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手機恐懼癥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無手機恐懼癥 - 簡介

    疾病名稱:無手機恐懼癥

    高發(fā)人群:擁有手機且手機用途主要是發(fā)短信的青年一族

    是否有傳染性:是

    危害性:大小不一,因人而異

    無手機恐懼癥 - 定義

    手機,這個曾是無比遙遠的黑色磚頭,曾是被人當作奢侈品的身份象征,而今,早已成為比手表更為普通的東西。而突破了傳統(tǒng)的接聽和短信的功能后,手機成了老板招之即來的呼叫器,成了“鍛煉”拇指的健身器,成了各色段子的中轉站,成了游戲機,成了數碼相機,成了掌上電腦……在我們的生活中,手機開始無所不能,并且無法擺脫。

    有了手機,你再沒有不想接聽電話的逃避理由,你的工作時間在8小時外無限延長,你時刻處在人際聯(lián)系的在線狀態(tài),開始害怕沒有信號沒有電,害怕錯過任何電話和信息……而心理學專家則認為,對手機的重視和依賴反映了現(xiàn)代都市人對信息的渴求,但他們應該學會適當緩解工作壓力都市里流行一種“病”。目前我們還不能確認這是一種什么病,但它真的越來越像一種病了。這種病和手機有關,確切地說和短信有關。

    對手機短信有了一種難以擺脫的迷戀,短信少了,心情非常地焦躁不安,甚至出現(xiàn)失眠。

    這種病不僅廣泛存在,而且傳染性極強,之所以我們平時沒有太留意,純粹是因為見慣不怪,習以為常。

    由于醫(yī)學界尚未對此病給予足夠關注,也沒有正式命名,我們姑且稱之為“短信綜合癥”。

    無手機恐懼癥 - 典型癥狀

    癥狀一:在一段時間內沒有聽到手機鈴聲響起,便會煩躁不安,心情低落,同時伴有間歇性囈語:“沒人理我……”、“我是個被世界拋棄的人……”,患者表情悲切,眼神迷離。此類囈語也有可能在心里進行,因此也要注意觀察其神態(tài)動作。他會在做其他事時不經意地瞅著自己的手機,若鈴聲響起一個音符或手機有震動趨勢,他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把抓起手機查看“小信封”,其神色極度亢奮,眉高聳、口微張、眼睛熠熠發(fā)光,重癥者甚至伴有身體其他部位的無意識動作。

    癥狀二:幻聽。常有“于無聲處聽驚雷”之效果,若手機久久沒有動靜便易產生幻聽,打開手機未發(fā)現(xiàn)新信息,仍滿臉霧水口稱“奇怪”。在大街上聽到與自己手機鈴聲相似的音樂時總會下意識地摸摸口袋里的手機,重癥者則必會掏出手機看個究竟,雖然明知道不是從自己兜里發(fā)出的聲兒,也許這就是傳說中的“強迫癥”?

    癥狀三:離開手機一刻便坐立難安,似乎心里少了點什么,空蕩蕩地難受,又像是錯過了什么,感到莫名的焦慮,以致無法全身心投入到身邊的事中。此時手機仿佛伸出一只手撓得你心癢癢,恨不得立刻將那玲瓏可愛散發(fā)迷人氣息的小東西變出來捧在手上細細端詳。如果這種情況發(fā)生在出門幾分鐘之內,定會一個箭步沖回去取,絕對兢兢業(yè)業(yè)、不辭勞苦。

    癥狀四:常常邊走路邊發(fā)短信,不顧腳下“蜀道難”。因而身上總有與大地親密接觸后留下的痕跡,更令人吃驚的是有重癥患者竟然在接觸后保持姿勢繼續(xù)發(fā),真是可歌可泣啊。

    無手機恐懼癥 - 易感人群

    擁有手機的年輕人群,年齡多集中在18歲至30歲左右,以未婚者居多。

    無手機恐懼癥 - 診斷途徑

    從每月的話費賬單可以進行初步診斷,再結合以上癥狀進行確診。

    輕度患者:每月短信費超過50元;

    中度患者:每月短信費超過100元;

    重度患者:每月短信費超過150元。

    無手機恐懼癥 - 治療辦法

    病情輕者自己稍加節(jié)制,即可痊愈;病情較重者,應停止發(fā)送短信1個月,無論遇到何事均用打電話解決,以擺脫對短信的過分依賴。如果仍無法自控,那只有建議電信公司將其短信費升為0.5元一條。

    無手機恐懼癥 - 相關內容

    恐懼的根源

    在《直面內心的恐懼》一書中,德國心理學家弗里茲·李曼這樣評價恐懼:恐懼的型態(tài)變化萬千,人人都有恐懼,各種東西都有人害怕,但是所有的恐懼最后都可以歸結為4大類型。

    這四個恐懼的原型是:

    一、害怕自我,避免與人交往;

    二、害怕分離與寂寞,百般依賴他人;

    三、害怕改變與消逝,死守著熟悉的事物;

    四、害怕既定的事實與前后一致的態(tài)度,專斷自為。

    每一種恐懼及其強度都與我們與生俱來的性情,即遺傳,以及我們成長的環(huán)境有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與我們成長的環(huán)境和個人經歷脫離不了關系。性情與環(huán)境、家庭與社會,都有可能成為培養(yǎng)恐懼的溫床。

    不少恐懼癥是由童年后期、青少年時期或成年初期的恐懼經歷引發(fā)。這種經歷儲存于患者記憶中。患者再次經歷相似情況時,恐懼感隨之而來。除此之外,不快經歷也可能引發(fā)恐懼癥,如兒童時期經常被羽毛撓癢的人可能患上羽毛恐懼癥。

    一些恐懼癥的成因現(xiàn)階段已有解釋。專家認為,基因決定人類會害怕某些事物。因為黑夜遇襲或受動物傷害的危險比在白天大,人類祖先對黑暗產生了恐懼。這種恐懼對人類生存有利,因此代代相傳。但仍有不少恐懼癥原因不明,如水獺恐懼癥和對數字8的恐懼癥等等。

    找到消除恐懼的鑰匙

    目前對付恐懼最普遍的治療方法是脫敏,也就是一個人逐步學會在容易產生恐懼的情況下能靜下心來。平和的內心會使你忘記害怕。還有,千萬不要忘記,令我們恐懼的狀況有95%都不會發(fā)生。具體來說,消除恐懼有以下幾種方法:

    了解使你感到恐懼的事物。不確定性在恐懼的構成中占有很大比例:了解你所害怕的對象非常有利于最終消除那種恐懼。你可以使用催眠療法,精神分析師通過催眠,挖掘你記憶深處的東西,看你是否經歷過某種窘迫的事件,尋找到你發(fā)病的根源。

    如果你害怕嘗試某事物是因為它看起來很可怕或者有難度,那么你可以從小處入手并逐步推進。慢慢熟悉某個可怕的對象就可將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找到一個沒有這種恐懼的人。如果你害怕某事物的話,可以找到一個不怕它的人,并與他相處。當你嘗試戰(zhàn)勝恐懼時讓他陪著你——這會讓事情變得更容易。

    談論你感到恐懼的對象。將你的恐懼大聲說出來,會使它看起來不那么可怕。

    與自己玩一個假想游戲。如果你害怕在眾人面前講話,可能是因為你認為人們會對你做出評價。嘗試想象著聽眾們都赤身裸體,而自己作為房間中唯一穿衣服的人的體驗會讓你置于評判者的位置。

    不要再關注大的方案,只考慮每個后續(xù)的步驟。如果你有恐高癥,那么不要一開始就考慮站在40層高的樓臺上,而只是考慮先走進大堂。

    尋求幫助。恐懼不是一種簡單的情感。如果你自己克服恐懼有困難,那么可以向專業(yè)人士尋求幫助。針對恐懼有許多治療手段,而在一位受過訓練且有經驗的人士的指導下進行治療是理所當然的。

    心理專家建議

    請與恐懼感交朋友

    1.閉上眼睛,在體內找到恐懼的感覺(比如坐汽車出車禍慘死、患上重病等等),想象它是什么樣子。一般這恐懼的映像都很不雅,往往是一只蟾蜍、一攤血或一個什么怪物。找好自己心目中的映像。

    2.從內心里對這個映像發(fā)出真誠謝意,感謝它對你的未來與安全的眷顧。在愛意作用下,你心中的恐懼便會變成一種能賦予你信心與寧靜的良好情緒。

    3.再將全新的映像固定起來,想象自信心是個什么樣子。它將是個令人賞心悅目和心曠神怡的全新形象,像一輪小太陽,像風平浪靜的港灣。

    4.將你所想象的自信心映像畫在能經??吹降奈锛?,比如說筆記本。

    治療

    從中醫(yī)的角度講,食療可以養(yǎng)心安神,補中益氣,對恐懼癥患者很有幫助!

    蓮子銀耳粥

    原料:蓮子100克、銀耳20克、冰糖200克、香米100克、紅棗數枚。做法:把香米煮成粥??煞疟?,用水煮化(糖尿病患者也可不放)。銀耳用溫水泡發(fā)。蓮子煮熟去心。然后把銀耳、蓮子、紅棗和化開的冰糖一起放入粥鍋里,用溫火略煮即成。功效:蓮子是滋補養(yǎng)生佳品,其中的鈣、磷、鉀含量豐富,能夠鎮(zhèn)靜神經,養(yǎng)心安神,蓮心還有很好的去心火的功效,有助于睡眠。其次,它具有補中益氣的作用,可作為陰虛體質者的進補食品。

    蓮子芡實粥

    原料:蓮子50克、芡實15克、大米300克。

    做法:把蓮子、芡實、大米過水洗凈。把原料同時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一起溫火熬制。待開鍋后變小火,再熬一會兒。煮粥時水要多放一些,不要使粥過于稠。

    功效:鎮(zhèn)靜神經,養(yǎng)心安神,有益于加快恢復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