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問題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 基本解釋

     20世紀50年代,伊朗開始了核能源開發(fā)活動,并在當時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1980年美伊斷交后,美國曾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fā)展核武器,并對其采取“遏制”政策。國際原子能機構也多次就伊朗核問題作出決議,2010年6月,安理會通過"史上最嚴厲"制裁伊朗方案。

  • 詳細解釋


     背景資料

    伊朗核現(xiàn)狀

    為充分利用核能資源,伊朗自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其核能發(fā)展計劃,并先后投入大量資金,建立了一個核電站、6個核研究中心和5個鈾處理設施。

    目前,伊朗核計劃已經發(fā)展到關鍵階段,即核燃料循環(huán)系統(tǒng)建設階段。這個系統(tǒng)建成后,便可為伊朗的核電站和研究機構提供燃料,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提高濃縮鈾的豐度,使伊朗能夠獲得武器級高濃縮鈾。

    有資料表明,伊朗已在其中部發(fā)現(xiàn)鈾礦資源,并正在建設基于高速離心機技術的濃縮鈾設施,為建成一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huán)系統(tǒng)做準備;伊朗南部布什爾核電站在俄羅斯的幫助下已經建成;伊朗還在建設重水反應堆,這將使伊朗能夠更有效地從核廢料中獲取金屬钚。根據(jù)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情報,伊朗目前已經邁進了核門檻,但還未能獲得制造核武器所需的武器級濃縮鈾或钚。

    伊朗前總統(tǒng)哈塔米2003年2月9日發(fā)表電視講話時宣布,伊朗已在雅茲德地區(qū)發(fā)現(xiàn)鈾礦并已成功提煉出鈾,伊朗將開采鈾礦并將建設鈾轉換和鈾濃縮設施,以便建立一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huán)系統(tǒng)。

    伊朗方面2003年10月透露,德黑蘭核研究中心曾進行钚回收試驗。國際原子能機構估計伊朗已經分離出100克的钚。

    2004年9月21日,伊朗副總統(tǒng)兼原子能組織主席拉扎·阿加扎德說,伊朗已開始將37噸“鈾黃餅”(即鈾礦料)的一部分用于鈾轉化試驗。

    今年1月1日,伊朗宣布已經開發(fā)出用“混合澄分”法從鈾礦石中提取鈾濃縮所需要的“鈾黃餅”的技術。該技術使伊朗朝自主建設核燃料循環(huán)系統(tǒng)邁進了一步。

    鈾濃縮是生產核燃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伊朗2003年10月中止了鈾濃縮活動,2004年11月中止了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外圍活動。但2005年8月,伊朗又重新啟動作為鈾濃縮準備階段的鈾轉化活動。

    關于伊朗的核問題

    伊朗核能源開發(fā)活動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當時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1979年伊朗成立了伊斯蘭國家,1980年美伊斷交,伊朗拒絕向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屈服,同時美國在伊朗周邊發(fā)動的戰(zhàn)爭和軍事行動使伊朗不得不考慮保衛(wèi)國家的安全,美國開始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fā)展核武器,并對其采取“遏制”政策。美國在伊朗周邊發(fā)動的戰(zhàn)爭和軍事行動有兩次伊拉克戰(zhàn)爭、阿富汗戰(zhàn)爭、美軍常年賴在阿富汗伊拉克不撤軍,美國入侵索馬里、美軍飛機空襲巴基斯坦西部等,而且美軍在伊朗近鄰的中東、中亞國家、南亞島嶼等駐扎有大量軍隊,嚴重威脅了伊朗安全。中東是聯(lián)系歐洲和亞洲的重要地區(qū),同時富含石油、天然氣的等礦產資源,中東一直是大國的目標。世界能源輸出的三大咽喉通道——霍爾木茲海峽、蘇伊士運河、連接紅海與亞丁灣的曼德海峽都在中東,美國目前已經大部分控制伊拉克和阿富汗,只剩下伊朗還沒有控制。美國已經在海灣戰(zhàn)爭是趁機大舉駐軍中東,并擴大美軍中央司令部的控制范圍:它下轄陸、海、空、海軍陸戰(zhàn)隊、特種部隊5個分支司令部,還有3個綜合性司令部:伊拉克多國武裝力量司令部、阿富汗聯(lián)合力量司令部以及非洲之角聯(lián)合作戰(zhàn)司令部。美國在這些地區(qū)總共部署有25萬軍隊。海軍第五艦隊歸中央司令部所轄,其司令部設在中東的巴林。美國可能再次以發(fā)展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為理由,發(fā)動對伊朗的戰(zhàn)爭,雖然在伊拉克戰(zhàn)爭后沒有發(fā)現(xiàn)伊拉克的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如果美軍控制伊朗,則大大提高美軍控制中東和中亞的能力,把美國的實際控制的伊拉克、阿富汗、伊朗連成一片,將使美國牢牢地控制中東和中亞,威脅中國、俄羅斯和阿拉伯國家,并對南亞、西亞、中亞、東亞局勢產生重大影響,俄羅斯等國家將受到常年的重大不利影響。美國的全球目標和中東戰(zhàn)略和伊朗核問題密切相關:美國的對外政策就是維護美國及盟國的擴張利益;擴張美國經濟;在國外推進所謂的美式民主,不斷削弱外國的內部力量,為美國的擴張?zhí)岣弑憷?/p>

    2003年初,伊朗宣布發(fā)現(xiàn)并提煉出能為其核電站提供燃料的鈾后,美國對伊朗核能開發(fā)計劃提出“嚴重質疑”,并多次警告伊朗停止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甚至威脅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lián)合國安理會。

    國際原子能機構也通過多項相關決議,要求伊朗與其合作,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終止鈾濃縮活動。在國際社會,特別是在代表歐盟的法國、德國、英國積極斡旋下,伊朗采取了一系列積極舉措。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2004年4月,伊朗宣布暫停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

    為說服伊朗徹底終止鈾濃縮活動,德法英3國還與伊朗舉行了多輪會談,并于2004年11月初在巴黎初步達成協(xié)議。由于雙方在關鍵問題上的分歧,巴黎協(xié)議未能得到落實。

    為了打破伊朗核問題的僵局,去年12月,俄羅斯向伊朗遞交了兩國在俄境內建立鈾濃縮聯(lián)合企業(yè)的提議,以確保伊朗的核技術不會用于軍事目的。但伊朗表示其鈾濃縮活動必須在本國境內進行。

    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已恢復中止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并于10日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jiān)督下揭掉了核燃料研究設施上的封條,正式恢復核燃料研究活動。此舉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3月28日,安理會通過要求伊朗在30天內中止一切核活動的主席聲明。

    6月1日,俄羅斯、美國、中國、英國、法國和德國舉行外長級會議,提出一項旨在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新方案,并要求伊朗盡快對這一方案作出答復。伊朗認為,六國方案雖包含“積極措施”,但也有“模糊不清之處”,有待進一步探討,并多次表示將在8月22日前對六國方案作出答復。

    由于伊朗的消極反應,六國外長7月12日在巴黎發(fā)表聲明,決定將伊朗核問題重新提交聯(lián)合國安理會。盡管聲明隱含制裁的威脅,伊朗依然重申,伊朗尊重國際法和國際準則,但決不放棄獲得核技術的權利。

    7月31日,聯(lián)合國安理會通過了關于伊朗核問題的第1696號決議,要求伊朗在8月31日之前暫停所有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并呼吁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開展合作。但伊朗表示,伊朗的鈾濃縮活動只會繼續(xù)和擴大,不會中止。

    伊朗核問題在2006年初成為美國伊朗關系的核心問題,并成為美國伊朗戰(zhàn)爭的潛在導火索和美國可能對伊朗采取戰(zhàn)爭行動的借口。

    伊朗核問題的歷史與現(xiàn)狀

    時間

    1950年代開始核能源開發(fā)

    1980年美伊斷交,美國多次指責伊朗秘密發(fā)展核武器

    2003年初伊朗宣布提煉出核電站燃料鈾

    2003年12月18日伊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

    2004年4月,宣布暫停組裝濃縮鈾離心機

    2004年6月底,宣布恢復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但暫停提煉濃縮鈾

    2004年9月21日,宣布開始將37噸鈾礦料中的一部分用于鈾轉化

    2004年11月,德法英3國與伊朗在多輪會談后在巴黎初步達成協(xié)議,德法英承諾提供核技術、核燃料和一座輕水反應堆

    2004年11月22日,伊朗宣布中止鈾濃縮

    2006年1月10日,伊朗恢復中止了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

    2006年4月11日,伊朗宣布已成功生產出純度3.5%的低純度濃縮鈾,成為國際核八強之一(五常任理事國,印巴,伊朗)

    4月28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巴拉迪向該機構理事會和聯(lián)合國安理會提交了關于伊朗核問題的報告。報告說,伊朗未能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規(guī)定的期限內中止鈾濃縮活動,也沒有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人員進行全面合作。

    2006年5月3日,中美法英德俄六國關于伊朗核問題的協(xié)商會議未能達成成果。

    2010年2月16日,伊朗總統(tǒng)艾哈邁迪—內賈德表示,伊朗最近完成了新一代離心機的試驗,其功率是目前離心機的5倍,新一代離心機將在不久后投入使用。

    美國對伊朗核問題的態(tài)度

    美國目前準備以發(fā)展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為理由,發(fā)動對伊朗的戰(zhàn)爭,如果美軍控制伊朗,則大大提高美軍控制中東和中亞的能力,把美國的實際控制的伊拉克、阿富汗、伊朗連成一片,將使美國牢牢地控制中東和中亞,威脅中國、俄羅斯和阿拉伯國家,并對南亞、西亞、中亞、東亞局勢產生重大影響。美國的全球目標和中東戰(zhàn)略和伊朗核問題密切相關:美國的對外政策就是維護美國及盟國的擴張利益;擴張美國經濟;在國外推進所謂的美式民主,不斷削弱外國的內部力量,為美國的擴張?zhí)岣弑憷?。美國的通過第一次海灣戰(zhàn)爭,美打擊了伊拉克,主導和控制了海灣地區(qū)的局勢;通過北約東擴和科索沃戰(zhàn)爭,擠壓了俄羅斯的戰(zhàn)略空間。布什政府上臺后,受共和黨保守主義的影響,開始突出維護國家擴張利益,將俄羅斯和中國作為潛在的戰(zhàn)略競爭對手。"9·11"事件后,強硬的共和黨新保守主義集團更加得勢,以“反恐”的名義搞擴張,為此出臺了"布什主義","先發(fā)制人"理論,通過阿富汗戰(zhàn)爭實現(xiàn)了首次駐軍中亞,增加了對中亞、西亞、南亞局勢的影響力。對伊拉克戰(zhàn)爭,是美推行全球戰(zhàn)略擴張的又一重要步驟,在布什的心目中,發(fā)動這場戰(zhàn)爭關系到美國的眼前和長遠安全,關系到美國的世界霸權或準霸權地位。通過戰(zhàn)爭,不僅可以拔掉伊拉克這個釘子,在伊斯蘭世界建立維護美國利益的戰(zhàn)略走廊;還可以通過控制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實現(xiàn)對俄、歐、中、印等大國的戰(zhàn)略牽制這一箭雙雕的作用。如果再次控制伊朗,則美國對亞洲的影響力將有決定性的影響,美國就實現(xiàn)了對亞洲俄、中、印等大國的軍事包圍。 海灣國家的石油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2/3,出口量約占世界石油出口總量的44.5%。而這一地區(qū)的石油生產國占了OPEC成員的2/3,是OPEC最主要的石油輸出國,OPEC控制著世界石油出口的80%,而沙特阿拉伯一國就占OPEC日產量的1/2左右。海灣地區(qū)最重要的產油國伊拉克、伊朗是美國捏造的“邪惡軸心”成員(還包括反美的利比亞),沙特阿拉伯在“9·11”事件后與美國的關系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美國擔心自己嚴重依賴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政策將是相當脆弱的。因此,控制了伊拉克,對于擺脫嚴重依賴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局面和控制世界石油供應的主動權有極大的戰(zhàn)略意義。美國前中央情報局局長伍爾西(此人被美國國防部推薦為在伊拉克戰(zhàn)后重建上擔任重要角色)不久前對德國《明鏡》雜志發(fā)表的談話充分地反映了美國的這一戰(zhàn)略意圖。伍爾西說:“……但是這(指對伊戰(zhàn)爭)不僅僅關系到美國對石油的依賴,而且還關系到全世界對石油的依賴。從短期看,我們的最根本的薄弱之處在于沙特人有可能很快削減或提高石油的開采量……沙特人對油價的升降起著決定性的影響。我們必須把石油武器從中東搶過來。”(注:[美]詹姆斯·伍爾西:《我們必須把石油武器從中東搶過來》)伊拉克戰(zhàn)爭對美國從中東人手中搶過“石油武器”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有了親美的新伊拉克政權,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利比亞將失去決定世界石油價格的重要能力。美國如果能進一步遏制伊朗(這將是美國在這次“倒薩”戰(zhàn)爭后要解決的問題),世界石油將重新回到20世紀70年代以前西方控制的時代,但不同的是此次美國具有單獨的控制權。這對另外的世界產油大國如委內瑞拉、俄羅斯也將產生重要的經濟制約,這種制約對這些國家的政治和外交走向也將產生重大制衡作用。

    美國主戰(zhàn)派

    美國前總統(tǒng)小布什和美國國防部軍方、美國中央司令部,轄區(qū)包括從中亞、西南亞,到中東和非洲東北部。

    國務卿賴斯

    主戰(zhàn)派觀點:現(xiàn)在不打,后患無窮;對伊朗動武代價很高,但容忍伊朗擁有核武器對美國的擴張利益形成威脅代價更高;在動武和縱容其擁有核武器之間選擇動武,而且動武后可以控制伊朗。

    美國主和派

    前卡特政府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

    主和派觀點:目前局勢類似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美國政府處於“要么默許敵人擁有危險武器,要么動武阻止敵人”的兩難困境;動武則美國將陷入20至30年的另一個伊拉克泥潭。

    國際原子能機構對伊朗核問題的決議

    2003年的決議

    6月19日,發(fā)表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主席關于伊朗核問題的“總結性聲明”敦促伊朗:

    迅速糾正總干事巴拉迪在其報告中提到的伊朗在執(zhí)行與《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有關的保障協(xié)定中存在的所有問題,立即和無條件地簽署和執(zhí)行保障協(xié)定的附加議定書

    9月12日,通過決議要求伊朗:在10月底前公開其核計劃,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突擊檢查其核設施,終止提煉濃縮鈾

    11月26日,再次通過決議

    2004年的決議

    3月13日,理事會通過決議批評伊朗沒有公開其部分核計劃

    6月18日,理事會通過決議協(xié)助解決核計劃的剩余問題

    9月18日,理事會在維也納通過決議要求伊朗終止一切與制造核武器有關的核活動

    11月29日,理事會通過決議不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lián)合國安理會

    2004年的決議

    8月11日,理事會通過決議要求伊朗立即停止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核活動

    9月24日,理事會通過決議認定伊朗多次不履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義務

    安理會有關制裁伊朗的決議

    第1737號決議

    2006年12月23日通過,其核心就是對伊朗實施核計劃和彈道導彈項目進行制裁。

    決議要求伊朗立即停止所有與鈾濃縮、重水反應堆有關的活動;要求世界各國應對進出伊朗的與鈾濃縮、重水反應堆和彈道導彈相關的物資、技術和設備實行禁運;凍結與伊朗核計劃和彈道導彈項目有關的人員和公司的資產,防止向伊朗提供相關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在有關人員出入境時進行嚴密監(jiān)督并向安理會下屬的制裁委員會報告。

    第1747號決議

    2007年3月24日通過。該決議在第1737號決議的基礎上,加大了對伊朗核問題相關領域的制裁。

    決議敦促伊朗立即執(zhí)行第1737號決議;禁止伊朗出口武器,并呼吁國際社會對伊朗進口重武器保持警惕和克制;繼續(xù)對涉及伊朗核計劃和彈道導彈項目的個人及實體實施資產凍結,并擴大了制裁對象的范圍;呼吁各國與國際金融機構不再承諾向伊朗政府提供贈款、財政援助和優(yōu)惠貸款。決議同時重申致力于通過政治和外交途徑解決問題,并確認在伊朗履行相關決議的前提下可終止有關制裁。

    第1803號決議

    2008年3月3日通過。第1803號決議決定進一步加大對伊朗核計劃及其相關領域的制裁。

    決議主要內容包括:繼續(xù)要求伊朗暫停鈾濃縮等活動,并在前兩份決議基礎上增加了對伊制裁措施,包括擴大旅行限制和凍結資產對象名單、禁運敏感雙用途物項、呼吁各國對部分對伊金融活動保持警惕、依法有條件地在機場和港口檢查伊朗空運公司和伊斯蘭航運公司的貨物等。

    決議同時重申致力于通過政治和外交談判和平解決問題,支持國際原子能機構發(fā)揮作用。決議還規(guī)定,如果伊朗采取積極步驟執(zhí)行決議,安理會將暫停、甚至終止所有制裁。

    第1929號決議

    2010年6月9日,聯(lián)合國安理會伊朗核問題通過第1929號決議,決定對伊朗實行自2006年以來的第四輪制裁。

    決議主要內容包括:禁止伊朗在國外參與核領域的投資活動;禁止各國向伊朗出口坦克、戰(zhàn)斗機和軍艦等重型武器裝備;禁止伊朗進行任何與可運載核武器彈道導彈有關的活動等。

    決議附件中包含了自安理會制裁伊朗以來通過的最大的一個制裁清單,其中包括將受到資產凍結的40多家伊朗實體,許多實體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wèi)隊有關。伊朗原子能組織伊斯法罕核技術中心負責人則被列入禁止出國旅行的制裁人員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