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學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概述

    審計學,是研究審計產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科學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審計科學就是對審計實 踐活動在理論上的概括、反映和科學總結,并用來指導審計實踐活動,促進經濟發(fā)展。

    由于早期財務審計是以審查會計賬目、報表為對象,故名之曰"聽其會計"、"逆其會計"或"查賬"。因而有人把審計納入廣 義會計學的一個分支,即會計核算、會計分析和會計檢查。因而認為審計對象就是會計,沒有會計就沒有審計,審計與會計是孿 生兄弟。

    我國審計界根據審計長期實踐認為,審計與會計是兩種不同的事物,審計也不同于一般的"查賬"。會計產生于經濟管理的需 要,萌芽于原始公社時期;而審計產生于經濟監(jiān)督的需要,萌芽于奴隸社會。會計產生的時間,早于審計。會計雖然也具有經濟 監(jiān)督的職能,但它不是千種專職監(jiān)督,而是一種業(yè)務監(jiān)督,屬于管理的附帶職能。會計監(jiān)督的范圍和內容,受到其業(yè)務工作范圍 和內容的嚴格限制,主要對企事業(yè)單位生產經營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行政管理部門的經濟活動及財務收支進行監(jiān)督。會計監(jiān)督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會計核算資料真實、正確和合法,使單位財務收支、財務狀況和財務成果能得到有效控制和監(jiān)督。使違法亂紀行為能得到檢查和糾正。會計監(jiān)督,一般采用日??刂坪褪潞髾z查分析相結合的形式,主要通過憑證稽核、會計分析和制度執(zhí)行情況檢查等方式來進行監(jiān)督。從審計產生的基礎、審計本質、審計定義、審計對象、審計職能及其歷史演變過程可以看出,審計是一種具有獨立性的經濟監(jiān)督,審計的對象是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和會計資料,審計審查的內容包括會計,但不限于會計。所以,查賬只反映審計的一個側面,但審計不等于查賬。查賬只是檢查賬目; 而審計,一般是指審核稽察計算,它不僅包含了查賬的全部內容,而且還包括了對計算行為及經濟活動進行實地考察、調查、分析和檢驗。同時,審計只能由專職的審計機構和人員進行,而查賬則不受此限制。由上可見,審計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而不是會計的一個分支。

    審計學是在總結審計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產生,并隨著審計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起來的。隨著審計實踐的產生,在奴隸社會和封 建社會就有了審計理論的萌芽,由于當時生產力發(fā)展緩慢和審計實踐的單一,那時的審計理論也不過是一些零星的、不系統(tǒng)的審計思想。隨著商品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和審計實踐經驗的日益豐富,到了資本主義發(fā)達時期,財務審計理論得到不斷完善。在十九世紀后期,英國就出現(xiàn)了審計理論專著;二十世紀初,美國出現(xiàn)了資產負債表審計理論;到了本世紀三十年代,又出現(xiàn)了財務報表審計理論。盡管這些都屬于描述性的審計理論,但已具有系統(tǒng)、全面及深刻的特征,對審計實踐有針對性的指導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產生了現(xiàn)代審計理論并得到迅速發(fā)展。如出現(xiàn)了抽樣審計、內部控制審計、電算系統(tǒng)審計、經營審計、管理審計、績效審計等理論;特別突出的是出現(xiàn)了一批規(guī)范式的審計理論名著,如《審計理論結論》、《基本審計概念說明》和《審計理論》等。描述式審計理論擴大,規(guī)范式審計理 論誕生,以及邊緣審計學萌芽,是現(xiàn)代審計理論階段的顯著特點。審計學發(fā)展至今已成為一門具有綜合性的應用科學。它不僅具有很強的理論性,而且還具有實踐性和技術性。其理論性主要表現(xiàn)為審計學探討和研究了審計活動規(guī)律及其應用,對審計實踐進行了高度概括和科學總結。其實踐性主要表現(xiàn)為審計學可以應用于審計實踐之中,指導審計工作,并有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果;其技術性主要表現(xiàn)為審計學吸納了各種科學成果,為審計活動提供了各種科學技術方法和手段。

  • 詳細解釋


     審計學科體系

    現(xiàn)代審計是現(xiàn)代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產物。由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商品經濟的發(fā)達,對經濟管理與監(jiān)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審計職能的擴大,不僅財務審計有了很大發(fā)展,經營審計、管理審計、績效審計也應運而生。不僅政府審計日漸完善,隨著股份公司的發(fā)展,跨國公司的涌現(xiàn),也促進了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的發(fā)展,特別是會計電算化之后,使審計又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這些都 為現(xiàn)代審計體系的建立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由于把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應用于審計科學領域,使世界審計理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審計理論結構體系正在逐步形成。審計學科是任何學科均不能包容或代替的一門獨立學科,其主要研究對象是審計理論、審計方法、審計組織和審計制度等審計活動。

    組成

    因此,現(xiàn)代審計學科體系一般由理論審計學、應用審計學、審計技術學、歷史審計學四個分學科組成。理論審計學,主要研究審計基本概念、原理和規(guī)律,以及對不同類項、不同國家的審計進行比較研究等。它包括審計學基礎理論和比較審計等。審計學原理屬于理論審計學的范疇,主要研究審計基本概念、原理、知識和規(guī)律,它對于整個審計學科研究具有指導意義。應用審計學,主要研究各類不同目標的審計和各個不同行業(yè)的審計以及審計法學。審計技術學,主要研究各種審計方式、技術、方法和手段及其應用。歷史審計學,主要研究審計的產生、發(fā)展和興衰存 亡的規(guī)律性。審計學科體系結構除上述四類分學科外,有人認為還應包括邊緣審計學,也即是審計學和其他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交叉與融合的學科。

    研究方法

    審計學咱研究方法很多,但主要應掌握和應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方法,唯物辯證法,系統(tǒng)科學的方法,比較研究的方法,以及定性定量研究的方法。

    審計與會計區(qū)別

    審計是獨立于被審計單位的機構和人員,對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的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行檢查、評價、公證的一種監(jiān)督活動。我國的審計包括三種類型,即國家審計、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國家審計是指國家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通過審查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查閱有關文件、資料,檢查現(xiàn)金、實物、有價證券,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查等方式,依法對被審計單位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進行審查和評價的經濟監(jiān)督活動。內部審計是指部門、單位內部的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對本單位及下屬單位的財務收支及有關的經濟活動,進行內部審查和評價的活動。社會審計是指依法成立的社會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收支及有關經濟活動,進行公證、評價的服務活動。

    聯(lián)系

    審計與會計是兩種不同的但又有聯(lián)系的社會活動。審計與會計的聯(lián)系主要表現(xiàn)在:審計主要是對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等財務會計資料及其所反映的財政、財務收支活動的真實、合法、效益進行審查和評價。審計需要以會計資料為前提和基礎,離開了財務會計資料,審計工作很難進行。會計活動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本身是審計監(jiān)督的主要對象。在審計產生之初,審計人員主要從審查會計資料入手,對會計資料中反映的問題進行審查。我國古代有審計是“聽其會計”之說,西方國家的“audit”一詞也有“聽審”的涵義。從審計的產生可以看出,審計和會計不是一回事,審計也不是從會計中派生出來的。檢查會計資料只是審計的一種手段和方式。

    區(qū)別

    隨著審計的發(fā)展,審計和會計的區(qū)別越來越突出地表現(xiàn)出來。這種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

    (1) 產生的基礎不同

    (2) 性質不同

    (3) 對象不同方法和程序不同

    (4) 職能不同

    09圖書信息

    書 名: 審計學

    作 者:張雪梅

    出版社: 中國市場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9月

    ISBN: 9787509205877

    開本: 16開

    定價: 32.00 元

    內容簡介

    《審計學》充分借鑒國內外審計學經典教材的優(yōu)點,準確把握財政部新頒布的《企業(yè)會計準則》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執(zhí)業(yè)準則》的精神實質,結合現(xiàn)代審計理論和實踐的新成果,由長期從事審計教學與研究的教師編寫,努力打造精品教材。

    信息

    本教材共14章,可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為第一章至第四章,介紹審計的基本知識和相關準則;第二部分為第五章至第八章,介紹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第三部分為第九章至第十四章,介紹注冊會計師財務報表審計實務。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審計的分類和方法

    第三章 注冊會計師的職業(yè)道德和法律責任

    第四章 注冊會計師鑒證業(yè)務基本準則

    第五章 審計證據和審計工作底稿

    第六章 審計抽樣

    第七章 審計計劃和重要性

    第八章 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

    第九章 貨幣資金審計

    第十章 銷售與收款循環(huán)審計

    第十一章 購貨與付款循環(huán)審計

    第十二章 籌資與投資循環(huán)審計

    第十三章 存貨與倉儲循環(huán)審計

    第十四章 完成審計工作與審計報告

    ……

    08版圖書信息

    作 者: 秦榮生,盧春泉 編著

    出 版 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6-1

    字 數(shù): 494000

    頁 數(shù): 395

    開 本: 16開

    I S B N : 9787300092607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經濟 >> 統(tǒng)計 審計

    定價:36.00

    編輯推薦

    本書詳細介紹了風險導向審計體系,并全面、系統(tǒng)地更新了以風險管理為導向的內部控制,體現(xiàn)了較強的前沿性和及時性。另外,還根據新《資產評估準則》,更新了資評估的相關內容,使之與現(xiàn)行法規(guī)的要求一致。在審計實務中全面運用新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詳細介紹了金融資產審計、投資性房地產審計、職工薪酬審計、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審計、遞延所得稅資產審計、遞延所得稅負債審計等新內容,與實際審計工作保持高度一致。

    內容簡介

    2008年新會計準則體系和新稅法的全面實施,既推動了我國會計工作國際化,又對審計實務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此背景下,我們根據新會計準則體系和新稅法的要求,對《審計學》(第五版)進行了全面、深入的修訂,并以美國COSO委員會2004年頒布的《企業(yè)風險管理框架》為基礎,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內部控制和風險導向審計。本書的主要特點如下:

    1.前沿性、及時性。本書詳細介紹了風險導向審計體系,并全面、系統(tǒng)地更新了以風險管理為導向的內部控制,體現(xiàn)了較強的前沿性和及時性。另外,還根據新《資產評估準則》,更新了資評估的相關內容,使之與現(xiàn)行法規(guī)的要求一致。

    2.國際性。全書采用國際審計準則的基本原則和程序,體現(xiàn)了與國際審計準則的趨同要求。從體系結構上看,對注冊會計師執(zhí)業(yè)準則體系進行了詳細介紹,與國際準則體系保持了充分的一致;在審計程序與方法上,充分采用國際審計準則所有的基本原則和核心程序,與國際審計準則保持一致。

    3.實用性。在審計實務中全面運用新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詳細介紹了金融資產審計、投資性房地產審計、職工薪酬審計、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審計、遞延所得稅資產審計、遞延所得稅負債審計等新內容,與實際審計工作保持高度一致。

    作者簡介

    秦榮生,教授、博士生導師,現(xiàn)任北京國家會計學院黨委書記,長期從事審計和,卜市公司信息披露,曾長期擔任中國證券發(fā)行審核委員會委員、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審核委員會委員、中國注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委員、中國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審計學會副會長、中國總會計師協(xié)會副會長、多所大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在《經濟研究》、《審計研究》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380多篇,出版著作36部,完成研究課題18項。

    目錄

    第1章 總論

    第2章 審計的種類、方法和程序

    第3章 我國審計的組織形式

    第4章 審計準則和審計依據

    第5章 審計證據和審計工作底稿

    第6章 審計計劃、重要性和審計風險

    第7章 內部控制系統(tǒng)及其評審

    第8章 審計技術和方法的發(fā)展

    第9章 銷售與收款循環(huán)審計

    第10章 購貨與付款循環(huán)審計

    第11章 生產與費用循環(huán)審計

    第12章 籌資與投資循環(huán)審計

    第13章 貨幣資金審計

    第14章 完成審計工作與審計報告

    第15章 驗資

    第16章 資產評估

    第17章 會計咨詢、會計服務業(yè)務

    書摘

    第1章 總論

    第1節(jié) 審計的產生與發(fā)展

    一、我國審計的產生和發(fā)展

    我國審計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大體上可分為六個階段:西周初期初步形成階段;秦漢時期最終確立階段;隋唐至宋日臻健全階段;元明清停滯不前階段;中華民國不斷演進階段;新中國振興階段。

    我國西周國家財計機構分為兩個系統(tǒng):一是地宦大司徒系統(tǒng),掌管財政收入;二是天宦冢宰系統(tǒng),掌管財政支出。天宦所屬中大夫司會,為主宦之長,主天下之大計,本為分掌王朝財政經濟的審核和監(jiān)督?!吨芏Y》中記載:“凡上之用,必考于司會。”即凡帝王所用的開支,都要受司會的檢查,可見司會的權力很大。而且還說:“以參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歲會考歲成。”即司會每旬、每月、每年都要對下級送上來的報告加以考核,以判斷每一個地方官吏每月和每年所編制的報告是否真實、可靠,再由周王據此決定賞罰。我國政府審計的起源,基于西周的宰夫?!吨芏Y》云:“宰夫歲終,則令群吏正歲會。月終,則令正月要。旬終,則令正日成。而考其治,治以不時舉者,以告而誅之。”即年終、月終、旬終的財計報告先由宰夫命令督促各部門官吏整理上報,宰夫就地稽核,發(fā)現(xiàn)違法亂紀者,可越級向天宦冢宰或周王報告,加以處罰。由此可見,宰夫是獨立于財計部門之外的職官,標志著我國政府審計的產生。

    秦漢時期是我國審計的確立階段,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初步形成了統(tǒng)一的審計模式。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建立和成長時期,封建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促進了秦漢時期逐漸形成全國審計機構與監(jiān)察機構相結合、經濟法制與審計監(jiān)督制度相統(tǒng)一的審計模式。秦朝,中央設“三公”、“九卿”輔佐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