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臺烈士紀念館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 - 簡介

    古樸典雅的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是著名建筑大師楊廷寶先生生前設計的最后一座建筑。當年,在中國建筑界,楊廷寶先生和梁思成齊名,被譽為“南楊北梁”,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就是他創(chuàng)作設計的。

    紀念館建筑平面呈“凹”字形,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現(xiàn)代建筑。屋頂,采用中國傳統(tǒng)古建筑的重檐形式,加以簡化,輪廓簡潔而莊重,富有紀念性的美感。屋面特別的白色琉璃瓦,白色馬賽克飾面的外墻,白色大理石窗框以及白色欄桿,使整個建筑呈現(xiàn)出渾然一體的白色,與館周圍的綠色樹林形成明顯對比,在陽光下顯得分外巍峨壯麗。

    紀念館整個建筑面積5900平方米,1988年建成對外開放。紀念館內(nèi)陳列著雨花臺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跡史料。他們當中,有黨的早期領導人鄧中夏、惲代英、羅登賢,有劉少奇的第一位夫人何保珍、黨的一大代表陳潭秋的妻子徐全直,有毛澤東介紹入黨的毛福軒、曾任新四軍秘書長的朱克靖、八路軍359旅政治部副主任劉亞生等等。1999年,紀念館陳列進行改造。新的陳列融多媒體系統(tǒng)、隨身聽講解系統(tǒng)、燈光音響系統(tǒng)以及著名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背景音樂和美術作品為一體,成為全國同類場館中的一朵奇葩。

    如果站在紀念館開放式的門庭中央,北望南跳,紀念碑、倒影池、紀念橋等紀念建筑歷歷在目,忠魂亭以綠樹為屏屹立于眼前。至此,不難發(fā)現(xiàn)雨花臺紅色紀念建筑群,是沿著南北中軸線上對稱展開的。設計者巧借自然山水的形式結構布局,把建筑與四周的山岡,圍合成了一個富有情感表達的紀念空間,歷史、建筑與自然在這里達到了和諧完美的統(tǒng)一,就像是一首用建筑的語言寫在青山綠水之間壯麗史詩。因此,自雨花臺紅色紀念建筑群建成以來,前來參觀的中央和各省市領導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稱之為全國一流。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在參觀后,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紅色紀念場館評星級的話,那么,雨花臺就是五星級的。這里也吸引眾多外國客人前來參觀。在紀念館南門石階東邊第一棵龍柏,就是前民主德國總統(tǒng)昂納克親手栽種的。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 - 發(fā)展歷史

    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雨花臺成為國民黨反動派殺害革命人民的刑場。數(shù)萬名共產(chǎn)黨人和愛國志士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在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悲壯的史篇。

    為了緬懷先烈、教育人民,黨和政府于1950年在雨花臺興建了烈士陵園,陳列革命烈士的英勇斗爭事跡,供人們瞻仰學習。

    1988年7月1日正式開放的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新館位于南京城南雨花臺烈士陵園南端的任家山上,外觀為重檐屋頂具有民族風格的建筑,它東西長92米,南北長49米,中間主堡高度為26米。白色花崗巖墻面,更顯紀念館莊嚴、凝重氣氛。

    紀念館內(nèi)分十個展廳。按四個歷史時期陳列了犧牲在雨花臺及南京地區(qū)的127位烈士的珍貴史料。共展照片460多幅,文物630件,油畫、圖畫、版畫21幅,浮雕8塊,圓雕4尊。紀念館第八展廳現(xiàn)辟為臨時展廳,展出的是“共和國英模展”。共陳列了羅盛教、雷鋒、焦裕祿、蔣筑英等英模的生平事跡,共展照片280多幅。

    雨花臺烈士陵園暨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是“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蘇省國家安全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教育基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qū),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場所和課堂。黨和國家歷任主要領導人都曾來雨花臺憑吊。1983年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館名。1994年4月5日江澤民總書記題寫的“弘揚先烈精神,獻身四化大業(yè)”永遠的行動指南,奮斗的目標。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 - 發(fā)展狀況

    參觀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高科技

    再現(xiàn)歷史場景 營造真實歷史氛圍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的前身是位于原高座寺遺址的一間100平方米的雨花臺烈士史料陳列室,最初成立于1954年,陳列有40位烈士的頭像、簡歷。1956年,正式對外開放,陳列有58位烈士的史料,主要由烈士遺像室、烈士文物書信室、人民的紀念及反動派的罪行4個方面內(nèi)容組成。1980年,陳列室經(jīng)數(shù)次調整,陳列了71位烈士史料,展線長增加到150米,陳列面積460平方米,展出烈士照片、遺著、遺物等史料文物455件,重要輔助材料338件。1988年7月1日,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新館建成,展廳面積4960平方米,陳列有127位烈士史料。1998年,進行了新一輪的全面陳列改造,歷時一年,于1999年建國五十周年之際向社會開放。改造后的館內(nèi)陳列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更加貼近時代、貼近現(xiàn)實、貼近觀眾。總體陳列由“序言廳”、“基本陳列”、“春滿人間”、“時空隧道”、“深情緬懷”5大板塊組成。基本陳列分為“秦淮寒夜”、“石城星火”、“神州放歌”、“迎接黎明”四個篇章,將烈士個體置于革命斗爭的歷史情境中,描繪出一幅革命時期共產(chǎn)黨人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前仆后繼、誓死奮斗的壯麗畫卷。共展出來自上海、甘肅、云南、福建、河南等21個省市的1519位烈士史料以及1100多件革命文物。 “基本陳列”中的幻影成像多媒體“獄中斗爭”部分,再現(xiàn)了先烈們在鐵窗中堅貞不屈的斗爭情景;“時空隧道”采用了國內(nèi)領先的高科技技術,使觀眾穿過時空在屏幕上與烈士對話。此外,還配備與創(chuàng)制了“中央空調系統(tǒng)”、“背景音樂系統(tǒng)”、“電腦多媒體系統(tǒng)”、“隨身講解系統(tǒng)”四大陳列輔助系統(tǒng),使得整個陳列集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和實物、圖片、場景、藝術品于一體,營造出真實的歷史氛圍,給觀眾以強烈的沖擊和震撼。每年接待的入館觀眾人數(shù)超過100萬人次。

    依托寶貴精神資源 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

    作為全國著名的革命紀念場館,雨花臺烈士紀念館一直依托自身獨特而寶貴的精神資源,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要求,不斷對內(nèi)容和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為配合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適應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新形勢、新要求,雨花臺烈士紀念館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深入挖掘烈士精神的時代內(nèi)涵,探索確立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新穎生動的載體,搭建教育的嶄新平臺,開展了一系列以黨員、干部和青少年為主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活動,較好地發(fā)揮了教育基地作用。紀念館在改善參觀環(huán)境的同時,還充分依托雨花臺的自然環(huán)境和景觀資源優(yōu)勢,針對形勢和熱點問題,定期舉辦各種專題展覽,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成為舉行入黨、入團、入伍、入隊、入學和成人儀式的重要場所。每年清明節(jié),省市青少年和社會各界代表都要來這里舉行集體祭奠先烈的隆重儀式,現(xiàn)已成為雨花臺的傳統(tǒng)活動。與此同時,紀念館主動出擊,走向社會,把雨花烈士事跡資料制作成臨時展板和雨花臺烈士事跡報告團一起送到學校、部隊、工廠、監(jiān)獄、社區(qū)等地。2001年開始,紀念館專門設計制作了長度為1課時的《青春無悔》展覽送到南京周邊偏遠鄉(xiāng)鎮(zhèn)中小學,幾年時間,跑遍了江寧、溧水、高淳、六合、江浦、棲霞的30余所中小學校,受到中小學生的熱烈歡迎。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從尊重青少年教育的主體性入手,通過形式的創(chuàng)新,努力將共建活動不斷推向深入。先后與雨花臺實驗小學、南京曉莊學院、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等共同創(chuàng)建培養(yǎng)了一支學生志愿講解員隊伍,節(jié)假日,小紅領巾志愿講解員,“曉莊人說曉莊事”,成為紀念館展廳革命傳統(tǒng)教育一道獨特的景觀,讓青少年在宣傳烈士精神中接受烈士思想道德的熏陶,并通過這種方式感染和影響更多的青少年繼承革命傳統(tǒng),弘揚先烈精神,自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充分發(fā)揮出雨花臺在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中的作用,烈士精神在新一代大中小學生中弘揚光大。高歌唱響愛國主義教育主旋律;雨花臺歷來是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圍繞著精神文明建設的熱點,根據(jù)新形勢下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要求,結合廣大受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思想實際,深入挖掘雨花先烈精神的時代內(nèi)涵,在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2006年清明,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經(jīng)過精心策劃,舉辦了以“繼承革命傳統(tǒng)、樹立正確榮辱觀”為主題的清明祭掃活動,社會各界,包括老同志代表、勞模代表、大中小學生代表在內(nèi)的1000余人參加了活動,此次活動緊貼宣傳熱點,多家新聞媒體給予報道。此外,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還積極配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專門組織了社會主義榮辱觀宣教小分隊走進社區(qū)宣講。為此,不僅編寫了新的演講內(nèi)容,還在形式上力求創(chuàng)新,增加了小合唱、朗誦等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參演人員認真進行排演,先后深入臺城社區(qū)、淮海路社區(qū)、瑞金路社區(qū)、市建委等地開展宣講活動,受到觀眾普遍歡迎。共建活動一直是紀念館為大中小學提供教育和服務的有效平臺。為了促進共建活動的深入開展,紀念館與學校密切配合,使雨花臺的烈士成為學生們的精神楷模。已在南京市10多所中小學中建立了20多個以雨花英烈命名的英烈班級,將共建的觸角延伸至南京周邊郊縣中小學,使這些學校的學生都能共享到雨花臺豐厚的精神資源,有力地促進了學校思想道德建設的開展。南京旅游營養(yǎng)學校鄧中夏班的班旗已經(jīng)傳遞了九屆,烈士紀念館成為他們班旗交接的驛站、團員活動之家和思想教育的精神園地。 現(xiàn)在的雨花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及中國共產(chǎn)黨黨史教育基地。

    創(chuàng)建數(shù)字檔案 妥善保存烈士遺物

    在黨和政府、烈士生前戰(zhàn)友以及烈士親屬的大力支持下,雨花臺紀念館館藏文物史料非常豐富,擁有烈士卷宗近千卷,遺物3000多件、照片7000多張,以及書刊資料數(shù)千份。在紀念館眾多的藏品中,以反映烈士獄中斗爭的藏品最為豐富,大量的是烈士在鐵窗歲月中寫給家人的書信及詩稿。在烈士遺物中不乏眾多藝術作品。犧牲時年僅19歲的郭鳳韶烈士,生前十分愛好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和書法藝術,留有二十多幅繪畫書法作品。郭鳳韶在革命思想的啟迪下,立下了“努力讀書,改造社會”的人生志向,追求進步,向往光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在白色恐怖下,當有些人退卻時,她卻沒有絲毫的畏懼,為了表達自己反抗社會黑暗勢力的決心,她創(chuàng)作了《鐘馗捉鬼圖》繪畫作品。這幅畫不僅形神兼?zhèn)洌操x予了“鐘馗捉鬼”這一中國傳統(tǒng)人物畫沿襲已久的題材以新的思想內(nèi)涵,為她日后不憚前行、激昂蹈厲的革命人生作了一個在精神上的形象注解。 這些文物史料是彌足珍貴、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革命文化資源,是對廣大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精神財富。為了對這些文物史料進行更好的保護,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除了不斷地改進庫房保管條件和文物貯存條件,還利用計算機網(wǎng)絡技術,為紀念館創(chuàng)立了數(shù)字檔案。整個創(chuàng)建過程歷時兩年,從2004年底開始至2006年底完成,將館藏所有文物資料全部實現(xiàn)了數(shù)字化,全部進入了數(shù)字管理系統(tǒng)。整個史料數(shù)字檔案系統(tǒng)共分為卷宗、照片、遺物、著作、報刊和宣教六大部分。紀念館數(shù)字檔案的建立,是對半個多世紀以來文物史料的搶救性保護之舉。對烈士史料的電子化處理,不僅對文物資料內(nèi)容以數(shù)字化的形式永久保存,而且將大大減少對文物史料原件的調閱次數(shù),從而對文物史料進行有效保護,也徹底改變了50多年來傳統(tǒng)的查詢和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史料檔案的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 - 社會意義

    翔實的文物史料從各個方面生動地反映了革命先烈們機智勇敢、艱難曲折的斗爭經(jīng)歷和不屈不撓、無私無畏的崇高品質和獻身精神。這些史料是研究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中國現(xiàn)代史的重要參考資料。更是進行傳統(tǒng)教育,啟迪后人的最真實最生動的實物。

    展廳內(nèi)有文物資料和事跡陳列的烈士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著名工人運動領袖鄧中夏、羅登賢;中共中央委員,著名青年運動領袖惲代英;毛澤東早在1934年即致悼過的、歷任中共河北省委、河南省委、江蘇省委常委的陳原道;韶山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毛福軒;歷任美國共產(chǎn)黨中國局書記、河北省委書記的施滉博士;“左聯(lián)”常委、“反帝大同盟”黨團書記洪靈菲;劉少奇同志夫人何葆珍;中共一大代表陳潭秋夫人徐全直;隱蔽戰(zhàn)線的情報戰(zhàn)士丁行等北平五烈士。還有中共特別黨員國民黨少將周鎬;淮海戰(zhàn)役率260師起義的中將副軍長兼師長王清翰、少將謝慶云烈士等。

    除基本陳列外,該館還利用臨時展廳在1996年上半年與南京市委宣傳部等單位聯(lián)合舉辦了《共和國英模展》,1996年9月在地下展廳布置了《國家安全宣傳展覽》。這些臨時展覽都以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活潑的展出形式而倍受參觀者的贊譽,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教育效果。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多年來還堅持走出館門,想方設法擴大教育面。該館早在1984年就將惲代英、鄧中夏、孫津川、郭綱琳等烈士的英勇斗爭事跡編寫成報告材料,組成"烈士事跡報告團"深入到工廠、農(nóng)村、學校、部隊和機關中義務演講,已達400余場,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1991年,該館又將現(xiàn)有烈士文物資料精選制作了70塊活動版面,開展烈士史料巡回展覽,先后到北京、石家莊、太原、徐州、滄洲、鹽城、蘇州等地巡展。巡展每到一處,都受到當?shù)厝罕姷臒崃覛g迎。烈士事跡報告團和事跡巡展,使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到中華民族優(yōu)秀兒女百折不撓的戰(zhàn)斗精神、威武不屈的英勇氣概和高尚的革命情操,懂得了祖國富強、民族獨立來之不易,明確了自己肩負的歷史重任。

    1995年7月為落實《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雨花臺革命烈士紀念館在南京博物院、紀念館界率先取消售票制,實行觀眾免費入場制。實行免費制后,觀眾人流量在原有基礎上大為增加,取行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經(jīng)過多年來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已成為對各界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共產(chǎn)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大課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