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披云山 - 簡介
披云山位于浙閩贛三省交界處,為仙霞嶺山脈中的著名山峰和中心區(qū)域,海拔1680米,以因終年難得不披云而得名。
它是甌江、閩江、錢塘江三江的發(fā)源地,有著十分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山中奇峰疊嶂、怪石嶙峋、風光秀麗、景色怡人,令人嘆為觀止。同時披云山還是處州革命的搖籃,中共浙西南特委駐地,粟裕將軍六進披云山,打響了紅軍入浙第一槍。
披云山 - 歷史
地處閩浙贛三省邊境結(jié)合部的披云山是創(chuàng)建浙西南革命根據(jù)地的好區(qū)域,浙西南的革命根據(jù)地就是從龍泉的披云山區(qū)和毗鄰浦城、遂昌、松陽邊區(qū),延伸宣平、麗水、縉云、青田,以及江山、龍游等區(qū)域。
隨著1972年2月,北伐軍由福建分二路入龍泉,其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三大政策,在披云山區(qū)民眾中播下了革命火種;1934年8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此播下入浙后第一批革命火種;而后中國工農(nóng)紅軍挺進師入浙第一站——高山村,中共浙西南特委(麗水地委的前身)也在此誕生;在溪頭村中國工農(nóng)紅軍挺進師入浙在此打了第一槍、第一仗、第一個勝仗;浙西南第一批縣、鄉(xiāng)、村蘇維埃政權(quán)曾在此建立;在高山、水塔是中共浙西南特委、閩浙邊委機關(guān)常駐地;
1938年2月,披云山區(qū)的120多名紅軍、游擊戰(zhàn)士編入新四軍;在水碓坑、地伏等地中共浙西南特委舉辦3期黨的基層干部培訓(xùn)班;葉嶺頭村——曾召開中共浙西南特委第一次黨代表會議;
1942年2月設(shè)在水塔的中共浙江省委第一部電臺架,在高山被國民黨劫走;中共浙西南特委四任書記、20多位特委委員、縣委書記、縱隊政委、隊長和數(shù)百名中共黨員、紅軍戰(zhàn)士、游擊戰(zhàn)士、革命群眾為創(chuàng)建浙西南革命根據(jù)地英勇獻身。
披云山 - 地貌特征
披云山山中奇峰疊起,萬木蔥籠,奇花異草遍布,怪石林立,令人嘆為觀止。
這里山體裸露,怪石嶙峋。富有“仙氣”的石屋,仿佛是一座微型小村,形似仙宮,是傳說中神仙聚會之地。大地構(gòu)造單支浙東南褶皺帶。受到地質(zhì)構(gòu)造和新構(gòu)造的抬升影響基底由前泥盆紀變質(zhì)巖系組成,到中生代被后原,陸相火山巖系所覆蓋。其中穿插著中生代燕山期的侵入巖,以酸性巖為主。
在此一側(cè)石壁上有一口“小龍泉”,似一口十多公分的碗,俗稱“圣水碗”。終年盛水,不枯不溢,多取多涌,不取不涌,是游人必嘗的甘泉。登仙壇,觀云海,望日出,看佛光,環(huán)顧林海,洋洋大觀,每日紅日西沉,蒼煙暮靄之時,石披金裝,燦然生輝。
仙壇左下方的石棺奇觀,奇險異常,傳說是仙人所造,它高3米,寬3米,長7米,形同棺材,重達數(shù)萬斤,底部由三塊小石頭支撐,有動人的傳說故事。沿仙壇山脊行走萬米,所覽的是一峰峰滿山石景,縱橫拱琦,天然布列,簡直是一道千年奇石走廊。巖群大者側(cè)立30米高,像座石城;小者相互羅列或切塊疊加,像千層糕;有的遠看像佛首,和顏悅色,近睹似猛獸,張牙舞爪;有的陡立若舉,險如滾卵……石壁上蒼苔斑駁,隨著晨昏晴雨的交替和曉霧暮靄的變化,這些奇詭的山巖也會呈現(xiàn)出濃淡不同的色相,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叫絕。
圣泉峰是披云峰的姐妹峰,千年奇石走廊的盡端,峰中有一井名“圣泉”,因其井水清碧,清澈如鏡,味道甘甜,又名青井,即山腳青井村村名的由來。此井眼有多深無人知曉,終年不枯不溢,被張?zhí)鞄煼鉃椤褒埲?,便成為傳說中永保三江之水,萬古長流的“三江圣源”,三江石則日夜守衛(wèi)著這三江圣源永不枯竭。
著名的天師廟是浙江和浙閩贛邊區(qū)道教的發(fā)源地,廟中供設(shè)著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zhí)鞄煹乃芟?,是人們?yōu)榱藨涯顐髡f中為百姓造福的張?zhí)鞄煻ㄔ?,來此觀光、進香的游覽者和香客絡(luò)繹不絕。廟后,有一片胸徑4米多,高30余米的柳杉林,濃蔭蔽空,十分壯觀。
披云山腳有一寺廟,俗稱“黃廟”。為近年新建,土木結(jié)構(gòu),廟里供奉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黃廟后面有“黃墳”,已有1125年的歷史。黃墳由墳井和墓室構(gòu)成,為豎穴式,墳井房部與墓室連成一體。墳口長2.7米,寬1.4米,墳井深6米,墓室為3.3米,現(xiàn)已有一墓被盜,留下遺物僅剩幾塊石碑。碑上被今人刷有“黃巢義軍、老軍墓遺物、公元878年”紅漆字樣。據(jù)說這樣的黃墳此處還有很多,現(xiàn)仍未被發(fā)現(xiàn)。
當?shù)卮迕駷槲縿诹x軍,特制米錁,使將士便于攜帶,沿途食用。因為黃家軍食用,特制成黃橙色,所以后人就稱其為黃錁。
披云山 - 主要資源
黃廟北側(cè)200余米有一罕見的紅豆杉林,林內(nèi)共有60多棵紅豆杉樹,郁閉度達85%,平均樹齡達千年,枝葉茂盛,樹桿高大挺拔,與其他珍貴樹木夾雜在一起,生長態(tài)勢良好。其中樹干高度25米以上,圍徑1米以上的就有二十多棵。
紅豆杉林中生長著一棵高大銀杏樹,此銀杏樹齡大約七八百年,樹干直徑1.5米,高23米,樹冠直徑約19.4米。該銀杏樹現(xiàn)長勢良好,枝葉茂盛,樹冠直徑達45米,高大挺拔,獨矗于紅豆杉林中,實在罕見。
披云山水資源豐富,水質(zhì)均達到國家一類水標準,山中瀑布、跌水、潭池眾多,其中以落差70米的黃岙瀑布,落差40米的塘源村瀑布和塘源村龍井最具盛名。
披云山景區(qū)群山環(huán)繞,奇峰迭起,萬木聳翠,碧水純凈,空氣清新,氣候宜人,野生動植物繁多,擁有眾多的柳杉林、松樹林、高山草甸、喬木、灌木帶及紅豆杉、羅漢松等珍稀品種,原始闊葉林、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密布,到處是一派原始生態(tài)景象,是遠離塵囂、休閑觀賞大自然的凈土。
披云山現(xiàn)已形成天師廟、披云峰、千古奇石走廊、圣泉峰等景點組成的環(huán)形風景線。
披云山 - 民間傳說
根據(jù)《龍泉縣志》的記載和民間傳說,朱元璋與披云山有一段情緣。
元朝末年的一個秋天,朱元璋低估了盤踞在福建省軍事要地——浦城陳友諒部的兵力,親自帶兵去打浦城縣城。結(jié)果,朱元璋的士兵被陳友諒率領(lǐng)的士兵打得四處竄逃。那時,朱元璋身邊只剩四、五個人了,無路可走,逃到了閩浙交界的天師山避難。這時,追兵已追趕到天師山的半山腰,朱元璋急得團團轉(zhuǎn),他走進了天師廟,在天師像前跪拜求助道:“求天師保佑,救我元璋一命,日后為王,一定恩報?!彪S后就躲進廟后一山洞。
就在這時朱元璋躲藏的山洞洞口,突然布起了密密麻麻的蜘蛛網(wǎng)。追兵仿若進入迷魂陣,再也找不到朱元璋。在廟外轉(zhuǎn)了一陣后即退兵。追兵一退,天師山頓時云消霧散陽光普照。廟??盍袅酥煸皵?shù)日,一面請朱元璋游覽天師山,為朱元璋壓驚,一面幫助朱元璋收容失散將士。
朱元璋在天師廟脫險后,對天師的救助十分感激,從此他更加崇拜道教,在此后的征戰(zhàn)中,他請道士周顛仙和道人張中隨軍為他出謀劃策,并親自撰寫了《周顛仙傳》,登上皇位時,他又稱自己夢游天宮,見到“道家三清”,有太上老君授他“真人服”和“龍泉七星劍”,認定自己是“奉天承運”的“真命天子”,并撰寫《銜制紀夢》廣為傳揚。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春,朱元璋登基當了皇帝,即宣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入朝,朱元璋親自賜宴,并降旨張正常為“正一教主,嗣漢四十二代天師,護國闡福通誠崇道弘德大真人”稱號,陛辭之日,又賜白金十二鎰。
隨后降旨:賜龍泉天師山又以名披云山,并作詩一道曰:披云名山勝瑤林,相傳唐代舊跡名。蒼松翠竹環(huán)廟宇,圣石千姿更奇形。仙壇頂峰清泉滴,舍鶴風濤震谷鳴。相巨屏庭三箭地,石壁翰墨憶披云。
洪武三年(1371年)朱元璋又降旨:給龍泉天師山賜銀修廟一次,免去天師山的全部稅賦,因此,天師山天師廟的產(chǎn)業(yè)得到蓬勃發(fā)展,天師廟曾擁有400多畝稻田,8000多畝山林,成為浙閩贛邊區(qū)五州十八縣道教圣地,就是明朝廷扶持的結(jié)果。明代,就是披云山天師廟最興旺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