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嫁族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恨嫁”源于廣東話,意思就是非常想嫁人,恨不得早日出嫁。又是婚禮扎堆的季節(jié),潔白的婚紗和浪漫的婚禮總會讓適齡女子格外焦慮。有人說,十個適齡女子九個恨嫁,這話說得的確有點夸張。可剩女們的“恨嫁風”從35歲刮到30歲,又從30歲刮到25歲,如今又刮進了校園。不少女生工作之前就開始幻想著一生最浪漫的情景,工作后,隨著壓力的逼近、渴望穩(wěn)定、對婚紗的迷戀等原因,甚至包括不少年輕女性恨嫁的心情愈演愈烈,已有普遍化趨勢。

    當前職場壓力大,工作不如意也讓更多的越來越多的女性恨不得一嫁了之,“嫁個有錢人”“有房有車”成為不少恨嫁女真實的想法,他們希望可以通過婚姻完成人生的轉型。在此風潮的影響下,恨嫁一族呈擴大化趨勢,不少剛剛出來工作幾年的年輕女性就走進了恨嫁的行列。

    “如今的電視相親類節(jié)目人聲鼎沸,女大學生找老公比找工作還積極,即使正當芳齡,也不由得焦急起來。”畢業(yè)后在家待業(yè)的小芳也認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找個好男人,競爭比找工作激烈得多。

    很多女性在求職碰壁后,“恨嫁”心切,久而久之演變成一種焦慮,“盡快嫁個有錢人”的愿望更加強烈,希望可以回家做全職太太,不用面對人事紛擾。有社會學家這樣評論:“現在多數人仍然認為,與男性相比,女性更可以通過婚姻改變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而在踏入社會前找到可靠的另一半,也被很多女生當成‘可少奮斗幾年’的資本。”

    單身的女性著急找另一半,已有男朋友的則在家庭、輿論環(huán)境的壓力,以及自身的擔憂下,變得不那么“淡定”,情不自禁地步入恨嫁行列。

    一般來說,過了25歲,周圍的人大多嫁人了,社交圈子變小了,就開始恐慌;而周圍的好朋友再發(fā)來喜帖,就更加恐慌。“如何不恨嫁啊。”恨嫁一族道出了心聲。

    很多恨嫁女深感現代生活節(jié)奏過快,讓人感到沒有安全感,想要有個穩(wěn)定的生活,到了一定的年齡,很想有個家,結婚是她們的不二選擇。

    有女性如此總結:現在,不缺懷抱,缺房子;不缺男人,缺踏實;不缺愛情,缺婚姻。仿佛愛情比較飄渺,婚姻多少給人一定的安全感,起碼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人們對約定俗成的東西,有習慣性的依賴,從而產生一定安全感。

    有些人的恨嫁與壓力無關,只與強烈的婚紗情結有關。在即將告別大二的某天,曉丹約了三五個同是婚紗控的好友直奔婚紗店,她們不惜“重本”只為圓夢。在曉丹的網絡空間相冊里,相冊的名字赫然寫著“期待那個他的出現”。

    有人說,這是一種婚紗情結,她們對“嫁”這種儀式的向往遠遠超過對嫁的結果———婚姻本身的向往。

    評論

    網友筠雅(版主):樂迷們,只要一件華麗麗閃亮亮的婚妙,就極有可能抱得美人歸哦。

    網友QyzoneCN:還是學生妹啊,咁快恨嫁啊?

    堆堆:生活什么都不缺心頭只渴望披嫁衣,即使揭穿我諷刺我毫無大志,我無名指只想多一只戒指,如明白我滲透我內心深處。

    看似剛強實則小女子,即使扁低我諷刺我難成大器,今非昔比始終需要愛情包庇,無人受理領教了慘遭拋棄。

    網友煙火:你嫁的是人,不是婚紗。

    網友清則遠:沒有婚紗的婚禮就是耍流氓。

    網友步兵仔:現在有人恨嫁,有人恨娶!但是有人找不到人娶,有人找不到人嫁!唉!

    網友K-2:正常啦,我女朋友都恨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