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齒龍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傷齒龍 -介紹

    傷齒龍(Troodon),又名鋸齒龍,是種相當小、類似鳥類的恐龍,生存于晚白堊紀,約75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傷齒龍的化石是在1855年發(fā)現(xiàn),北美洲最早發(fā)現(xiàn),主要分布于美國、加拿大、中國。

    傷齒龍是一種小型獸腳類。曾一度造成非常大的困惑,認為它是鳥臀目唯一的食肉恐龍,但現(xiàn)在了解它實際上是蜥臀目恐龍。最近,科學家發(fā)現(xiàn)被稱為細爪龍的恐龍應該被稱為傷齒龍。有些古生物學者認為細爪龍屬于恐爪龍類,但是現(xiàn)在,傷齒龍沒有被放到任何一個超目中。

    傷齒龍是最有智慧和最強壯的恐龍之一,是能將哺乳動物進化減慢百萬年的食肉動物!在腦容量與體型相比較下,具有恐龍中最大的腦袋。這可能指示他們是白堊紀最晚期是最聰明的一群。有些科學家甚至認為它可能和鴕鳥智商相近,那將比現(xiàn)生的任何爬行動物都要聰明。袋鼠的EQ大約在0.7。而傷齒龍的EQ高達5.3!好家伙,真是高智力啊。傷齒龍可能和今天鳥類的智力相似。今天的鳥類極為聰明:最聰明的鳥能訓練開一些玩笑甚至模仿人類的語言。加拿大古動物學家戴爾羅素就設想,如果6500萬年前沒有那場大災難,迅猛龍的近親奔龍,就完全可能進化成為代替人類的一種動物——“恐龍人”,成為地球的主宰。這就是曾經(jīng)風行一時的“恐人學說”。

    發(fā)現(xiàn)

    1978至1984年間,約翰·霍納(JohnHorner)和同事鮑勃·馬凱拉(BobMakela)在蒙大拿山區(qū)進行挖掘,發(fā)現(xiàn)了三處恐龍巢穴遺跡,包括一窩排列整齊的傷齒龍(Troodon)蛋。傷齒龍把卵產(chǎn)在剛干涸的湖底或沼澤地的濕潤泥土里,靠輸卵管向下蠕動的力量能輕松地把它們深深插入泥土中。而生活在中國的白堊紀傷齒龍則是選擇水邊的沙土地作為產(chǎn)卵地點,它們先用爪子在地上刨出一個坑,然后蹲坐下來使身子成直立或半直立狀態(tài),并把蛋產(chǎn)入蛋坑里松軟的沙土中,之后再用沙土小心的把這些蛋埋起來。

    傷齒龍科

    傷齒龍科恐龍是群體型小到中型獸腳類恐龍,體重在100公斤以內;相對于其他獸腳類恐龍,他們擁有較長后肢;他們的第二腳趾擁有可收縮的大型、彎趾爪,類似馳龍科的鐮刀狀趾爪。然而,傷齒龍科的趾爪并未如馳龍科的那樣大型、彎曲;在某些例子里,這些趾爪無法收縮到同樣程度,無法在行走時遠離地面。

    傷齒龍科恐龍的獨特出在于他們的大型腦部,可與現(xiàn)代的無法飛行鳥類相比。他們的眼睛相當大,方向往前,顯示他們擁有有相當好的立體視覺。傷齒龍科恐龍的耳部在獸腳類恐龍中相當獨特,他們擁有異常大的中耳空間,顯示他們擁有準確的聽力。中耳空間接近鼓膜,有助與偵測低頻率的聲音。傷齒龍科恐龍的耳朵位置並不對稱,頭骨兩側的耳朵位在不同的高度,這個我特征只有某些貓頭鷹才有。耳部的極度特化顯示傷齒龍科恐龍以類似貓貓頭鷹的方式來獵食,使用聽力來確定小型獵物的位置。雖然大部分古生物學家認為傷齒龍科恐龍是肉食性掠食者,但某些物種(尤其是傷齒龍)的小型、粗糙邊緣牙齒,以及U形顎部,顯示某些物種可能親食性或草食性動物。相反地,少如物種如拜倫龍,擁有眾多的針狀牙齒,相當適合獵食小型動物,例如:鳥類、蜥蜴、以及小型哺乳類。

    少數(shù)傷齒龍科恐龍的化石,包含寐龍與中過鳥腳龍的標本,證實這些動物以類似鳥類方式棲息,將頭部埋藏在前肢下方。這些多類似鳥類有羽毛恐龍的骨骸,支持了傷齒龍科恐龍身上覆蓋者類似鳥類羽毛的理論。完全覆蓋羽毛的原始傷齒龍科恐龍金鳳鳥的發(fā)現(xiàn),更進一步支持這個理論。

    目前已發(fā)現(xiàn)許多傷齒龍科恐龍的蛋巢,包含內含胚胎的恐龍蛋。目前已有一些關于傷齒龍科繁衍能力的理論。在1994年,馬克·若貝爾(MarkNorell)等人敘述了兩個傷齒龍科恐龍的部份頭骨(編號IGM100/972與IGM100/974),兩個頭骨都發(fā)現(xiàn)于蒙古的德加多克塔組,位在一個蛋巢里面,這蛋巢中有一個恐龍蛋,內有偷蛋龍科的胚胎,因此確定是偷蛋龍科的蛋巢。而這兩個頭骨最初被若貝爾等人敘述成馳龍科的化石,而后重新歸類于傷齒龍科。這兩個傷齒龍科恐龍頭骨是剛出生幼體或胚胎,上附有蛋殼碎片,但似乎是偷蛋龍科的蛋殼。為何偷蛋龍科的蛋巢會出現(xiàn)兩只年幼的傷齒龍科,令人費解。目前的解釋有:他們是成年偷蛋龍科的獵物、他們以偷蛋龍科幼體為食、或者傷齒龍科具有巢寄生現(xiàn)象。

    與鳥類演化的關系

    傷齒龍科恐龍在尋找鳥類起源上有重要的位置,因為他們于早期鳥類擁有許多共同生理特征。最近在晚侏羅紀的莫里遜組發(fā)現(xiàn)的WDCDML001完整標本,屬于傷齒龍科,時間也接近始祖鳥的年代。這個重要的侏羅紀傷齒龍科化石,證實了較衍化的恐爪恐龍的出現(xiàn)時間非常接近鳥類的出現(xiàn)時間,而更基礎的近鳥類應該在更早的時期演化出來。這項發(fā)現(xiàn)使得恐龍與鳥類演化上的時間矛盾無效,但少數(shù)人仍抱持者這個演化上的時間矛盾。

    分類

    傷齒龍科恐龍的化石是第一群被敘述的恐龍化石之一。最初,在1856年約瑟夫·萊迪(JosephLeidy)將這些動物分類于蜥蜴亞目;但在1924年,查爾斯·懷特尼·吉而摩爾(CharlesW.Gilmore)將他們分類于恐龍歸目的鳥臀目。直到1945年,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MortramSternberg)將傷齒龍科鑒定、分分類于獸亞亞目。1969年以來,傷齒龍科與馳龍科共同屬于恐爪龍下目演化支。但在1994年,托馬斯·霍爾特(ThomasR.HoltzJr)根據(jù)加大的腦部、長而低的上頜孔等特征,建立了Bullatosauria,包含了似鳥龍下目與傷齒龍科。傷齒龍科的骨盆也顯示他們較馳龍科原始。在中國新發(fā)現(xiàn)的原始傷齒龍科化石,例如中國列龍與寐龍,顯示出傷齒龍科、馳龍科、以及原始鳥類始祖鳥之間的相似處;而現(xiàn)在的大多數(shù)古生物學家,包括霍爾特在內,都認為傷齒龍科較接近鳥類,而離似鳥龍下目較遠,使得Bullatosauria分類遭到廢棄。

    由TheropodWorkingGroup成員所進行的密集獸腳亞目研究,顯示基礎馳龍科恐龍、傷齒龍科、以及始祖鳥之間有非常相似的地方。這幾個分類形成近鳥類演化支,該演化支由Novas與Pol所提出。Hwang等人所提出的演化樹,顯示始祖鳥代表近鳥類的一個原始分支,而馳龍科與與齒龍科較為先進。這個理論提升了恐爪龍類演化出空氣動力行為的可能性。

    相關新聞

    恐龍可能會進化成“恐龍人”

    在很長時間以來,科學家都一直認為恐龍是種笨拙、冷血,隨時等待滅絕的動物。然而隨著更多科學發(fā)現(xiàn)最近浮出水面,譬如考古學家在地球兩極地區(qū)都發(fā)現(xiàn)了恐龍化石,從而迫使科學家徹底改變了以前對恐龍的“偏見”。美國明尼蘇達州科學博物館古生物學家克里斯蒂·科里·羅杰斯稱,一些恐龍已經(jīng)具有足夠的能力,可以適應地球演變過程中發(fā)生的氣候劇變,這意味著如果恐龍沒有遭遇6500萬年前的那場滅頂之災,它們將可以繼續(xù)幸存下來,甚至度過冰河時代。加拿大阿爾伯達大學古生物學家菲爾·科里說稱,如果6500萬年前的那顆小行星并沒有撞中地球,那么他相信恐龍至今仍將是地球的主宰。科學家認為,假如人類能夠和恐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人類沒有牛羊可以放牧,也許可以養(yǎng)殖一些恐龍。而1.2米長、2.5公斤來重的溫順的奇齒龍,則可以成為人類的完美寵物??茖W家認為,在恐龍瀕臨滅絕的時代,當時最高級、最聰明的恐龍大概要數(shù)傷齒龍,據(jù)美國俄亥俄州大學古生物學家拉里·惠特默稱,傷齒龍“就像狐貍一樣狡猾”,它們個子很小,直立行走,喜歡群居。通過研究它們的大腦容量,惠特默發(fā)現(xiàn)它們不但擁有良好的視力,甚至還擁有潛在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科學家相信,傷齒龍很可能會沿著靈長類或人類的發(fā)展方向進化,“最后進化出智慧的恐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