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爾菲氣象定律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德爾菲氣象定律 - 簡介

    “德爾菲氣象定律”,即:氣象投入與產出比為1:98,也就是說,在氣象信息上每投資1元,便可以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應用這一定律,有可能還會帶來更高的經濟回報率。如果商家事先知道天氣走勢,在生產、采購、銷售計劃中考慮到氣象因素,趨利避害,不僅能夠避免損失,而且還可以在競爭中獲取一定的優(yōu)勢。

    據(jù)中國氣象局開展的全國氣象服務效益評估項目的結論表明:中國氣象部門提供的氣象服務每年至少在經濟社會中產生了3328億元效用;投入產出的效益可達1∶69。而這一比例各地不平衡,北京市1∶221,廣東省1∶99。

    德爾菲氣象定律 - 影響

    受“德爾菲定律”影響,如今許多發(fā)達國家的氣象信息服務不僅日趨多元,還逐漸形成了產業(yè),并衍生出了“空調指數(shù)”“冰淇淋指數(shù)”“泳裝指數(shù)”等跟氣象有關的經濟指標。例如在德國,每當該國平均氣溫超過22攝氏度時,啤酒就開始暢銷,在此基礎上氣溫每上升一攝氏度,啤酒平均每天便會多銷230萬瓶——這就是著名的“啤酒指數(shù)”。

    另外,有營銷專家推算出了一個有趣的數(shù)據(jù),流通類銷售額的65%取決于天氣。因為天氣直接影響人的生理、心理,支配他們的消費行為。氣溫相差1攝氏度或降水量增減1毫米,反映到商場的客流和銷量都會有明顯變化。

    德爾菲氣象定律 - 國外發(fā)展

    國外在開展商業(yè)化氣象服務方面,大致有三種類型:完全由國家氣象部門從事商業(yè)化服務,以新西蘭為代表;國家氣象部門只搞公益無償服務,由私人公司開展商業(yè)化服務,以美國和日本為代表;國家氣象部門既搞公益服務又搞商業(yè)化服務,同時也允許私人公司從事商業(yè)化服務,以應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為代表。

    三種類型中,以美國、日本的氣象經濟發(fā)展得最好。在美國,氣象服務體制公私分明:國家氣象局部門向社會和私營氣象公司無償提供有關普通氣象信息服務,私人氣象公司經過審查登記后,專門向不同行業(yè)提供個性化氣象服務。但一開始,美國的氣象服務體制并不是如此,其氣象服務私營化過程也是比較緩慢的。

    大約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商業(yè)氣象服務市場開始出現(xiàn),當時私營公司主要進行一些商業(yè)氣象服務,但受限于資金和技術,商業(yè)氣象服務市場發(fā)展遲緩。直到1991年,美國政府對公私氣象服務的界限進行了劃分,初步確立了公私合作的氣象服務體制,但兩者如何合作并沒有理順??肆诸D政府上臺后,開始進行果斷的氣象服務改革,將原來國家公益氣象服務全部實現(xiàn)私營化。

    根據(jù)美國國會1996財政年度預算案,政府決定從1995年10月開始,國家氣象局停止三種分類氣象信息:停止向非聯(lián)邦政府部門提供火災氣象預報服務;停止海運氣象信息廣播,海洋氣象由美國海岸警衛(wèi)隊接管;停止向新聞機構提供全國天氣概述。從1996年4月開始,國家氣象局又全部停止播發(fā)有關農業(yè)分類氣象信息廣播服務。

    美國已擁有2000多家私營商業(yè)氣象服務公司,它們經營靈活,業(yè)務紛紛擴展,能更好地為客戶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優(yōu)質服務,也讓用戶更切實感受氣象服務能加強防災避險和提高經營效益。這些私營商業(yè)氣象服務公司一年就有幾十億美元的營業(yè)額。

    德爾菲氣象定律 - 中國的氣象經濟

    20世紀80年代初,國內氣象有償服務就出現(xiàn)萌芽狀態(tài),1985年,國務院批準氣象部門開始開展有償氣象服務。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全國許多氣象臺也陸續(xù)開展了針對特定企業(yè)、特定行業(yè)的專業(yè)氣象服務。廣東省氣象臺每年會為40-50家企業(yè)提供有償?shù)膶I(yè)服務,包括航運、供電、港口、海上石油平臺、海上工程等等,服務內容既包括臨近性短時精準預報,也有未來一段時間,如一個季度、半年的天氣預測,后一種服務一份產品價格在200-300元。

    相對于歐美、日本相對成熟、健康的氣象經濟,國內的氣象經濟雖然已經走過了25年的歷程,但仍未成氣候??梢哉f,中國的氣象經濟目前還在起步階段。

    國內民眾已經習慣于免費獲取氣象信息,一時還沒有接受有償氣象信息服務的概念。而且,國內的企業(yè)、行業(yè)也不太認識氣象經濟,很少主動地做這方面工作。

    幾乎所有的戶外營銷活動負責人對氣象服務的認知幾乎都停留在風霜雨雪和戶外活動上。他們能做的是提前兩個星期根據(jù)公共氣象服務關注天氣趨勢,然后做兩手準備,無論下不下雨都得搭雨棚,如果一切順利還好,如果遇到雨天,那么提前準備的雨傘雨衣或者就近的避雨場館就派上用場了。

    企業(yè)普遍認為公共氣象信息已經足夠,并沒有通過掌握更精細化氣象產品來拓展商機的意識。一些對安全有特別要求的行業(yè),對氣象資訊服務也大都是保障安全的需求,沒有增效的概念。

    雖然國內氣象部門在拓展氣象經濟方面乏力,跨國氣象公司卻已經對中國虎視眈眈。像美國國際氣象服務公司、日本天氣新聞公司等先后在廣東、上海開設分支機構,并取得資訊、咨詢服務的營業(yè)許可證,從事遠洋導航氣象服務。比如對于海洋氣候預報,日本的氣象服務公司不僅可以做到預報海上天氣狀況,而且可以為不同噸位的航海船只規(guī)劃最佳行駛路線,以避開海浪襲擊,僅這一項服務就拉走了中國大陸90%的業(yè)務。

    體制制約

    目前國內的氣象經濟發(fā)展還受到很多束縛。像氣象預報有一個硬傷,就是它不可能做到100%準確,預報不準帶來的損失該誰負擔,說不清楚。

    根據(jù)《氣象法》的規(guī)定,中國不允許非氣象部門從事氣象經濟,也不允許私人采集氣象數(shù)據(jù),從法規(guī)層面上就限制氣象經濟的發(fā)展。目前國內的氣象觀測數(shù)據(jù)并沒有充分公開,即便允許設立私人氣象公司,它能提供的服務也非常受限。而長期以來,氣象部門由于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一直采用事業(yè)單位運作模式,沒有真正面向市場,面向市場的動力也不強。

    氣象信息在供給與需要之間是不對稱。一些企業(yè)更需要比較長期的氣候分析,而氣象部門對長期氣象的預報準確性不高,無法滿足客戶對預報準確性方面的需求;氣象部門目前提供的產品還比較粗糙,信息未深加工,往往只能簡單地告訴客戶天氣的信息,而缺乏氣候對行業(yè)、對產品的影響分析,無法告訴氣候對客戶的生產及銷售活動具體帶來什么影響,無法為商家的管理和決策層在采購、物流、客流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上提供指導,針對性不強。

    由于一些行業(yè)活動的特殊性,對氣象信息提出要求是高質量、精細化,而這正是有償和公共不太一樣的地方,氣象部門在這方面也比較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