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通城花鼓戲 -簡介
通城花鼓戲,又名打鑼腔。源于早期天沔花鼓戲。傳說由天沔藝人王耍兒所傳,清同治《崇陽縣志》中已有“花鼓謠腔,屢禁不止”的記載,可見同治以前在通城崇陽已廣為流傳。
通城花鼓戲 - 劇種形成
通城雖隸屬湖北,但是位于湖北東南部,湘鄂贛三省交界之幕阜山北麓。大部分地區(qū)與湖南交界。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她們的文化是三省融合的結果,不屬于真正的湖北文化。其語言,民間藝術,都受湖湘文化的影響。湖南花鼓戲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流傳到通城的。
清光緒 15年( 1889)岳陽民間藝人彭瑞生、蔣傅玉率花鼓戲班到通城演唱,從者如云,和者盛廣,正是高山流水遇知音,蔣傅玉愿為知己者留, 通城縣花鼓戲劇院演出。
便在崇陽華陂一草棚棲身,傳藝教戲,自稱“茅屋道人”。岳陽花鼓戲“琴腔”運氣酣暢,韻味醇厚、格調新穎,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所以它通城演出時,因音樂同源,語言相近,群眾很容易接受,很喜歡看,并叫它“提琴戲”。長沙(益陽)花鼓戲與岳陽花鼓戲(提琴戲)同流共源,主要聲腔是“川調”。唱腔清新優(yōu)雅,旋律明快,耐人尋味。
無論岳陽花鼓戲的“琴腔”還是長沙(益陽)花鼓戲的“川調”弦子,都以大筒等弦樂伴奏,其發(fā)音沉郁淳厚。
岳陽花鼓戲和長沙花鼓戲第二種聲腔都叫“鑼腔”。“鑼腔”也叫“打鑼腔”即演唱時用鑼鼓伴奏,不托管弦、人聲幫腔。
岳陽花鼓戲、長沙花鼓戲第三種聲腔叫“小調”,為地方性民間音樂,具有濃郁的地方鄉(xiāng)土色彩。
岳陽花鼓戲、長沙花鼓戲成為獨立戲曲劇種最早演出是情節(jié)性不太強的“二小”,即一旦 一生、“三小”即一旦一生一丑的“三小”歌舞戲,多用當?shù)匦≌{,后受漢劇和其它劇種影響搬演情節(jié)性強,人物較多的劇目。
因小調戲曲化程度低,就吸收了與之毗鄰且語言、語音又比較接近的漢調音樂,形成后來的 “琴腔”或“川調”及某些“打鑼腔”。并在長期的舞臺演出過程中融入地方音樂,依循旋律特點相對固定的聲腔格式。湖南花鼓戲把這稱之為“正調”?!罢{”的形成彌補了小調之不 足,曲牌聯(lián)綴之不足,使花鼓戲具備演本戲的音樂條件。
通城藝人綜合這些特點把岳陽花鼓戲的“琴腔”和通城本地的花腔小調,山歌民樂與長沙(益陽)花鼓戲“川調”揉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通城花鼓戲”又名“通城提琴戲”。兩路花鼓戲相互融合可謂是珠聯(lián)璧合,異曲同工。相得益彰。(因岳陽花鼓戲在通城是以“琴腔”為主調,所以稱其為“提琴戲”。長沙(益陽)花鼓戲則稱“花鼓戲”,故有時也叫“通城提琴花鼓戲”) 兩路花鼓戲相互融合可謂是珠聯(lián)璧合,異曲同工。相得益彰。通城花鼓戲集“琴腔”“川調”曲調之長,兼“岳陽”“長沙”戲曲之精。又具獨特的本土文化藝術底蘊。不失為中國戲曲中一大特色。
通城花鼓戲 - 主體聲腔
通城花鼓戲的主體曲調分為兩類,分別來自湖南的兩路花鼓戲,即岳陽花鼓戲和長沙(益陽)花鼓戲。一類曲調(岳陽花鼓戲的琴腔):湖南統(tǒng)稱川調,由甕琴等絲弦樂器伴奏。曲調有正調、哀調、夢調、垛子、一字調、陰調、西湖調、思夫調、相思調、鬧五更、十繡、回門調、十杯酒、梅花引等等。二類曲調(長沙花鼓戲的曲調):長沙花鼓戲主要聲腔是“川調”,為大部分劇目所采用。因伴奏用絲竹樂器,民間稱它為 “弦子腔”。曲調有反十字調(打采專用)、長沙西湖調、寧鄉(xiāng)正調、西湖三流、過江調、漁鼓調、道情調、花石調、討學錢調、四六調等等。長于敘事,亦可抒情。上下句結構,兩句間均有過門。另有豐富多彩的民間小調。它最具特色的是保留了傳統(tǒng)打鑼腔的一唱眾和、鑼鼓伴奏的形式。
雖然上世紀50年代加入了絲弦伴奏,但仍不失其濃郁的鄉(xiāng)土韻味和鮮活的民間生活氣息。生、旦、行當均用真嗓演唱,收腔時用假聲。以嗩吶 “鎖斗”結尾。并有一套表現(xiàn)力豐富的鑼鼓經(jīng),其用法千變?nèi)f化,有著鬧臺、起板、連接、收尾、伴奏、烘托氣氛等作用。而提琴花鼓戲戲的演唱,尤男腔“尾音翻高收腔”是為特點,因而具有較強的劇種特色。
通城花鼓戲 - 表演形式
初期,提琴戲角色單一,多為一生、一丑,后經(jīng)過藝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地方劇種。表演增至三生四旦,即“老生、小生、奶生”?!罢㈤|門旦、花旦、老旦”。
通城花鼓戲 - 流行區(qū)域
通城花鼓戲(“提琴戲”)形成后以她獨特的藝術魅力流傳到通城周邊縣市。今天的“崇陽提琴戲”就是源于通城的花鼓戲(提琴戲)。但“崇陽提琴戲”是以岳陽花鼓戲的“琴腔”為主,也對唱腔上進行了整改,與“通城提琴戲”有所差異?!疤崆賾颉庇?008年,由崇陽縣申報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通城花鼓戲 - 傳統(tǒng)劇目
通城花鼓戲的傳統(tǒng)劇目,大多取材于民間生活和神話、傳說。其中早期的“二小”、“三小”戲,大都是表現(xiàn)勞動人民的勞動和愛情,泥土氣息濃厚,生活情趣豐富。一些多角色的大本戲,具有反抗封建道德、追求婚姻自由以及懲惡揚善的內(nèi)容。這些傳統(tǒng)劇目,通俗易懂,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
大劇目有:《七姐下凡》、《母女討飯》、《慈母淚》、《三子爭父》、《趕春桃》、《雙合蓮》、《張廣大上壽》、《劉??抽浴贰ⅰ顿u茂郎》、《二姐下凡》、《朱買程賣柴》、《金釵冤》、《韓湘子》等。
小劇目有:《補缸》、《討學錢》、《藥板凳》、《胡大回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