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歸族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 基本解釋

     恐歸族是對那些在外地工作,不愿意回國過春節(jié)的人的概稱。在常人眼里,甚至在自己的父母親人眼里,“恐歸族”有那么一點冷血,甚至還容易和不孝牽連在一起,但對“恐歸族”來說,恐懼回家實在有太多的理由———回家要做的事情太多,可假期永遠太短;年底各種開銷加大,回家過年無疑又是一次“大出血等等。

  • 詳細解釋


     概述

    春節(jié)將近,不少家在外地的單身白領又開始張羅著訂票回家,似乎到處都是一片喜氣洋洋的歸心似箭。然而,也有這么一部分人,他們對春節(jié)回家充滿了煩惱與恐懼。對他們來說,與其混進春運大軍輾轉(zhuǎn)奔波地回去團圓,倒不如一個人留守都市,享受一份冷清的自在。他們的恐懼,非對回家本身有所抗拒,而是在節(jié)日回家的種種煩心事折磨之下,一種本能的反應。

    在常人眼里,甚至在自己的父母親人眼里,“恐歸族”有那么一點冷血,甚至還容易和不孝牽連在一起,但對“恐歸族”來說,恐懼回家實在有太多的理由———回家要做的事情太多,可假期永遠太短;親戚朋友一大群,好生熱鬧,卻似乎三頭六臂也探不完;鄉(xiāng)情縱然可親,可常年生活在外,自己已經(jīng)無法適應這片土地上的生活節(jié)奏;年底各種開銷加大,回家過年無疑又是一次“大出血”,令財政赤字越發(fā)岌岌可危;好不容易能靜靜地享受單身貴族的特權(quán),卻被父母親抓住連逼了七日的“婚”……春節(jié)回家,怎一個“煩”字了得!

    顧慮

    一、會造成嚴重的財政赤字危機。小孩子比父母,老年人則比兒女。誰的兒女有出息,更孝敬,當然是老人臉上有光的事情。而身在異鄉(xiāng)的兒女們能夠孝敬的惟一表現(xiàn)當然就是出手大方……

    二、害怕父母逼婚?;橐龃笫率敲總€父母最懸心的事情。他們只希望你們能夠早日結(jié)婚傳宗接代讓他們抱上孫子,卻不明白現(xiàn)如今的婚姻也不是那么容易想結(jié)就結(jié)的。

    三、還有就是怕領著媳婦回家受罪的。有些偏遠山區(qū)仍然有些觀念十分落后。有一位剛剛結(jié)婚的女孩子跟著新婚老公回農(nóng)村老家過年,吃飯住宿倒還可以習慣,可家里的規(guī)矩實在受不了。

    困局

    ·囊中羞澀,沒臉回家! 本人在北京好幾年了,今年九月份辭職找了份新工作,工作不怎么樣,沒掙到錢,眼看就要過年了,除去租房和生活開支,已經(jīng)所剩無幾,回家拿什么孝敬父母?

    ·一事無成,怎見鄉(xiāng)親? 回家過年,就得向父老鄉(xiāng)親親朋好友“匯報工作”,如今年屆四十好幾,一事無成,平凡如塵埃,細小如芥菜籽,經(jīng)濟上只能養(yǎng)活自己,養(yǎng)個家庭還感覺吃力。紅紅火火大過年的,怎么好意思交“白卷”啊。

    ·交通費,心疼啊! 火車票也好,飛機票也罷,以往多貴都得買,往往是不考慮價錢的!路近的幾百塊,路遠的幾千塊,本來就沒存多少錢,一下子全報銷在回家的路上了,今年咬咬牙把來回的旅費省下來,也是一筆可觀的數(shù)目。

    ·壓歲錢看漲,不堪重負! 既然已經(jīng)工作了,回去就意味著不得不給哥哥嫂嫂的下一代發(fā)壓歲錢,現(xiàn)在物價上漲,壓歲錢的行情自然也看漲,幾十塊錢的紅包自己都不好意思發(fā)出去,這樣一來,對我們這些工薪階層來說,又成了一筆不小的負擔。

    調(diào)查反映

    1、走親訪友比上班還累

    “春節(jié)回家不能休息放松,反而比平時上班還要累。你說我回去干嗎?”說這話的時候,老陳分明帶著一股怨氣,一點兒都不顧及他的君子形象。對此他馬上解釋說:“不是埋怨——你想想,年三十晚上才回到家,除了年夜飯能好好坐下來陪陪父母以外,天天都要出去聚會。親戚、朋友、老同學、好哥們兒,光喝酒就喝得我頭都大了,這樣過年,太累了!”

    在某網(wǎng)站工作的宋軍也表示,春節(jié)回家應酬太多,不但沒時間陪父母,也把自己弄得很疲勞,“回來上班,一個星期都緩不過來”。宋軍是重慶人,來廣州工作已5年,基本上年年都回家,07年春節(jié),他決定帶女友去福建旅游。

    以下摘錄一段記者(簡稱記)和宋軍(簡稱宋)的真實對話——記:你對春節(jié)期間的禮節(jié)性探訪怎么看?

    宋:對于同學、好友和師長,我認為還是有必要聚聚的。至于走親戚,我覺得有一部分就比較煩。有些是不得不去的,另外一些我根本不認識,但父母讓去也沒有辦法。最頭痛的是,如果不去哪家,就會被誤認為清高,他們會覺得你翅膀硬了有出息了,就不認窮親戚了,回頭可能會說你看不上他們呀什么的……所以,有時候真希望自己有三頭六臂!

    記:那去親戚家要買些什么東西?還是要送紅包?大概花費如何?

    宋:東西紅包都要啊!而且有時候買200元的禮物過去,一些農(nóng)村的親戚還看不上,所以我干脆就送100元現(xiàn)金?;旧厦炕丶乙淮?,路費和其他費用加起來都要1萬元以上。

    記:回去一般幾天?能在家里呆幾天?

    宋:如果請到探親假,一般能呆半個月吧,但在家最多就能呆5天,其他時間都在外邊到處“拜年”。

    記:這樣回家好像有點勞民傷財,你覺得值嗎?

    宋:值不值就要看個人的心態(tài)了。我認為兩年回去一次是必要的,畢竟回家是能夠好好放松的,而且能感受家鄉(xiāng)的變化。要是隔年把父母接來過年就最好。

    這邊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就這樣,每次沒到月底她也會囊中空空,經(jīng)常要靠朋友接濟來度日。過去,小風曾是個戀家狂,在外地上學時就逢假期必回家,工作以后當然更加照回不誤。據(jù)她說,第一年,回家的機票錢是向領導借的;第二年沒再借錢,是因為剛辦的信用卡派上了用場。結(jié)果,往返機票加上回去一頓慷慨送禮和“豪請”,一個年過下來,人還沒回到廣州,身上已背了過萬元債務。對“月月光”的她來說,要還上這么一筆錢,難度可想而知。

    自打那次起,她對回家就沒那么狂熱了,“倒不是說回家花錢不值得,而是覺得自己目前的收入水平和消費習慣還不足以支持年年回家。這樣折騰一次確實挺‘傷’,加重經(jīng)濟負擔的同時,也對正常的朋友交往有影響。比如因為要還錢,好長一段時間都沒法出來赴約。那才叫慘!”

    與小風的“無厘頭”花錢法相比,更多人的錢袋是被壓歲錢“洗劫”一空的,家住普寧的徐莎就是其中一位。徐莎說,過年回家最怕的就是要花很多錢。由于派紅包是潮汕春節(jié)習俗中的重要一項,不僅長輩要封給后輩,能掙錢的后輩也要封給長輩。而在她家鄉(xiāng),人們習慣用錢數(shù)來衡量“心意”,推崇“你給多少我還多少”的交換觀念,“一般每封紅包最少也要封50元,像我這種親戚多,自己又沒結(jié)婚沒有小孩的,可就‘虧大了’。”徐莎說,“我很羨慕廣州一些珠三角城市,給紅包可以象征性地封個五塊、十塊,我覺得這樣比較容易接受。”

    有關派紅包的另外一種情況,則與觀念有關。老家在湖北的陳小姐表示,給比較親的人派紅包,我很樂意。但給那些根本不熟悉的、幾乎叫不出名字的親戚紅包,讓我覺得自己很傻。其實這不是錢的問題,只是我更愿意把錢用來請朋友吃飯,或是出去旅游……至少讓我知道錢是花在了實際的地方。

    2、親友“催婚”煩不勝煩

    由于各種原因,很多都市白領仍然形單影只。眼看家鄉(xiāng)的同齡人多已成家生子,故每次回家,父母挑起的頭一樁話題便是婚姻大事。而在春節(jié),親朋好友聚到一起,大規(guī)模的“集體圍攻”就成為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景象。為了逃避這場“逼婚”亂箭,有些人只好躲避回家。

    小程的父母住在江蘇一座小縣城內(nèi),近兩年,由于親戚朋友都陸續(xù)搬遷到了大城市,這讓春節(jié)回家的小程幾乎無親可探。雖然在那些疲于走親訪友的人看來,小程是幸福的,然而她卻也有自己的苦悶:“過年回到家,想找個人說話都難。”記者忙問何不多與父母聊聊天?小程一臉無奈:“聊。但他們只要一開口,就有意無意地把話題扯到‘找男朋友’上來。像什么‘你看你今年過年都二十幾啦’,‘上次看到你小學同學××的女兒都會喊爸爸啦’……唉!聽得我耳朵都快出繭子了。”郁悶之下,去年大年初五剛過,小程就以單位有事為由,逃一般地回到了廣州。

    26歲的阿瓊是潮汕人,她說:“按我們家鄉(xiāng)的風俗習慣,如果女孩子25歲還沒出嫁,全家人就會特別著急。每次回家過年,親戚朋友都會特別詢問我,怎么還沒有男朋友啊,有沒有人幫你介紹啊……煩得要命。其實親人的關心我完全理解,可是這種事哪能急呢?今年春節(jié)我不回家過年,不為別的,只想圖個耳根清靜。”

    小梁出校門剛一年,用他自己的話說:“事業(yè)剛剛起步,正自需要拼搏。”可去年春節(jié)一回到家,他就被父母天天催著找女朋友。就因為沒有女朋友,小梁整個春節(jié)都在遭受被“審訊”的滋味,“他們這么一逼,什么過年的心情都沒了。雖然老媽做了很多我愛吃的食物,可我好像得了厭食癥,什么都吃不下,只想趕快逃走。”

    記者手記:內(nèi)傷好過情傷

    過年回家“不爽”。想到這個題目,是因為記者本身就是“受害人”。哈哈,頂著被家人口誅筆伐的風險,還是決意聊此話題,是因為在下相信,有不少年輕人和我一樣深諳其苦,不管怎樣,我們只是需要一點他人的理解。

    其實,倒不是回家真有多么不開心,只是春節(jié),這一中國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牽連了太多的繁文縟節(jié)和既定程序,讓簡簡單單的回家過年憑空多了許多負累,加上假期有限,就很容易產(chǎn)生矛盾,落得身心俱疲的下場。一個處理不好,難免冷落了親友,傷了感情;即便處理得“好”,也最多是以馬不停蹄換來“皆大歡喜”,而彼時,回家者本人所能享受到的春節(jié)之樂,恐怕已打了不少折扣。

    筆者以為,遇到回家難題的人,無非需要兩樣東西:要么是堅定的立場,要么,是犧牲精神。前者可使自己與“不爽”絕緣,而回家也未必要在春節(jié),但這無疑需要家人的理解;至于后者,則是懂得處理的人須備的特質(zhì)。換言之,有些人春節(jié)回家能夠處理得好,多是以某種犧牲為代價的,只是這犧牲,可以盡量做得不為旁人所覺察?;旧希丶乙惶嘶蚨嗷蛏俣紩苄?ldquo;內(nèi)傷”,回來稍事調(diào)整也就算了。所幸這春節(jié)一年才一度,因而這內(nèi)傷也就可以忽略不計。世事難有十全十美,不妨將這看成是回家的一種代價吧。

    若不甘愿受些內(nèi)傷,恐怕就要冒著有人須受“情傷”的危險。也許是咱們的父母,也許還會波及到更多人,自己也難逃其疚。一位因工作原因九年沒有回家過年的朋友說了這樣一句話:有家回居然還要探討什么煩惱?過年有家不回的人,那一定是腦子有問題,要么就是家里有問題。因而,剛剛獲得“新生”的她信誓旦旦地告訴我:今年說什么也要回家過年。

    親情和煩惱在天平的兩邊,哪一個更重,還是那句話:個人掂量了算。其實親朋好友無非是想看看你,看看獨在異鄉(xiāng)的你過得是否安好,只要想通了這一點,就算東奔西跑仍是那樣累,恐怕心里也沒那么不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