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它爾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拼音:sà tā ěr

    薩它爾,維吾爾族弓拉弦鳴樂器。漢文史籍稱塞他爾,歷史悠久,外形與彈布爾相似,音色明亮,可用于獨奏、合奏或為演唱“十二木卡姆”伴奏。流行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相傳十四至十五世紀已流傳在南疆喀什一帶,后傳至北疆和東疆,清代列入宮廷回部樂,稱塞他爾?!堵蓞握x后編》:“司二弦一人,回名塞他爾”。

    歷史發(fā)展

    歷史較為悠久,據1854年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寫的《樂師史》(古維文手抄本)中記載,早在十四、十五世紀時,維吾爾族民間已經出現這種樂器,并已有著名的演奏家了。它最早流行于南疆喀什、莎車一帶,后來逐漸傳至北疆各地。清《皇朝禮器圖式》將其列入宮廷回部樂,稱其為塞他爾?!肚迨犯濉?卷一一)載:“塞他爾,形如匕,絲弦二,鋼弦七,木柄通槽,下冒以革。面平背圓,柄有線箍二十三道,如琵琶之品。以九軸綰弦,柄端二軸綰絲弦。……以手冒撥指,或木撥彈絲弦,應鋼弦取聲。”這一記載與后來的薩它爾已有很大區(qū)別。20世紀50年代,薩它爾又流傳到哈薩克族人民聚居的邊城伊寧。如今它已流行全疆各地,成為維吾爾族人民喜愛的拉弦樂器。?

    形制結構

    民間傳統的薩它爾,形制和維吾爾族彈弦樂器[級鸞淺O嗨?,外箮€褚恢Сけ?,通体用蒁局譜鰨?130厘米~148厘米(圖)。共鳴箱呈瓢形,系用一整塊桑木挖鑿出腹腔后,其上蒙以桑木薄板而成,面板上部開有出音孔。琴桿較長,呈半圓形柱狀體,上端為琴頭,平頂無飾,正面和左側設有九至十七個T形弦鈕,下設山口。琴桿正面為按弦指板,其上纏有十八個絲弦品位,有的還在面板上設有高音品位。面板下部中央置有木制長橋形琴馬。張有九至十七條金屬弦,其中右側第一條外弦為主奏弦,使用銅弦,其余均為鋼絲共鳴弦,弦的下端系于尾柱上。琴弓為木制弓桿,張以馬尾弓毛,與小提琴弓近似。?

    現存狀況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里,收藏著一支[u吾爾族[/薩它爾,全長139厘米。共鳴箱瓢形,用一塊桑木挖制而成,蒙以桑木薄板為面,琴箱長39厘米、最寬處16.5厘米、最厚處15厘米,面板上方開有四個圓形小音孔、呈菱形排列。琴桿桑木制,長100厘米,上端為琴頭,平頂無飾,設有十三個T形弦鈕(正五左八),正面弦鈕下方設有山口。琴桿正面為按弦指板,中、下部纏有十六個牛筋弦品。面板下方置硬木制長橋形琴馬,張十三條金屬弦。此琴制于1958年,工藝較為精細,琴箱背板上鑲嵌有黑白相間的骨制圖案花紋,通體髹以棕色油漆。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化廳贈予的藏品。已被載入《[u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演奏方法

    演奏時,奏者多席地盤腿而坐、將琴箱豎置于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zhí)馬尾弓在弦外拉奏主奏弦。共鳴弦不拉奏,只起音響共鳴作用,以增強音量和豐富音色。由于琴桿較長,音位較寬,左手常以食指為主,兼用中指和無名指按弦,小指使用較少,尤其食指在演奏中起著主要作用,無論是級進還是跳進的旋律,都習慣于食指按弦。薩它爾是維吾爾族民間藝人演唱“十二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由主唱者自拉自唱,所以主奏弦的定弦也多隨演唱者的嗓音而定。在喀什、莎車和伊寧等地,主奏弦多定弦為c或d,音域c—c2或d—d2 。共鳴弦定弦為:G、c、d、e、g、a、c1、d1、e1、g1、a1、c2或c、d、e、g、a、c1、d1、e1、g1、a1、c?2、d?2。高音清脆、中音明亮、低音渾厚。弓、指法技巧較為豐富,常用的弓法有連弓、分弓、長弓、短弓、頓弓、跳弓和碎弓等;指法有揉音、擻音、打音和滑音等。在維吾爾族人民的音樂生活中,薩它爾已成為離不開的拉弦 樂器。獨奏曲有《拉克木卡姆太孜邁爾乎里》等。著名演奏家有吐爾地阿洪、烏買爾阿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