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雪
  • 拼 音:
  • 注 音:
  • 繁體字:
提交資料
  • 基本解釋

    濕雪 - 簡介

    凍結的雪片,在降落過程中,通過一段溫暖層后,雪片趨于潮濕、融化,然后凍結在物體上,冰體呈白色堆積狀,比重和附著力均偏小。

    每當隆冬季節(jié)降雪的時候,人們經??吹铰湓谠鹤永?、屋頂上的雪,非常散落,稍有風就會被吹走,掉在衣服和帽子上的雪花,也是一抖摟即落下。這種雪沒有黏性,落在屋頂和衣服上不留濕痕,因為它們全是由“冰”構成的,里面沒有水,所以是“干”的。天氣越冷,雪花越小,這種現象也就越明顯。而在春末冬初之際的降雪,有時就不容易被風吹走,有黏性,在地面和衣服上都留有濕痕,這種雪里面含有水滴,是“濕”的,通常又叫它“雨夾雪”。

    濕雪 - 形成

    這種“干雪”和“濕雪”分別是怎么形成的呢?簡言之,就是由于降雪時的空氣溫度所決定的。雪花是由冰晶構成的,只有空氣溫度在0℃以下的時候,冰晶才不會融化。因為它是從高空降落下來的,有的雪花在降落的途中,氣層的溫度始終在0℃以下,這就使得它們能夠以雪花的姿態(tài),降落到地面而成為“干雪”;當氣層的溫度高于0℃時,它們就不得不變換雪花的姿態(tài),融為水滴而降落,這就是雨;也有的時候,高空的溫度在0℃以下,但到接近地面時,卻遇到一層不很厚的稍高于0℃的氣層,雪花落入后還未來得及全部融化便落到地面了。于是就成為半融狀態(tài)的“濕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