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中國國家博物館,位于天安門廣場東側,與人民大會堂遙相呼應。2003年2月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合并的基礎上組建成立,隸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是以歷史與藝術并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國家博物館。將系統收藏反映中國古代、近現代、當代歷史的珍貴文物。展出中國最頂級的文物,經常能在歷史教科書中見到。中國國家博物館歷經近百年的歷史沿革,積淀了豐厚的博物館文化的基礎,為20世紀中國博物館事業(yè)的建設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也在國內外公眾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21世紀改擴建后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于2010年底竣工。在這一世界最大的博物館內,世界一流的硬件設施和功能設置,將為公眾提供高品位的歷史和藝術類的展覽以及其他文化休閑服務。不僅薈萃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藝術,見證中華民族百年的復興之路,而且還有全方位和系列性的反映和表現世界文明成果的高品質展覽。 

    中國歷史博物館是中國收藏本國古代、近代文物資料及研究歷史科學和有關學術問題的機構,館藏文物合共62萬件;陳列以中國通史為主,面積有8,000平方米,陳列文物資料約有9,000件。此外該館經常舉辦一些有關歷史、考古、文物等方面的專題展覽。館內還布置有環(huán)行休息廊。

    歷史博物館珍寶展展出中國最頂級的文物,包括漢朝金縷玉衣,東吳的青瓷羊,唐三彩,戰(zhàn)國陶質雕塑等,這些文物經常能在中學的歷史教科書中見到。

    歷史博物館常有來自外省、外國博物館的短期展出,日本、意大利、希臘、埃及等國都曾在此展出國寶級文物。

    而中國革命博物館是中國收藏1840年—1950年間中國近代革命資料的機構。主要是中國近代革命史的陳列。

    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前身為1950年3月成立的國立革命博物館籌備處。1960年正式命名為“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占地8000平方米,是收藏我國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近代和現代的革命歷史文物,再現了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起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多年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概貌。研究和宣傳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歷史的國家博物館。是中國目前近、現代文物收藏量最大的博物館,基本陳列是“近代中國”和“當代中國”。還經常配合紀念活動和適應社會的需要舉辦或聯合舉辦專題展覽。  

    歷史沿革

    1912年7月9日,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成立,以國子監(jiān)為館址。1918年以端門至午門的原建筑為館址。

    1926年10月1日,定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1949年10月,改名為北京歷史博物館,隸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1950年3月,成立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設址在北海團城,不久遷入故宮西華門武英殿。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會議決定籌建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

    1958年10月,在天安門廣場東側修建新館,1959年10月建成為建國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1959年10月1日,“中國通史陳列”在新館公開預展。

    1969年9月,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合并,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

    1983年初,分設為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

    2003年2月,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基礎上正式組建中國國家博物館。

    2007年3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正式動工。

    2010年12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竣工。

    2011年3月,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陸續(xù)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