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詞語
小腔戲xiǎo qiāng xì
簡介
小腔戲,俗稱“土京戲”,因源于江西,故又稱“江西戲”。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最早傳入尤溪縣池田鄉(xiāng)。當時,港頭村余清福首拜江西藝人為師,滿師后即在本村設(shè)館教戲,并組織 戲班流動演出;因唱皮黃曲調(diào),主要行當角色用小嗓行腔,故通稱為“小腔戲”。在一次演出途中,因翻船,藝人大部分遇難,惟余一人脫險。他流落到鄰村南陽尾(今南芹村),將兩個原先唱大腔戲的戲班合并取名“慶隆”,改演小腔戲。從此,小腔戲便在尤溪縣扎根。至80年代已傳11代。為紀念余清福,后輩藝人把他奉為戲神,與戲祖“田、竇、葛”一起供奉。
小腔戲音樂曲調(diào)以西皮、二黃為主,吸收梆子腔、道士腔和民間小調(diào)。早期行當分“四門九行頭”(四門即生、旦、凈、丑;九行頭即小生、老生、正旦、青衣、老旦、花旦、烏凈、紅凈、丑)。生、旦均用小嗓演唱,其余用本嗓。樂器以京胡為主。常演劇目稱“十八棚頭”,如《下河東》 、 《下南塘》 、 《雙救駕》 、 《乾坤配》 、 《青石嶺》 、 《天門陣》等,還有 《拾玉鐲》 、 《游龍戲鳳》等一批小折戲。