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首壺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因壺嘴作雞首狀而得名。是西晉至唐初流行的一種瓷壺。西晉時(shí)器形較點(diǎn)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小,圓腹,肩部貼一雞首,小而無頸。壺嘴有的可通,有的是實(shí)心,壺肩部有系,小平底。東晉時(shí),其主體也是圓腹盤口壺,但雞首下有短頸,喙由尖變圓,冠加高,雞尾消失,柄的上端高于口沿,肩帶橋形方系。至南朝時(shí),壺身整體加高,雞頸較前期加長(zhǎng),盤口加深,柄也加高,肩部系多為雙系。隋代壺身更高,雞頸不僅更長(zhǎng),而且作仰首啼鳴狀,雞尾柄變塑貼龍首柄,系的開關(guān)也更加復(fù)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