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富先老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未富先老 - 簡介

    中國內地人口結構已經出現(xiàn)重大轉變:三十年來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市場出現(xiàn)了消失,迎來經濟學上的“劉易斯拐點”(Lewis Turning-Point)。著名人口問題專家蔡昉警告:中國剛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人口紅利三年內即將消失,但老齡化趨勢凸顯。與日本在失去人口紅利時,已是發(fā)達國家相比,中國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我們已經習慣以“原始積累”來為今天對勞動者的苛待尋找借口,我們更對打著“中國國情”旗號的不公正無動于衷,每一個忍受著低工資和低保障的勞動者仿佛都是一座孤島,我們并不關心他們的未來,但“資本主義”的經驗恰恰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讓勞動者一直貧窮下去,這種發(fā)展就沒有持續(xù)性。

    老齡化是進入發(fā)達國家的一個“關口”,我們已經置身這一進程之中。但如果我們最后收獲的是蕭條,只怕我們不得不承認,它正是對曠日持久的不公無聲的報復。

    未富先老 - 現(xiàn)象

    “40歲以前用命換錢,40歲以后用錢換命”?,F(xiàn)今社會,除了健康,我們還能透支什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單純地追求財富的積累,“錢”成了衡量個人價值的重要標準。“一切向錢看,只有向錢看,才能向前看”,我們已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一場全民賺錢大競賽。

    這個過程中,我們能看到不斷增加的GDP,同時伴隨紅燈頻閃的國人健康狀況。對于上班族而言,白天晚上連軸轉,加班更是家常便飯,年輕人從踏入社會時就開始透支健康,陷入了“健康負債”。生命的列車不得不在疲勞中向前行駛。于是,一系列由緊張、壓力、不良生活習慣所造成的身心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潰瘍、糖尿病,甚至癌癥等,不僅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年輕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上海社科院最新公布的“知識分子健康調查”顯示,在知識分子最集中的北京,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從10年前的59歲降到調查時期的53歲。

    未富先老 - 危害

    “健康透支”是一個高利貸,絕不是危言聳聽。我國著名公共衛(wèi)生專家黃建始教授指出,人力資源的健康投資或健康透支具有15—20年的滯后期,目前這種透支的惡果已經開始顯現(xiàn)出來了,包括傳染病和非傳染病的雙重威脅越來越大,“未富先老”的挑戰(zhàn)日益尖銳。同時,隨著時日遷延,因“健康透支”造成的衛(wèi)生費用上升和勞動生產率下降等問題累積起來,最終或許會導致“錢沒了命也沒了”的極端后果。

    未富先老 - 危險前景

    人口紅利就是說因為一個國家的人口中適齡勞動力比較多,有助于經濟的增長。直觀的看來,充足的勞動力帶來低價格,勞動力低價格使得我國在勞動力密集產業(yè)中獲得比較優(yōu)勢,我國也因此博得了制造業(yè)大國之名。老齡化社會又被稱為“人口負債”,它是“人口紅利”的消減,屆時適齡勞動力的減少將促進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這對勞動者來說這并非壞事,一方面可以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水平,體現(xiàn)勞動力價值;另一方面,勞動力的減少使得充分就業(yè)也成為可能。

    中國經濟發(fā)展嚴重依賴于勞動者低工資,低保障的成本優(yōu)勢,中國這一輪的人口紅利主要來自于是70年代人口高峰期出生的農民工,他們大多只受過初中教育,大多從事體力勞動而不是技術勞動,經驗的增長對這種勞動的益處趕不上體力衰敗的壞處,他們在體力勞動崗位上難以延遲退休,中國針對這一社會群體的社會保障也嚴重缺失,因此他們退休之后不會有多少的積蓄和穩(wěn)定的養(yǎng)老金收入。

    盡管今天的人們有總量數(shù)額巨大的個人存款,但是教育,住房,醫(yī)療正在源源不斷的從中吸取,而且由于缺乏保障,剩下的根本不敢用于投資和消費。因此,最現(xiàn)實的結果是,人口紅利期結束后,人們沒有多余的錢用來投資,拉動第二次人口紅利。

    未富先老 - 如何改善

    只有勞動者在法律和現(xiàn)實操作上都和那個給他們工資的老板,決定他們的福利的政府完全平等的時候,物價和工資都是市場均衡博弈的結果的時候,衰退的陰影才會消失。只有我們善待今天的勞動者,給他們爭議工資的權利和更多的保障,在老齡化到來的時候,我們才可以實現(xiàn)消費對出口的替代,以及資本對勞動力的替代。否則,一個普遍貧窮的老齡化社會毫無發(fā)展可言,我們將失去的不僅僅是“第二個人口紅利”。 不僅如此,在越來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的當今社會,將會是普遍的一對夫妻養(yǎng)7個人的!那我們還怎么說富啊!社會也要有切實可行的路子啊!總不能一直我們在這討論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