,外用治毒蛇咬傷,癰疽,疔瘡,無名腫毒。
5:廣州部隊《常用中藥手冊》清熱解毒,治癌見到改善癥狀的效果,闌尾炎,肝炎。
6: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治食道癌,胃癌,子宮癌。
治癌良方
半枝蓮主治各種癌癥,對肝癌和腸癌更具特效,一劑「有癌治癌,無癌解毒防癌」良方,供讀者作為濟(jì)世傳家 寶: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小金英、白刺莧、魚腥草、蓮蕉、筆仔草、白龍船、益母草、土牛膝、水丁香、赤查某、黑甜仔、文殊蘭、紫花茄、石竹、鳳尾草、薏仁、香菇、大蒜、牛蒡、羊帶來、野百合、昆布、蒲公英、康復(fù)力、艾草、三白草、靈芝、蘆薈、日日春、雞母珠、綠珊瑚等較常見的藥草數(shù)種水煎服(不必全用,但前二種主藥必備,切記后三樣和黑甜仔綠果有毒,慎用!)
癌癥患者最好加小麥草、苜蓿芽,和菠蘿、甜瓜、百香果、柳橙等水果作精力湯生食較佳,但各種癌癥、虛寒與燥熱體質(zhì)取方不同,無法一一詳述,敬請見諒!
半枝蓮對肝炎、肝腫、肝硬化腹水、肺膿腫和各種腫毒、胎毒、癰疔、咽喉腫痛、各種腸炎、黃疸、赤痢、驚風(fēng)、跌打血傷、毒蛇咬傷等,都相當(dāng)有效,為濟(jì)世良藥。
選方
1:治吐血,咯血:鮮半枝蓮一至二兩,搗爛絞汁,調(diào)密少許,燉熱溫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2:治尿道炎,小便血尿疼痛:鮮半枝蓮一兩,洗凈,煎湯,調(diào)冰糖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3:治熱性血?。喊胫ι彾?,煎服(廣西藥植圖志)。
4:治痢疾:鮮半枝蓮三至五兩,搗爛絞汁服,或干全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5:治肝炎:鮮半枝蓮五錢,紅棗5個,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6:治胃氣痛:干半枝蓮一兩,和豬肚或雞一只(去頭及腳尖,內(nèi)臟)。水,酒各半燉熟,分二,三次服。(泉州本草)。
7:治咽喉腫痛:鮮半枝蓮八錢,鮮馬鞭草八錢,食鹽少許,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8:治咽喉炎,扁桃體炎:半枝蓮,鹿茸草,一枝黃花各三錢,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9:治肺膿瘍:半枝蓮,魚腥草各一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中草藥)。
10:治蛇頭疔,淋巴腺炎:鮮半枝蓮一至二兩,調(diào)食鹽少許,搗爛外敷(福建中草藥)。
11:治淋巴結(jié)核:半枝蓮二兩,水煎服?;虬胫ι?,水龍骨各一兩,加廋豬肉適量,煮熟,吃肉和湯。
12:治背癰:鮮半枝蓮根搗爛外敷。要留出白頭,一天敷二次。另取全草一兩,水煎服,服四,五次即可排膿。排膿后,用根搗汁滴入孔內(nèi),并用紗布包扎,一天換二次。
13:治癌癥:半枝蓮,蛇葡萄根各一兩,藤梨根四兩,水楊梅根二兩,白茅根,鳳尾草,半邊蓮各五錢。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中藥)。
14:治跌打損傷:半枝蓮搗爛,同酒糟煮熱敷(廣西藥植圖志)。
15:治一切毒蛇咬傷:半枝蓮,洗凈搗爛,絞汁,調(diào)黃酒少許溫服,渣敷患處。(泉州本草)。
16:治毒蛇咬傷:鮮半枝蓮,觀音草各一至二兩,鮮半邊蓮,鮮一包葉各四至八兩。水煎服。另取上述鮮草洗凈后加食鹽少許,搗爛取汁外敷。(浙江民間常用中草藥)。
[臨床報道]用于癌瘤,取半枝蓮一兩,水煎2次,上,下午分服,或代茶飲。據(jù)36例食管癌,肺癌患者的觀察,用藥后部分患者有癥狀的改善,但未見到根治的療效。另用半枝蓮,白英各1兩,水煎服,每日一劑,用于肺癌,對改善癥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臨床應(yīng)用
用于癌瘤取半枝蓮1兩,水煎兩次,上、下午分服,或代茶。
據(jù)36例食管癌、肺癌患者的觀察,用藥后部分患者有近期癥狀的改善,但尚未見有根治療效。
另有用半枝蓮、白英各1兩,水煎服,每日1劑。
用于肺癌,對改善癥狀亦有一定效果。
相關(guān)試驗
據(jù)美國研究人員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生姜、綠茶及中草藥半枝蓮(又稱向天盞)等,有助于防治某些癌癥。
美國明尼蘇達(dá)大學(xué)研究人員用生姜的提取物在感染了人類結(jié)腸癌細(xì)胞的小鼠身上進(jìn)行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植入癌細(xì)胞15天之后,15只接受生姜治療的小鼠體內(nèi)的癌細(xì)胞明顯受到了抑制,只有4只小鼠體內(nèi)還存在腫瘤,而未接受生姜治療的小鼠中,存在腫瘤的小鼠有13只。研究人員將對其他類型的癌細(xì)胞進(jìn)行研究,希望能發(fā)現(xiàn)生姜防治其他癌癥的證據(jù)。
另一組來自位于內(nèi)布達(dá)拉斯加州協(xié)和學(xué)院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半枝蓮能夠降低小鼠體內(nèi)前列腺癌細(xì)胞的擴(kuò)散速度。而來自亞利桑那州癌癥防治中心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中國綠茶能夠有效減少吸煙者患上肺癌的危險。
這家中心讓一組吸煙者每天至少喝4杯綠茶或是紅茶,然后檢測他們體內(nèi)一種名為8—OHdG的化學(xué)物質(zhì)的含量,這種物質(zhì)是人體吸煙之后生成的,會損害人體DNA,從而導(dǎo)致癌癥。研究發(fā)現(xiàn),吸煙者喝綠茶后,體內(nèi)的8—OHdG含量比不喝茶時減少了31%,同時,喝紅茶者體內(nèi)8—OHdG含量也有一定的下降,但不如喝綠茶者顯著。
相關(guān)知識
在中國中藥材市場上用量越來越大,由一個小品種變成一個常用大品種,在過去幾年中曾一度缺貨,自近年由野生變?yōu)榧曳N后貨源開始寬松起來,但供求予盾還很突出,到目前為止仍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半枝蓮一次種植可連續(xù)采收5年,在南方各省一年割4-5次,北方各省可割2-3次。它一年四季均可種植,一般長到40-50厘米半籽半花時,割下地上全草部分曬干就行。這個品種的最大特點是適應(yīng)性很強(qiáng),一般土質(zhì)都能生長,沙灘、土嶺、渠溝等都生長旺盛,并割完后生長快,沒有雜草繁殖的機(jī)會。在大田試驗中,混撒產(chǎn)量不錯,就是將畦整成1米寬左右、長度自定,將種子均勻地撒在畦面上,用鐵耙摟一下,輕輕踩一遍或用大鋤推一遍,澆水,4-5天出苗,畝用種1.5公斤。在南方各省畝產(chǎn)450-500公斤,在北方各省畝產(chǎn)300-350公斤,目前市場成交價是3.5-4元/公斤。
鑒別
性狀鑒別:全草長15-30cm。根纖細(xì)。莖四棱形,直徑2-5mm,表面黃綠色至暗紫色。葉對生,皺縮或卷栩,展平后呈卵狀披針形,長1.5-3cm,寬0.5-1cm,被疏柔毛,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葉柄短或近無機(jī)柄。枝頂有偏于一側(cè)的總狀花序,具殘存的宿萼,有時內(nèi)藏四個小堅果。莖質(zhì)軟,易折斷。氣微,味苦澀。
以色綠、味苦者為佳。
顯微鑒別:葉表面觀:表皮細(xì)胞長角形,垂周壁波狀彎曲,上表皮細(xì)胞較大,有的細(xì)胞含橙皮甙結(jié)晶,以氣孔周圍為多見;氣孔直軸式。非腺毛1-4細(xì)胞,壁具疣狀突起,基部細(xì)胞有入射狀紋理。腺鱗較多,頭部類圓形,4-10余細(xì)胞,直徑25-47μm,形大者類圓形或橢圓形,有的邊緣凹凸,由數(shù)十個細(xì)胞組成,直徑140-266μ。另有小腺毛,頭部類圓形,1-2細(xì)胞,直徑約28μm,柄短,單細(xì)胞。
理化鑒別:(1)取本品粉末10g,加80%乙醇50ml,置水浴上回流0.5h,趁熱濾過。取濾液1ml,加鎂粉少許及濃鹽酸數(shù)滴,漸顯緋紅色。(檢查黃酮類)(2)取(1)項濾液1ml,加1%三氯化鐵試液1-2滴,溶液顯墨綠色。(檢查酚類)(3)取(1)項濾液4ml,置水浴上蒸干,殘?zhí)都?%鹽酸5ml,攪攔溶解,濾過。濾液分置3支試管內(nèi)分別加碘化鉍鉀試液、碘化汞鉀試液、硅鎢酸試液各1-2滴,各試管均產(chǎn)生沉淀。(檢查生物堿)
繁殖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宜選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質(zhì)壤土栽培。
栽培技術(shù):用種子繁殖或分株繁殖,以種子繁殖為主。種子繁殖:多采用直播,北方春季3-4月播種,南方以秋播10月上旬播種為好。條播或穴播,條播,按行距25cm開條溝,溝內(nèi)先淺透水,將種子與草木灰攔成種子灰均勻播入,薄覆細(xì)土0.7-1cm,穴播者按行株距25cm×25cm開穴,播種。播種量每1hm2需種子4.5-6.0kg。分株繁殖:在春、秋季進(jìn)行。先將老株挖起,選健壯無病者分成3-4根莖為一株叢,穴栽于整好的畦上,行株距為25cm×25cm。
田間管理:直播在苗高5-7cm時進(jìn)行勻苗,補(bǔ)苗需帶土移栽,以利成活。施肥可結(jié)合中耕進(jìn)行,可施用清淡人畜糞水。從第2年起,分別在3月和5,7,9月收獲后進(jìn)行追肥1次,可施人畜尿或硫酸銨等。久旱要澆水,多雨季節(jié)要清理墑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